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三角度看WA与VLA之争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10:39
技术路线选择现状 - 华为倾向WA技术路线 认为WA是实现真正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而VLA路线看似取巧却不是终极方案[2][3] - 小鹏 理想 奇瑞等车企选择VLA技术路线 拥有更多拥护者[2] - 行业对两种技术路线的上限和最终方案存在争议[2] WA技术路线优势 - WA将感知 预测 决策 规划整合到同一模型框架 减少环节割裂 更符合人类驾驶认知方式[3] - 决策响应速度约100毫秒 比VLA快近100毫秒 能更快调整车辆行驶动作[3] - 对雷达感知数据和视频影像直接融合处理 更完整保存和识别数据细节[3] - 雨雾天气场景下对150米外静止车辆识别准确率比VLA高约37%[3] - 目标实现99.999%的真实驾驶场景覆盖率 目前覆盖约95%[7] - 华为ADS 4.0系统在超复杂城区平均百公里接管次数0.8次 优于主流VLA方案的1.5次[11] VLA技术路线优势 - VLA可利用互联网文本数据预训练 降低对专业驾驶数据依赖 初期数据获取成本仅为WA的1/3[5] - 支持自然语言指令交互 方便用户使用[5] - 开发周期更短 适合车企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5] - 理想汽车预测VLA能将事故里程提升至人类驾驶的10倍 达600万公里出现一次事故[4] 技术局限性对比 - WA研发需要自建云端世界引擎与车端专用芯片协同架构 华为乾崑2024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有8000名研发人员[4] - WA车端硬件成本比VLA高40%以上 制约中低端车型推广[4] - WA在极端强光或弱光情况下算法不足 山区弯道通行成功率较城区低15%[4] - VLA对复杂路口决策准确度不足 限制在复杂交通场景应用[6] - VLA对未经历极端工况决策可靠性待提高 需人工标注补充但效率不高[6] - VLA将三维驾驶环境转化为一维语言时可能丢失细节数据 导致冰雪路面事故率高于WA[8] 技术发展上限 - WA上限是构建数字孪生式驾驶决策系统 目标人机接管率每千公里0.1次 优于VLA的每千公里1.2次[7][8] - WA有助于减少激光雷达数量依赖 可能最终实现纯视觉方案全场景通行[8] - VLA基于关联推理但缺乏物理因果理解 上限较WA低[8] - VLA在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目标时面临挑战 需要超越人类安全阈值[9] 未来发展方向 - WA更可能成为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因其建立对世界认知与建模 与人类驾驶逻辑相似[11] - VLA适合L2+智驾过渡阶段 通过语言交互实现策略透明化 降低用户焦虑[10] - 未来可能出现融合路线 底层以WA世界建模为核心 上层结合VLA交互与推理能力[11] - 随着技术进步可能出现更新更好的方案 目前谈不上谁是终极方案[12]
追求“高性能+低成本” 碳化硅元器件配套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10:32
碳化硅技术发展现状 - 国内首个混合碳化硅产品实现量产 为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开拓新路径[3] - 碳化硅材料凭借高导热系数 高击穿电压及快速开关速度等物理特性 成为功率半导体领域关键技术[3] - 2025年有望成为碳化硅普及元年 国产碳化硅元器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显著提升[3] 市场需求与应用趋势 - 碳化硅应用主要满足新能源汽车高效化与高压化升级需求 集中在800V平台普及 充放电效率提升和整车减重三大方向[4] - 800V高压平台成为行业重要发展趋势 2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已广泛采用碳化硅技术[4] - 车载充电机采用碳化硅后充电效率提高5% 充电时间缩短20% 充电桩端应用可增加近30%输出功率 减少50%损耗[5] - 碳化硅产品体积可缩小至硅功率模块的1/3~2/3 罗姆碳化硅逆变器使主逆变器尺寸减小43% 重量降低6kg[5] - 市场需求正从高端车向中端车下沉 2025年碳化硅产品将覆盖10万~20万元车型 预计该细分市场渗透率达40%[6]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碳化硅功率器件行业前5大供应商占总收入91.9% 意法半导体以32.6%市场份额领先 安森美升至第二位[7] - 2024年全球N型碳化硅衬底市场Wolfspeed以33.7%市占率居首 天科合达与天岳先进分别以17.3%和17.1%位列第二 第三[8] - 中国企业加速突围 芯联集成完成三代碳化硅MOSFET技术迭代 良率和性能参数达世界先进水平[9] 企业技术进展 - 芯联集成构建"芯片-模组-方案"全链条能力 2024年国内首条8英寸碳化硅器件产线通线 2025年上半年实现量产[9] - 公司全面布局650~3300V碳化硅工艺平台 覆盖主驱逆变器到车载充电机全场景应用[9] - 2024年碳化硅营收突破10亿元 同比增长超100% 6英寸碳化硅MOSFET出货量连续多年居国内第一[9] 技术发展路径 - 车企技术获取呈现"自研"与"合作"两条路径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全栈自研[10] - 合作模式能借助供应商量产经验与专利布局 岚图汽车与英飞凌合作实现全域800V系统稳定量产[11] - 芯联集成与车企建立"联合定义 协同研发 风险共担"深度绑定模式 涉及战略级联合研发 定制化生产合作和长期产能保障[11] 产业化关键因素 - 8英寸生产线是碳化硅从高端走向主流的关键 可使单位成本降低30%~40%[13] - 芯联集成碳化硅MOSFET产能每月超1万片 生产线接近满产状态[13] - 公司通过8英寸产线 技术创新和良率提升实现成本控制 建立全流程车规级质量管理体系[14] 未来应用前景 - 碳化硅元器件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攀升 预计2025年达20%以上 2030年有望超过50%[10] - AI将成为碳化硅下一个主要应用领域 高效功率管理需求将打开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空间[15] - 碳化硅在AI算力行业应用于数据中心电源管理 GPU/AI加速器等环节 与汽车行业要求相似[16] - 2025年将是碳化硅应用规模化普及标志性年份 价格 产能和技术三大拐点支撑这一判断[15]
观车 · 论势 || 地方保护还是创新驱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10:32
政策传闻内容 - 上海正研究对纯电续驶里程超400公里混动车型免费发放新能源绿牌 可能改变当前仅限纯电车免费获绿牌的政策 [1] 潜在行业影响 - 政策可能推动车企加速研发"大电池+小油箱"技术路线 促使加大电池容量和增程器等核心技术创新投入 [1][3] - 车企为满足政策需搭载更大电池组 单车成本预计增加8万-10万元 可能导致产品售价区域差异化 [2] - 已有车企紧急调整产品计划 某合资品牌将混动车型电池包容量提升30%以应对可能政策 [3] 技术发展趋势 - 纯电续驶里程400公里以上混动车型契合90%城市通勤场景 如智己LS6增程版达450公里纯电续航 [3] - "大电池+小油箱"成为行业主流研发方向 当前市场混动车型主流续航多在100-300公里范围 [2][3] 市场争议焦点 - 政策被质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因符合条件车型较少且包含上海本地企业产品 [1] - 若政策被其他限牌城市效仿 可能引发政策壁垒连锁反应 造成市场分割 [2] - 政策可能促使车企盲目扩大电池容量而非专注技术创新 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相悖 [2][3] 产品价格区间 - 当前主流混动车型价格集中在10万-20万元 400公里以上混动车型多定价25万元以上甚至近百万元 [2]
投资近20亿,中汽中心又一大型基地落户天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09:53
公司战略布局 - 中汽中心投资近20亿元建设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 规划用地140余亩 建设36个先进试验室 覆盖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 信息安全 车联网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领域 新基地将于2028年建成[2] - 注册成立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 打造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业务"一盘棋"布局[3] - 基地毗邻天津总部 强化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与投资19.9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基地体量相当[5] 技术能力建设 - 构建"驾 舱 网 信"四大能力集群:智能驾驶领域建立"封闭场地+公开道路+仿真测试"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智能座舱领域建设全球首个"五感一体"座舱试验室群[7] - 网联架构领域自主研制全球首个汽车通信性能紧缩场测试系统 实现车路云网一体化服务[8] - 信息安全领域依托国家车联网产品权威漏洞平台 构建汽车全生命周期安全服务体系[9] 研发与资质基础 - 中汽智能科技现有员工300余名 中高级职称占比超60% 硕博士占比超75%[7] - 拥有CNAS CMA 国家商用密码产品检测机构 国家智能网联质检中心等资质 承担50余项省部级课题 研发经费超7亿元 知识产权350余项[7] - 同步揭牌16个核心技术联合试验室及车用人工智能"SAFER AI"基准试验场[9] 战略定位与影响 - 基地聚焦"标准与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监管支撑"全价值链创新体系 填补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空白[3][5] - 深度参与智能驾驶 智慧座舱 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法规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 飞行汽车 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技术研发[5] - 依托长三角智能网联试验场实现全气象条件覆盖 在欧洲 日本 东南亚设立分支机构 助力中国车企破解出海技术合规难题[9]
平台经济与智能制造优势互补,懂车帝助力重庆打造“智车之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09:46
智博会活动与成果 - 公司于2025年9月5日至8日在重庆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推出“智博之旅—智博之夜—智博之约”系列活动,覆盖体验、消费、展示全场景 [2][3] - “智博之旅”邀请百余位达人于9月3日至5日体验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型,设置圈速比拼、盘山驾驶等多场景科目 [5] - “智博之夜”直播活动联合21家品牌,发放购车补贴,直播互动量达531万,最终支付订单量近1000单 [5] - “智博之约”展区展示行业里程碑,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全球销量达4654.48万辆,超万人参与话题互动 [6] 公司创新产品与服务 - 公司AI选车服务于2025年7月上线,提供模糊选车、多车对比服务 [7] - 公司作为全国汽车以旧换新官方指定平台,2025年上半年承接申请金额超110亿元,带动新车消费近1500亿元 [7] - 公司智能充电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23万个充电桩 [7] - 公司汽车交易服务可帮助消费者一站式购车,二手车车源已超30万辆,覆盖350多座城市 [7][11] 公司在重庆的产业赋能 - 公司2021年在重庆首创“CPS按成交付费”模式,试点成功后推广至全国,助力超3万家经销商降本增效,人均效率提升20% [9] - 公司整合抖音、今日头条等生态资源为本地车企提供营销服务,并承办活动扩大“重庆造”品牌影响力 [9] - 公司以重庆为起点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包括新车体验店、二手车交易市场及养车业务,线上购车线下交付模式可履约全国超280座城市 [11] - 公司2023年联合出台全国首个《二手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规范》地方标准,破解交易信任难题 [11] 行业与公司发展现状 - 重庆2024年汽车产量超25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万辆,拥有长安、赛力斯等龙头车企 [12] - 公司App日活跃用户超1000万,整合多平台汽车内容运营,覆盖汽车内容创作者750万,汽车兴趣用户超5亿 [12] - 公司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车企—经销商—用户”信息壁垒,帮助本地车企精准触达用户 [12] - 公司与重庆战略合作高度契合,重庆为公司提供了汽车产业上下游资源及政策支持,多项创新业务在此率先落地 [13]
中国内燃机学会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第三次理事会会议在潍坊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06:17
行业活动与组织发展 - 中国内燃机学会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在山东潍坊召开第三次理事会会议[1] - 联合体新增9家理事单位包括博世汽车 上海拓界新能科技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Afton Chemical 广西北海玉柴马石油 同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科技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3] - 联合体秘书长汇报工作进展及下一步计划包括出版《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发展蓝皮书》推动国家标准立项和发布揭榜挂帅课题[3] 技术研发进展 - 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分享2024年度揭榜挂帅课题"氢发动机早燃爆震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进展[4] - 联合体副理事长介绍潍柴动力承接国家氢发动机项目这是国内首次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立项[4] - 会议讨论2025年揭榜挂帅课题设置的主题申报机制及实施路径等关键议题[5] 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 联合体理事长强调把握氢发动机战略机遇期深化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推广[5] - 指出需加强上下游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主机厂及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的深度协作[5] - 强调氢发动机与氢燃料电池在氢能安全储运技术成本控制及原料供应等方面具备协同效应[5] 政策支持与行业意义 - 专家委副主任指出氢能已成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6] - 氢燃料发动机是传统内燃机技术转型升级关键路径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6] - 各理事单位需提高战略站位推进氢内燃机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进程[6] 工作机制与实施保障 - 各工作组需明确任务节点压实责任强化跨单位跨领域沟通协作[7] - 要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阶段性目标落地[7] - 秘书处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与服务保障能力[7]
汽车早餐 | 联想懂的将陆续停止对哪吒汽车的车联网流量服务;塔塔资本计划启动19亿美元IPO;美国8月电动汽车销量创新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01:36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 - 8月动力电池装车量62.5GWh 环比增长11.9% 同比增长32.4% [2] -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51.6GWh占比82.5% 环比增长14.8% 同比增长47.3% [2] - 1-8月累计装车量417.9GWh 累计同比增长43.1% [2] 新能源汽车出口 - 湖南省前8个月"新三样"产品出口126.9亿元 同比增长77.8% [3] - 湖南省汽车(包括底盘)出口增长16.2% [3] 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 - 上海市新增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新车注册登记地要求 自9月11日起实施 [4] - 美国8月电动汽车销量创纪录达146,332辆 占总销量9.9% [6] - 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结束前出现抢购趋势 [6] 企业战略与产品开发 - 日产汽车计划将新车型开发时间从50个月缩短至37个月 [8] - 欧拉品牌首款纯电SUV出现在工信部第399批产品公告中 [12] - 哈啰出行发布首款自研Robotaxi 配备8个激光雷达和14个高分辨率相机 [10] 行业动态与合作 - 印度塔塔资本计划10月启动19亿美元IPO 估值约180亿美元 [6] - 奇瑞旗下墨甲机器人相关产品将于10月公开发布并开启招商 [10] - 联想懂的通信声明合众汽车因欠费导致车联网流量服务可能中断 [10] 企业维权与行业治理 - 蔚来法院一审判决网络账号持有人删除侵权内容并公开道歉 [9] - 理想汽车响应六部门网络乱象整治行动 查证虚假信息传播行为 [11]
关税扰动供应链,整车出口逆势涨--2025上半年汽车出口分析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2 01:22
汽车整车出口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整车出口量呈现震荡上行趋势 月出口量高峰和低谷差额约26万辆 其中5月出口66.63万辆为年内最高值 [1] - 1-6月累计出口整车333.68万辆 同比增长18% 出口额593.96亿美元 同比增长8% 增速显著放缓 [1] 整车出口结构分析 - 乘用车占整车出口总量84.2% 出口总额74.2% 纯电动乘用车出口82.90万辆(同比增长13.8%) 出口额156.41亿美元(同比下降5.8%) [3] - 商用车中货车占出口总量71% 出口额42.9% [3] - 新能源汽车出口148.20万辆(同比增长50.2%) 出口额295.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1%) 占整车出口总量44.4% 出口总额49.7% [3] - 插混乘用车占整车出口总量12.1% 出口总额13.8% 同比增长较快 [3] 整车出口市场分布 - 亚洲为最大出口市场 出口量和出口额占比分别达39.5%和41.3% [4] - 欧洲列第二位 出口82.64万辆 出口额159.70亿美元 占比分别为24.8%和26.9% [4] - 拉丁美洲列第三位 出口71.96万辆 出口额98.83亿美元 增速趋缓 [4] - 对北美洲出口同比大幅下滑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4] - 墨西哥 阿联酋和俄罗斯居出口量前三位 阿联酋 墨西哥和比利时居出口额前三位 [6] - 对俄罗斯出口17.95万辆(同比下降62.5%) 出口额31.22亿美元(同比下降65.9%) [6] 分车型出口特点 乘用车 - 亚洲市场出口112.00万辆(同比增长40.6%) 出口额178.01亿美元(同比增长37.7%) [7] - 欧洲市场出口79.95万辆(同比下降12.6%) 出口额142.31亿美元(同比下降18.1%) [7] - 墨西哥 阿联酋和俄罗斯居出口量前三 阿联酋 比利时和墨西哥居出口额前三 [7] 纯电动乘用车 - 对墨西哥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1.8%) 出口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69.5%) [8] - 对土耳其出口4.27万辆(同比增长328.4%) 出口额3.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31%) [8] 商用车 - 亚洲市场出口19.77万辆(同比增长47.9%) 出口额67.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1%) [10] - 拉丁美洲出口量14.83万辆列第二位 非洲出口额32.44亿美元列第二位 [10] - 墨西哥 越南和澳大利亚居出口量前三 沙特 越南和墨西哥居出口额前三 [10] 客车 - 出口4.72万辆(同比增长26.3%) 出口额3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5%) [11] - 亚洲和拉美为主要数量市场 欧洲居出口额第二位 [11] - 对沙特出口5592辆(出口额3.49亿美元)居首位 [11] 货车 - 出口37.38万辆(同比增长35.4%) 出口额65.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 [12] - 对墨西哥出口4.36万辆(同比增长4.6%) 出口额5.7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 [12] 省市出口排名 - 上海市 安徽省和江苏省列整车出口前三位 [13] - 上海市出口量增长但出口额同比下降10.5% [13] - 陕西省出口20.60万辆/43.47亿美元首次进入前五名 [13] 全球主要市场销量情况 - 中国国内汽车销量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 其中乘用车1353.1万辆(同比增长13%) [14] -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27万辆(同比增长25%) 市场份额达68.5%(上升6.6个百分点) [14] - 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 渗透率44.3% [14] - 美国新轻型汽车销量814万辆(同比增长3%) [14] - 欧盟新乘用车销量558万辆(同比下降1.9%) [14] - 日本汽车新车销售234.55万辆(同比增长10.2%) 其中乘用车198.94万辆(同比增长10.5%) [15] - 俄罗斯新车销量53.04万辆(同比下降26.3%) 中国品牌销售29.16万辆(同比下滑30%) 市占率55% [16] 近年全球新车销量走势 - 2024年全球新车销量9531.47万辆(同比增长2.7%) [17] - 中国销量3143.62万辆(同比增长4.5%) 占全球市场份额33% [17] - 美国销量1634.05万辆(同比增长2.1%) 市场份额17.2% [17] - 欧盟27国+EFTA+英国销量1540.91万辆(同比增长1.5%) 市场份额16.2% [17] 外部宏观经济形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1.8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9%) 进口总额1.22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 [18] -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232关税 叠加301复审关税和"芬太尼关税" [18] -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萎缩0.2% [19] 地缘政治博弈影响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涉及贸易保护主义 地缘政治博弈与产业竞争升级 [22] - 美欧签署15%互惠关税协议 捆绑7500亿美元能源贸易与6000亿美元战略投资 [23] - 美欧日形成"15%关税同盟" 构建区域性贸易壁垒 [24] 2025年出口展望 - 预计2025年整车出口有望达到700万辆 商用车出口首破百万辆 [25] - 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稳中有升 海外市场分布更为均衡 [25] - 整车与零部件出口额合计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10% [25]
观车 · 论势 || 智驾行业成为AI人才孵化沃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1 10:40
智驾行业对社会AI人才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高达上百 万,其中,智驾工程师供需比仅为0.38。据笔者了解,蔚来汽车在2025年校招中为智能驾驶类岗位提供 硕士年薪30万+的待遇;岚图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汽车行业对算法工程师、AI架构师、车载机 器学习专家、视觉传感技术等方面人才在市场上的薪资溢价已超过80%甚至可能是更高水平。 智能驾驶行业人才需求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从市场维度看,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攀升至44.3%,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装 车率达到67.8%。这意味着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 的需求日益旺盛,直接催生了对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AI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智驾行业不仅成为AI人才的"孵化器",更成为人才价值实现的"舞台"。从高校学子 到行业专家,从算法工程师到系统架构师,无数AI人才正在智驾沃土上成长成才,他们的创新成果不 仅推动着汽车产业的变革,更将深刻影响未来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的发展格局。 智驾技术的不断迭代为算法、数 ...
按使用场景体现产品价值,魏牌高山7预售价28.98万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1 10:38
产品创新 - 高山7作为转弯半径最小的中大型MPV 车长5050mm 轴距3085mm 配合灵动转向功能解决城市停车难题 [7] - 空间利用率达61.1% 采用纯平地板设计和二、三排共轨技术 实现座椅布局灵活可调 [7] - 标配激光雷达搭载Coffee Pilot Ultra辅助驾驶系统 支持200+车位类型 车位识别成功率96% [7] - 搭载Hi4性能版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零百加速5.7秒 悬架系统采用全铝材质提升舒适性 [11] 安全性能 - 采用三重高强度笼式车身结构 高强度钢占比81.96% A/B柱集成2000MPa高强钢 [14] - 配备6秒保压超长3107mm侧气帘 电池包通过89项严苛测试 获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满分认证 [14] - 行业首款通过零甲醛及C-GCAP全五星双认证MPV 搭载同级唯一紫外线远程除菌系统 [14] 市场表现 - 魏牌连续2个月销量破万 全新高山5月上市后多次获得插混MPV周销量榜冠军 [26] - 魏牌蓝山8月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 成为第三台交付破10万的大六座新能源SUV [26] 品牌战略 - 将百万级豪华MPV体验带入30万内价格带 推动国产豪华智能MPV普及 [22] - 坚守长期主义理念 5月20日提出为用户而改变品牌理念 完成3.3大版本OTA升级 [22] - 全渠道推进品牌形象焕新 深耕DTC模式 建立直营服务体系 [22] 行业影响 - 通过产品创新解决家庭出行五大核心痛点:灵活、空间、智能、性能、安全 [15] - 以公开透明沟通方式建立用户信任 董事长与CEO联合开展监督承诺活动 [18] - 打破行业概念炒作倾向 聚焦用户真实需求 为汽车行业树立新标杆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