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Model Y L中国上市日,英国特斯拉打5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20 02:27
特斯拉全球市场策略分化 - 中国推出加长六座版Model Y L,起价33.9万元人民币,瞄准本土家庭需求[4][23][25] - 英国通过租赁渠道隐性降价,Model 3月供低至252英镑(约2446元人民币),Model Y部分平台低于400英镑(约3883元人民币),降幅近40%[9][11][14] - 美国采用金融激励,7月EV平均补贴达成交价17.5%(约9768美元),特斯拉同步推出零利率方案[26][28][31] 欧洲市场销量与竞争态势 - 英国7月注册量同比暴跌60%至987辆,市占率仅0.7%,德国下滑55%,瑞典跌86%,10个核心市场合计下滑45%[6][13][18] - 中国品牌通过密集新品和低价策略抢占欧洲增量市场,挤压特斯拉份额[18] - 公司通过租赁端折扣消化库存,维持公开指导价,避免残值体系受损[10][14][21] 法律与监管压力 - 美国佛罗里达州Autopilot案件判决赔偿2.43亿美元,可能引发诉讼潮[20] - 股东集体诉讼指控自动驾驶风险披露不充分,导致市值两日蒸发680亿美元[20][21] - 法律纠纷延缓自动驾驶商业化预期,迫使公司强化短期销量策略[21][33] 区域差异化战术 - 欧洲:租赁渠道让利+金融方案,缓解产品周期弱势[14][28][31] - 中国:快速响应本土需求,推出六座车型强化产品竞争力[4][23][25] - 美国:高额补贴+零利率,维持规模效应[26][28][31] 经营核心挑战 - Q2全球交付38.4万辆,基本面仍处调整期[32] - 需平衡价盘、产品节奏与合规压力,欧洲若新品乏力则租赁降价或成常态[32] - 长期竞争力取决于产品力突破与自动驾驶合规路径明确化[33]
特斯拉裁掉的充电天团,自立门户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8 23:04
特斯拉超级充电团队裁员事件 - 2024年4月30日特斯拉解散几乎整个超级充电团队 涉及约500人[9] - 裁员导致特斯拉充电网络扩张节奏放缓 引发行业系统性冲击[9] - 人才外溢效应显著 部分成员被其他充电网络或新创公司吸纳[11] Hubber公司创立与定位 - 三位前特斯拉充电团队高管在伦敦创办Hubber 获6000万英镑股权融资(约5.86亿元人民币)[4] - 公司专注城市高功率快充 瞄准出租车和同城配送车辆需求[4] - 计划在英国主要城市落地约30个充电枢纽 总容量达100MW[17]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轻运营、重资产准备"模式 收购开发城市核心地块并预建电网接入[16] - 配置150kW与300kW双枪直流快充设备 配套高周转设施实现"快进快出"[20] - 团队具备全链条建设经验 曾在特斯拉期间落地100个站点1200个充电桩[22]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裁员事件影响NACS充电规格推广节奏 2024年5-8月扩容速度明显降档[9] - 前特斯拉人才创业形成链式效应 涉及充电可靠性、电力电子及AI算力等领域[27] - 产业进化逻辑转向"好站点+可并网+高功率"的成套解决方案[29] 首站运营计划 - 首个站点8月20日在伦敦Forest Hill开业 与RAW Charging合作运营[18] - 试运营期间提供一周免费快充服务[4] - 选址策略侧重电网容量充足且动线短的区域 优化吞吐量和总成本[21]
固态电池,外卖小哥可能要比你先用上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8 23:04
固态电池发展现状 - 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从2025年多次推迟至2027年,行业当前处于半固态电池先行试水阶段[4] - 上汽名爵MG4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安芯版"计划2023年9月公布售价并年内交付,可能成为首款落地车型[4] - 智己L6 Max光年版半固态电池交付已延期,新时间未定[6] - 蜂巢能源2026年底将为宝马MINI供应超2GWh/年半固态电池,其2.3GWh产线已就位[6] 技术路径分化 - 主流企业选择渐进路径: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6] - 少数企业跳过半固态直接研发全固态电池[6] - 上汽清陶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液态电解质比例降至5%(第一代10%),正极材料创新平衡安全性与能量密度[8] 产业链合作模式 - 上汽与清陶深度绑定:2018年合作→2022年建实验室→2023年成立合资公司(上汽49%/清陶51%)[8] - 车企与电池企业协同推进材料创新,上汽清陶首代半固态电池实现1000公里续航[8] - 上汽总院与清陶联合开发使正极材料创新周期缩短5-10年[10] 全固态电池量产规划 - 行业普遍预计2027年为全固态电池量产节点[11] - 孚能科技计划2025年小批量交付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6-2027年建GWh产线[11] - 国轩高科0.2GWh中试线良率达90%,启动量产线设计[11] - 上汽清陶目标2026年量产400Wh/kg全固态电池,2027年Q1整车量产[11] - 亿纬锂能规划2026年推出350Wh/kg全固态电池1.0版[11] - 宁德时代保守布局,目标2027年小批量生产[12] 车企量产时间表 - 广汽埃安计划2026年在昊铂车型首发全固态电池[12] - 长安汽车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逐步量产[12] - 奇瑞2026年投入600Wh/kg固态电池定向运营[14] - 东风奕派2024年试产固态电池,已建小批量产线[14] 非汽车领域应用 - 蜂巢能源获央企eVTOL定点,2024年推36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16] - 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获eVTOL/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客户认可,快充15分钟循环超10000次[16] - 天能固态电池在两轮车领域实现突破:能量密度+20%、循环寿命+50%,已推出电摩专用款[18]
全球首款L4级私家车要登场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7 23:05
Tensor Robocar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面向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汽车Tensor Robocar 计划2026年下半年在欧洲 阿联酋和美国部分市场交付[4] - 车辆采用纵向自研L4自动驾驶栈 配备5颗激光雷达和37枚摄像头 采用全冗余架构设计[4] - 具备28项世界首创功能 包括L0至L4全级别切换 可折叠方向盘与滑移式中控屏等创新交互设计[4] 技术架构与合作伙伴 - 感知层依靠多模态传感器组与自清洁装置 通过大模型融合感知处理恶劣天气和夜间场景[7] - 采用双系统架构:"系统1"负责高速反应 "系统2"用多模态视觉语言模型处理复杂路况并支持OTA更新[7] - 与英伟达合作车载超级计算机 越南VinFast负责规模化生产 Marsh提供专属自动驾驶保险方案[4][7] 商业模式差异化 - 采用"私人拥有"模式而非Robotaxi车队 强调自由 隐私与个性化优势[9] - 通过本地数据处理减少云依赖 利用地理围栏+气象/时段限制明确运行设计域边界[9] - 直接交付个人用户的策略规避了城市级调度系统对规模密度的刚性需求[22] 行业竞争格局 - Waymo每周提供超25万次付费行程 计划2026年拓展至亚特兰大等新城市 展现可复制的服务能力[13][14] - Zoox获得美国交通部无方向盘踏板车辆示范性豁免 加速在拉斯维加斯的公共道路演示[15] - 特斯拉在奥斯汀开展改装Model Y付费试点 获得德州网约车许可但仍需安全监控人员[17][18] - 大众与Uber合作推进车队模式 计划未来十年在美国多城市投放数千辆ID Buzz AD[21] 发展挑战与机遇 - 需要同时跨越成本 合规门槛与服务网络三道坎才能实现技术清单向口碑转化[23] - 2026年交付后需在第三方实证与监管框架内站稳脚跟 否则市场将继续保持"先车队后个人"节奏[23] - 赛道呈现多元竞争态势 不同企业分别采用规模优先 政策突破 试运营和体系化等差异化路径[23]
造车新势力“复活者联盟”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7 23:05
新势力破产重整现状 - 2025年新造车行业形成两极分化格局 蔚小理等头部企业持续竞争 而威马、高合、哪吒组成"复活者联盟"处于破产重整阶段[5] - 行业热闹背后可能存在骗局风险[6] 哪吒汽车重整进展 - 合众新能源8月4日发布重整投资人招募公告 4天内获得1万多次围观和65名意向人报名[7] - 公司核心价值在于手握独立造车双资质 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因素[10] - 投资人门槛要求支付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 被选定后需再支付1亿元投资保证金[11] - 截至8月14日 意向投资人增至69名 远超同类项目0-3人的平均水平[12] - 公司目前仍有400余名在职员工 7月份薪资已全额发放 但离职员工欠薪问题尚未解决[12] - 8月12日合众新能源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方运舟被限制消费[13] 高合汽车中东投资情况 - 2025年5月获得EV Electra Ltd承诺的10亿美元注资 据传资金来自黎巴嫩资本[15] - 新成立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43亿美元 EV Electra持股69.8%[16] - 新老板吉哈德・穆罕默德规划产品价格下降一半并发布全新设计[16] - 但截至7月初 EV Electra未支付任何资金 资金交付以51%债权人签署支持函为前提[21] - 投资协议要求分阶段支付6亿美元 目前仍处于纸面承诺状态[21][22] 威马汽车重整规划 - 深圳翔飞汽车作为唯一投资人已完成招募 进入破产重整执行阶段[24] - 规划显示:2025年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目标年产销1-2万台 2026年目标量产10万台[26] - 2027-2028年销量目标25-40万台 启动IPO筹备 2029-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台[27][28] - 翔飞汽车实控人黄晶处于限高状态 大股东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异常[31] - 投资人背后涉及宝能系 宝能集团目前被执行金额超500亿元[32][34] - 威马汽车负债203.67亿元 资产估值仅41亿元 全面重启需超百亿资金[34][35] 行业重整模式分析 - 破产企业遗留资产主要包括造车资质和生产基地 成为接盘方关注重点[10][38] - 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工作组提供政策支持 包括补贴、采购优先等扶持措施[38] - 爱驰汽车案例显示重整过程可能涉及非法集资风险 陈炫霖通过北广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0余亿元 其中15亿元流向爱驰汽车[45] - 接盘方可能通过重整项目进行资产运作 而非真正恢复生产经营[38][42]
印尼,日系车最后的堡垒开始崩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6 23:05
中国电动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崛起 - 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泰国市场迅速扩张 日本车企市场占有率从90%降至76% [4] - 印尼市场同样出现中国品牌挤压日系车现象 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从2023年3.4%增至2025年Q1的10.4% [8] - 2025年上半年印尼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大增267%至35749辆 中国品牌占比93% [8] 日本车企在印尼的市场表现 - 日本车企在印尼市场份额从2024年上半年76%降至2025年上半年71% [8] - 2025年上半年丰田在印尼销量同比下降5%至12.38万辆 市场占有率维持在33% [10] - 其他日系车企销量下滑明显:三菱降15% 大发降25% 本田降31% 铃木降18% [10] 印尼汽车出口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印尼汽车出口23.36万辆 同比增长7% [10] - 丰田印尼公司出口80326辆 同比增长0.9% 出口收入占比达60% [11] - 大发汽车出口51404辆 出口占销售额25% [11] 印尼电动汽车产业政策 - 印尼政府推出税收减免政策:国产化率40%的电动车销售税从11%降至1% [14] - 投资建厂企业享受进口税免征和15%奢侈品销售税优惠 [14] - 目标2030年电动车保有量220万辆 年产能50万辆 2050年实现全电动车销售 [14] 印尼的电池产业链布局 - 印尼拥有全球22%的镍资源储量 约2100万吨 [16] - 现代与LG新能源合资电池厂2024年投产 年产能10GWh [16] - 宁德时代印尼工厂2026年投产 初期产能6.9GWh 远期目标15GWh [16] 车企在印尼的投资布局 - 小鹏汽车首个海外智造基地投产 首辆本地化生产X9交付 [18] - 广汽埃安印尼工厂投产 规划产能从2万扩展至5万 [18] - 比亚迪印尼工厂2025年底竣工 年产能15万辆 总投资10亿美元 [19] - 上汽通用五菱带动17家中资零部件企业进入印尼 [20] - 丰田将在印尼启动bZ4X纯电动SUV生产 [22] - 三菱计划2022-2025年在印尼投资6.7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车 [22]
独家:丰田通商在新疆收购亏损经销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6 07:17
收购交易概述 - 丰田通商即将完成收购广汇汽车旗下乌鲁木齐华通丰田经销店 收购方案基本谈妥 预计2025年9月底完成接管[4] - 华通丰田店成立于2002年4月28日 注册资本145万美元 由新疆军工进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持股60%)和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持股40%)共同持股[4][5] - 华通丰田店因大股东新疆天汇成为被执行人 价值87万美元股权权益被冻结(2025年7月4日至2028年7月3日)影响日常运营[7] 广汇汽车经营危机 - 广汇汽车2024年初经营店面735家 2025年5至7月新增287家被取消授权店面 占年初总数39.05%[7] - 广汇体系内各品牌经销店均出现运营问题 包括关店、撤销授权等处理方式[7] - 丰田通商收购范围不限于华通店 新疆地区其他广汇丰田店收购同步进行中[7] 华通丰田店经营表现 - 该店成立超20年 在一汽丰田销售体系中排名靠前[8] - 抖音账号运营活跃 单日多场直播 疑似有专业团队运作[8] - 新疆地区一汽丰田店经营状况良好 被丰田通商视为优质资产[12] 丰田通商战略意图 - 通过收购稳定丰田在新疆地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12] - 仅收购新疆地区与丰田通商有合资关系的经销店 其他区域由本地投资者接管或直接关闭[12] - 丰田通商作为丰田集团综合商社 在全球销售渠道中承担战略执行和本地化运营职能[14] 汽车行业渠道模式对比 - 国际品牌普遍采用授权经销商模式 主机厂不直接经营零售店(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13] - 主机厂直营会导致资源倾斜不公平 且零售管理难度大[13] - 美国10个州截至2025年仍禁止特斯拉直营模式[13] - 大众旗下Scout Motors 2024年计划在美采用直营模式遭遇经销商体系激烈反对[13] 中国经销商行业现状 -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停滞 恶性竞争加剧 经销商经营困难且4S店面临严峻压力[15] - 国内传统车企旗下多数拥有全资控股经销商集团 最初仅经营自有品牌 后扩展至新能源品牌[14] - 建议中国品牌车企学习丰田通商主动出击 以稳定渠道和推动转型[15]
中国皮卡“触”电求生,谁能笑到最后,还没有答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5 01:08
特斯拉Cybertruck市场表现 - 2019年Cybertruck亮相时获得百万订单,但2023年12月交付后表现不佳,上市一年实际交付量不足5万辆[4] - Cybertruck的挫败反映了皮卡行业电动化转型的困难[4] 中国皮卡市场现状 - 中国皮卡受政策限制:主城区限行、15年强制报废、每年一次检验[5] - 2020-2024年中国皮卡销量分别为48万、55万、51.3万、51.3万、51.6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30.7万辆同比增长16%,规模不足乘用车市场2%[5] - 中国皮卡长期被压抑在工具车的小众定位中[6] 皮卡电动化进程 - 皮卡电动化比乘用车晚5-8年[8] - 2024年全国新能源皮卡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170%,2025年1-6月累计4.1万辆增长890%[8] - 政策驱动:双碳目标下排放标准升级,2026年实施的轻型商用车第四阶段油耗限值倒逼转型[8] 技术路线争议 -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纯电动皮卡存在"先天短板",包括续航里程、补能体系、成本结构等问题[10]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力挺插电混动,认为纯电动皮卡在越野和载货场景有问题[10] - 插混相比增程式有优势:动力直驱效率高、各种动力全面发力、解决高油耗和排放问题[11] 主要车企布局 - 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皮卡销量9.62万辆同比增长4.7%,Hi4-T混动是核心突破方向[11] - 吉利雷达推出M.A.P瀚海平台支持纯电、插混、增程三种动力形式[12] - 上汽大通和江淮形成纯电+插混双线布局[18] - 长安汽车推出全球首款增程皮卡长安猎手,上市一个月销量同比增长74%[18] - 奇瑞重启"威麟"品牌转型为全球化皮卡品牌,将涵盖燃油、纯电、混动全谱系[20][22] 市场转型趋势 - 皮卡工具型市场份额从2019年70%降至2024年44%[14] - 皮卡正在从纯工具车向乘用化、生活化场景转型[14] - 不同技术路线针对不同场景:纯电满足城市点到点高频用车,插混/增程适合野外和长距离出行[15]
电动车何以在“穷国”狂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5 01:08
全球电动车普及现状 - 挪威2024年电动车在新购车辆中占比近90% 成为全球电动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4] - 新加坡、埃塞俄比亚和尼泊尔电动车普及率紧随挪威 其中尼泊尔新车电动化率达76% [4] - 埃塞俄比亚和尼泊尔GDP总和不及挪威十分之一 但在电动车普及方面远超许多发展中国家 [4] 尼泊尔电动车转型驱动因素 - 2015年印度经济封锁导致尼泊尔能源危机 促使政府寻求能源自主 [6] - 尼泊尔将燃油车进口税提高至180% 同时对电动车给予最高40%关税减免 [6] - 尼泊尔水电资源丰富 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100% 政府大力投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7] - 电动车使用成本降至燃油车五分之一 2024年新车市场中电动车占比76% 商用车电动化率达50% [7] - 政府计划2025年电动车占私人乘用车25% 2030年提升至90% [7] 埃塞俄比亚电动车政策与成效 - 2024年实施全球首个燃油车进口禁令 旨在解决空气污染和外汇消耗问题 [10] - 燃油进口占外汇支出约30% 禁令后电动车占比达8.3% 约10万辆 [10] - 2030年目标50万辆电动车上路 当前进展显示目标可达性明确 [10] 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全球机遇 - 中国品牌在尼泊尔电动车市场占据79.86%份额 2024-2025年销量达13338辆 [13] - 中国电动车凭借高性价比和充足供应 在东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迅速占领市场 [14] - 中国可通过本地组装合作、技术援助和融资支持 帮助发展中国家强化电动车产业基础 [14]
奔驰CEO示警欧洲:“我们需要认清现实……”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23:25
欧盟2035"禁燃令"面临的挑战 - 奔驰CEO康林松警告称若欧盟坚持2035年全面禁售新燃油车 欧洲汽车行业将"崩溃" 消费者或提前抢购燃油车 [4] - 欧盟车桩比高达12:1(德国23:1)远落后于中国的3:1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影响电动车使用体验 [8][9] - 充电桩分布不均 北欧较完善而南欧覆盖率低 政策支持摇摆(如瑞士曾考虑限行)加剧转型难度 [11] 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困境 - 电动车零部件数量仅为燃油车1/6 强制纯电动化或导致供应链空心化 冲击80万就业岗位 [11] - 欧洲电池技术落后中国企业 本土车型价格偏高且智能化不足 难以参与价格竞争 [11] - 大众/宝马/奔驰利润暴跌:大众上半年税后利润重挫38% 宝马Q2利润率降至5 4%(同比-3pct) 奔驰净利润从61亿欧元缩水至27亿美元 [13][15] 中国市场与智能化短板 - 欧洲品牌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不足 面临中国车企价格战和智能化优势冲击 [13] - 欧洲燃油车架构难以适配智能化 奥迪重构PPC/PPE平台耗时5年 大众CARIAD软件部门屡次拖累产品 [17] - 欧盟严苛数据监管(如GDPR)延缓技术落地 特斯拉FSD在欧洲推广严重滞后 [18] 行业转型策略分歧 - 大众前CEO迪斯曾力推电动化(2030年欧洲纯电占比70%+200亿欧元建6座电池厂)但因激进改革遭工会反对 [8][11] - 中国车企实践"油电共智":上汽奥迪A5L搭载华为智驾 吉利/长安燃油车标配高阶辅助驾驶 [17] - 宝马CEO齐普策呼吁欧盟2030年前建成300万充电桩 否则政策目标将失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