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搜索文档
经观社论|整治形式主义关键是科学考核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07:21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一年后调查显示95%以上受访者认为效果良好[2] - 形式主义表现为会议多、陪会频繁、检查接待多、政务APP强制使用导致工作负担加重[2] - 新规要求地方文件不超过5000字、专项文件不超过4000字,禁止将点赞量、学习时长等作为考评依据[2] 考核机制演变与问题 - 某县乡镇考核从2011年9大项42子项增至2020年4大项31子项109小项371细项,呈现碎片化趋势[4] - 上级部门倾向将工作纳入"一票否决"导致基层考核负向激励,官员转向"不出错"而非创优[4] - 考核导向引发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基层精力集中于数据美化而非实际问题解决[5] 改革方向与建议 - 需用"综合考核"替代"多头考核",科学设置目标以释放基层创新活力[1][6] - 提倡短文取代长文、实绩取代留痕,避免形式主义消耗战[5][6] -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减负有助于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创造力和生命力[5]
“聪明钱”的布阵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07:21
中国资本市场 -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对中国股市维持超配立场 联博基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显效 长期投资价值提升 [1][5] - 上证指数突破3636点 收于3639 67点(+0 16%)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数分别收于11157 94点(-0 18%) 2342 86点(-0 68%) [3] - A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 达2 0002万亿元 为10年来首次 [12] - A股盈利结构从房地产 周期性行业 出口转向政策推动的制造业重构 科技含量提升 结构性出海三大方向 [14] 政策与经济环境 -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与"稳定"展望 认可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和债务管控成效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5 3% 比去年全年提高0 3个百分点 IMF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 8个百分点至4 8% [6] - 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明确六大关键金融设施监管框架 [6] - 中国外汇储备为32922亿美元 受美元指数上涨等因素影响有所下降 [7] 行业与板块动向 - 市场关注中报优质权重股结构性机会 AI应用与机器人赛道事件驱动机会 消费板块"高切低"机会 [15] - 中国政策从"托底式"干预转向"结构性"修复 投资策略需从"博反弹"转向"找主线" [15] - 美股TMT板块远期市盈率达26 7倍 为2009年以来新高 板块内部相关性升至0 49 预示系统性风险积聚 [17] - 美股TMT板块预计2025年下半年增长11 8% 增速优势缩窄 可能压缩估值溢价空间 [18] 全球市场对比 - 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互现 纳指收于21242 7点(+0 35%) 道指 标普500分别收于43968 64点(-0 51%) 6340 00点(-0 08%) [5] - 高盛交易员指出尽管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达30% 股市依旧强劲上涨 [5]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 24% 资金部分回流债市 部分流入黄金 加密资产等避险品种 [18] - 瑞士百达首席策略师认为美股估值过高 更看好新兴市场 超配中国 [15]
一个卡车司机村的奋斗和“内卷”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07:21
行业竞争态势 - 运费持续走低 钢材运输单价从2017年400元/吨降至2025年200余元 跌幅接近50% [4][12] - 货源竞争加剧 呈现"车多货少"局面 公路货运总量自2020年起波动下行而运力持续增加 [10][12] - 价格竞争白热化 货主压价现象普遍 94.05%个体司机反映运费水平偏低 [5][12] 从业者生存状况 - 工作时长显著增加 司机年均行驶里程超10万公里 部分司机月行驶里程达1.25万公里 [13][18] - 收入水平分化明显 个体司机月收入约1万元 较此前2万元水平大幅下降 78%个体司机反映收入减少 [12][14] - 运营模式被迫调整 夫妻档模式普及 替代原有每月6000-8000元雇佣驾驶员的模式 [4][14] 职业风险与健康 - 职业病高发 超70%司机患有职业病 其中90%存在颈椎/腰椎问题 70%患有胃病 30%有高血压或耳聋 [19] - 安全风险突出 2015年货车事故占道路运输事故56.4% 涉及违规超车、超速等行为 [18] - 家庭生活牺牲 司机年在家时间不足一个月 留守儿童现象普遍 [13][22] 行业历史演变 - 2005-2014年高速发展期 高速公路里程从4.1万公里增至11.19万公里 年均增速超10% 公路货运量增长232% [26] - 金融化推动入行门槛降低 2010年后低首付低利息政策促使从业人数膨胀 [16] - 收入对比优势明显 司机月收入仍远高于务农(亩净利不足1000元)和工厂蓝领(约4000元/月) [27] 区域经济影响 - 大郢村从业规模突出 160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近半数从事货运物流 全村138个卡车司机子女 [1][27] - 教育资源配置变化 村小学陆续关停 500人规模学校中101名学生家长为卡车司机 [26] - 集体经济转型探索 2024年土地托管模式使村集体收益增至60余万元 提供零工收入渠道 [28][29] 代际传承趋势 - 二代从业者持续加入 尽管运价走低但仍被视为相对高薪职业 [7] - 家庭共识形成 绝大多数司机家庭不希望下一代继续从事该职业 [8] - 职业退出规划 高龄司机因年龄限制退出后倾向选择出租车等过渡性工作 [7]
量化私募靖奇投资两大创始人内斗 牵出招商证券被投诉举报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2:33
公司治理危机 - 靖奇投资发布风险警示公告,指出存在人员未经授权使用伪造法人印章及冒用法人签名进行基金设立、清盘、证券账户开立等行为[2] - 公司指控招商证券在靖奇天弓聚配专享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及运作过程中未尽到核查义务[2] - 招商证券回应称靖奇投资58只产品中仅有3只在其托管,未发现违规操作[2] 股东结构与管理层 - 靖奇投资成立于2015年,管理规模10亿至20亿元,范思奇为第一大股东(36.36%),唐靖人、茅诺平各持股27.27%[4] - 范思奇身兼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基金经理等多个职务,曾就职于瑞银证券[4] - 唐靖人担任风控官,曾任中金公司投行部分析师、南华期货海外事业部经理[4] 管理层变动与争议 - 范思奇2025年6月宣布卸任基金经理职务,其管理的部分自营产品进入清盘程序[5] - 范思奇控诉被股东会突然罢免全部职务,并发布《十年努力,一招背刺》公开信[5] - 唐靖人、茅诺平发布声明免除范思奇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身份[6][7] 财务与运营问题 - 靖奇投资7月2日基本账户发生大额异常转账,线上操作被冻结[7] - 范思奇指控唐姓股东通过全资持有的州瑞贤公司收取返佣收入未及时入账,部分用于个人消费[10] - 公司量化交易系统正常运行,未发生"删库"行为,银行U盾长期由唐姓股东掌管[6] 行业返佣问题 - 量化交易因交易频率高易产生返佣风波,券商返佣指券商根据交易量返还部分佣金给投资者[10] - 证券监管部门明令禁止返佣行为,2002年证监会通知明确不得采用现金返佣等不正当竞争方式[12] - 2023年6月北京证监局对某券商经纪人因佣金返还行为采取警示函监管措施[13]
90岁也能投保!阳光保险破局“高龄不友好”养老困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6
老龄化社会现状与挑战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岁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5] - "新老年人"(60/70后)财富积累充足消费理念升级推动养老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品质型形成结构性市场机会[5] - 家庭养老存在资金管理脆弱性(父母不舍消费/被骗风险)和子女供给不稳定性(事业波动导致中断)双重矛盾[6] 保险业养老解决方案创新 - 阳光保险推出"美好人生"综合计划整合养老年金+健康医疗+护理三类九款产品直击"有钱不敢花""有险不够用"痛点[3] - 产品突破行业惯例:养老年金最高投保年龄延至90岁医疗险放宽至80岁且接受"三高"慢病人群投保[10] - 首创"双被保人联保"模式父母任一方健在即可持续领取年金并提供即期领取选项(犹豫期后即可领)解决现金流补充需求[13][14] 产品设计逻辑与市场适配 - 研发团队基于银发客群调研重构设计视角覆盖养老规划/资金安全/财富传承/医疗护理四大核心需求[6] - 提供传统型与分红型双轨选择含保证领取期限/现金价值/身故责任等差异化组合满足个性化配置[14] - 通过按月给付替代一次性给款机制降低资金挪用风险同时增强老人消费安全感[10] 养老生态战略布局 -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运营广州/上海2家高端养老社区落地北京山东3个社区项目2024年上线居家养老智慧平台[18] - 个人养老金领域快速布局6款产品入选国家名单服务2.7万客户同步开发税优型医疗/护理产品[17] - 居家服务推出"安全+健康+生活"三管家模式整合智能屏/视频医生等资源形成服务闭环[18]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养老金融国家战略推动下养老服务从差异化竞争转向行业标配保险公司凭借长寿风险管理经验占据先机[1][3] - 供给侧需应对"已老"群体保障缺口(高龄投保限制/专项产品不足)和代际更替需求(财富传承+品质生活)双重挑战[9][13] - 阳光保险通过20年积累实现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生态"的跨越战略方向与国家养老政策高度协同[17][19]
传收购锐步 安踏海外市场要进入狂突时代?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6
安踏集团收购锐步的潜在战略意义 - 收购若成功,锐步将成为安踏品牌版图中独特的存在,可能成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棋子 [5] - 安踏此前通过供应链重构、设计本土化及渠道精细化管理,已成功将斐乐、始祖鸟等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价值最大化 [5] - 安踏集团已连续三年登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但在海外营收占比微乎其微,全球门店仅200多家 [5] - 锐步可能成为安踏"国内+海外"双腿走路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5] 锐步的品牌历史与现状 - 锐步成立于1958年,曾与阿迪达斯、耐克并称"全球三大运动品牌" [9] - 2005年阿迪达斯以38亿美元收购锐步,创当时运动品牌收购纪录 [9] - 2021年阿迪达斯以25亿美元将锐步出售给ABG,价格缩水超30% [11] - 锐步在中国市场连续多年亏损,2024年收入较2023年减少19% [11] - 锐步在中国门店数量2022-2024年分别为15家、30家、36家,扩张缓慢 [11] 锐步的全球市场表现 - 2024年美国运动服装品牌知名度排名中,锐步与乔丹并列第四 [15] - ABG 2024年上半年利润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部分得益于锐步利润飙升 [15] - 锐步在欧美市场仍保有一定品牌认知度和渠道资源 [14][15] - 锐步在海外表现优于中国,近期通过发布复古款和健身系列实现品牌复兴 [15] 安踏集团的战略布局 - 安踏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3.6%至708.26亿元,中国市场份额达23% [16] - 安踏海外业务占比仍小,2024年安踏、斐乐、迪桑特在海外共有超240家门店 [16] - 安踏品牌和斐乐增速放缓,2022-2024年增长率分别为15.5%/9.3%/10.6%和-1.4%/16.6%/6.1% [17] - 亚玛芬体育2024年全球营收51.83亿美元,大中华区收入占比从2020年8%增长至25.1% [17] 收购可能面临的挑战 - ABG收购锐步价格为25亿美元(约178亿元),而安踏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为113.90亿元 [17] - 若收购全球所有权,交割金额可能超过25亿美元,安踏或需联合财团完成 [18] - 锐步在中国市场定位向低端靠拢,可能对品牌造成损害 [12] - 锐步在中国运营方联亚集团正评估调整特许经营权安排,反映对其长期价值的疑虑 [12]
禾元生物招股书称“稻米造血”无需转基因安全证 农业部:需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6
核心观点 - 禾元生物开发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药物"稻米造血"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但产业化所需的大规模转基因水稻种植尚未获得农业农村部要求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公司主张其转基因水稻属于"药用工业用"范畴且无需该证书 但监管部门明确表示需按现行条例管理且证书正在申请中[2][6][12]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使用转基因水稻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从每公斤糙米中提取20-30g白蛋白 水稻亩产约550-600kg[5][8] - 该技术杜绝血液传播病毒风险 不依赖血浆捐献 成本低产量大 临床疗效非劣于血浆提取白蛋白[5] - 产品为中国首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全球首款植物源白蛋白 国内白蛋白进口依赖度达69%[5] 产能与土地需求 - 已建成年产10吨商业化生产线 计划2026年建成年产120吨生产线[5][8] - 为满足120吨年产需求 需6667-10909亩土地种植转基因水稻[1][8] - 国内白蛋白理论年需求量1500-1800吨 2022年批签发量约667吨[8] 监管合规问题 - 农业农村部明确表示公司需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中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目前正在申请未获批准[2][6] - 公司主张其转基因水稻属"药用工业用"范畴 不进入食物链和饲料 仅作制药原料 因此无需安全证书[11][12] - 现行监管体系未对"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设立专门管理条例 仅有一份2015年国家标准涉及试验安全控制措施[12] - 监管部门表示正考虑编写植物生物反应器类产品的管理指南[13] 审批进展 - 公司已在中国西部获得14900亩生产性试验审批 安全等级为II级(低度危险)[8] - 生产性试验是产业化前大规模试验阶段 结束后必须取得安全证书才能投入生产应用[9] - 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获取难度大 目前全国仅2款转基因水稻于2009年获证 远少于25个转基因玉米和10个转基因大豆[2][10] 资本市场进展 - 公司于7月1日通过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过会 近3年亏损约4.8亿元[3] - IPO拟募集24亿元 其中16.57亿元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3]
跨越五千里山河,汾酒以品质之约铸就清香新史诗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6
清香品类复兴与汾酒增长动力 - 清香型白酒品类正向20%市场份额目标进发,品质成为决胜关键[2] - 公司通过原粮自控、工艺创新、全链标准的系统性实践构建"品质驱动增长"底层逻辑[2] - 高品质为汾酒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将引领高质量发展清香时代[1][17] 原粮战略与品质保障 - 公司在北纬45°新疆奇台建立"汾酒第一车间"大麦制种基地,利用当地3000小时年日照和160天无霜期气候优势[4][6] - 推出定制化"汾酒大麦1号"品种,亩产提升15%,糖化效率提高20%,发酵周期显著缩短[6] - 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产区"种源创新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酒曲的品质闭环管理[6][7] - 在全国布局140万亩原粮基地,采用"土地备案+五统一"管理模式保障原料品质[9] 产品结构与市场表现 - 公司拥有"汾""竹叶青""杏花村"三大品牌及玻汾、老白汾、青花20、青花30四大单品[13] - 青花30·复兴版及青花40等高端产品表现突出,成为清香高端标杆[16] - 营收实现"三级跳"重回行业前三甲,即将进入持续稳健增长第二阶段[13][17] 发展战略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制定者之一,坚持"品质+文化"发展公式[13] - 建立全产业链品质管控体系,执行严于国际标准的内控标准[14] - 作为清香品类"领头雁",肩负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使命[17] - 方正证券研报预计25-26年进入复兴纲领第二阶段,27-30年全面提升产品价格[17]
稳定币将变革B2B跨境贸易支付生态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03:09
稳定币在B2B跨境贸易支付领域的应用 - 双币钱包将成为B2B跨境贸易支付的新标配,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法币或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 [1][7] - 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秒级到账与极低费率,相比传统结算方式(3-5个工作日,最高5%手续费)优势显著 [2] - 2024年2月-2025年2月期间,稳定币在B2B跨境贸易交易规模同比增长4倍,BVNK年处理稳定币支付额达150亿美元(其中50%来自B2B贸易) [2] - XTransfer计划2025年推出稳定币跨境收款服务,预计三年内稳定币收款占比将超总收款量的1/3 [2][7] 反洗钱风控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 稳定币匿名特性与链上链下信息割裂导致"看得见资金流、摸不清贸易背景"的合规困境 [4] - XTransfer采用"链上行为分析+链下贸易真实性核验"双重机制,通过AI技术匹配贸易背景与资金流 [5][6] - AI技术可识别碎片化信息(如产品型号)、抓取企业官网数据以验证贸易真实性,提升审核效率 [6]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革新 - 未来所有B2B跨境支付机构需支持稳定币,否则可能被新基础设施淘汰 [7] - 稳定币虽发展迅速但无法替代法币,双币钱包因兑换需求长期存在而成为趋势 [7] - B2B跨境支付机构核心竞争力转向反洗钱风控能力,区块链与AI结合将构建高效合规的新支付生态 [8][9] 企业市场教育策略 - XTransfer将通过全球销售团队引导企业了解稳定币支付流程,降低使用门槛 [7]
王座失落之后,默沙东6000人大裁员
经济观察报· 2025-08-07 15:10
默沙东业绩下滑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13亿美元,同比下降2%,制药业务收入277亿美元,同比下滑3% [2] - 中国区收入约11亿美元,同比暴跌70% [2] - 公司启动"2027年底前每年节省30亿美元成本"的全面削减计划 [2] 大规模裁员计划 - 公司将在全球裁减约6000名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8% [6] - 裁员主要涉及行政、销售和研发岗位,预计每年节省17亿美元成本 [6] - 中国区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疫苗相关部门,预计裁员规模约400人 [6] - 公司已在2025年第二季度计入与裁员相关的6.49亿美元费用 [6] HPV疫苗业务萎缩 - 2025年上半年HPV疫苗销售额24.53亿美元,同比下降48% [8] - 第二季度HPV疫苗销售额1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5% [8] - 中国市场HPV疫苗收入一季度仅1.93亿美元,二季度为0 [9] - 公司决定继续暂停向中国供应HPV疫苗,重新评估2026年供应安排 [10] 中国市场表现 - 2023年中国区收入67亿美元,同比增长31%,占全球市场12.5% [11] - 2024年中国区收入同比下降20%,2025年上半年锐减至11亿美元,同比下滑70% [11] - HPV疫苗在中国市场从一针难求到出现滞销,代理商智飞生物面临巨大库存压力 [10] - 万泰生物九价HPV疫苗上市,定价仅为默沙东产品的40% [10] Keytruda(K药)表现 - 2025年上半年K药销售额152亿美元,占总营收48%,同比增长7% [13] - 相比前两年近20%的增长,K药增速已明显放缓 [13] - 2025年一季度K药收入72亿美元,被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85亿美元)超越 [15] - K药部分关键专利将在2028年到期,面临生物类似药竞争 [15] 并购与管线布局 - 公司斥资100亿美元收购Verona Pharma,获得慢阻肺病药物Ohtuvayre [15] - 2021年以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获得肺动脉高压药物Sotatercept [16] - 2023年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进军免疫疾病治疗市场 [16] - 公司仍在寻找10亿至15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扩大投资组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