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化法治化
icon
搜索文档
硅料“收储”不能背离市场化法治化|反内卷系列评论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9:01
多晶硅收储方案背景 - 2025年中报季多家头部多晶硅企业在业绩发布会提及市场热传的"多晶硅收储方案" 股价随之大涨 [2] - 收储方案指头部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成立收储主体 收购所谓"落后"产能并逐步退出以调整产能结构 [2] - 多晶硅面临产能利用率低 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头部企业亏损的态势 收储方案在此背景下酝酿 [2] 收储方案的市场化特征 - 与行政化产能调整方式相比 头部企业牵头的收储方案具有更强市场化色彩 可作为行业反内卷的新路径 [2] - 方案需严格在市场化和法治化框架内推进 [2] 反垄断风险 - 由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牵头的产能协调机制存在巨大垄断风险 违反《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固定价格、限制产量等垄断协议的规定 [2][3] - 涉及产能的垄断行为属于"核心卡特尔" 是反垄断法重点关注行为 [3] - 若不能规避反垄断风险 将影响方案落地并为中国光伏出海带来隐患 [3] - 反垄断法存在不适用或豁免条款 包括为改进技术、因经济不景气缓解生产过剩等情形 多晶硅收储是否适用需谨慎考虑 [3] 收储方案的行业影响 - 头部企业作为收储主力更易受益 行业集中度提升有利于扩大市占率和充分利用产能 [4] - 产能协调后多晶硅价格可能进一步回升 提升头部企业利润 [4] - 近几个月硅料头部企业股价触底回升 业绩有所改善 [5] - 中小企业被"赎买"产能 以温和方式完成产能出清 [5] 长期潜在问题 - 竞争机制需有失败者付出成本 "无痛"退出方案是否利于行业效率提升需观察 [5] - 头部企业产能不意味先进产能 中小企业产能不意味落后产能 产能"人为选择"结果值得观察 [5] - 头部企业在收储中形成的合作机制可能演变为价格联盟或产能联盟 长期作用于多晶硅产能和价格 违反垄断竞争并伤害行业发展根基 [5] - 可对比19世纪末美国"托拉斯"组织 对产业创新具有破坏性 是反垄断重点监管行为 [5] 方案实施原则 - 收储方案机制设计需保护中小企业利益 [6] - 方案不能"皆大欢喜" 应建立合理机制让部分企业为产能扩张决策"买单" [6] - 收储方案落地后需加强反垄断监管 防止头部企业形成联盟 [6] 行业内卷成因与解决路径 - 多晶硅行业内卷有复杂成因 包括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头部企业错误判断、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制度性原因 [7] - 仅调整产能治不了行业内卷病根 [7] - 收储是产能调整的一种选择但仅是开始 反内卷是复杂系统工程 [7] - 政府需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 [7] - 企业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不能错失调整升级的市场机遇 [7]
产量增加叠加需求下滑,光伏涨价遭遇拦路虎
经济观察报· 2025-08-29 12:01
上游多晶硅市场状况 - 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 N型复投料均价从6月底3 44万元 吨涨至8月27日当周4 79万元 吨 短期涨幅38% 期货价格一度冲高至5万元 吨以上 [4] - 行业面临重新累库风险 7月份库存36 6万吨 预计9月底库存将增加至39万吨左右 供过于求形势逐步加大 [2][4] - 产量持续增加 7月份产量10 78万吨环比上涨5 7% 8月份预计产量12 5万吨 9月份产量进一步增加至12 5万吨至13万吨 [2][4] - 价格上涨主因是"反内卷"政策预期和西南地区丰水季电价下调导致生产成本下移 并非现实供需改善 [5] - 企业开工率提升 8月份行业总体开工率达到48% 为2024年11月以来最高位 [5] 中游组件市场状况 - 组件厂商尝试提价但效果不佳 下游需求端抵触导致涨价结果不理想 [8] - 组件供应整体充足 所谓"缺货"仅是个别现象 主要集中在710W大版型组件等特定规格 [9] - 高效组件出现结构性紧缺 N型电池加速替代P型导致高效产能供给仍处于爬坡阶段 [9] - 价格传导有限 多晶硅价格上涨仅部分传导至终端 主要因政策要求终端不能低于成本价招标 [9] 终端需求状况 - 新增装机容量大幅下滑 7月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太阳能仅1104万千瓦 同比下降47 55% 环比下降23 12% [2][12] - 6月份需求同样疲软 新增装机1436万千瓦 同比下降38 45% 环比下降84 55% [12] - 需求下滑主因政策转变 136号文推动新能源电力全面市场化 导致5月抢装潮后出现需求断层 [13] - 电力市场机制不成熟 现货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机制仍在建设中 影响新增装机积极性 [14] - 产业链价格波动加剧观望情绪 组件价格波动导致开发商重新测算项目收益率 [14] 行业破局方向 - 通过行业自律减产缓解累库问题 企业需避免盲目扩产和恶性压价 [17][19] -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 提升附加值并推动差异化产品迭代 [19] - 向储能 能源运营等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开辟新业务领域 [19] - 强化全球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 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市场风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