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商报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金王陈景河第三次IPO扩版图 紫金矿业左手募资右手买矿自我修复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12
紫金黄金国际IPO - 紫金黄金国际于2025年9月19日全球发售 预计募资24984亿港元 发行349亿股 发行价7159港元/股 为2025年内港股第二大IPO 仅次于宁德时代410亿港元募资规模 [2][8] - 本次IPO引入29名基石投资者 合共认购16亿美元(约12468亿港元) 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高瓴资本 中国太保 贝莱德 云锋投资等全球知名机构 [8] - 紫金黄金国际是从紫金矿业拆分出来的黄金业务平台 拥有全球8座黄金矿山资源 主要分布在南美 大洋洲 中亚和非洲地区 [3][10] 公司资源与行业地位 - 紫金黄金国际2024年黄金产量达404吨 黄金储量达856吨 储量及产量在全球分别排名第九和第十一 [10] - 紫金矿业总资产从2008年底26218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底439743亿元 累计增长1577倍 [16] - 公司铜资源量超11亿吨 黄金3973吨 碳酸锂当量1788万吨 铜 金 锌 钼 锂资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5 第6 第3 第1和第10位 其中50%以上资源为自主勘查获得 [17] 资本运作与并购战略 - 本次IPO募资将用于收购哈萨克斯坦Raygorodok金矿及现有矿山升级 [2][11][24] - 紫金矿业历史上实施40多宗全球收购案 标的包括金矿 铜矿等 足迹遍布10多个国家及地区 [14] - 2019年耗资9363亿元收购Nevsun 100%股权 为海外单笔最大规模收购 近年铜 金并购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4][18]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03640亿元 同比增长349% 归母净利润32051亿元 同比增长5176% [20]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7711亿元 同比增长1150% 归母净利润23292亿元 同比增长5441% [20] - 2025年上半年矿产铜 矿产金产量同比增长10%和17% 主要受益于黄金 铜价格上涨 [20][21] 财务结构与融资需求 - 截至2025年6月底 有息负债166887亿元 货币资金3572亿元 上半年财务费用1174亿元 短期资金缺口约百亿元 [23] - 分拆上市可打开新融资渠道 实现海外矿山重新定价独立发展 缓解财务压力 [23][24] - 截至2025年9月19日 紫金矿业市值达6650亿元 位居A股第19位 [25]
中国太保155亿港元零息可转债落地 资本实力增强摩根大通耗资百亿抢筹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10
核心观点 - 中国太保完成15556亿港元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发行 创历史最大规模港元零票息可转债纪录 募集资金将用于保险主业及三大战略实施 [1][2][4] - 公司偿付能力显著提升 2025年6月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64%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90% 均较2024年末提升8个百分点 [1][6] - 外资及同业机构积极增持 平安人寿两度举牌 摩根大通耗资超136亿港元增持至25.15%股权 [7][8] 可转债发行详情 - 发行规模达15556亿港元 初始转换价39.04港元/股 转股溢价率25% 若全部转股可转换为398亿股H股 占现有H股数目14.36% [2][3][4] - 创下多项纪录:近20年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 2025年亚太区金融机构最大海外再融资项目 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 [2] - 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70% 债券于2030年到期 9月19日在港交所上市交易 [1][2][4]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0496亿元 同比增长3% 保险服务收入141824亿元 同比增长35% [6] - 归母净利润27885亿元 同比增长11% 营运利润19909亿元 同比增长71% [6] - 寿险业务规模保费193470亿元 同比增长131% 新业务价值9544亿元 同比增长56% [6] - 财产险保费收入114186亿元 同比增长09% 承保综合成本率964%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7] - 前八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359859亿元 同比增长775% 其中寿险保费217050亿元增长132% 产险保费142809亿元增长04% [7] 战略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重点支持"大康养 人工智能+ 国际化"三大战略实施 并补充营运资金 [1][6] - 通过零息可转债实现融资成本近乎归零 免除常规利息支付义务 显著压降财务成本 [4] 市场关注度 - 公司A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19281亿元 其中A股派现85413亿元 H股派现33868亿元 [5] - 为首家上海 香港 伦敦三地上市保险公司 2007年A股IPO后未在A股实施股权再融资 [4]
东莞农商行息差收窄净利连降两年半 拨备覆盖率跌至190%信用卡不良率9.24%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10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5.01亿元同比减少14.02% [1][3]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减少17.07% 连续两年半下降 [1][3] - 2021-2024年净利润从55.9亿元持续下滑至46.25亿元 [3] - 非利息净收入12.64亿元同比减少25.41% [1][8] 息差收窄 - 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1.22%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1][5] - 净利差1.16%同步下降0.18个百分点 [5] - 利息净收入42.37亿元同比减少9.92% [1][4] - 息差水平低于行业平均 农商行行业平均净息差1.58% [7] 资产规模 - 总资产7604.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5% [2][4] - 贷款余额3944.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1% [4] - 存款余额5323.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3% [4]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1.87%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连续四年半提升 [1][9] - 不良贷款余额7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3亿元 [9] - 拨备覆盖率190.56%较上年末下降17.16个百分点 首次跌破200% [1][11] -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1.3% 关注类38.54% 次级类106.91% 可疑类119.23% [9] 个人贷款风险 - 个人贷款不良率2.81%较上年末2.29%显著上升 [10] - 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3.21% 信用卡透支9.24% 个人消费贷款3.11% [2][10] - 个人经营贷款不良余额增21.14% 信用卡增32.76% 消费贷增33.3% [10] - 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1.51%较上年末1.55%小幅改善 [10] 行业分布风险 - 制造业贷款占比19.49% 不良率2.1%较上年末上升 [9] - 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8.5% 不良率5.64% [9] - 房地产业贷款占比4.95% 不良率0.66%较上年末上升 [9] 资本充足率 - 资本充足率15.92% 一级资本充足率13.8%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77% [11] - 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较2024年末均出现下降 [11] 风险处置 - 2025年上半年通过现金清收2.7亿元和呆账核销14.4亿元化解不良贷款19.82亿元 [10]
华翔股份拟募13.08亿扩产 降本增效半年净利涨超两成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融资计划 -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13.08亿元 用于核心零部件产能提升及产业链延伸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 [1][2] - 核心零部件产能提升及产业链延伸项目由智能家居零部件产能提升项目 汽车零部件产能提升项目 工程机械零部件产能升级项目共同构成 投资总额11.63亿元 拟使用募集资金10.58亿元 [2] - 拟将2.50亿元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 若此次可转债募资落地 自上市以来公司累计融资额将达到27.34亿元 [2][3] 业务布局 - 公司是具备跨行业 多品种 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综合型铸造企业 产品涵盖白色家电压缩机零部件 工程机械零部件 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1][4] - 智能家居压缩机核心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机加工能力全国第一 工业装备零部件单厂规模全国第一 客户包括美的 格力 海尔 丰田 三菱等世界五百强企业 [4] 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金额均超过亿元 分别为1.04亿元 1.42亿元 1.67亿元 对应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21% 4.35% 4.38% [4]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6496万元 研发费用率3.29%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76亿元 同比增长2.38% 归母净利润2.90亿元 同比增长25.66% 创同期新高 [1][4] - 毛利率由2024年上半年的21.4%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3.3% 期间费用率由2024年上半年的10.0%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4% [5] 股东回报 - 2020年至2024年保持年年分红 分红率每年均超过30% [3] - 2025年中期拟向全体股东分红1.16亿元 当期分红率达40.11% 若中期分红落地 A股累计派现将达7.16亿元 [3]
万亿宁德时代四度狙击百亿储能新贵 专利数差12倍海辰储能IPO或存变数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核心事件 - 宁德时代指控海辰储能前总裁办公室主任兼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侵犯商业秘密导致其被捕 冯登科妻子质疑为恶性商战[2] -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自2023年起发生四次商业纠纷 包括三起直接诉讼和一起刑事指控[2][4][7] - 争议焦点涉及复合集流体专利技术 海辰储能称相关专利已于2020年公开不构成商业秘密[7][9] 公司背景 -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 主营锂电池核心材料及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研发生产 创始人为吴祖钰和王鹏程[3]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29亿元 估值250亿元 2022-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速达167%[2][15] -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排名第三 市场份额11% 国内布局四大生产基地 规划年产能超135GWh[4][15] 技术竞争 - 双方均推出587Ah大容量储能电芯 海辰储能2025年4月发布该产品 宁德时代于同年6月宣布量产交付[4][5] - 技术参数高度重叠 能量密度仅相差4.4% 宁德时代指控电芯参数存在高度相似性[4][6] - 宁德时代拥有及申请中专利达49347件 为海辰储能3900件专利的12.65倍[2][15] 人才流动 - 海辰储能多名核心骨干来自宁德时代 包括实控人吴祖钰(曾任宁德时代工程师7.5年)及3名执行董事[10][15] - 2019年吴祖钰离职创业时带走多名业务骨干 包括孙明煌、张万财等原宁德时代股权激励对象[13] - 宁德时代曾起诉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 最终以100万元违约金和解[4] 资本运作 - 海辰储能2025年3月向港股递交上市申请 目前面临宁德时代1.5亿元不正当竞争诉讼及美国大客户破产风险[2][4][15] - 公司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归母净利润2.59亿元(经调整后3.18亿元) 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34亿元[15]
海昌新材抛2.55亿跨界收购 拓展产品布局境外收入占六成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信为通讯51%股权 实现向高精度卫星天线领域的跨界拓展 [1][2] - 标的公司主营GNSS天线定位射频核心部件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智能割草机和精准农业等领域 [1][2] - 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 [2]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信为通讯2024年营业收入9671.60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 [2] - 最近一期(未经审计)营业收入8437.23万元 净利润3346.87万元 净资产7475.41万元 [2] 公司主营业务与财务现状 - 公司核心产品为电动工具零部件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达81.37%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38亿元(同比下降4.75%) 净利润3074.24万元(同比增长0.14%) [4] - 境外收入长期占比超六成 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8504.61万元 占总营收61.63% [1][4] 研发投入与市场表现 -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7174.38万元 其中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836.99万元 [4] - 累计获得专利及实用新型79件 [5] - 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达137.59% 最新总市值64.15亿元 [5]
“富三代”曹马涛自立门户创富162亿 涛涛车业净利增88%赴港IPO布局海外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公司上市计划 - 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实现"A+H"两地上市 [1][6][7] - 总市值达238.8亿元 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高达241.51% [1][6] - 曹马涛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股份比例为67.66% 持股市值高达162亿元 [1][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 同比增长23.19% [1][6]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42亿元 同比增长88.04% [1][6] - 2020年营业收入13.86亿元 同比增长84.33% 净利润2.18亿元 同比增长203.62% [4] 业务区域分布 - 美国区域营收占比高达78.09% 2025年上半年美国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 [1][6] - 2018年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超过60% 通过战略调整降低依赖度 [3] - 2019年底欧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占比提升 形成更均衡全球布局 [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聚焦智能电动低速车、特种车及新能源智能出行领域 [1][2] - 建设年产100万台智能电动车项目 拓展电动高尔夫球车产品线 [6] - 对美国K-Scale机器人公司进行200万美元战略投资 拓展业务边界 [6] 产能与研发战略 - 采用自建工厂+自主研发+自有渠道的重资产模式 [3] - 加快东南亚生产基地布局 在美国设立高尔夫球车工厂 [3][6] - 通过全球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 实现核心部件本土化 [3][6]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曹马涛出生于商贾世家 2015年自立门户创立涛涛车业 [1][2] - 创业资金3000万元中2850万元来自家族赠予 涛涛集团认购150万股 [2][3] - 通过浙江中涛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41.42%股份 [7]
安徽合力推进国际化海外收入占43% 拟2.74亿控股江淮重工消除同业竞争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收购背景与目的 - 安徽合力拟以现金2.7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叉车集团持有的江淮重工51%股权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1][3][4] - 叉车集团曾承诺自2024年6月取得江淮重工控制权后36个月内将其整合至安徽合力体系内 [3][4] - 此次收购是深化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的要求 有助于提升叉车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并构建协同体系 [1][4] 标的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 - 江淮重工2025年前八月实现营业收入7.67亿元 净利润5931.12万元 资产总额7.59亿元 资产负债率64.21%较2024年末下降7.22个百分点 [1][6] - 2024年全年江淮重工营业收入11.39亿元 净利润9084.97万元 毛利率同比提升3.35个百分点 [6] - 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5.37亿元 较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增值2.65亿元 增值率97.67% [4] 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 - 追溯调整后安徽合力2024年度营业收入预计增加4.73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1866万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预计增加5.76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2159万元 [6] - 收购前安徽合力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3.9亿元 归母净利润7.96亿元 扣非净利润7.27亿元 [2][7] 公司原有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量20.42万台同比增长17.23% 其中国内市场销量12.62万台增长11.28% [7] - 海外市场销量7.36万台增长23.08% 海外收入40.16亿元增长15.20% 占比达43% [2][7] - 公司在34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第一 全球工业车辆行业排名自2016年起位列第七 [7] 战略协同与行业地位 - 收购有助于实现差异化互补 弥补公司在部分产品和特定市场的不足 [4] - 安徽合力主要经营指标连续34年位列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第一 [7] - 通过整合优质工业车辆资产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1][4]
华为投10亿支持鸿蒙AI生态创新 与广汽联合打造新能源品牌“启境”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鸿蒙操作系统生态进展 - HarmonyOS 5终端设备数量突破1700万台 [2] - 正式启动"天工计划" 未来投入10亿元人民币资金与资源支持鸿蒙AI生态创新 [2] - 基于OpenHarmony的鸿蒙操作系统实现多终端全场景无缝打通 覆盖金融交通教育能源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 [3] - OpenHarmony开源5年代码行超1.3亿 社区贡献者9200多位 推出1300多款软硬件产品和70多款行业发行版 [3] - 鸿蒙组织操作系统与应用生态领域最大规模联合创新 打造碰一碰实况窗安全访问等70多种创新体验 [3] - 2025年华为终端产品全面搭载鸿蒙5操作系统 涵盖手机电脑平板手表智慧屏等品类 [4] - 天工计划将加速孵化超过1万个AI原生的元服务 1千多种意图框架/MCP 5千多个智能体 [4] 华为与广汽集团战略合作 - 华为与广汽集团联合打造"启境"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5] - 启境品牌由广汽集团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 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 [5] - 广汽集团设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5亿元 全资持股启境品牌 [5] - 启境汽车将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技术 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功能 [6] - 首款产品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形式 预计2026年推出实车 [6] - 华望汽车规划两款车型分别为轿车与SUV 动力形式涵盖纯电与增程 预计2026年面世 [6] - 华为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用户生态和品牌营销方面与广汽三电技术整车制造领域实现优势互补 [6]
小米汽车前8月交付量完成全年目标64% SU7年内召回14.8万辆部分为“二次回炉”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8
召回事件概述 - 小米汽车于2025年9月19日备案召回计划 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9万辆[1][5] - 召回原因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 可能增加碰撞风险[5] - 公司通过OTA技术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需将车机版本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5] 历史召回情况 - 2025年1月24日曾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生产的小米SU7标准版共计3.09万辆[2][11] - 2025年两次召回合计涉及14.78万辆 且存在部分车辆重复召回现象[3][11] - 两次召回均针对SU7标准版辅助驾驶功能缺陷 均采用OTA技术解决方案[5][11] 安全事故关联 -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造成三人遇难[7][8] -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以116km/h时速行驶 碰撞前时速约为97km/h[9] - 市场观点认为事故车辆可能属于本次召回范围 若确认与智能驾驶缺陷直接相关将面临法律追责[10] 交付与产能状况 - 2025年前8月小米汽车销量达22.48万辆 完成全年35万辆目标的64%[4][17] - 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15.72万辆 7月和8月单月交付量均超3万辆[16] - 一期工厂预计年产能34万辆 二期工厂计划新增8万辆年产能[15] - 供应链消息显示2025年全年交付量有望冲击42万辆 较原目标提升20%[15] 产品与战略背景 - 小米SU7标准版官方售价21.59万元 提供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三个版本[5][12] - 公司提出汽车业务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五的目标 需实现年销量超400万辆[12][14] - 2024年全球第五大车企比亚迪年销量为427.21万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