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芯闻
icon
搜索文档
三星联手英特尔,大战台积电?
半导体芯闻· 2025-08-28 09:55
三星电子对英特尔潜在战略投资 - 三星电子正考虑对英特尔进行战略投资以强化其代工业务 矛头直指共同竞争对手台积电[2] - 投资考虑包括通过联盟或直接投资获取英特尔在先进后工序封装方面的技术优势[2] - 三星同时评估英特尔的玻璃基板方案作为其更广泛半导体路线图的一部分[2] 封装技术竞争格局 - 尽管三星在前端晶圆制造上更具竞争力 但英特尔在封装技术上占据明显优势[2] - 英特尔的18A工艺已采用混合键合技术 这是实现更高密度、更高效芯片设计的关键[2] - 若将后工序计算在内 英特尔的整体代工份额已超过三星[2] 美国市场战略布局 - 三星会长李在镕近期频繁赴美寻找合作伙伴 与英特尔的合作可能加速三星在封装领域的雄心[2] - 三星已承诺在美国德州泰勒市投资370亿美元建设晶圆厂 正在评估进一步在美国加码先进封装产能的可能性[2] - 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近10%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引发外界批评华盛顿正在复制北京"国家队"模式[3] 地缘政治影响因素 - 三星担忧美国科技公司可能受到压力优先选择英特尔 从而削弱三星为其德州工厂争取美国客户的努力[3] - 缺乏美国政府强力支持 三星有可能将订单拱手让给美国竞争对手[3] - 英特尔在美国政府直接持股背景下 更加坚定了其作为"美国半导体自主生态核心"的地位[3] 制程技术竞争态势 - 三星与英特尔都在竞速推进下一代制程节点 三星正准备推出2nm工艺 英特尔则在推进18A工艺[3] - 两家公司高管均表示激进的价格策略将是从台积电手中抢夺客户的关键[3] - 三星近期重新获得高通的兴趣 并与特斯拉签订协议长期供应其AI5半导体至2033年[3] 行业合作模式演变 - 大厂建立多重联盟早已是常态 即便三星和英特尔仅仅缩小台积电的领先优势[3] - 两者在降本和扩充封装产能方面的合力依然有望吸引更多全球客户[3] - 更低廉的代工价格最终将传导至终端产品 从而惠及全球消费者[4]
又一大厂宣布:进军汽车芯片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核心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全面进军半导体和机器人领域 以电动化和软件定义汽车(SDV)为创新重点 [2] - 未来增长战略聚焦提升技术竞争力 通过差异化技术和速度战抢占全球市场 [3] - 目标巩固作为领先移动出行技术公司的地位 基于强大执行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 电动化与SDV技术布局 - 开发全球首个利用全息光学薄膜的挡风玻璃显示技术 与德国蔡司联合开发 计划2029年推向市场 [3] - 加速软件定义汽车(SDV)关键技术开发 基于E/E架构能力开发标准化平台 2028年后实现全面商业化 [4] - 针对电池安全痛点开发新型解决方案 包括防火垫阻燃材料和自动灭火系统 以缓解电池起火风险 [5] 半导体业务发展 - 双轨制开发系统半导体和功率半导体 涵盖通信SoC和电池监控半导体(BMIC)以支持SDV和电动化需求 [5] - 目前开发共计16种半导体 包括安全气囊/电机控制/AVN功率半导体 2024年量产目标达2000万片 [6] - 构建国内合作生态系统(整车+无晶圆厂+代工厂) 计划下月底举办论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6] 机器人领域拓展 - 首次进军机器人执行器市场 凭借汽车零部件经验切入 执行器占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60%以上 [7] - 技术类似汽车转向系统 由电机/减速器/控制单元组成 未来可能扩展至传感器/控制器/手爪领域 [7] 财务与股东回报策略 - 目标2027年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8%以上 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和60多种产品竞争力评估实现盈利增长 [7] - 维持销售额增长8%和营业利润率5-6%的战略 现金分红总额与去年持平但中期股息从1000韩元提高至1500韩元 [7] - 股票回购/销毁规模大幅提升至约6100亿韩元(约6.1亿美元) 远超去年1630亿韩元(约1.63亿美元) [7]
台积电100亿美元投资,通过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公司资本运作与投资计划 - 批准100亿美元增资英属维京群岛子公司TSMC GLOBAL LTD 以降低外汇避险成本并赚取银行定存及债券投资孳息 [2] - 核准发行不超过600亿元新台币无担保公司债以支持产能扩张及绿色计划 [2] - 批准分派2025年第二季现金股息每股5元新台币 [2] - 通过约207亿美元资本拨款用于安装先进技术产能、先进封装、晶圆厂建设及设施系统 [2] 2纳米制程技术进展与客户需求 - 2纳米制程将于2025年第四季扩大量产 代工报价达每片约3万美元 [4] - 苹果、超微、高通、联发科、博通与英特尔六大客户已提前卡位产能 2026年投片量将明显放大 [4] - 2027年新增亚马逊Annapurna、Google、Marvell、比特大陆等逾10家大厂加入量产行列 [4] - 苹果占据N2初期产能近50% 高通次之 [6] 产能扩张与全球布局 - 新竹宝山厂与高雄厂2025年底合计2纳米月产能达4.5万至5万片 2026年提升至逾10万片 [5] - 美国亚利桑那Fab21 P2厂提前量产 2028年全球2纳米月产能目标约20万片 [5] - 美国P3厂规划以2纳米为主 预计美国产能占比将提升至整体三成 [6] - 新竹宝山P3/P4厂2027年底转入A14制程 高雄厂规划六座厂中五座专注2纳米 [6] 营收增长与制程技术规划 - 2025年美元营收成长率由25%上修至30% 主因AI与高效运算芯片需求强劲 [5] - 4/3纳米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至2026年底 NVIDIA下一代Rubin架构GPU将转进3纳米制程 [6] - N2P与A16制程预定2026年下半年量产 A14时程落在2028年 [6] - 美系客户营收比重由现行75%升至逾80% 受高价2纳米量产推动 [6]
加速汽车芯片落地,Arm放大招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Arm在汽车芯片市场的地位与增长 - Arm在汽车行业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持超过25年 全球所有车厂和前15大汽车半导体供应商均使用Arm技术 [1] - 过去五年基于Arm架构的汽车芯片出货量增长至原来的三倍 [1] 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 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68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1320亿美元 [3] - 每辆汽车的半导体价值将从2024年759美元增至2030年1332美元 数量从824个增至1158个 [3] - 电动化转型推动电源和模拟领域成为最大增量收入来源 [7] - 安全法规迫使入门级车型增加摄像头、雷达和域控制器配置 [7] - 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化和48V电网演进 需要先进MCU和PMIC支持 [7] - 人工智能重塑行业 多模态交互和ADAS模型推升高算力芯片需求 [7] 汽车系统复杂性与技术挑战 - AI驱动的驾驶体验和云原生开发重塑汽车设计制造 带来集成与安全挑战 [8] - 需满足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实时服务质量和跨平台互操作性等核心要求 [8][10] - AI已深度融入汽车行业 支持规划感知决策和座舱功能 并通过OTA更新提升体验 [8] - 未来AI将在自动驾驶中承担更多决策 多模交互模型广泛用于座舱领域 [8] Arm的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推出虚拟原型技术 使软件开发进度提前两年 [13] - 计算子系统(CSS)帮助客户减少20%工程资源投入 聚焦AI加速器和差异化开发 [17] - Zena CSS基于Armv9汽车增强技术 包含16核Cortex-A720AE CPU集群和安全岛等组件 [20][23] - 支持芯粒架构并提供标准接口 可设计为独立芯粒或单片SoC [27] - 软件开发依托虚拟平台和SOAFEE云原生框架 覆盖OTA更新和AI驾乘体验等场景 [28] Zena CSS的核心优势 - 预先集成硬件与固件 可将芯片开发周期缩短最多12个月 [24] - 支持IVI、中央计算和L2+ ADAS应用 无需重新设计计算堆栈或安全认证 [24] - 允许在不同供应商的SoC间复用软件组件 降低开发成本与风险 [25] - 合作伙伴可添加专属加速器实现差异化 专注高价值模块开发 [25] - 中国汽车市场创新活跃 Zena CSS提供加速创新的计算底座 [31]
AI芯片公司,超过100家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AI处理器行业竞争格局 - 开发AI处理器芯片的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 目前至少有121家公司正在研发或计划研发AI处理器芯片 产品范围涵盖从微型物联网设备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加速器[2][6] - 自2006年以来 这些AI芯片公司共吸引超过135亿美元的初创资金 其中数十家公司仅过去一年就筹集1亿美元或以上资金[3][6] - 行业正经历"寒武纪大爆发" 但预计未来几年将出现快速整合 目前追踪的121家公司到本世纪末可能缩减至约25家[3][6] 地域分布与竞争态势 - 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拥有至少59家AI芯片公司 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就聚集了42家[3][6] - 中国有14家公司 包括DeepSeek和华为持续推进先进芯片研发[3][6] - 印度宣布本土GPU计划 目标2029年实现量产 沙特阿拉伯因出口限制取消 与英伟达和AMD达成数十亿美元交易[6] 产品分类与技术方向 - AI-IoT类:微控制器或小型SoC中的超低功耗推理 产量达数亿但平均售价低[8] - AI-Edge类:数据中心外部1-100W范围内的设备上推理 包括机器人和工业AI网关[8] - AI-Automotive类:专注于ADAS和自动驾驶计算 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和设计周期[8] - AI-数据中心训练类:用于LLM和模型训练的高端加速器 产量低但平均售价极高[8] - AI-数据中心推理类:大规模AI模型的超大规模服务 混合使用GPU NPU和定制ASIC[8] 重大融资与技术突破 - Tenstorrent在D轮融资中获得超过6.93亿美元 投资者包括三星 LG和杰夫·贝佐斯 支持其开放式RISC-V CPU和模块化小芯片方法[12] - Lightmatter为光子互连筹集4亿美元 德国Black Semiconductor获得2.75亿美元政府主导支持[12] -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推出E系列GPU 将图形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专为汽车和边缘设备设计的统一架构中[12] - Flow Computing改进其并行处理单元 这是一种直接嵌入到CPU中的全新并行处理方式[12]
寒武纪,当了几分钟股王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股价表现与市场动态 - 寒武纪股价于8月27日盘中涨至1462元/股 涨幅达10.01% 一度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个股 但尾盘回落至1372元/股 低于茅台1448元/股 [2] - 公司股价自7月10日520.67元至8月25日累计涨幅超166% 受国产AI芯片需求增长及国产替代等利好推动 [2] - 高盛将寒武纪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 反映市场乐观预期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实现爆发式增长 [3][4]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5.30亿元 实现从巨亏到巨盈的转变 [3][4] - 利润总额10.38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11亿元 均大幅改善 [4] - 总资产84.20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25.34% 净资产67.55亿元 增长24.58% [4] 业务结构与产品线 - 云端产品线收入28.70亿元 占总营收99.6% 为核心收入来源 [3][6] - 产品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 主要服务于云服务器及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处理场景 [6] - 边缘产品线聚焦终端与云端间计算 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 [7] - IP授权及软件业务提供处理器IP授权及统一基础系统软件平台 支持云边端全系列产品 [8] - 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整合自研硬件与合作伙伴设备 为客户提供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9]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1% 但占营业收入比例降至15.85% 因营收增速远高于研发投入增速 [4] - 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与技术创新 致力于打造核心处理器芯片 [5]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寒武纪科技由陈天石与陈云霁于2016年联合创立 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 [5] - 陈天石持有公司29.63%股份 身家超1500亿元 [5] - 公司主营业务为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产品覆盖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及终端设备 [5]
华为高管: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的东西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华为车BU合作模式 - 华为车BU与车企合作模式包括部件、单智(智舱或智驾)、双智(智舱和智驾兼具)、全栈等多种模式,合作深度依次递增[2] - 全栈合作模式下,华为从IPD到IPMS全过程"陪跑"车企,覆盖产品定义、设计、制造到营销全环节[2] - 奥迪是华为智驾合作的第一个外资品牌,但未来还会有第二家、第三家外资品牌加入合作[6] 乾崑智驾技术与发展规划 - 乾崑智驾品牌命名源于华为logo不能贴在车上,需独立品牌标识[5] - 匹配一款车型的智驾系统最快需6~9个月[6] - 搭载乾崑智驾的车辆已达100万辆,且ADS 4即将大规模上车[2] - 公司未设定明确商业化目标,坚持长期投入,不追求当期盈利[7] 智驾技术路线与行业观点 - 华为不认同VLA(视觉-语言-动作)技术路线,认为WA(世界-动作)模型才是终极方案,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信息直接控制车辆[3][9] - 自动驾驶行业未来将进一步汇聚,因技术依赖数据驱动,需大量数据、算力和算法支撑,公共智能化平台将更重要[10] - 智驾本质是提供"数字司机",追求零事故零伤亡,差异化较低,溢价取决于用户感知价值[11] 辅助驾驶商业化观点 - 辅助驾驶功能不可能免费,研发投入需通过车价或未来收费覆盖,免费策略实为转移支付方式[3][12] - 功能包定价高可保障长期迭代和维护,提升用户体验周期;低价购买可能导致短期失效,实际成本更高[12]
芯片出口管制,美国又搞新动作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新框架 - 美国众议院中共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提议"滚动式技术门槛"政策 要求向中国出口的AI芯片性能仅略高于中国国内可大规模生产的最先进芯片水平 [2] - 新框架旨在将中国人工智能总算力限制在美国的10% 以维持美国在AI领域的持久主导地位并扩大中国对美国硬件堆栈的依赖 [2] - 委员会明确指出英伟达H20芯片性能远超中国公司量产的任何产品 并反对向中国出售该芯片 [2] 芯片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 - 建议出口管制门槛不应与美国芯片制造能力挂钩 而应基于中国国内量产芯片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2] - 通过限制中国前沿AI发展同时保持其对美国硬件的依赖性 实现双重管控目标 [2][3] 地缘政治与行业影响 - 确保美国人工智能主导地位被视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3] - 该政策框架涉及对硬件和软件出口的双重控制 以全面限制中国先进人工智能能力的发展 [3]
高通在处理器中加入RFID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高通Dragonwing Q-6690处理器技术特性 - 首款集成UHF RFID功能的企业移动处理器 内置5G Wi-Fi 7 蓝牙6.0和UWB技术 提供近距离感知体验与全球连接能力 [2] - 架构支持加固手持设备 零售POS系统和智能信息亭等多种外形 为OEM/ODM提供可扩展平台及可配置软件功能包 [2] - 通过集成RFID AI与高级连接技术 实现零售 商业和工业边缘设备的智能交互与近距离感知功能 [2] 产品集成与设计优势 - 集成RFID功能无需外部读取器模块 实现更小更高效的设备设计 简化非接触式安全用例如访问控制 资产跟踪和库存管理 [2] - 引入软件可配置功能包 OEM可根据计算需求 多媒体功能或外围设备配置选择产品 支持无线升级无需硬件重新设计 [3] - 模块化方法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降低认证成本 通过无线升级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客户需求变化 [3] 行业合作与商业化进展 - Zebra Honeywell Urovo HMD Secure和CipherLab等OEM厂商正在集成该平台 预计很快推出商用设备验证市场准备情况 [2]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02:43
案件概述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上诉[2]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2] - 案件于2024年7月28日判决生效[2] 侵权行为细节 - 被告人张某原系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 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2] - 尊湃公司通过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及勾结2名在职员工 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3] - 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属于尖端技术[4] 司法处理过程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3] - 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对技术事实提供专业解读[4] - 法院最终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4] 判决结果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至三年 罚金150-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20万元不等[4] 行业影响 - 华为海思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5] - 检察机关通过本案为企业提供管理漏洞整改建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