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搜索文档
英伟达“金主”豪盛,“榜一”“榜二”狂刷182亿美元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2 00:03
导语:"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占据了英伟达数据中心营收的50%,而数据中心业务又贡献了公司总营收的88%。 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英伟达(Nvidia)在第二财季中近40%的营收来自仅两家客户。 上周三,这家芯片制造商公布,截至7月27日的季度营收创下467亿美元的新高,同比增长56%,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然 而,随后的披露显示,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几家客户。 具体来看,英伟达(Nvidia)表示,一家客户占据第二财季总营收的23%,另一家客户贡献了16%。但文件并未披露客户身份,仅以"客户A"和"客户 B"代称。 在上半财年中,"客户A"和"客户B"分别贡献了20%和15%的总营收。此外,该公司表示,还有四家客户分别贡献了14%、11%、11%和10%的二季度营 收。 英伟达在文件中强调,这些客户均为"直接"客户,例如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系统集成商或分销商,他们直接从英伟达采购芯片。而"间接客户", 如云服务提供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s)和互联网消费公司,则通过这些直接客户购买英伟达芯片。 也就是说,像微软、甲骨文、亚马逊或谷歌 ...
“中国电算龙头”山高控股开始加速奔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2 00:03
行业背景与挑战 - AI能源悖论:AI技术通过算法优化提高能源效率,但高密度计算需求导致电力消耗增加[1] - 行业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追求算力、控制成本与实现低碳三者难以兼顾[2] - 到2028年推理算力需求将首次超越训练算力,中国智算市场规模预计增长2.5倍,年均增速近40%[3] 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首创"绿电+算力"双轮驱动模式,成功破解行业难题[2] - 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现全局设计和一体化运营,年发电量达8.6亿度,为1GW容量数据中心项目供电[5] - 项目完全达产时预计每年产生增量经济效益13亿元,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化的可靠算力供给[5] 核心竞争优势 - 具备资本实力、金融牌照、产业资源、技术整合能力和强大国资背景的极致协同[6] - 背靠山东高速集团控股山高新能源提供绿色能源底座,战略投资世纪互联构筑算力核心[6] - 拥有香港证监会多项金融牌照赋能产融结合,商业模式难以复制[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03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收入占比高达96%[6] - 净利润达到4.76亿元人民币,同比暴增506%[6] - 世纪互联二季度总营收达24.3亿元,同比增长22%,基地型业务收入达8.5亿元,同比增加112.5%[6] 技术实施细节 - "源"头把控:依托内蒙古风光资源提供廉价绿色电力[8] - "网"络优化: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平滑可再生能源间歇性[8] - "荷"载协同:将波动性绿电与稳定耗电算力中心精准匹配[8] - "储"能调节:利用储能系统保障算力中心7x24小时稳定运行[8] 增长驱动引擎 - 模式复制引擎:乌兰察布项目具备可复制性,山高新能源2024年获取新能源开发指标超4GW[12] - 在甘肃张掖、黑龙江绥化斩获600兆瓦风电项目,与青海签署5GW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协议[12] - 合作进化引擎:与华为战略合作,在零碳园区、车路协同、智能驾驶等领域提供绿电和算力支持[14] - 资产数字引擎:发行香港首个企业票据代币化产品,布局绿电RWA、算力RWA和碳信用RWA[15] - 全球RWA赛道规模2030年预计达16.1万亿美元,公司有望抢占定价先机[15] 战略布局历程 - 2021年6月启动向产业投资集团转型[17] - 2022年以46.85亿港元控股山高新能源切入新能源赛道[17] - 2023年底以2.99亿美元战略投资世纪互联,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17] - 通过产业运营和战略投资构建生态,追求产业协同的长期收益[19] 发展前景与定位 - 公司被多家机构认定为电算一体化龙头和新质生产力典范[19] - 预测将从"中国电算龙头"成长为"全球电算王者"[19] - 电算一体模式具备裂变潜力,三大引擎共同驱动规模化复制[15] - 成长空间不可限量,可能改变全球算力产业话语权格局[20]
李斌给蔚来“算命”:这个周期内不会倒闭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2 00:03
核心观点 - 蔚来四季度盈利目标被视为关键转折点 若实现将显著提升用户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并增强品牌竞争力 [4][8][17] - 创始人李斌内部讲话引发关注 一方面承认所有企业终将倒闭 另一方面承诺在蔚来车型生命周期内公司不会倒闭 [5][6][7] - 公司面临30%-40%潜在用户因担忧倒闭而放弃购买 盈利被视作打破该传言的核心手段 [8]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5% 但运营亏损64.181亿元(同比增19.0%) 净亏损67.5亿元(同比增30.2%) [9] - 历史亏损主要集中于研发投入、新品牌布局、技术创新、底层技术开发及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2025年进入产品大年 预计推出包括改款在内的9款车型 乐道L90及全新ES8被寄予厚望 [12] - 乐道L90于8月29日达成第1万辆交付 并带动L60销量创新高 管理层认为其在细分市场具备产品力与性价比统治力 [12][13] - 技术积累被认可 但研发与品质成本居高不下 难以应对行业价格竞争 [15] 行业竞争与市场风险 - 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激烈 部分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 对定位高端的蔚来构成压力 [15] - 行业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影响销量增速 新车型交付表现不佳或延迟上市将加剧风险 [16][17] - 低线城市渠道扩张与换电站建设进度若未达预期 将制约市场覆盖能力 [17] 市场预期与估值 - 券商维持"买入"评级 美股目标价5.3美元 港股目标价41.1港元 但提示多重运营风险 [15] - 破产谣言持续发酵 公司于8月30日公开辟谣并报警 反映市场对生存状况存在普遍担忧 [17] 管理层与品牌形象 - 创始人李斌通过直面公众沟通的方式展现人格魅力 与传统企业家形成差异化 [18] - 公司需通过业绩兑现证明长期经营能力 以实现产品与财务表现的双重提升 [18]
我们复盘了会稽山的“网红路”,发现“黄酒复兴”还为时尚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1 00:05
核心观点 - 黄酒行业面临增长困境 依赖营销驱动的年轻化策略未能转化为可持续盈利 缺乏类似白酒的高端化路径和清晰品牌定位 [2][13][16][19] - 会稽山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和跨界联名实现短期热度与营收增长 但高额销售费用侵蚀利润 二季度业绩显著下滑 [5][7][11][13] - 私募大佬葛卫东入股引发资本市场短暂追捧 但行业基本面未改变 "黄酒复兴"叙事缺乏长期产业逻辑支撑 [3][13][20][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17亿元 同比增长11.03% 归母净利润9400万元 同比仅增3.41% [5] - 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仅13.4万元 扣非后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出现亏损 [5] - 销售费用达2.15亿元 同比增长54% 占毛利近一半 [5] 业务结构 - 按产品分:中高端黄酒收入5.21亿元(同比+7.16%) 普通黄酒1.95亿元(同比+2.53%) 其他酒7038万元(同比+60.47%) [18] - 按区域分:浙江大区收入5.18亿元(同比+19.29%) 上海地区1.36亿元(同比-11.33%) 江苏大区5194万元(同比-13.83%) [14] 营销策略 - 在抖音、小红书平台与白冰、吴彦祖等合作推广 "一日一熏"气泡黄酒618期间GMV突破5000万元 同比增长400% [7][11] - 联名古茗奶茶等跨界营销 包揽抖音618黄酒榜TOP1-TOP3 [7][11] 资本市场反应 - 8月牛市期间市值一度超越古越龙山成为行业第一 突破百亿元 [3][11] - 葛卫东二季度新进持股497.15万股 参考市值0.99亿元 占总股本1.04% [3][4] - 2022年李宁推出"十二阅"黄酒时 会稽山与古越龙山市值合计近200亿元 [20] 行业对比 - 白酒行业通过品牌溢价和渠道下沉掌控宴请、商务等刚性消费场景 黄酒仍受限于区域性和季节性消费 [13][19] - 会稽山高端产品"国酿1958"(300-800元/瓶)未形成规模 主销产品价格带集中在10-30元 [19]
“A+H”两开花,白酒股集体呼叫“牛市开”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1 00:05
白酒板块市场表现 - A股白酒板块8月全线上涨 20只个股平均涨幅显著 酒鬼酒 舍得酒业 古井贡酒等涨幅超20% [3] - 珍酒李渡作为港股唯一白酒上市公司 股价一度突破10港元/股 月内涨幅超50% [3][9] - 中证白酒指数自2021年以来累计下跌45% 板块近5年市盈率历史分位数跌至4.37% [9] 板块复苏驱动因素 - 政策面释放消费潜力信号 国务院会议提出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9] - 中秋旺季临近加强业绩修复预期 市场需求稳步回升 [9] - 港股恒生指数逼近26000点大关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万亿 新消费板块行情上扬 [9] 行业调整与挑战 - 白酒行业处于去库存周期 面临经济波动与需求端压力测试 [11] - 2025年上半年近六成酒企营业利润减少 半数企业营业额下滑 [12] - 企业需应对产品迭代 渠道改革 组织调整及动销策略转型等多重挑战 [11] 企业创新战略 - 酒企聚焦年轻化 高端化 国际化三大增量市场 采取多线并行策略 [13] - 年轻化转型通过低度酒 啤酒 果酒等利口酒产品切入新消费群体 [13] - 高端化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文化深度挖掘 国际化向产业链出海过渡 [13] 珍酒李渡产品战略 - 推出牛市啤酒以"悦己消费"理念切入新消费赛道 零售价88元/375ml定位高端群体 [17] - "白+啤"多品类布局顺应全球酒业发展规律 对标保乐力加等国际巨头成功路径 [17] - 啤酒业务提升至长期战略层级 已完成研发至销售全链路系统布局 [19][20] 资本市场反馈 - 摩根士丹利 浙商证券等机构给予珍酒李渡增持或买入评级 [20] - 公司股价在牛市啤酒上市后阶段性涨幅超40% [9] - 港股白酒板块情绪高涨 估值重塑与业绩修复预期提升 [9][20]
养老金“抄底”路线图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1 00:05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DeepFund ,作者基哥 阿尔法工场DeepFund . 专注基金行业事件、产品和人物故事,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导语:红利低波策略正获资金加速布局。 "资产荒"与政策松绑双重驱动下,保险资金正积极增配权益资产。 8月份以来,保险举牌进入密集阶段,甚至时隔6年再次出现了举牌同业的现象。 8月11日,中国平安买入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占港股流通股的比例达5.04%;同日,民 生人寿在场内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占该行H股股本突破5%,触发举牌;8月12 日,平安系资金继续买入中国人寿950万股H股股票,触发举牌。 今年年初,中央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 实施方案》,为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有利环境,如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 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 核等。 在政策引领下,保险资金入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尤其举牌上市公司次数显著增加。 根据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信息,以公告挂网日为标准统计,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动作近30次。银行 是险资最青睐的板块,其中平安人寿多次举 ...
中国海上风电“杀疯”,欧美项目集体黄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1 00:05
全球海上风电格局变化 - 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占全球主导地位 2024年全球每新增4台海上风机就有近3台安装于中国[2] - 欧美日海上风电项目因成本攀升与政治阻力陷入停滞 美国暂停新项目审批 日本三菱退出三个项目 德国拍卖出现零报价[4][5] - 中国"海油观澜号"浮式风机实现技术突破 采用双机头设计和蛛网式钢缆固定 运行功率全球领先[2] 中国海上风电竞争优势 - 度电成本优势显著 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中位数不足英国市场的50%[16] - 形成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具备融资便利 供应链整合 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四大优势[6] - 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降本 2021年底取消全国性电价补贴后 行业通过扩大项目规模和提升单机容量降低电价[16]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展 - 头部制造商加速海外布局 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直接对标维斯塔斯 西门子歌美飒和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12] - 海外产能供应持续提升 明阳智能阳江基地15%产能供应海外 预计2024年底海外占比接近翻倍[18] - 欧洲市场突破缓慢 目前仅意大利塔兰托项目采用中国风机 德国项目因审查受阻[23] 技术发展与地理挑战 - 超大型风机应对资源枯竭 随着优质近岸选址减少 开发商向远海推进 单机容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16][23] - 复杂地质条件推动技术创新 广东沿海海床为软黏土加坚硬岩层 钻孔难度大促使使用更大容量风机[23] - 浮式风机技术取得突破 "海油观澜号"采用三个亮黄色系泊点与海床连接 代表工程极限突破[2] 市场扩张障碍 - 海外信任门槛较高 欧洲开发商 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对中国风机运行记录认知有限[23] - 规模壁垒限制海外扩张 风机高度达埃菲尔铁塔级别 组装工序需靠近安装地点 增加海外布局难度[18] - 需建立长期服务承诺 欧洲市场要求提供25-30年运维服务保障 并通过本地化团队深化合作[26]
蒋凡豪赌“规模论”,阿里蒸发百亿利润继续“大战外卖”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1 00:05
核心观点 - 阿里巴巴为应对外卖市场竞争投入巨额补贴 导致利润显著缩水 但订单量激增并达到规模领先 [2][3][8][13] - 公司预计通过优化运营效率在未来实现亏损收敛 并看好即时零售业务的长期增长潜力 [17][18] 财务表现 - 2025年6月季度总营收2476.52亿元 同比增长2% 同口径收入增长10% [3] - 销售和市场费用531.78亿元 同比增加204.82亿元 增幅62.64% 主要投向淘宝闪购及用户获取 [7][8] -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为383.89亿元 同比减少103.64亿元 降幅21% [3][13]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亿元 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73.72亿元 [16] 业务运营 -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 并在活动期间连续三天破1亿单 [8] - 闪购业务日活跃用户达1.5亿人次 前期订单规模激增4倍 [9] - 骑手月活数量增长181% 其中兼职骑手增长236% [8] - 即时零售业务营收147.84亿元 同比增长12% [15] 市场竞争与投入 - 公司宣布未来12个月投入500亿元外卖补贴 相当于2025财年净利润的40% [3][11] - 高盛预测中期外卖市场份额为阿里4.5:美团4.5:京东1 [10] - 测算显示即时零售业务EBITA亏损156亿元 平均每单亏损4.4元 [15] - 补贴金额范围为5-21元/单 并可免配送费 [15] 战略规划 - 计划通过优化用户结构、提升客单价和降低物流成本实现UE亏损缩减一半 [17] - 预计未来3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1万亿元新增成交 [18] - 目标吸引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 [18] - 公司强调规模是效率的第一因素 有信心达到行业领先效率水平 [17]
特斯拉“集体套现潮”,沈阳80后薅了10个亿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31 13:32
朱晓彤的职业晋升与财富积累 - 朱晓彤从2014年负责中国充电桩项目的中层晋升至2023年特斯拉全球制造掌门人及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 成为公司二号人物[9][10] - 他在2023年获得总计33.906万股股权激励 包括2775股激励性股票和33.6285万份期权 以当时184美元/股计算价值约6254万美元 潜在价值按当前230美元/股测算接近7.8亿美元[11] - 通过2021年至2025年的行权和减持操作 累计卖出约29539股特斯拉股票 总套现850万美元 目前仍持有67600股市值约2150万美元 三年间累计变现近3000万美元[16][17] 特斯拉高管集体减持行为 - 2024-2025年除马斯克外核心管理层出现集体套现潮 包括CFO Vaibhav Taneja减持23万股套现1860万美元 前CTO Andrew Baglino减持70万股套现1130万美元 董事会主席Robyn Denholm减持45万股套现1.5-2.3亿美元[23][24] - 高管层两年间合计卖出超过366万股特斯拉股票 总套现金额在2-2.3亿美元之间 按整体估算实际兑现财富可能接近20亿美元[23][24] - 除马斯克外几乎所有高管近两年减持超过50%持仓 反映对个人财富安全的考量及对公司短期前景的谨慎态度[25] 特斯拉业绩表现与挑战 - 2025年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12%至225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16%至11.72亿美元 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5%创历史最大单季降幅[26] - 碳积分收入同比暴跌50.7%至4.39亿美元 美国联邦新能源购车补贴终止对销量形成显著冲击[26] - 公司处于转型期 低价车型产能爬坡进度慢于计划 短期难以成为销量支撑[27] 马斯克的战略布局与愿景 - 通过SpaceX Starlink和特斯拉能源等公司构建"火星闭环"体系 特斯拉在地球推进零碳体系为太空项目输血并积累电池与AI技术[4][5] - 强调完全自动驾驶FSD和Robotaxi是未来增长核心 声称实现规模化自动驾驶后股价将突破天际[20][27] - xAI联合X平台起诉OpenAI与苹果涉嫌垄断 为特斯拉自动驾驶和SpaceX星舰控制系统保障底层技术发展空间[5] 公司治理与市场信心 - 马斯克通过股权激励捆绑核心高管 但难以阻止兑现行为 朱晓彤的套现操作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猜疑[19][18] - 业绩承压与未来愿景间存在张力 管理层基于当前业绩选择落袋为安 而马斯克持续押注技术突破[27] - 来自中国和欧洲车企的竞争加剧 叠加品牌形象舆论风波 使公司短期面临多重压力[28]
龙湖一日内兑付两笔中票,合计金额超36亿元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31 13:32
核心观点 - 公司完成两笔中期票据兑付 合计金额超36亿元 包括到期兑付和提前兑付[1] - 公司年内到期债券已全部偿还完毕 累计兑付债券本息约145亿元人民币[2][3] - 资产负债表优化和保留偿债现金流是公司近期主要运营重点[3][4] 债务兑付情况 - 8月26日完成"22龙湖拓展MTN001"兑付 本息合计15.495亿元 该债券发行额15亿元 利率3.30% 期限3年[1] - 同日提前兑付"22龙湖拓展MTN002" 本息合计20.523亿元 该债券发行额20亿元 利率3.00% 原定11月30日到期[1] - 7月3日兑付"22龙湖04" 本息合计17.66亿元[2] - 7月11日兑付"20龙湖拓展MTN001B" 金额5.225亿元[2] - 8月5日兑付"20龙湖06" 金额约9.5亿元[2] - 8月7日开始提前偿还12月到期海外银团贷款 已完成首笔11亿港元偿付[2] 债务管理策略 - 坚决推动整体负债规模稳步下降 保持银行融资不逾期不展期[2] - 优化融资结构 加大长期债务 控制短期债务 有序提前铺排债务偿还[2] - 2025年是公司债务转换的最后一年和最关键的年份[2] - 预计偿还完12月银团贷款后将偿清近期境外债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