经济观察报

搜索文档
股市起伏中的投资者:“千万富婆”亏得没食欲 “房爷”卖房建仓底气足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4:50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行为 - 9月初A股市场出现显著下跌 沪指跌1.25% 深证成指跌2.83% 创业板指跌4.25% 科创50指数跌6.08%[6] - 个人投资者通过转让大额存单 卖房和结汇等方式筹集资金入市[3][9][13] - 北交所打新市场热度高涨 4只新股首日涨幅超400% 投资者林女士打新收益率达277%[6] 资金配置调整 - 银行大额存单转让活跃 利率3.05%的存单1小时内成交 利率2.75%-2.9%的存单2-3天成交[7] - 正常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低于2% 而转让区利率显著更高[7] - 投资者王先生出售价值100万元自建房转入股市 采用分步建仓策略 单次补仓不超过底仓50%[9][11] 投资策略与操作 - 投资者采用高抛低吸策略 在9月3日市场回调时进行减仓 4日下跌时加仓400股和300股[10] - 重点布局三大领域:人形机器人电机 煤炭火电新能源 汽车制造[10] - 半导体基金短期表现突出 1个月内上涨30% 但9月3-4日出现大幅回撤[14] 汇率与跨境资金流动 - 2025年美元指数累计下跌超10%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400基点[14] - 投资者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7.16结汇价兑换美元 较2024年7.30的换汇价损失2100元[13][14] - 银行美元定期存款年化收益率达4.5% 显著高于人民币定期产品[13] 市场预期与政策导向 - 投资者认为股市将延续长期上涨趋势 类比历史上楼市繁荣周期[11] -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被视为市场重要支撑因素[11] - 技术面与基本面结合选股成为主流策略 重点关注政策支持领域[10][15]
蔚来业绩拐点背后的二三事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3:18
二季度业绩表现 - 二季度营收190.1亿元 环比增长57.9% [2] - 净亏损环比收窄超30% [2] - 综合毛利率维持在10% [2] - 二季度累计交付7.2万辆 同比增长25.6% 环比增长71.2% [6] 三季度业绩指引 - 预计三季度交付量8.7万至9.1万辆 同比增长40.7%至47.1% [6] - 预计三季度营收218.1亿至228.8亿元 同比增长16.8%至22.5% [6] - 8月交付量达3.1万辆 同比增长55.2%创历史新高 [6] 四季度盈利目标 - 四季度交付目标为月均5万辆 总计15万辆 [8] - 四季度毛利率目标达到16%-17% [8] - 公司预计四季度实现盈利 [3][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乐道L90上市首月交付过万辆 [6] - 纯电车型前备箱容积达240L 为行业最大 [10][12] - 坚持纯电技术路线 自研三电技术及充换电网络 [12] - 1-7月纯电车型销量增长35.2% 增程车型增长12.1% [13] 运营效率提升 - 推行基本经营单元制度 重视ROI考核 [8] - 季度研发投入从30亿元控制至20-25亿元规模 [18] - 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方面精打细算 [18] 多品牌战略 - 蔚来/乐道/萤火虫三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17] - 三个品牌在设计/核心零部件/充换电网络实现资源复用 [17] - 2025年将发布蔚来ES9/ES7及乐道L80三款中大型SUV [18] 行业趋势判断 - 充电基础设施完善使纯电车型使用成本优势显现 [14] - 多家车企从增程/插混转向推出纯电车型 [13] - 7月纯电车型同比增长24.5% 增程同比下降11.4% [13]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信号释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3:18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预期 - 央行四季度可能实施降准并恢复国债买卖操作以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释放稳增长信号 [1][2] - 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二次会议讨论金融市场运行、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和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议题 [1] - 市场预期央行将很快重启国债买卖操作以稳定债券价格和避免债市动荡 [2] 债市稳定措施 - 央行去年8月启动国债买卖操作实现基础货币净投放并维持国债收益率曲线合理形态 [4] - 截至去年底央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净买入1万亿国债 [5] - 央行今年1月阶段性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因债券收益率下跌压力加大 [6] 债市近期动态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历史低点1.6%回升至1.75%因资金弃债投股 [6] - 理财子和债券基金面临资金赎回压力而减持债券加剧债市下跌压力 [6] - 近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显示投资机构提前买入短期国债待涨 [7] 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 央行一季度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资金缺口规模达1.7万亿、1.4万亿和8000亿元 [9][10] - 截至3月末买断式逆回购余额5.1万亿较上年末增加2.4万亿 [10] - 央行需综合使用降准、国债买卖、MLF和逆回购等工具调节资金流动性 [10] 资金面趋紧因素 - 9月政府债券发行处于高峰期且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达3.5万亿 [11] - 股市走强带动存款搬家加剧资金面趋紧压力 [11] - 国有大型银行6月债券投资达9574亿元7月进一步放量买入短期国债 [11]
电动自行车新规喜忧参半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3:18
新国标核心内容 -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生产端自9月1日起禁止出厂不合规车辆 销售端过渡期至11月30日 12月1日起全面禁售旧标产品[2] - 新规具体要求包括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 超速即断电 塑料部件重量占比不得超过5.5% 锂电与充电器必须通过3C认证 新增北斗定位和动态监测功能 取消强制脚踏 允许加装后视镜[2] - 新规通过限制塑料用量 强制电池认证 动力输出自动切断和技术防篡改设计等措施从源头提升安全性[2] 行业影响与机遇 - 财信证券预测新国标将带来252万至324万台出货缺口 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3] - 2018年旧国标实施后行业CR5企业市场占有率从49.9%升至58.6% 显示标准升级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3] - 雅迪 绿源 九号等头部企业已启动新生产线并取得认证 凭借研发能力和资本优势快速响应标准变化[3] 实施挑战与压力 - 三个月过渡期对行业生产和销售链条构成严峻考验 大量旧标库存需在11月30日前消化 中小企业面临认证未完成和停产风险[4] - 新车型因材质升级和增加定位模块 价格预计普遍上涨约500元 可能抑制部分消费者换购意愿[4] - 已购车辆虽不强制淘汰 但11月30日后无法上牌 将严重影响二手车流转与使用预期[4] 配套需求与深层问题 - 城市道路存在非机动车道被占用 断头 与机动车混行等问题 路权配套缺失可能抵消车辆安全性提升[4] - 各地需合理规划道路资源 保障电动自行车通行空间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和路面执法 杜绝非法改装回潮[4] - 监管重心需从生产端延伸至使用端 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4] 行业长期发展 - 新国标是电动自行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 以提高准入门槛实现3.5亿保有量背后的公共安全托底[5] - 能跨越"安全门槛"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下一程竞争 行业将进入全面合规新阶段[1][5]
一场规模宏大的房企“甩包袱”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3:1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房企将去库存作为核心经营任务 重点针对2021年及以前的高成本库存实施甩包袱策略 [2][4][12] - 行业普遍采用老盘新做 资产盘活 政策协调等多元化手段加速存量去化 [4][6][10] - 库存减值计提规模巨大 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表现 成为行业性财务负担 [13][14] 房企去库存行动 - 绿城中国总货值2700亿元中2021年及以前库存占1400亿元 占比50% 计划3-5年完成去化 上半年完成190亿元去化任务 [4] - 建发国际成立CEO牵头的去库存专项小组 实施分类管理 对重点库存采取产品提升和土地调规措施 [5][6] - 中国建筑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上半年盘活存量资产914亿元 包括50亿元抵债盘活和3.2亿元资产证券化 [6][10] - 龙湖集团现房压降超80亿元 盘活11个项目 累计盘活商住土储128亿元 [6] - 越秀地产通过专项债回购三个项目 获取120亿元地票并实现商改住退地 [7] 去库存策略 - 老盘新做策略涵盖产品升级 配套提升和物业服务优化 涉及24个重点存量项目联合评审 [4][9][10] - 营销层面实行一盘一策 加大考核力度 采取首付分期 按揭补贴 特价房等促销手段 [6][9][10] - 央企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协调土地置换和收储 华润置地供货集中一二线城市 [4] - 建发国际对400多亿元库存实施提级管理 制定奖励考核机制 按市场波动合理定价 [9] 库存结构及财务影响 - 库存主要由未开发土地 闲置商办物业和住宅尾盘构成 三四线城市车位去化难度最大 [10][13] - 2024年六大房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超280亿元 2025年上半年保利发展计提71.2亿元 万科计提51.1亿元 [13] - 建发国际并表存货减值计提超100亿元 非并表项目合计近140亿元 [13] - 环北京区域房价较高峰期下跌三分之二 部分项目售价仅为囤积时三分之一 [12] - 某十强房企2021年计提28亿元后 2022-2023年再度计提113亿元 显示去库存反复性 [14]
大医生|樊东升:与万名“渐冻人”并肩寻药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9:06
渐冻症被称为"最残忍的罕见病",患病后,人会因肌肉萎缩逐渐丧失运动能力,身体像慢慢被冻 住,所以患者也被称作"渐冻人"。除了蔡磊,物理学家霍金、人民英雄勋章获得者张定宇也都罹患 渐冻症。在1869年被提出并命名后,人类和渐冻症的斗争从未停止,至今,现有疗法仅能有限延 缓疾病进展,无法治愈渐冻症。大多数"渐冻人"生存期只有3—5年。 渐冻症专家樊东升记得他的很多病人。 8月29日,"2025北京榜样"公布,樊东升第一时间看到了名单,里面有他一位病人的名字:东方丝 雨渐冻人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创始人、"渐冻勇士"刘继军。 这是樊东升第三次有病人进这个榜单了。2012年,身患渐冻症仍坚持公益事业的设计师王甲被评 为"北京榜样"。2022年,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也被评为"北京榜样",那是樊东升另一个为人熟 知的病人。 樊东升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最早开始渐冻症研究的专家之 一。二十多年里,他接诊渐冻症患者逾万人,建立的渐冻症患者数据库有超过5000名患者,是全 世界拥有最多渐冻症患者的医生。 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起病人时,樊东升语调柔和,不紧不慢,这也是他出门诊时的样子。坐在病人 对面时 ...
硅料“收储”不能背离市场化法治化|反内卷系列评论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9:01
多晶硅收储方案背景 - 2025年中报季多家头部多晶硅企业在业绩发布会提及市场热传的"多晶硅收储方案" 股价随之大涨 [2] - 收储方案指头部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成立收储主体 收购所谓"落后"产能并逐步退出以调整产能结构 [2] - 多晶硅面临产能利用率低 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头部企业亏损的态势 收储方案在此背景下酝酿 [2] 收储方案的市场化特征 - 与行政化产能调整方式相比 头部企业牵头的收储方案具有更强市场化色彩 可作为行业反内卷的新路径 [2] - 方案需严格在市场化和法治化框架内推进 [2] 反垄断风险 - 由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牵头的产能协调机制存在巨大垄断风险 违反《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固定价格、限制产量等垄断协议的规定 [2][3] - 涉及产能的垄断行为属于"核心卡特尔" 是反垄断法重点关注行为 [3] - 若不能规避反垄断风险 将影响方案落地并为中国光伏出海带来隐患 [3] - 反垄断法存在不适用或豁免条款 包括为改进技术、因经济不景气缓解生产过剩等情形 多晶硅收储是否适用需谨慎考虑 [3] 收储方案的行业影响 - 头部企业作为收储主力更易受益 行业集中度提升有利于扩大市占率和充分利用产能 [4] - 产能协调后多晶硅价格可能进一步回升 提升头部企业利润 [4] - 近几个月硅料头部企业股价触底回升 业绩有所改善 [5] - 中小企业被"赎买"产能 以温和方式完成产能出清 [5] 长期潜在问题 - 竞争机制需有失败者付出成本 "无痛"退出方案是否利于行业效率提升需观察 [5] - 头部企业产能不意味先进产能 中小企业产能不意味落后产能 产能"人为选择"结果值得观察 [5] - 头部企业在收储中形成的合作机制可能演变为价格联盟或产能联盟 长期作用于多晶硅产能和价格 违反垄断竞争并伤害行业发展根基 [5] - 可对比19世纪末美国"托拉斯"组织 对产业创新具有破坏性 是反垄断重点监管行为 [5] 方案实施原则 - 收储方案机制设计需保护中小企业利益 [6] - 方案不能"皆大欢喜" 应建立合理机制让部分企业为产能扩张决策"买单" [6] - 收储方案落地后需加强反垄断监管 防止头部企业形成联盟 [6] 行业内卷成因与解决路径 - 多晶硅行业内卷有复杂成因 包括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头部企业错误判断、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制度性原因 [7] - 仅调整产能治不了行业内卷病根 [7] - 收储是产能调整的一种选择但仅是开始 反内卷是复杂系统工程 [7] - 政府需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 [7] - 企业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不能错失调整升级的市场机遇 [7]
格力市场总监朱磊:“格力对于可能面对的压力是有准备的”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6:44
核心观点 - 公司坚持不参与价格战 专注价值竞争和长期发展 在行业压力下通过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实现利润增长 [2][5][9]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6%至973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5%至144亿元 净利率和每股收益均提升 [2][5] - 海外业务表现突出 收入同比增长10.19%至163.35亿元 自主品牌占比达70% [12] - 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业务同比增长17.13%至95.91亿元 智能装备业务同比增长20.90%至3.14亿元 [14] - "董明珠健康家"渠道改革稳步推进 实现空调与非空品类销售比例1:1 [15]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976.19亿元 同比下降2.46% [2][5] - 归母净利润144.12亿元 同比增长1.95% [2][5] - 每股收益2.60元 同比提升 [16] - 归母净利率获得同比提升 [5] 经营策略 - 坚持健康家电与高质量供给 推进"空、冰、洗、净"等健康优势品类协调发展 [7] - 运营精细化与供应链协同提升组织效率 [8] - 在价格战中保持价值底线 不以牺牲产品与服务换取销量 [9] - 守住产品与服务上限 坚持健康科技与可靠品质 [10] - 守住品牌长期心智 通过内容与场景传播"真科技、真健康"理念 [10] - 守住经营质量 以利润率与用户口碑为核心KPI [10] 海外业务 - 海外营业收入163.35亿元 同比增长10.19% [12] - 自主品牌占出口总额70% 在"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品牌占比超85% [12] - 实现从卖产能向卖品牌转型 提升议价权与渠道掌控力 [12] 第二增长曲线 - 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营收95.91亿元 同比增长17.13% [14] - 智能装备营收3.14亿元 同比增长20.90% [14] - 核心部件与系统化能力得到市场认可 精密机床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14] 渠道改革 - "董明珠健康家"实现从卖单品到卖解决方案的转型 [15] - 以"同款、同价、同服务"为原则 打通全链路销售服务 [15] - 空调与非空品类销售比例达到1:1 [15] - 线上线下全面融合即将展开 注重用户资产长期经营 [15] 下半年展望 - 策略聚焦抓结构、抓品牌、抓渠道、抓出海 [17] - 继续坚持价值经营 夯实健康家电心智 [17] - 做强"董明珠健康家"用户经营 放大海外自主品牌复利效应 [17] - 稳步拓展工业制品、绿色能源与智能装备增量 [17] - 对长期发展保持坚定乐观态度 [2][17]
格力承压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6:33
格力电器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973亿元,同比下降2.46%,是三家中唯一负增长的企业 [2][9] - 同期归母净利润约144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速远低于美的集团25.04%和海尔智家15.59% [2][9] - 消费电器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9%,产品单一化明显,外销市场占比仅15%,显著低于美的约42%和海尔约50% [10] 空调市场竞争格局 - 线上空调市场格力占有率23.25%,同比下降4.07%,销售均价3413元 [2] - 美的线上占有率保持稳定,小米线上占有率10.94%,同比增长3.43%,销售均价2215元 [2][13] - 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中高端需求承压 [6] - 中央空调销售规模同比下滑5.5%,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显著 [6] 渠道调研与消费者行为 - 经济环境下行导致消费者购买习惯保守化,价格实惠产品更受欢迎,入门款空调各品牌技术差异缩小 [4][5] - 美的2299元入门款比格力2999元产品多"防直吹"功能,格力保修年限多4年 [4] - 美的高端品牌COLMO在12000元价位段具备新风、AI语音等智能化功能,格力仍以传统功能为主 [5] - 线下经销商反映"国补"政策结束后客流量明显下滑,7-8月商场整体客户减少 [9][10] 小米集团增长态势 - 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毛利率提升2.8个百分点至22.5% [13]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增速超60%,冰箱出货79万台增速超25% [13] - 米家APP月活用户1.131亿同比增长16.8%,小爱同学月活用户1.532亿同比增长16.4% [14] - 通过性价比策略(空调均价2215元)和科技企业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 [13][14] 格力战略应对 - 坚持不参与价格战,注重价值战和产品质量,宁愿放弃市场也不降低质量标准 [8][15] - 推进"董明珠健康家"渠道改革,增设冰箱、洗衣机体验区,推动多品类销售 [10] - 海外市场以自有品牌为主,几乎不接贴牌订单,坚持质量导向但量级拓展较慢 [10] - 工程机市场因价格因素逐渐被美的、海尔抢占,格力1.5匹空调2300元较竞品1600元缺乏价格竞争力 [11]
招银国际、摩根大通上调广汽集团目标价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12:07
文章核心观点 - 广汽集团短期业绩承压但长期增长逻辑获机构认可 多家机构上调目标价并给予买入或增持评级 公司通过番禺行动改革推动电动化转型与成本优化 新产品合作生态及海外布局构成多点支撑[1][3][22]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汽车销量75.53万辆 营业收入421.66亿元 面临业绩承压周期[2] - 节能与新能源车销量36.6万辆 占比提升至48.43% 其中节能车21.16万辆同比增长13.43% 新能源车15.41万辆[5] - 自主品牌海外终端销量超5万辆 同比增长45.8% 新增进入10个国家 覆盖超100个网点 全球累计进入84个国家地区建成超570个网点[7] - 资产负债率44.65% 较2024年底47.61%下降近3个百分点 财务结构优化[9] - 研发投入37.89亿元 同比增长16.55% 新增专利申请超1600件[9][22] 机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H股买入评级 目标价从3.6港元上调至4.3港元 认为市场将关注2026年与华为合作新车型而非短期盈亏[3][17] - 摩根大通将评级从减持上调至增持 上调A/H股目标价 预计2026年产品周期向好及结构调整推动转机[3][19] - 机构预计盈利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改善 因市场份额抢占更积极及反内卷政策推动产业转机[19] 改革举措(番禺行动) - 自主品牌设立共享中心实施一体化改革 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 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11] - 供应链资源整合推动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业务效率和决策效率提升约50%[11] - 重组大研发体系完成 IPD流程变革落地 研究院拆分为造型设计院/整车开发研究院/平台技术研究院[12] - 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及任期制契约化管理 外部引入传祺和昊铂首席营销官[14] - 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 挑战200万辆总销量目标[2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发布星源增程技术 上市昊铂HL增程版 传祺/埃安将推增程式混动车型[19] - 下半年推出多款新车型包括传祺向往S9/昊铂A800/埃安i60 及合资品牌缤智/飞度/威兰达等[19] - 与华为合作成立华望汽车 投资15亿元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 首款30万级车型计划2026年推出[21] - 广汽埃安向华望汽车增资6亿元 完成后直接持股71.43%间接持股28.57%[21] 海外战略 - 聚焦打造5万-10万辆级核心市场及全球明星产品 加快海外KD工厂建设提升产能利用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