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合资利润降七成,丰田用一招让净利润持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7 15:59
丰田2025年三季度财报表现 - 公司2024年4月至12月销售收入35.67万亿日元(2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9% [4][12] - 运营利润3.68万亿日元(242.84亿美元),同比下降13%,利润率从12.5%降至10.3% [6][12] - 净利润4.1万亿日元(270.6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率微降至11.5% [4][14] - 其他收入1.75万亿日元,同比增加6337亿日元,抵消了主营业务下滑影响 [6][12] 区域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运营利润下降63%至0.204万亿日元(13.48亿美元),因日野数据造假被罚16亿美元 [6] - 中国市场合资企业利润暴跌68.9%至686亿日元(4.53亿美元),创历史低点 [14] - 日本本土销量下滑10.8%至145.4万辆,北美销量下滑5.5%至204.3万辆 [10] - 亚洲市场销量微增0.2%至137.8万辆,表现相对稳定 [10] 新能源业务进展 - 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45.3%,其中HEV销量328.9万辆(+24.3%),PHEV 11.5万辆(+12.7%),BEV 11万辆(+26.9%) [12] - 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工厂2027年投产,规划产能10万辆/年,主攻纯电车型 [20] -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40亿美元电池工厂投产,将供应HEV/PHEV/BEV车型 [20] 2025财年预测调整 - 全年销量预期940万辆(-0.4%),销售收入47万亿日元(+4.2%) [6][8] - 运营利润预测4.7万亿日元(-12%),净利润4.52万亿日元(-8.6%) [6] - 净利润率预期从11%降至9.6%,反映成本压力和转型投入 [6][8] 业务结构分析 - 金融服务贡献经营利润0.52万亿日元(34.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成为重要利润缓冲 [16] - 合资企业面临人才流失和产品竞争力下降问题,中方人员转向自主品牌 [18] - 公司采取产线改造而非新建策略,通过促销最大化摊薄现有产线成本 [19] 战略转型动向 - 管理层老龄化被指导致决策缓慢,但中层人员推动变革意愿强烈 [19] - 汇率优势显著,美元兑日元汇率从143升至153,欧元从155升至165 [6][8] - 行业人士认为公司仍具长期竞争力,不应低估其转型潜力 [20]
全球第四,再不回血,就被比亚迪赶超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6 15:47
全球车企品牌销量排名 - 丰田集团以1080万辆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旗下品牌包括丰田、雷克萨斯、大发、日野 [4][5] - 大众集团以903万辆年销量排名第二,旗下品牌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斯柯达 [4][5] - 现代起亚集团以723万辆年销量位列第三 [4][5] - Stellantis集团以650-680万辆年销量排名第四,旗下品牌包括标致、Jeep、菲亚特、雪铁龙 [4][5] - 比亚迪以427万辆年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超过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 [4][5] Stellantis集团架构调整 - 公司进行组织结构精简,将软件部门整合进产品开发和技术部,合并事务部和企业传播部,新成立全球市场营销部 [6][8] - 任命安东尼奥·菲洛萨负责美洲区业务并领导全球质量工作,鲍勃·布罗德多夫担任Jeep品牌负责人,阿兰·费维担任标致品牌负责人 [8] - 调整旨在增强区域决策自主权,同时保持集团总部协同 [8] 北美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对Stellantis利润贡献超过50%,但2024年美国销量前十车型中无一上榜 [10][12][13] - 福特F系列以765649辆销量位居美国市场第一,雪佛兰Silverado和丰田RAV4分别以542517辆和475193辆位列二三名 [13] - 菲洛萨将负责北美市场,其曾成功将Jeep打造成南美重要SUV品牌 [12] 高管变动与CEO继任 - 2024年10月起公司开始高管洗牌,涉及CFO、北美和欧洲首席运营官等职位 [16] - 成立以董事长埃尔坎为首的临时执行委员会监督业务,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成新CEO任命 [18] - 潜在CEO候选人包括CFO欧思铭、美洲业务负责人菲洛萨等9位人选 [14] 阿涅利家族背景 - 阿涅利家族是Stellantis实际控制方,被誉为"意大利王族",创始人乔瓦尼·阿涅利创立菲亚特汽车 [20] - 现任董事长约翰·埃尔坎为家族第五代领导人,曾带领菲亚特度过债务危机 [20][22] - 家族采用"家族长老"传承模式,CEO需与家族领导人保持良好关系 [22]
新能源赛道涌现新玩家,六大巨头坐不住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6 15:47
行业竞争格局 - 一汽、东风、重汽(含陕汽)三大品牌主导重卡行业竞争格局稳固[4] - 除福田欧曼外无新品牌成功先例 北汽重卡作为新品牌面临极大挑战[5] - 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前十中后五名(大运、北汽重卡、上汽红岩、联合重工、北奔重卡)总和不足8000辆 不及第六名福田汽车18000辆零头[7] 新能源重卡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新能源重卡销量8.2万辆 同比增长140% 渗透率近14%[7] - 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从2023年3.67%提升至2024年14% 一年内提高10个百分点[7] - 2024年12月新能源重卡单月渗透率达21.89% 单月上险量1.52万辆环比增51%[12] - 徐工和三一新能源重卡销量超14000辆属第一梯队 解放/重汽/东风/陕汽销量7000-10000辆属第二梯队[12] - 一汽解放2024年新能源重卡上险9490辆同比增340% 市场份额11.57%居行业第三[12][23] - 中国重汽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约8600辆(批发)同比增280% 上险7841辆同比增294%[12] - 陕汽重卡2024年新能源订单超1.1万辆 销售突破7000辆同比增超1.2倍[27] 企业战略动态 - 传统重卡巨头加速新能源转型 重汽/解放/东风/陕汽/福田/江淮六大企业集体布局新赛道[10][14] - 江淮商用车推出"星链1号"技术品牌 覆盖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四大平台[17] - 福田汽车预测2030年混动重卡占比达30% 展出53辆新品涵盖三大技术路线[17][19] - 中国重汽发布五大新能源产品 强调"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19][21] - 东风商用车2025年目标销售1万辆新能源产品 提供TCO最优解决方案[21] - 一汽解放发布"SPRINT2030"战略 目标2030年海外销量18万辆占比36%[23] - 陕汽重卡发布新能源2.0产品 推行"一地一车""一行业一车"策略[25][27] 区域市场表现 - 上海地区2024年纯电动重卡销量2364辆 环比增长515%[12] - 三一/徐工/解放占据上海纯电重卡前三 销量分别为555辆/447辆/398辆[12] - 上海新能源重卡补贴政策按630元/kWh执行 最高封顶28万元[12] 技术路线发展 - 纯电/混动/氢能多种技术路线并存 乘用车新能源化趋势正向商用车行业蔓延[9] - 江淮星耀X5纯电重卡采用2C倍率充电电池与三挡变速箱电驱桥[17] - 中国重汽新能源产品覆盖423kWh-612kWh多规格电池容量[19]
日·本没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5 14:36
合并谈判进展 - 日产汽车暂停与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 因双方未能就整合率等关键规定达成一致 [3] - 日产将撤回12月签署的关于业务整合谈判的谅解备忘录 本田曾提议将日产作为子公司但遭内部强烈反对 [5] - 双方考虑未来恢复合并讨论或继续在电动汽车等项目上合作 目标在2月中旬前敲定方向 [5] - 谈判初期双方就股权比例和资产估值问题发生争执 紧张局势导致40多天后谈判恶化 [5] 合并战略意义 - 本田与日产合并将使新联盟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2024年合计产量6878072辆(本田3733602辆 日产3144470辆) [7] - 目标成为收入超30万亿日元(1905 1亿美元) 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190 5亿美元)的"世界级移动公司" [7] - 日产电动汽车技术专长可加速本田电动化转型 协同效应或使本田在电动车竞赛中超越对手 [9] - 合并被视为应对行业电动化变革的战略举措 而非单纯"拯救"日产 [9]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日产市值缩水至本田五分之一(本田7 3万亿日元/470亿美元) 实际合并将导致本田收购日产 [5] - 日产2024财年上半年(4-9月)营业利润骤降90 2%至329 08亿日元 净利润下滑93 5%至192 23亿日元 [15] - 日产计划全球裁员9000人 削减20%产能 出售所持三菱汽车股份(上限10%)以节省30亿美元 [13] - 本田要求日产2026财年实现约26亿美元收益 并收购雷诺股份作为合作前提 [13] 谈判核心分歧 - 本田最新提案偏离最初共同控股公司计划 要求全面掌控日产引发内部抵制 [5][15] - 日产坚持平等整合条件 拒绝被收购为子公司导致谈判搁置 [15] - 本田对日产改革进展不满 要求更严厉措施确保业务扭转 [15] - 三菱汽车曾参与合并谈判 但因规模较小难以影响管理决策而退出 [15] 市场反应 - 东京证券交易所报告后 日产股价下跌超4% 本田股价上涨超8%反映投资者对取消交易的乐观情绪 [15]
吐血也要降 ,30车企卷入,广丰刚宣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5 14:36
广汽丰田降价策略 - 广汽丰田在2月5日推出"一口价"活动,针对锋兰达和威兰达全系降价,至高优惠4.4万元 [6][7] - 锋兰达燃油版一口价8.98万元起(原价12.88万元起),双擎版11.18万元起(原价14.88万元起)[9] - 威兰达燃油版一口价12.98万元起(原价17.38万元起),双擎版17.58万元起(原价21.98万元起)[9] - 活动时间为2月5日至3月31日,并提供三大核心部件终身质保和"0首付、0利息"金融政策 [9] 车企降价潮 - 特斯拉推出Model3史上最大力度优惠: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5年0息政策+特享充电权益 [11] - 小鹏推出0首付+3年/5年免息政策,覆盖X9、G9、P7i、G6等车型 [11] - 蔚来在2月2日开启5年0息政策 [11] - 2025年1月有超30家车企开启降价模式,包括捷豹、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比亚迪等 [11][13] 汽车行业利润状况 - 2023年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为5%,2024年下滑到4.3%,12月仅有4.1% [15] - 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4%),利润4623亿元(同比降8%)[15] - 12月汽车行业收入11909亿元(同比增13%),利润491亿元(同比降13.5%)[15] - 2024年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利润增长48.5%,但大部分车企盈利下滑 [15][17] 广汽丰田销售表现 - 2024年广汽丰田销售770147辆(广汽集团发布为738000辆,同比下滑22.32%)[9] - 锋兰达2024年销量202847辆(中国SUV销售榜第七),威兰达销量138036辆(排名第21)[7] - 2024年12月锋兰达销量18145辆(SUV排名19),威兰达销量13540辆(排名28)[9] - 2025年1月销量63453辆,相比12月77122辆有所下降 [9]
全球第六,想要被全球第二并购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4 22:22
矿业并购动态 - 嘉能可2024年再次提出与力拓合并谈判 与2014年遭立即拒绝形成鲜明对比 双方高管进行了数月秘密磋商[5] - 力拓态度转变源于战略调整 已完成67亿美元收购阿根廷锂业公司 结束长达十年的收缩期[5] - 嘉能可坚持要求高溢价合并 但面临力拓对其企业文化与煤炭业务的顾虑[7][11] - 合并后铜年产量将达172万吨 超越必和必拓成为全球最大铜生产商[15] 铜资源竞争格局 - 全球矿业巨头加速争夺铜资源 因新能源与AI产业推动需求激增[11] - 嘉能可作为全球第三大铜生产商 年产量超100万吨 较力拓高出40%[7][15] - 必和必拓2023年尝试收购英美资源 交易逻辑同样围绕铜资产展开[13] - 纽约铜价曾创11500美元/吨纪录 单日交易额达1000亿美元 但年末涨幅归零[18] 锂产业布局 - 力拓通过收购阿卡迪姆锂业进军锂资源 同时在阿根廷和塞尔维亚布局锂矿项目[19] - 紫金矿业启动刚果(金)马诺诺锂矿项目 拟并购藏格矿业以强化锂产能[19] - 碳酸锂价格跌至7.15万元/吨低位 但巨头仍持续加码锂资源投资[19] - 印度计划2030年实现30%电动车占比 国企KABIL在阿根廷勘探锂矿[21] 钴市场现状 - 嘉能可作为全球第二大钴供应商 曾与特斯拉签订年供6000吨钴的协议[5] - 洛阳钼业2024年钴产量创11.4万吨纪录 导致钴价跌至2016年来最低[23][24] - 磷酸铁锂电池普及削弱钴需求 其在电动车电池中的重要性下降[24] 历史并购案例 - 嘉能可2014年900亿美元收购超达矿业 为后续并购积累实体资产[15] - 力拓2007年380亿美元收购加铝导致250亿美元减记 成为战略转折点[15] - 必和必拓2008年1160亿美元收购力拓尝试因金融危机告终[16]
中国卡车的欢歌与失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3 11:15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商用车销量387万辆,低于预期的400万辆,重卡销量90万辆,同比微降[5]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用户更关注TCO整体解决方案,价格战激烈[5] - 销量下滑主因包括基建投资减少、终端运价低迷、商用车政策支持不足,出口成为关键缓冲[5] - 2025年市场将形成燃油、燃气、新能源三足鼎立格局,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提升[5] 中国重汽 - 2024年商用车销量34.27万辆,排名行业第四,同比增6%,与第三名长安仅差300辆[7] - 重卡出口13.5万辆(同比+4%),占全球市场20%,沙特销量增74%,澳大利亚增98%[7] - 新能源重卡销售8600辆(同比+280%),轻卡3300辆(同比+15%),研发投入31亿元[9] - 2025年目标销量45万辆(同比+20%),争夺"无可争议的行业领航者"地位[9] 一汽解放 - 2024年销量25.11万辆(同比+3.9%),中重卡市占率26.6%连续9年第一,牵引车18年第一[11] - 新能源重卡销售1.58万辆(翻倍增长),但上险数据仅9490辆,出口成短板[13] - 成立国际公司并发布"SPRINT2030"战略,目标2030年海外销量18万辆(占总销量36%)[13] - 2025年挑战销量33万辆(同比+27%),其中海外8万辆,新能源4.6万辆[14] 陕汽集团 - 2024年销量16万辆(同比+0.63%),重卡市占率16.74%(同比+0.31pct)稳居行业第三[15] - 新能源订单超1.1万辆,实际销售7000辆(同比+120%),专用车销量增26%[15] - 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如整车+上装一体化方案)应对内卷,2025年重点构建渠道"亲清"关系[17] 东风商用车 - 2024年销量10.5万辆(同比+6%),海外2万辆(同比+60%),新能源5000辆(同比+2.8%)[20] - 发布247款2025年型车,覆盖四大品系及多能源路线,推出T1新能源平台[22] - 交付行业首款全冗余线控底盘智能重卡,2025年目标销量13.1万辆[23] 福田汽车 - 2024年销量61.16万辆(行业唯一超60万辆),新能源5.4万辆(同比+35%)[25] - 发布卡文汽车品牌及乐福VAN产品,银河系列覆盖油/气/电/氢全能源路线[25] - 确立"海外30·30战略":2030年海外销量30万辆(新能源占比30%)[27] 徐工汽车 - 2024年重卡销量21134辆(同比+29.94%),新能源重卡14359辆夺得销冠[34] - 依托工程机械背景,采用灵活销售策略(如零首付)快速打开新能源市场[37] 江淮重卡 - 2024年销量13630辆(同比-29.16%),行业前十最大降幅,主因资产减值11亿元[39] - 重点推广星耀X5系列,纯电车型采用2C倍率充电电池技术,未公布2025年目标[41] 上汽红岩 - 2024年销量6259辆(同比-37%),母公司动力新科被冻结资金5.26亿元[47] - 曾为工程车冠军(2020年销量8万辆),现因转型不力连续三年亏损超46亿元[49] 大运汽车 - 2024年销量21641辆(同比-13.61%),因资金链断裂进入破产重整[29] - 新能源业务(远航汽车等)拖累整体,线下门店停运,员工大规模离职[32] 北奔重汽 - 2024年销量11105辆(同比-9.59%),军工背景加持,重点发展新能源重卡[45] - 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推出"三色北奔"战略(红色基因/蓝色技术/绿色使命)[45]
健忘的汽车设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2 08:27
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研究现状 - 设计师群体对未来的本能偏爱导致对历史记录的忽视 行业创新往往需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作品的批判或扬弃来确立自身价值 但前提是需要真实详备的历史记录 [5] - 中国汽车设计领域历史记录不足的原因包括:20世纪汽车未私人化导致信息局限在科技工程领域 21世纪私有化普及仅用20年 消费者平均4年更换车辆加速新旧迭代 [5] - 互联网普及强化了不留存历史的习惯 网络记忆不持久 查询十几年前车型设计信息极少 热点更迭快导致难以长期记录 [5] 学术研究数据对比 - 中国知网以"汽车设计"搜索得28000篇文献 附加"中国"后锐减95% 再附加"历史"再减86% 设计历史研究文献占比不足2% [5][6] - 中外文献库对比显示 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研究弱于西方传统汽车强国 中国汽车产业历史68年 与欧美日(138/131/89年)差距小于预期 [6] - 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色彩/曲面领域 标志设计研究数量远超设计历史 但标志在汽车设计中重要性较低 [5][6] 行业发展特征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消费呈现喜新厌旧特征 设计行业20年内从不懂现代设计到比肩世界级品牌 [5] - 本世纪20年的汽车设计历史保存研究依然薄弱 不能仅归因于产业历史长度差异 [6]
中国卡车存量之战,谁主沉浮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1 09:57
撰 文 / 牛跟尚 设 计 / 琚 佳 这是意料惊喜中的意外悲伤。 中国汽车在2024年销量3143.6万辆——连续两年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4.5%,再创新高。而 中国商用车及重卡却是逆势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统计的企业开票数(含底盘、牵引车),2024年,中国商用车销 售387万辆,同比下滑3.95%,重卡销量90.17万辆,同比下降1.03%(也有说是89.9万辆,同比下降 1%)。 除受重卡影响外,微型卡车销量为43.32万辆,同比下降30.85%。由此,货车销量336万辆,同比下 滑5%,导致中国商用车市场表现疲弱,产销未达400万辆预期。虽然轻型货车销量190万辆,但同 比微增长0.28%;中型货车增幅达到19%,规模只有12.76万辆。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这是由于投资减弱,加之当前运价依然偏低,终端市场换车需求动力 不足。 谁是中国商用车销量冠军 从2024年中国商用车企业(含卡车和客车及出口)销量前10强看,相比2023年,福田汽车和东风公 司的冠亚军位置没变,但福田汽车减少1.58万辆,市场份额上升0.79个百分点,东风公司减少了 4.62万辆,市场份额下滑0 ...
特朗普关税第一把火,烧向了加拿大、墨西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1 09:51
撰 文 / 孟 为 设 计 / 琚 佳 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棋盘上,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关税政策走向一直是各方瞩目的 焦点。 尽管人们已经对此做好了准备,但这仍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将对众多行业产生 深远影响,汽车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特朗普此番加征关税的理由看似多面,实则主要围绕经济与政治双重目的。 1月31日晚,白宫表示,将展开前所未有的全面关税计划。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展可能扩大和升级。 当天,白宫发言人表示,从2月1日起,美国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对中国征收10% 的关税。 同时,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对欧洲商品、半导体、药品、钢铁、铝、铜和石油和天然气征收额外进口 税。 从经济层面来看,他声称要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在贸易往来 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失衡,特朗普认为通过加征关税可以减少进口,促进美国本土产品的消 费,从而改善贸易收支状况。 例如,在汽车及零部件贸易领域,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相关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这被特朗普视为 对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冲击。 从政治角度而言,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政策来实现其"美国优先"的政治理念,增强美国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