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

搜索文档
“成都造”机器人军团首次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钛媒体APP· 2025-08-11 03:48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开幕,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智能更卓越",吸引28家国际机构、200余家全球顶尖企业、超400位科学家与企业家参与 [1] - 成都机器人军团首次亮相大会,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和爆款产品 [1] 成都机器人产业展示亮点 - 成都作为全国9个以地区命名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采用"场景牵引、需求赋能"的展览方式,将近30款"成都造"产品融入9大真实应用场景,其中6款为全球首次发布 [3] - 展示场景包括智慧养老、家庭服务、文化商旅、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物流配送等民生领域 [3] 成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生态 - 成都具身智能场景体验馆由15家骨干企业共同打造,搭建政企沟通、宣传服务、研发支持等六大平台,推动"蓉品出海、蓉品出川" [5] - 产业生态呈现"聚点成链、聚链成圈"的特点,深化国内外企业合作,创造行业新突破 [5] 成都具身智能产业技术布局 - 成都通过实景验证、揭榜挂帅等举措推动具身智能产品在警务、康养、文旅等民生领域应用 [6] - 依托2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 [6] - 未来将聚焦多模态感知、自主学习、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方向,加速世界模型和群体智能技术研发 [6] 成都产业空间布局 - 已形成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承载区 [6]
【钛晨报】王兴兴2025WRC观点12条速览: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最慢3-5年到来,有望年出货百万台;特斯拉获批得州网约车牌照;国家统计局:7...
钛媒体APP· 2025-08-10 23:52
机器人行业与宇树科技发展 - 当前机器人行业过度关注数据而忽视模型,模型架构不够统一导致即使有优质数据也难以有效利用 [2] - 未来2-5年技术重心将转向统一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超大批量制造及大规模算力 [2] - 预计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未来几年每年翻番,技术突破可能使2-3年内年出货量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台 [2] - 当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已足够但AI智能不足,机器人大模型尚未达到临界点,预计1-3年内可实现陌生环境自主执行任务 [2] - 工业场景落地价值有限,运动表演等场景更易实现商业化,公司正训练机器人适应工厂表演家庭等多场景 [2][3] - 公司从反对到转型人形机器人,2022年后开始布局,2025年7月启动IPO辅导作为九年发展里程碑 [3] - 公司50%营收来自海外市场,2018年起持续拓展全球化业务 [4] - 2023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增长50%-100%,需求端拉动显著 [4] 企业动态与行业趋势 - 特斯拉获美国得州网约车牌照,为Robotaxi商业化运营铺路 [8] - 台积电7月销售额3231.7亿新台币同比增25.8%,前7月累计销售额2.1万亿新台币同比增37.6% [7] - 劳斯莱斯以43亿英镑出售英国养老金基金,覆盖3.6万人权益 [8] - 澳大利亚FMG获142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创澳企人民币融资纪录 [8] - 英特尔CEO陈立武否认辞职传闻,强调40年行业经验与合规经营 [9] - 微软将GPT-5整合至Copilot全系产品,优化代码编写与企业应用 [9] - 优必选提出人形机器人三大方向:工业辅助、商业落地及家庭陪伴 [5] 资本市场与政策动向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首破9000亿港元,科技股获持续加仓 [11] - A股46家公司中期分红超720亿元,中国移动单家分红594亿港元 [12] - 香港注册公司总数突破150万家创历史新高 [12] - 农业农村部引导调减100万能繁母猪,当前存栏量达正常保有量103.7% [10] - 北京优化住房限购政策,五环外购房取消套数限制 [10] - 证监会拟对*ST高鸿财务造假罚款1.6亿元并启动退市程序 [12] -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乘用车零售182.6万辆同比增6.3%,累计零售1272.8万辆同比增10.1% [13]
陈天桥联手清华教授代季峰首发最强开源AI模型项目,全力打造下一个DeepSeek
钛媒体APP· 2025-08-10 23:52
核心观点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代季峰与陈天桥联手筹备一家致力于打造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新公司,目标是成为下一个OpenAI或DeepSeek [2][8] - MiroMind团队发布了首个开源深度研究项目Miro ODR,其V0.1版本GAIA测试达82.4分,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等模型,成为当前开源最强Deep Research模型 [3][4] - 公司使命是打造具备自我意识的数字生命体,与社区共同进化以实现安全、有益的AGI [12] 技术成果 - Miro ODR包含四个子项目:MiroFlow(Agent框架)、MiroThinker(深度思考模型)、MiroVerse(数据开源项目)、MiroTrain(训练基础设施),全部开源且可复现 [10] - MiroMind-M1开源推理语言模型基于70亿参数的阿里Qwen-2.5 RLM,在AIME24、AIME25和MATH500测试中超越DeepSeek-R1蒸馏版和小米的MiMo-7B-Base [9][11] - 项目采用监督式微调(SFT)在71.9万个问题集上训练,并通过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RLVR)在6.2万个示例上优化 [8] 团队背景 - 代季峰是清华AI专家,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商汤科技担任要职,发表8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6万次 [7] - 其研发的Deformable ConvNets系列被纳入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课程,R-FCN被评为"三大目标检测元模型之一" [7] - 开源多模态基础模型InternVL在十多个重要指标上与GPT、Gemini相当,累计下载超500万次 [8] 战略布局 - 公司研发重点包括AI商业决策智能化、突破算法茧房的内容分发、面向老龄化和青年发展的AI服务 [12] - 陈天桥承诺盛大内部孵化的所有AI企业的一半利润将分给团队 [5] - 陈天桥加速布局AI和脑科学赛道,投资了脑机接口企业Synchron并支持多项脑科学研究 [13][16] 行业影响 - Miro ODR开放了深度研究的各个阶段,包括模型、数据、训练流程等,计划每月更新一次 [5][10] - 项目提出CAMPO框架(上下文感知的多阶段策略优化),证明7B模型可用更少token获得比Skywork更好的性能 [9] - 陈天桥呼吁中国科创投资人不要将脑机接口仅视为赚钱风口,强调需要"耐心资本"支持长期创新 [16][17]
优必选展出五大人形机器人,首发自主换电补能方案 | WRC 2025
钛媒体APP· 2025-08-10 10:18
产品展示 - 公司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五款人形机器人,覆盖工业制造、商用服务、科研教育、娱乐陪伴等应用场景 [2] - Walker S2是全球首个可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身高1.76米,拥有52个自由度和工业级灵巧手,具备国内首个端到端"类人眼"双目立体视觉感知 [2] - Walker S2可在0-1.8米全空间范围内稳定搬运15公斤负载,行走速度达到2m/s,腰部可实现±162°灵活旋转 [2] - Walker S2通过热插拔自主换电技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整个换电过程约3分钟 [3] - Cruzr S2是轮式人形机器人,搭载视觉激光融合导航,可实现复杂场景高效稳定穿行 [3] - 公司展示自研第五代灵巧手,拥有19个主动自由度,整手重量小于1.2kg,拇指指尖负载达到20N,抓握负载达10kg [3] 商业化进展 - 公司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企业合作 [4] - 2024年行业定制机器人业务营收1.4亿元,同比增长126.1%;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智能硬件业务营收4.77亿元,同比增长88.1%;人工智能教育业务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4.6% [4] - 2025年公司中标觅亿汽车科技价值9051万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为全球最大规模人形机器人商业合同 [4] - 2025年东风柳汽将部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居然智家拟采购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合作期内计划销售10000台 [4]
速腾聚创推出Active Camera平台,要为机器人造“眼睛” | WRC2025
钛媒体APP· 2025-08-10 10:17
公司动态 - 速腾聚创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全新Active Camera平台 标志着业务从汽车激光雷达向机器人视觉领域扩展 [2] - 公司推出"真正的机器人之眼"系列Active Camera 基于传感器架构创新、自研芯片及AI能力打造 [2] - Active Camera实现多传感器一体化集成 突破传统3D视觉技术瓶颈 能同步提供色彩、深度与运动状态信息 [3] - 平台首款产品AC1已于3月发布 新产品AC2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 [3] - 公司2025年Q1机器人业务激光雷达销量达11,900台 同比大增183% 相关收入7340万元 同比增长87% [3] - 已与多家机器人厂商达成合作 包括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越疆科技、普渡机器人等头部企业 [5] 技术布局 - 构建AI-Ready开发者生态 提供开源工具、算法、数据集等全流程支持 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 [3] - 技术平台支持场景开发者直接调用整合算法 实现功能量产 同时帮助算法开发者优化迭代方案 [4] - 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手眼协同解决方案 推出灵巧手等产品 覆盖机器人上下半身操作需求 [5] 行业趋势 -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中国电机、电控、电池产业集中度提升 相关零部件可高度复用于人形机器人 [2] - 汽车行业竞争促进零部件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提升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成熟供应链基础 [2] -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被看好 潜在规模可达汽车市场的10倍 当前处于研发向特定领域应用过渡阶段 [5]
盒马CEO用10分钟复盘十年,新零售不死仍旧在路上
钛媒体APP· 2025-08-10 02:57
公司战略与经营表现 - 盒马2025财年GMV超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盈利,正在冲击千亿目标 [3] - 盒马关店率不到2%,在零售业属于理想水平 [3] - 盒马跻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连锁百强榜单前三,仅用十年时间达成同行20年才能完成的成绩 [3] - 盒马业态从多线作战转向战略聚焦,目前专注于盒马鲜生和盒马NB(超盒算NB)两大业态 [2] - 公司计划2025财年新开近100家盒马鲜生门店,届时门店总数将超500家 [9] 业务模式与商品战略 - 盒马将战略重心转向商品力建设,围绕烘焙、零食、低GI食品、HPP果汁、水果等品类组建专业采购团队 [1] - 烘焙成为战略级品类,SKU从300个精简至150个,每月上新单品超20个,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快速测品与汰换 [7] - HPP果汁近三年销售同比翻番,自有品牌占比达90% [9] - 低GI产品采取全国统一推广策略,旨在降低健康食品购买门槛 [9] - 商品开发注重小包装趋势(如瑞士卷分享装),适应家庭小型化需求 [8] 数字化与运营创新 - 数字化从标杆定位回归工具属性,渗透至商品开发与运营全链路 [5][7] - 建立实时消费者反馈系统,根据评价数据动态调整商品排序与汰换 [7] - 会员体系与淘宝88VIP打通,会员数实现翻倍增长 [10] - 即时零售领域早期探索者,曾尝试前置仓、社区团购等创新业态 [4] 行业定位与竞争策略 - 商超烘焙业务通过性价比优势挤压专业糕点连锁生存空间,推动后者向高端化转型 [8] - 参考日本零售模式:超市负责效率化生产,饼房专注手工差异化 [8] - 新零售理念从"新旧的新"转向"重新出发的新",更注重消费者视角而非行业标杆形象 [3][5] - 放弃数字化概念营销,转向商品精进与一线业务细节优化 [5][11]
如何与外卖大战共存,餐饮商家也给不出标准答案
钛媒体APP· 2025-08-10 01:14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外卖补贴大战进入平稳阶段,但平台竞争持续加剧,美团计划年底开设1万家卫星店、3年开1200家浣熊食堂,京东计划开设1万家七鲜小厨 [1] - 平台通过拼好饭与1万个品牌扩大合作,推动外卖供给形式创新 [1] - 淘宝闪购持续发券并升级会员系统,外卖作为流量来源的策略不变 [11] 外卖对商家的影响 - 外卖单量普遍增长20-30%,但客单价和毛利率下降,部分商家外卖收入到手率仅为堂食的60% [3][4] - 正餐品牌西贝因低价单涌入导致外卖微利消失,广州8家店中有6家外卖业务亏损 [3] - 湖南烤串品牌客串出品外卖单量增长20-30%,但美团单量稳定在日均200单,京东单量波动较大 [3] - 洛阳茶餐厅樺星冰室外卖占比从30%升至40%,客单价和总营业额下降 [6] 不同商家的应对策略 - 大连锁品牌如瑞幸受益于外卖补贴,Q2月均交易用户达9170万,门店净增2000家,净利率11.3% [8] - 库迪Q2单月新开门店数最高达903家,超过瑞幸的661家 [8] - 个体门店如安徽馄饨店因堂食被抢占且外卖无增量导致利润下跌 [9] - 樺星冰室通过降低包装成本、优化优惠券策略、调整菜品结构控制成本 [17] - 客串出品通过控制外卖品数量(从70个减至40个)和强化供应链优势应对外卖挑战 [21] 外卖供给创新 - 美团拼好饭通过需求集约、配送集约和供应链集约帮助商家降本增效 [14] - 美团卫星店通过提高门店覆盖率和降低租金提升单量,但需注意与品牌门店的区分 [14] - 美团浣熊食堂采用外卖集合店模式,商家入驻档口并可利用美团供应链采购 [14] - 京东七鲜小厨采用合营模式,商家提供配方并获得销售分成,但餐饮标准化难度较高 [14][15] 行业趋势与商家认知 - 商家普遍意识到线上化的重要性,部分已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加强互动和传播 [21] - 餐饮行业向一人食、性价比方向进化,外卖需同时满足品质和健康需求 [22] - 商家需从整体成本、收入和利润优化角度适应市场变化,而非仅关注外卖 [22]
包凡归去来 | 巴伦特稿
钛媒体APP· 2025-08-10 01:05
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获释 - 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结束为期2年半的配合调查进程,于近日获释 [2] - 包凡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良好,但不再参与集团日常管理与营运 [2] - 华兴资本业务及运作一切正常,由执行委员会全面负责集团战略推进 [2] - 包凡平安归来对华兴资本的商誉、士气和股价起到积极作用 [2] - 包凡在配合调查期间仍能与外界联系,接受高管团队汇报并做出指示 [2] 华兴资本在包凡调查期间的表现 - 华兴资本员工数从754人降至521人,投行、私募部门大幅缩减 [3] - 公司被暂停部分金融牌照申请,跨境业务受阻,客户信任度下降 [3] - 华兴新经济四期基金募资提前终止,最终以7.91亿元和解协议收回投资权益 [3] - 2024年9月复牌首日股价暴跌66%,市值从45亿港元跌至15.69亿港元 [4][21] - 2025年6月股价回升至停牌前40%水平,2025H1重回FA排行榜第一 [6] 华兴资本的战略调整与业务复苏 - 许彦清提出"华兴2.0"战略,转向硬科技、Web3、数字金融等前沿领域 [5] - 王力行主导业务结构优化,形成财富管理与投行双轮驱动模式 [5] - 财富管理业务推出"华兴财富通"平台,管理规模突破300亿元 [5] - 重启港股、美股承销业务,推动Unity中国分拆融资等跨境交易 [5] - 2025年1月公布Web3布局,宣布1亿美元加密资产基金 [21] 包凡的职业生涯与行业影响 - 包凡服务过中国前20大新经济公司中的15家,客户市值占中国独角兽总市值的56% [7] - 主导滴滴快的、美团点评、58赶集三大合并案,占中国互联网并购交易额30%以上 [7] - 推动中概股回归港股/A股浪潮,2015-2020年主导项目占市场总量42% [7] - 个人财富峰值达40亿元(2019年胡润榜) [7] - 社交媒体动态常引发一二级市场异动,单条转发可带动相关公司股价波动超5% [7] 华兴资本历史里程碑 - 2005年创立华兴资本,专注中国新经济企业投行服务 [11] - 2012年主导优酷土豆合并,确立并购领域权威地位 [12] - 2015年促成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58赶集三大合并,获封"并购之王" [14] - 2016年获券商牌照,华菁证券成立,形成全链条服务 [15] - 2018年登陆港交所,成为"新经济金融服务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港元 [16]
光伏专利大战:TOP10企业专利护城河深度解析
钛媒体APP· 2025-08-09 10:02
行业背景与核心观点 - 光伏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专利成为"反内卷"关键工具,头部企业通过专利诉讼展开激烈竞争[1][3] - 2025年组件出货TOP10企业中仅协鑫集成和横店东磁未卷入专利诉讼,通威股份因产业链优势专利风险较低[3] - 专利布局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有效专利数量、失效专利占比、在审专利比例等指标反映企业研发实力[10] TOP10企业专利整体情况 专利申请量 - 天合光能以7219件专利申请量居首,晶科能源(第二)、隆基绿能(第三)形成第一梯队[7] - 阿特斯专利申请量达4669件,远超市场对其专利实力的认知[7] - 横店东磁光伏相关专利仅681件,为TOP10中最少[7] 专利有效性 - 隆基绿能有效专利3900件居首,天合光能3448件次之,协鑫集成519件,横店东磁361件[10] - 一道新能失效专利占比最低(3%),阿特斯和协鑫集成失效专利占比高达40%[10] - 天合光能在审专利占比33%反映持续研发投入,阿特斯在审专利仅占6.7%[10] 专利技术含量 - 晶科能源发明专利占比70%最高,横店东磁65.6%次之,阿特斯26%最低[12] - 发明专利占比反映技术含金量,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防御价值较低[12] 重点企业专利分析 协鑫集成 - 专利申请趋势:2016-2017年高峰(176件/141件),2022年回升至年均100件,2025年暂录22件[15] - 国际布局:90%以上为国内专利,海外布局仅少量进入美日欧澳市场[17] - 技术分布:组件专利超500件,钙钛矿电池专利200+件,TOPCon专利89件,BC/异质结专利约30件[23] - 专利运营:167件专利发生权利转移,包括购买Maxeon、爱迪生太阳能公司专利,4件专利用于银行质押融资[25] 横店东磁 - 专利申请趋势:2021年达124件峰值,2023年保持108件,2025年暂录17件[29] - 国际布局:欧洲30件、美国14件,与其主要海外市场不匹配[31] - 技术分布:组件专利250件,TOPCon专利130件,PERC专利59件(部分2020年后申请),BC专利71件[36] - 专利运营:75件专利质押给建行东阳支行,31件内部转让,1件PERC专利完成海关备案(有效期至2034年)[38][40] 专利风险与战略差异 - 协鑫集成通过外购专利增强防御能力,横店东磁依赖高发明专利占比(65.6%)和海关备案专利[42] - 两家企业共同弱点:专利总量不足(协鑫1138件/横店681件),海外布局薄弱[43] - 横店东磁因高盈利可能成为诉讼目标,其美国市场14件专利难以形成有效防御[44] - 协鑫集成依托协鑫科技供应链优势风险相对较低[44] 技术路线差异 - 协鑫集成重点布局钙钛矿(200+件)和晶硅生产,横店东磁专注TOPCon(130件)和BC技术(71件)[23][36] - 横店东磁完全未布局异质结和钙钛矿,技术路线选择保守[36] - 协鑫集成专利涉及光伏+应用(充电设备/农业),显示多元化布局[23]
对话宇树科技王兴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未来将保持每年翻一番
钛媒体APP· 2025-08-09 08:54
公司发展历程与定位 -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以四足机器狗起家并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厂商之一[2] - 2023年初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获美团、首程控股等多轮融资[2] - 2025年创始人王兴兴与任正非、雷军等商业领袖共同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言[2] - 公司定位为通过降低价格(从9.9万元降至3.3万元)提升产品普及率,目标未来实现机器人免费化[5]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行业关注度高带来资源倾斜但竞争加剧[4] - 全球硬件能力已达标但具身智能大模型尚未出现类似ChatGPT的关键突破[3][7] - 当前应用以表演为主(如跳舞、格斗),实际生产场景落地仍受限[9][12] - 中国机器人企业出海占比显著(宇树科技50%营收来自海外)[11] 技术突破方向 - 核心瓶颈在于具身智能AI模型的阶跃式进步,需实现"GPT时刻"[3][7] - AI写代码简单任务成功率超90%,复杂任务仍需提升[5] - 运动控制技术取得进展(汽车工厂试点),但大规模实用化需时间[9] - 数据驱动方法在机器人领域存在偏差,需开发泛化能力更强的模型[8] 市场增长预测 - 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每年翻番,技术突破后或达百万台/年[3][14] - 技术突破周期:快则2-3年,慢则3-5年,最长不超过10年[5][3] - 产品规划:大型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小型机器人侧重开发者生态与娱乐属性[10] 商业化路径 - 通过降价策略扩大出货量,构建租赁市场和二次开发者生态[5] - 未来可能采用"机器人税收"模式(如开荒种地价值分成)[5] - 上市计划推进中,视为公司成熟化的重要里程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