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

搜索文档
安徽合力推进国际化海外收入占43% 拟2.74亿控股江淮重工消除同业竞争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收购背景与目的 - 安徽合力拟以现金2.7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叉车集团持有的江淮重工51%股权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1][3][4] - 叉车集团曾承诺自2024年6月取得江淮重工控制权后36个月内将其整合至安徽合力体系内 [3][4] - 此次收购是深化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的要求 有助于提升叉车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并构建协同体系 [1][4] 标的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 - 江淮重工2025年前八月实现营业收入7.67亿元 净利润5931.12万元 资产总额7.59亿元 资产负债率64.21%较2024年末下降7.22个百分点 [1][6] - 2024年全年江淮重工营业收入11.39亿元 净利润9084.97万元 毛利率同比提升3.35个百分点 [6] - 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5.37亿元 较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增值2.65亿元 增值率97.67% [4] 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 - 追溯调整后安徽合力2024年度营业收入预计增加4.73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1866万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预计增加5.76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2159万元 [6] - 收购前安徽合力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3.9亿元 归母净利润7.96亿元 扣非净利润7.27亿元 [2][7] 公司原有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量20.42万台同比增长17.23% 其中国内市场销量12.62万台增长11.28% [7] - 海外市场销量7.36万台增长23.08% 海外收入40.16亿元增长15.20% 占比达43% [2][7] - 公司在34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第一 全球工业车辆行业排名自2016年起位列第七 [7] 战略协同与行业地位 - 收购有助于实现差异化互补 弥补公司在部分产品和特定市场的不足 [4] - 安徽合力主要经营指标连续34年位列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第一 [7] - 通过整合优质工业车辆资产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1][4]
安徽合力拟2.74亿元收购江淮重工51%股权
证券时报· 2025-09-18 17:45
交易概述 - 安徽合力以现金2.7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叉车集团持有的江淮重工51%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江淮重工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1] - 江淮重工成立于2003年9月,目前注册资本1.6亿元 [1] 交易背景 - 2024年6月28日安徽省国资委批复将江淮重工51%股权无偿划转至叉车集团 [1] - 江淮重工与安徽合力存在主营业务重合,收购旨在消除同业竞争 [1] - 通过收购实现集团内优质资产整合,深化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 [2] 财务表现 - 江淮重工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 [1] - 毛利率同比上升3.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 [1] - 追溯调整后公司2024年度营业收入预计增加4.73亿元,归母净利润增加1866万元 [2]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预计增加5.7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加2159万元 [2] 战略意义 - 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增强研产销供品牌管理全面协同 [2] - 实现差异化互补,弥补公司在部分产品和特定市场的不足 [2] - 提升叉车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2]
安徽合力拟2.74亿元收购江淮重工51%股权 标的公司经营持续向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12:20
交易概述 - 安徽合力拟以现金2.7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安徽叉车集团持有的安徽江淮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51%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江淮重工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并成为控股子公司 [1] 标的公司背景 - 江淮重工设立于2003年9月 目前注册资本1.6亿元 [1] - 2024年6月28日安徽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将持有的51%股权无偿划转至叉车集团 [1] 财务表现 - 2024年江淮重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 [1] - 毛利率同比上升3.35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 [1] - 追溯调整后公司2024年度营业收入预计增加4.73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1866万元 [2]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预计增加5.76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加2159万元 [2] 交易动因 - 消除与江淮重工的主营业务重合和同业竞争情形 [1] - 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 [1] - 深化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要求 [2] - 持续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 [2] 协同效应 - 提升叉车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2] - 增强在研产销供品牌及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深入协同效应 [2] - 实现差异化互补 弥补公司在部分产品和特定市场的不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