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机器人:在具身智能业务方面暂未与宇树、优必选或特斯拉有合作
第一财经· 2025-09-29 06:50
公司业务合作情况 - 公司在具身智能业务方面暂未与宇树 优必选或特斯拉等国内外厂商合作 [1]
鹏华基金闫思倩:从0到1,机器人是AI+万亿空间的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25-09-29 06:34
行业趋势与前景 - 2025年有望成为机器人元年 开启规模化发展序幕 行业处于从0到1的初始阶段[1] - 人工智能发展从软件应用向物理世界延伸 人形机器人成为AI与实体结合的重要载体[2] - 机器人是AI+万亿空间产业 作为未来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终端[1] - 2025-2026年是行业迈向量产的关键阶段 成本下降与应用场景拓展将形成正向循环[4] 技术发展与突破 - 技术突破与政策驱动共同催化产业变革 中国科技发展从追赶模仿迈向系统性突破[1] - 国产大模型等AI技术突破补齐软件能力短板 实现算力平权[2] - 硬件与软件协同进步 加速机器人在中国的场景落地和成本下降[2] - 全球科技巨头持续投入形成产业引领效应 推动技术快速迭代[2]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机器人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价值量占比较高[3] - 具备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的供应商有望率先受益[3] - 产业爆发将带动整个上游产业链的价值重估[3] - 龙头企业有望分享万亿级市场的长期成长红利[4] 竞争优势与产业基础 - 中国在制造业 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 - 硬件制造领域积累深厚优势 为本土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 投资方法论 - 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3] - 优先选择具备正β的黄金赛道 包括新能源 汽车及零部件 智能制造机器人等[3] - 通过分析行业景气度 竞争格局 技术创新和中长期增长前景识别成长初期领域[3] - 深度挖掘企业技术实力 产品迭代能力 成本控制水平和护城河深度[3] - 关注市场预期与基本面变化之间的差值 选取有良好预期差的标的[3]
宇树机器人概念表现活跃!“全市场唯一两百亿规模”机器人ETF(562500)红盘震荡,打开配置窗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5:51
指数表现与市场动态 - 宇树机器人概念指数强势拉升上涨2.50% [1] - 机器人ETF(562500)上涨0.65% 早盘最大涨幅超1% 午后红盘震荡 [1] - 超55只成分股上涨 信邦智能领涨9.05% 天智航涨7.11% 南网科技涨6.60% 固高科技和伟创电气涨幅超5% [1] - 成交金额达9.8亿元 较前几个交易日巨量回缩 但仍维持日常量能释放中枢 [1] 行业事件与上市进展 - 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计划通过18C章程在主板挂牌 [1] - 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微亿智造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 [1] 行业趋势与投资观点 - AI应用是科技革命主要趋势 人形机器人是AI应用最重要的终端产品 [2] - 中国有望在"十五五"期间侧重打造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支柱产业 关注潜在政策催化 [2] - Figure作为海外人形机器人领先厂商 大规模投资建设数据采集中心 模型迭代需海量现实数据训练 [2] - 真实数据采集进度可作为人形机器人主机厂评价指标 Figure进展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智通财经· 2025-09-29 04:21
核心观点 - iRobot联合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行性 认为当前技术无法复刻人类灵巧操作和高效行走能力 大量投资可能面临损失 未来成功机器人形态将采用轮子、多臂和专用传感器而非人形设计 [1][2][4][5] 技术挑战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触觉感受器 空间细节敏感度精细至单条指纹脊线尺度 当前人形机器人无法匹配这种灵巧度 [1][4]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维持直立 需持续注入能量 耗能高且易失稳跌倒 对人类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 [2][4]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高效运动方式 [2][4] 投资风险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但该形态大概率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可能造成投入产出的严重错配 [2][4][5] - 大量资本耗费在尝试提升现有人形机器人性能 但这些投资可能最终被市场快速遗忘 [3][4] 未来发展方向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个手臂和专业传感器 通过专用形态匹配任务需求与安全成本 而非强行复刻人类外形 [2][4][5] - 行业需聚焦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设计 重点发展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与规划软件等底层能力 [4][6] - 机器人发展将从"炫技视频"转向可靠性和经济性指标 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跌倒安全性和场景覆盖能力 [6] 行业前景 - 机器人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机器人技术和具身AI是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最大增长市场 [7][8]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云端训练、边缘推理和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 为全行业提供AI GPU集群和开发平台 [8] - 公司预测未来将出现数十亿台机器人和数亿辆全自动驾驶汽车 其软硬件生态技术将驱动超级机器人工厂发展 [8]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智通财经· 2025-09-29 04:20
人形机器人技术挑战 - 人形机器人难以在数年内实现人类高效率工作能力 是纯粹幻想[1]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专业触觉感受器 当前机器人技术无法匹配这种精细触觉灵敏度[1][4] - 现有机器人缺乏高保真触觉训练数据和触觉与分层任务规划耦合的算法路径[4] 运动控制系统缺陷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和持续能量输入维持直立 耗能高且易失稳重摔[2]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非线性优势[2][4]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保持直立需注入巨大能量 跌倒时对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2][4] 未来机器人形态演进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臂/专业传感器 形态不再酷似人类[1][2][5] - 15年后规模落地机器人将采用轮式底盘 多臂结构和非人类频段主动光传感[5] - 行业更可能发展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形态 配备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软件[6] 投资与产业化错配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难以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形态[2][4] - 当前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押注可能导致投入产出大规模错配[5] - 大量投资资金将消失 现有人形机器人可能被市场快速遗忘[1][3] 产业生态与发展前景 - 机器人产业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长期前景被结构性看好[7] - 英伟达将机器人技术视为最大规模增长市场 总体规模达数万亿美元[7]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GPU集群/边缘计算/仿真工具链服务全行业[8] - Isaac/Omniverse平台有望成为机器人工业标配 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8]
光伏“老兵”押注AI+机器人,能辉科技营收大增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29 04:1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光伏储能、AI赋能和机器人三大布局在新能源行业竞争中开辟独特成长路径 实现从传统光伏企业向综合能源科技服务商的转型 [5][18] 业务布局与战略转型 - 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和投资运营 同时拓展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及商用车充换电等新兴业务 [7] - 与蚂蚁数科合作开发能源AI智能体应用 从投资端、运营管理端和资产退出端重构能源管理范式 [6][8] - 投资端通过AI自动生成设计方案并完成技术经济分析 运营端基于时序大模型开展电力交易和智能巡检 资产端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上链提升流动性价值 [8][9][11]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自主研发无轨智能充换电机器人(AGV2.31) 应用AI视觉识别、SLAM激光定位等技术 实现3分钟内更换3吨重卡电池 [13][14] - 电动重卡换电技术服务已贡献营收 已签及在谈合同量约4000万元 四季度末及明年订单乐观 [15] - 延伸开发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及机器狗 应用于运维、巡检及清洗等能源场景 [16] 主营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光伏电站系统集成收入占比96.43% 其中户用分布式业务占比超50% 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17] - 光伏电站系统集成营收增长44.80% 电力工程设计营收增长超100% 电站运营增长76.66% 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增加179.26% [18] - 海外储能项目拓展顺利 欧洲和中东项目已落地 荷兰公司完成注册 英国及波兰项目有序推进 [18] 组织管理与协同效应 - 通过组织变革实施垂直化管理 以财务+业务结合模式考核营收、利润及应收款 [18] - 储能业务与光伏形成协同效应 提升户用与工商业业务附加值 [18]
著名机器人专家布鲁克斯警告:人形机器人泡沫注定会破裂
36氪· 2025-09-29 03:59
核心技术瓶颈 - 触觉感知存在巨大差距 人手有约1.7万个触觉感受器 现有机器人技术无法实现同等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2][3] - 双足人形机器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尺寸增加两倍会导致跌倒时破坏性能量增加八倍 [6] - 电池续航和现实环境适应性等基础难题尚未解决 距离可靠且成本可控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较长时间 [6] 市场投资现状 - Figure公司最新融资获得超过100亿美元资本承诺 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 [7]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0.3亿美元激增至2029年132.5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5.2% [7] - 投资机构给出乐观预测 摩根士丹利预计2050年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 美国银行预测2030年单台成本降至1.7万美元 [7] 人工智能应用局限 - 生成式AI实际能力被高估 METR研究显示使用AI工具的软件开发任务完成时间延长19% 但主观效率感知提升20% [8] - 未成熟AI技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会放大问题 动态环境中的力量控制与物理交互仍是未解难题 [8] - 具身智能面临"接触操控"根本性挑战 机器人难以实现可靠的物理交互 [8] 行业生态格局 - 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深度绑定科技巨头 Apptronik接受谷歌投资并与DeepMind合作 Figure获得微软与OpenAI创业基金支持 [10] - 机器人行业失败率极高 超过99%的项目最终夭折 产品需要达到99.999%的极致可靠性 [10] - Robust.AI选择务实路线 开发非人形智能搬运车 支持自主导航与人工介入的双重操控模式 [10] 行业发展方向 - 成功机器人将采用轮组、多手臂与专用传感器设计 彻底告别人类形态 [11] - 技术价值取决于投资回报率 客户关注降本增效的实际成果而非技术本身 [11] - 行业需要根本性技术突破 否则将面临重大调整 人形机器人几十年内难以取代人类岗位 [11]
著名机器人专家警告: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是浪费资金|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9 03:50
机器人行业投资争议 - 著名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警告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是浪费资金 尤其质疑特斯拉和Figure通过视频训练机器人灵巧操作的做法 称为纯粹幻想思维 [2] 万达集团债务危机 - 大连万达集团及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公司此前被强制执行1.86亿元 另有47条股权冻结记录和10条被执行人信息 总金额达52.62亿元 [3] - 为缓解现金压力 万达2025年以来出售7座万达广场 2023-2024年间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 [3] 传媒行业评级调整 - KeyBanc将华纳兄弟探索评级从增持下调至持有 认为若潜在收购未实现可能面临下行风险 特别提及派拉蒙天空之舞可能出价 [4] 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化 - 广州允许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 适用范围包括现售商品住房 存量商品住房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 [6] - 广州允许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家庭分摊费用 [6] 上市公司动态 - 安科生物控股股东不存在将所持股份出借给量化机构的情况 [7] - 小熊电器回应养生壶爆炸事件 称正在调查中 无法接触产品判断事故原因 [8] 住房市场规范调整 - 上海出台住宅品质提升新规 调整阳台面积计算方式 回应市场对宽敞阳台需求 新规包含5大类17条举措 [9] 餐饮企业动态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清空社交账号 仅保留一条视频显示西贝年营收达62亿元 [10] 新能源汽车行业 -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被解除限高令 此前因公司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 [11] 食品安全监管 -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抽检167批次月饼样品 全部合格 涉及104家经营主体 [12] AI初创公司融资 - AI图像生成公司Black Forest Labs正以40亿美元估值筹集2-3亿美元 此前曾在10亿美元估值下进行未公开融资 [12]
机器人概念股再度走强,产业国内外景气度共振,机构看好人形机器人打开公司增长空间
智通财经· 2025-09-29 02:36
机器人概念股市场表现 - 机器人概念股再度走强 三花智控涨6.66%至40.36港元 优必选涨3.66%至138.6港元 [1][2][4] - 三花智控成交额达3.32亿港元 成交量836.21万股 优必选成交额达5.61亿港元 成交量408.37万股 [3][5]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前夕 国内外景气度共振 多次出现亿元级别大订单 [7] - 特斯拉将于10月下旬举办2025Q3业绩会 11月6日举办股东大会 Optimus V3发布在即 [7] - 优必选Walker S系列获天奇股份3000万元采购合同 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付 [8]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获得近4.3亿元合同 含9月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采购合同 [8] 三花智控业务进展 - 公司深度绑定特斯拉 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主力供应商 [7] - 聚焦机器人机电执行器 成立专门机器人事业部 项目整体推进顺利 [7] - 成功切入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制造领域 将配合客户实现量产落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