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搜索文档
科力尔拟募10亿打造产业园 拓展机器人等新市场谋增长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融资计划 - 公司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10.06亿元 其中9.06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剩余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3] - 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23亿股 即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30% 发行价格和对象尚未确定 将采取竞价发行方式 [3] 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 项目总投资9.06亿元 包括建设智能家居类电机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建无人机电机及机器人关节模组生产车间 [2][3] - 项目已取得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书 建成后将拓展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应用 [2][3] - 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向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转型升级 [3]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25.65亿元 货币资金1.85亿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1.92亿元 [3] - 短期借款100万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38亿元 长期借款4.19亿元 资产负债率49.91% [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9.07亿元同比增长13.91% 净利润2918万元同比增长23.31% 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2693.66万元同比增长110.45% [5] 股价表现 - 当前股价15.26元/股处于历史高位 总市值113.5亿元 [4] - 公司2017年IPO发行价17.56元/股 上市当月曾跌至2.19元/股 2024年12月创历史新高17.58元/股 [4] 业务发展 - 主营业务为电机及智能驱控系统研发生产销售 产品应用于智能家居、办公自动化、安防监控、医疗器械、3D打印、锂电池设备、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5] - 2025年上半年多款新产品推向市场 获得客户广泛认同 持续拓展新市场领域 [5] - 客户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石头科技、大疆、松下、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6] 海外市场 - 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营收4.33亿元同比增长6.75% 占总营收比重47.74% [6] 历史业绩 - 2021年营收14.35亿元净利润1.03亿元 2022-2023年净利润连续大幅下滑 2024年净利润6007.05万元同比增长17.68%但仍低于2021年水平 [5]
王伟修跨界豪赌站上全球光模块之巅 中际旭创转型累赚156亿市值4690亿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光模块概念股大幅上涨 中际旭创9月11日股价上涨14.28% 新易盛上涨13.42% 天孚通信上涨13.54% 三家公司合计市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 [1] - 中际旭创成为A股市值最高光模块公司 当前市值达4690亿元 自2017年转型以来股价累计上涨约38倍 [1][11] - 2025年9月4日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448元/股 9月11日再度大涨14.28%逼近前高 [11] 财务业绩表现 - 2017年收购完成后业绩爆发式增长:当年营业收入增长1690.82% 归母净利润增长1506.36% [9] - 2023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同比增长11.16% 归母净利润21.74亿元 同比增长77.58% [10] - 2024年业绩翻倍增长:营业收入238.62亿元(增长122.64%) 归母净利润51.71亿元(增长137.93%) [10] - 202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47.89亿元 归母净利润39.95亿元 [10] - 2017年以来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5.97亿元 [11]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Lightcounting 2023年度光模块厂商排名全球第一 [10] - 2017年公司10G/25G 40G/100G光模块营收占比超93% 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9] - 2023年ChatGPT带动全球抢购400G/800G光模块 公司迎来发展机遇期 [9] 创始人与战略转型 - 创始人王伟修1987年以23万元启动资金创办电机设备厂 成功开发中国首条洗衣机电机机械化装配生产线 [2] - 2005年企业改制为中际装备 2012年成功登陆创业板 [2] - 2015年主营业务陷入困境:归母净利润仅559.40万元 2016年扣非净利润仅45.16万元 [3][4] - 2016年以28亿元收购苏州旭创 2017年完成收购并更名为中际旭创 [6][7] - 收购后实行"放权"管理 保留原创始人刘圣担任总裁负责具体事务 [8][9] 产业布局与未来规划 - 2023年6月通过股权布局汽车电子业务 [12] - 2024-2025年陆续设立铜连接解决方案公司和液冷解决方案公司 [12] - 王伟修父子身家达200亿元 较2024年135亿元增长65亿元 [11]
振德医疗获孙纪木“举牌”股价4天3板 产品覆盖70余国家地区海外收入占60%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股权交易与市场反应 - 振德医疗股价4个交易日内实现3次涨停 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2] - 控股股东浙江振德及其全资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5%股权 转让总价款3.56亿元 受让方为钢铁行业知名企业家孙纪木[2][3] - 转让价格26.74元/股 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29.71元/股折价约10%[3] 股权结构变化 - 交易前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59.20% 交易后下降至54.20%[4] - 本次转让系浙江振德及其一致行动人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减持[5] - 实际控制人鲁建国、沈振芳夫妇通过浙江振德持有公司控制权 分别持股87.16%和2%[4] 战略投资者背景 - 孙纪木为河北新华联合冶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该企业以1728亿元营业收入位列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2位[6] - 新华联合冶金控股具备钢焦一体化配套综合年产能2000万吨以上 是特大型民营钢铁企业集团[6] - 孙纪木通过控制企业合计持有金固股份6%股权 显示其跨行业投资布局[6] 公司业务概况 - 振德医疗产品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稳定在60%左右[3][10] - 国内医疗市场覆盖近9200家医院 其中三甲医院超1200家 健康产品覆盖全国21万余家药店门店[8][9] - 线上零售渠道布局完善 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17家店铺 合计粉丝量达950万人[9]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6亿元、6.81亿元、1.98亿元、3.85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为1.28亿元[9] - 2018年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4.60亿元 平均分红率30.26%[11]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58.04%和61.75% 国际化程度持续深化[10]
扬杰科技推22.18亿并购拓展业务 标的承诺三年扣非不低于5.55亿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1][2] - 评估增值率270.46%(母公司口径)至282.89%(合并口径),对应评估值22.2亿元 [3] - 贝特电子为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企业,拥有9000余种产品规格,覆盖汽车电子、光伏、储能等领域 [2] 协同效应与业绩承诺 - 收购可实现产品品类、技术研发、下游客户及销售渠道的协同互补 [3] - 业绩承诺方保证2025-2027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1][3]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8.37亿元,净利润1.48亿元;2025年Q1营业收入2.18亿元,净利润4113.37万元 [3] - 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10.24亿元,所有者权益5.9亿元 [3] 公司并购历史与资产扩张 - 2015-2022年连续收购MCC、宜兴杰芯、润奥电子、雅吉芯及楚微晶圆产线 [4] - 总资产从2015年末13.31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155.3亿元 [5]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为功率半导体IDM厂商,产品涵盖MOSFET、IGBT、SiC等 [5] - 整流桥与光伏二极管全球领先,2025年位列中国功率器件前三强、全球分立器件第八名 [5]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55亿元(同比+20.58%),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41.55%) [6] - 毛利率提升4.16个百分点至33.79% [6] - 半年度分红2.28亿元,分红率37.95% [6] 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20亿元(同比+11.74%),研发费用率6.38% [6] - 累计获知识产权696件,含发明专利120件、实用新型485件 [6] 资金状况与现金流 - 截至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45.66亿元(同比+18.94%) [7]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57亿元(同比+43.43%) [7]
华工科技抢抓AI应用机遇加码光通信 联接业务半年营收增124%占近五成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29亿元同比增长45% 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5% [1][6] - 联接业务营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占总营收49% [1][2] - 感知业务营收21.54亿元同比增长17% 其中传感器业务收入19.42亿元 [7] - 激光+智能制造业务营收16.76亿元 大功率激光设备收入利润显著增长 [8] 光通信技术突破 - 第二代单波400G光引擎速率突破420Gbps 采用国产硅光芯片流片平台填补产业链空白 [2] - 800G光模块出货中硅光产品占比超70% 2026年预计提升至90%以上 [2] - 3.2T CPO光引擎及PCIe6.0光模块实现业内首发 [1] - 已实现100G至800G全系列硅光产品量产 3.2T光模块完成技术储备 [2] 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泰国工厂月产能达15-20万只 上半年海外订单增幅超50% [3] - 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投产 年产能4000万只光模块 预计产值超300亿元 [3] - 研创园总投资超50亿元 8万平方米厂房专注800G/1.6T超高速模块研发 [3] - 近5年累计投入超20亿元建设两大基地 二期项目2026年动工 [4] 研发投入与技术方向 - 上半年研发投入4.61亿元同比增长19% 研发费用率8.7% [2][6] - 重点投向硅光芯片、CPO、激光智能制造及智能车联网技术 [2][6] - 为AI、6G、智能网联汽车、低轨卫星通信提供解决方案 [4] 业务板块详情 - 联接业务:400G/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 海外设备商批量出货LPO/DSP系列产品 [1][3] - 感知业务:新能源产业链销售占比超60% 新定点和量产项目超15个 [7] - 智能制造业务:新能源汽车/船舶/商业航空订单分别增43%/26%/220% 五大重点行业订单占比94% [8] 公司背景与战略 - 成立于1999年 2000年深交所上市 2015年获评国家级创新企业 [6] - 聚焦感知、光联接、激光+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 [6] - 锚定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AI产业等赛道 [6]
国信证券完成收购股本增至102.4亿股 经纪和投资收益驱动净利连增4季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9
收购交易完成 - 国信证券于9月10日完成收购万和证券96.08%股份 交易作价51.92亿元 新增6.29亿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上市 总股本增至102.4亿股 [1][2] - 收购标的万和证券注册地位于海南 49家分支机构覆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北京等重点区域 实控人为深圳国资委 [2] - 本次收购有助于公司把握海南自贸港政策机遇 拓展跨境资管等国际业务 提升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能力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0.75亿元 同比增长51.84% 归母净利润53.67亿元 同比增长71% [1][4] - 投资收益50.66亿元 同比增长78.99% 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33.95亿元 同比增长68.46% [5][6] - 归母净利润连续4个季度高增长:2024年Q3增35.5%、Q4增114.86% 2025年Q1增89.52%、Q2增59.09% [1][5] 业务结构分析 - 投资收益占总收入比重达40.93%(2024年数据) 经纪业务占比26.24% 为主要收入驱动因素 [5] - 投行业务净收入3.48亿元 资管业务净收入3.21亿元 较同期均有所下滑 [6] - 公司计划发行43亿元公司债券 期限3年 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 优化风控指标 [6] 行业动态 - 券商行业年内已完成6单并购 华创证券并购太平洋证券申请已获证监会受理但尚未批复 [3] - 2025年券商境内发债募资达1.12万亿元 同比增长66.18% 主要满足两融、自营等重资本业务扩张需求 [7]
恒丰银行多项业务违规被重罚6150万 “最年轻行长”白雨石临合规业绩双考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14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 又有一批金融机构因业务违规被重罚。 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新一批罚单。其中,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丰银 行")因相关贷款、票据、理财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6150 万元,六名相关责任人一并被罚。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9月份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开出两批罚单,罚款金额接近2.7亿元。而 恒丰银行在2025年已经两次收到千万级罚单,且包括本次被罚在内,2025年以来该行累计被罚金额超过 8045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两个半月前,监管部门正式核准白雨石恒丰银行董事、行长的任职资格,这位"股 份行最年轻的行长"压力不小。 数据显示,2024年,恒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57.75亿元,同比增长1.98%;利润总额74.42亿元,同比减 少9.3亿元。不过,由于所得税费用大幅减少11.51亿元,2024年恒丰银行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 (以下简称"净利润")54.54亿元,同比增长5.99%,但较2022年仍存在近19%的降幅。 年内多次收罚单共被罚超8045万 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再次对多家金融机构开出 ...
西贝“硬刚”罗永浩陷预制菜风波 日营业额降100万贾国龙道歉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09
行业概况 - 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4万家 [1] - A股预制菜概念股共31家 其中60%左右公司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降 [1]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 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 事件核心争议 - 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2][4] - 西贝方面强硬回应 称按照国家六部门2025年3月最新定义 罗永浩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2][4] - 双方展开隔空互怼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 西贝则开放后厨并公布13道菜品制作过程"作业指导书" [2][5] 企业经营影响 - 西贝拥有近400家直营门店 覆盖全国62个城市 员工1.7万名 年服务超6000万人次 2023年营业收入达62亿元 [7] - 事件导致西贝客流断崖式减少 10日、11日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下降100万元 12日预计下降200万至300万元 [2][7] - 武汉及上海等地门店客流下降约10% 但也有个别门店客流不减反增 [7][8] 企业回应与调整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调预制工艺与预制菜区别 称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而非成品预制菜 [5][8] - 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及原产地、央厨工厂等产地源头参观 [5] - 贾国龙表示西贝将从今以后"打明牌" 彻底向胖东来学习透明化运营 [3][8]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华社提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1] - 消费者对预制菜风味、营养和安全的质疑是共性问题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成为趋势 [9] -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消费者认知与官方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但透明化公示已成为焦点议题 [3][9]
宜品集团冲刺IPO净利降42.57% 存货增至8亿周转天数高达361天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09
公司IPO与市场地位 - 宜品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 海通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公司自称是中国领先营养科技集团 专注于羊奶粉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1] - 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 公司在中国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14% 仅次于澳优乳业旗下佳贝艾特(市占率24.8%)[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02亿元、16.14亿元和17.62亿元 2023年同比增长15.1% 2024年增速放缓至9.2%[2]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1.68亿元和1.72亿元 2023年同比下降25.21% 2024年同比微增2.50%[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06亿元 同比下降10.36% 净利润5668.8万元 同比下降42.57% 首次出现业绩双降[1][2] - 净利率持续下滑 从2022年16.2%降至2023年10.4%、2024年9.8%和2025年上半年7.0%[1][3] 费用结构 - 销售及分销费用逐年攀升 2022-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4亿元、3.71亿元、4.32亿元和2.33亿元[3] - 销售费用占比持续上升 从2022年17.1%升至2023年23%、2024年24.5%和2025年上半年28.91%[1][3] -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991万元、841.8万元和801.4万元[6]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1.42%降至2023年0.52%、2024年0.45% 2025年上半年为0.46%[1][6] 存货状况 - 存货规模持续增长 2022-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6.1亿元、7.19亿元、7.88亿元和8.02亿元[3] - 库存周转天数不断延长 从2022年276天增至2023年296天、2024年307天和2025年上半年361天[1][3] 业务构成 - 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仍是收入主力 2022-2024年收入从7.72亿元增长至10.33亿元 占比从55.1%提升至58.6%[5] - 2025年上半年羊奶粉业务毛利率保持在59.6% 但营收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至55.6%[5] - 特医食品业务增长最快 收入从2022年0.24亿元增至2024年2.1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03.3%[5] - 2025年上半年特医食品收入1.30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达16.1%[5] 渠道结构 - 高度依赖第三方经销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合作经销商超过2000家[3] - 经销商贡献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 2022-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74.1%、70.6%、70.3%和66.5% 但仍是主要收入来源[3][4] 质量监管 - 子公司北安宜品努卡乳业2024年3月因特医食品牛磺酸检测值不达标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1][7] - 公司宣称产品出厂前需经历逾900项检测并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7] 行业竞争 - 特医食品市场竞争激烈 2024年中国市场前五大公司合占零售额90.8%[6] - 公司在特医食品婴幼儿市场中位居第五 零售额不及第一名营收的1/10[6] - 同业对比显示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中国飞鹤2022-2024年研发成本保持在4.93-6.11亿元 研发费用率2%-3%[6] - 佳贝艾特母公司澳优乳业2022年研发费用率达2.53% 2023-2024年小幅下降至1.7%左右[6]
安踏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南亚开千店 2025年营收有望首次突破800亿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07
全球化战略推进 - 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南亚市场开设1000家门店 实现千店计划 [2] - 东南亚总部设在新加坡 以此区域为桥头堡向南亚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扩展 [3] - 通过DTC模式运营安踏 斐乐 迪桑特等品牌 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生态 [3] 区域市场拓展策略 - 在新加坡滨海湾 乌节路等核心商业区设立旗舰店并发展电商 [5] - 中东及非洲零售覆盖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卡塔尔等国家 [5] - 欧美市场通过入驻Foot Locker等主流渠道拓展 计划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设旗舰店 [5] 合资与收购动态 - 与韩国MUSINSA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中国" 安踏持股40% 共同运营韩国时装业务 [5] - 2025年上半年以21.64亿元收购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 完善大众户外产品线 [1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0—2024年营业收入从355.12亿元增至708.3亿元 连续五年百亿级跨越 [2][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385.4亿元 同比增长14.3% 股东应占溢利65.97亿元 [7] - 2025年全年收入有望突破800亿元 [8] 品牌收入结构 - 2025年上半年安踏品牌收入169.5亿元(+5.4%) FILA收入141.8亿元(+8.6%) 其他品牌收入74.1亿元(+61.1%) [8] 海外业务进展 - 截至2024年底已进入新加坡 马来西亚 越南等7个东南亚市场 [6]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150% 受益于东南亚增长及欧美新业务启动 [10] - 线下门店超1.3万家 员工6.55万名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10] 本地化运营与投资 - 新加坡总部创造400多个本地岗位 本地员工占比近80% [3] - 投资数字化与物流基础设施 通过直营模式提升运营效率 [4] - 联合本地体育组织举办赛事 推动区域体育事业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