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芯闻
icon
搜索文档
英伟达最新芯片,在华遇冷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英伟达中国特供芯片市场表现 - 英伟达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AI芯片RTX6000D需求表现平淡 部分大型科技公司未下单采购[2] - RTX6000D定价约5万元人民币(7000美元) 性能不及被禁售的RTX5090 后者通过灰色渠道获取价格不足RTX6000D一半[2] - 阿里巴巴 腾讯和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巨头仍在等待H20芯片订单审批结果 同时期待性能更强的B30A芯片获得华盛顿批准[2] 市场预期与实际出货情况 - RTX6000D实际需求与卖方分析师预测形成反差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下半年生产150万颗 摩根士丹利预测200万颗筹备中[3] - 英伟达已于本周开始发货RTX6000D 公司声明称"市场竞争激烈 我们尽力提供最好产品"[3] 地缘政治与监管环境 - 先进AI芯片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核心焦点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认定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并启动进一步调查[5] - 中国监管部门约谈腾讯 字节跳动等企业 要求说明采购H20芯片原因并表达信息风险担忧 英伟达强调产品不存在"后门风险"[5] 产品技术规格与定位 - RTX6000D基于Blackwell架构 采用GDDR存储器 带宽1398GB/s 略低于美国出口限制设定的1.4TB/s门槛[6] - H20芯片采用Hopper架构 定价1-1.2万美元 具备4TB/s带宽 出货停滞因需处理将部分中国销售额上缴美国政府的新协议[6] - 规划中的B30A芯片基于Blackwell架构 预计性能达H20的6倍 价格仅为H20两倍 目前仍在等待华盛顿批准[6]
王锐博士,即将荣休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管理层变动 -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博士将于本月荣休 结束逾三十年职业生涯 [2] - 王稚聪先生自今年二月起被任命为新管理层 此次交接为按计划进行 [2] - 王锐博士在2021年重新定义英特尔中国战略 升级组织架构并推动多项新举措 [2] 新任领导背景 - 王稚聪在英特尔工作近三十年 拥有技术销售和管理经验 对本地市场有深刻理解 [4] - 王稚聪带领团队推动业务持续增长 拓展产业生态合作 展现坚定领导力 [4] 中国市场战略 - 领导层交接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四十周年 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和产业生态共赢 [6] - 英特尔中国将持续聚焦本地需求 抓住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机遇 [6] - 公司依托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技术支持的全面本地化运营体系 推动产业共赢 [6]
存储芯片,即将疯涨?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行业供需分析 - 预计明年通用DRAM和NAND Flash将出现供应不足并带动价格上涨 [2] - 供应紧张主因是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等企业集中扩大HBM产能以应对AI产业需求 [2][3] - AI数据中心推动HDD向SSD替换需求,加剧NAND Flash供应压力 [3] 产能与需求预测 - IM证券预计明年DRAM产能增幅13.5%,需求增幅13.7%;NAND Flash产能增幅13.9%,需求增幅14% [2] - 未来资产证券预测DRAM需求增长12%但产能仅增6.5%;NAND需求增长18%但产能仅增0.6% [2] - 三大DRAM厂商未规划新扩产计划,仅通过工艺转换提升产能 [3] 价格变动趋势 - 闪迪本月初通知客户NAND Flash产品价格上调10% [3] - 美光通知部分通用DDR5产品涨价幅度超过20% [3] - HBM持续供应高利润产品推动通用存储芯片进入涨价周期 [4] 市场结构变化 - HDD市场重组为由希捷和西部数据主导的供应格局 [3] - 云计算企业对高速读写NAND Flash SSD需求持续增加 [3] - 内存半导体厂商受限于供应能力导致扩产决策保守 [3]
三星NAND,受挫!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来 源 :内容 编译自 ZDNet 。 三星电子在第九代(V9)大容量 NAND 产品的商用化进程中遇到困难。原本计划在去年下半年宣 布首次量产,但目前因性能问题,正在进行设计和工艺层面的修正工作。随着 AI 产业的发展,大 容量 NAND 的需求不断增加,业界呼吁三星必须加快市场响应。 据 ZDNet Korea 9月16日报道,三星已将 V9 QLC NAND 的正式商用时间,至少推迟到明年上半 年。 V9 QLC 仍需改进…预计明年稳定并进行设备投资 三星的 V9 NAND 采用 280 层结构,去年 4 月开始首次量产,当时的产品基于 TLC(三比特单 元)结构,实现了 1Tb(太比特)容量。TLC 意味着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 3bit 数据。 随后在去年 9 月,三星宣布启动 V9 QLC NAND 的量产。QLC 可以在单个单元中存储 4bit 数 据,相较 TLC 更有利于实现大容量存储器。 然而,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三星在 V9 QLC NAND 商用化过程中遭遇了困难。早期产品因设计 问题出现性能下降的现象。 因此,三星目前正在推进 V9 QLC NAND 的设计和工艺优化,预计最早将在明年 ...
机构警告:下行周期将至!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来 源 :内容 编译自 businessinsider 。 AI 主导权之争点燃了全球芯片狂潮——但晨星(Morningstar)警告称,半导体行业的下一轮周期 性下行可能已在地平线上浮现。 "晶圆代工厂和存储厂商都暴露在半导体行业强烈的周期性之下。"晨星的股票分析师在周二发布的 一份报告中提醒。 该机构表示,一个典型的半导体周期大约持续四年,而 AI 需求延长了本轮上涨周期。 "我们认为,强劲的 AI 相关销售和投资正在推动这一行业的上行周期达到极限。"分析师写道。 自 2022 年底 ChatGPT 爆红以来,AI 投资激增,芯片制造商的估值随之飙升。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晨星目前预计 AI 支出将在 2025 年达到峰值,而 2026 年可能会因宏观经济风险加剧和消费者需 求疲软而出现放缓的风险。 不过,尖端 AI 芯片仍然稀缺,但旧一代存储产品可能会面临需求走软,他们补充道。 尽管增长放缓将冲击芯片制造商,但代工厂的处境相对更为稳健。 晨星指出,台积电凭借其技术领先和在美国的大规模投资,具备一定的风险缓冲。但他们同时强 调,即便是台积电这样的领导者,也无法完全摆脱席卷整个行业的周 ...
联发科首款2nm芯片,完成流片
半导体芯闻· 2025-09-16 10:33
联发科指出,双方一直以来持续在旗舰移动平台、运算、车用、资料中心等应用领域,一同打造兼 具高效能与低功耗的芯片组,而此次合作更象征联发科与台积电坚实伙伴关系的全新里程碑。 台积电2 纳米制程技术首次采用能够带来更优异的效能、功耗与良率的纳米片(Nanosheet) 电晶体 结构。联发科首款采用台积电全新2 纳米制程的芯片预计于2026 年年底上市。 台积电强化版2 纳米制程技术与现有的N3E 制程相比,逻辑密度增加1.2 倍,在相同功耗下效能提 升高达18%,并能在相同速度下功耗减少约36%。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 源 :内容来自半导体行业观察综合。 联发科今日宣布,首款采用台积电2纳米制程的旗舰系统单芯片(SoC) 已成功完成设计流片(Tape out),成为首批采用该技术的公司之一,并预计明年底进入量产。 推荐阅读 黄仁勋:HBM是个技术奇迹 Jim Keller:RISC-V一定会胜出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 "在看 " 分享给小伙伴哦~ 联发科总经理陈冠州表示,此次采用台积电2 纳米制程技术的芯片开发,再次展现我们领先业界, 将先进半导体制程技术广泛应 ...
复旦微回应
半导体芯闻· 2025-09-15 09:59
核心观点 - 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保持稳健经营 强调自主创新和供应链韧性 核心产品线具备战略储备和产业协同优势 前沿技术研发持续推进[2][3][4][5] 战略储备 - 核心产品线晶圆及关键原材料战略储备加强 存货规模从2020年末6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末31亿元 增幅约417% 其中原材料与在产品合计21亿元[3] 产业协同 - 保持全球产业链开放合作 2022年起加强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深化国内外上下游协同 供应链韧性和产能保障能力提升[4] 产品体系 - 以安全与识别芯片为起点 拓展至非挥发存储器 智能计量与工业控制用MCU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领域 形成完整多元产品体系[3] 技术创新 - 建立FPAI异构融合架构芯片研发平台 构建4TOPS至128TOPS算力芯片全谱系布局 首颗32TOPS产品推广进展良好[5] 经营原则 - 恪守商业准则坚持合法合规经营 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 核心技术体系立足自主设计与研发 知识产权归属清晰[3][5]
张忠谋身价曝光
半导体芯闻· 2025-09-15 09:59
台积电高管持股与财富变动 - 台积电董事曾繁城持有2.95万张股票 市值达371.35亿元新台币 为公司内部最富有的董事[2] - 创办人张忠谋若未释股 持股市值从退休时229元新台币/股涨至1260元新台币/股 增值超过1290亿元新台币达1576.73亿元新台币[2] - 董事长魏哲家持有6,825张股票 市值约86亿元新台币 独立董事林全持有126张市值约1.6亿元新台币[2] 高管持股差异与股价表现 - 副总经理何军仅持有78张股票 市值约9,882万元新台币 为唯一身价未破亿的高管 其中28张设质(设质比35.69%)[3] - 外资连续11日买超与投信回补推动台积电股价创1260元新台币历史新高 持有80张以上股票即具备亿元身价[2][3] 行业技术动态 - HBM(高带宽存储器)被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称为技术奇迹[4][5] - RISC-V架构被行业专家Jim Keller认为将胜出[5]
英伟达,被进一步调查
半导体芯闻· 2025-09-15 09:59
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开展反垄断调查 -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英伟达公司实施进一步调查,因其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此前收购迈络思股权案的反垄断审查决定公告 [2][4] - 英伟达于2020年以69亿美元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该交易对超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影响深远 [5] - 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4月曾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该收购,要求英伟达履行包括不得强制搭售、不得歧视单独购买客户等义务 [5] 迈络思的技术地位与行业影响 - 迈络思是高性能互联技术早期创新者,率先推出InfiniBand互联技术,其高速以太网产品应用于全球过半的高速超级计算机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6] - 公司成立于1999年,为全球顶尖的以太网络交换机、服务器芯片和存储设备商,其InfiniBand技术提供低延迟与高数据传输效能,是服务器互连的关键 [6] - 英伟达收购迈络思前,迈络思已收购Titan IC,三者结合形成人工智能+高速数据互联+网络安全加速的完整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云端AI芯片竞争门槛 [6][9] 英伟达收购迈络思的战略意义 - 收购实现上下游整合,英伟达GPU生态与迈络思核心技术绑定,大幅提升在分布式训练领域的竞争壁垒 [7][8] - 英伟达CUDA生态在软件工具链上具备显著优势,而Mellanox的InfiniBand和以太网+RDMA方案是分布式训练中数据交换的核心技术 [7][8] - 收购后英伟达GPU与Mellanox网络技术协同,其他AI芯片公司需自主掌握RDMA等技术才能参与竞争,例如Habana因包含RDMA技术被高价收购 [9] - 英伟达野心扩展至更广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领域,如基因计算,其GPU+Mellanox RDMA+CUDA组合可能长期统治云端高性能计算市场 [10] 相关市场界定与竞争分析 - 相关商品市场包括GPU加速器、专用网络互联设备、高速以太网适配器(传输速度25G/秒及以上)、普通以太网适配器(传输速度25G/秒以下)及数据中心服务器 [19][20][21][22][23] - 相关地域市场界定为全球,同时考察中国市场,因产品全球供应采购,竞争全球化,无明显价格差异和贸易壁垒 [24] - 英伟达在GPU加速器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为90-95%和95-100%,迈络思在专用网络互联设备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为55-60%和80-85%,在高速以太网适配器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为60-65%和65-70% [25] - 市场进入壁垒高,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新进入者需大量资金和时间研发,短期难形成有效竞争 [26] 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具体内容 - 向中国市场销售GPU加速器与高速网络互联设备时,不得强制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不得阻碍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不得歧视单独购买客户 [31] - 继续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供应相关产品和软件配件 [31] - 保证英伟达GPU加速器与第三方网络互联设备、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与第三方加速器的互操作性 [31] - 保持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点对点通信软件和集合通信软件的开源承诺,并对第三方制造商信息采取保护措施 [32][33] - 限制性条件自生效日起6年后可申请解除,市场监管总局将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决定是否解除 [34]
日本芯片,难搞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9-15 09:59
日本九州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 九州地区被称为日本"硅岛" 正面临土地资源瓶颈 当地官员表示没有剩余土地可用[2] - 九州计划效仿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模式 打造半导体技术研发和制造集群 但难以找到同等规模的土地(新竹园区占地1471公顷)[2] - 九州经济联合会推动建立区域性科学园区网络 截至3月份九州共有15个工业用地可供开发 总面积约340公顷 均超过10公顷[2] 土地开发进展与挑战 - 大分县在2023财年启动新地块寻找工作 共确定85个候选地点(总面积1120公顷) 其中28块面积超过15公顷[3] - 土地开发是长达数年的过程 涉及购买谈判 官方审批 土地平整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2] - 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 财政官员和地方议会对预算限制表示担忧 但开发官员强调不行动将导致城镇衰退[4] 半导体行业周期性问题 - 行业出现动力减弱迹象 受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 周期性前景难以预测[3] - 市场预期复苏时间多次推迟 当地设备供应商预计复苏可能推迟到2027年左右[4] - 官员对投资持续性表示担忧 提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工业园区租户流失的历史教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