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豪掷3500亿美元后,韩国汽车松了口气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1 23:09
美韩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韩国同意向美国支付15%的汽车和半导体产品关税,而美国产品进入韩国免关税[2][6] - 钢铁和铝产品仍适用美国全球税率50%[8] - 协议避免了25%惩罚性关税,原定8月1日为最后期限[2] 韩国对美投资计划 - 承诺3500亿美元投资美国项目,其中1500亿用于船舶建造合作基金(MASGA计划)[12] - 200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电池、生物技术等战略领域[13] - 投资模式类似日本5500亿和欧盟6000亿的主权财富基金形式[12] 韩国汽车产业条款 - 接受按美国安全标准制造的汽车卡车,不附加额外要求[8] - 汽车零部件关税待遇尚不明确,这是谈判关键分歧点[8] - 汽车是韩国对美最大出口项目之一[8] 能源领域合作 - 韩国将购买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8] - 未涉及阿拉斯加天然气开发项目参与[16] - 能源采购细节将在未来几周公布[8] 农产品市场保护 - 韩国99.7%农产品市场已对美国开放[15] - 未放宽对美国牛肉和大米进口限制[15][17] - 农业保护是韩国政府设定的关键红线[17] 韩国经济影响 - 2023年对美贸易顺差560亿美元(出口1320亿vs进口660亿)[15] - Q1 GDP下降0.1%,四年来首次萎缩[15] - 协议消除了出口商关键不确定性[17] 其他国家关税动态 - 印度进口商品将征收25%关税[22] - 巴西进口产品面临50%关税[24] - 日本欧盟汽车零部件关税为12.5%[24]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好日子结束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1 23:09
中俄汽车市场动态 - 2025年1月至5月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153664辆,同比减少58.75% [3] - 2024年俄罗斯消费者购买中国汽车90.6万辆,占乘用车市场58% [4] - 2022-2024年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从5%飙升至60% [8] 中国品牌在俄表现 - 奇瑞/长城/吉利/长安2024年在俄销量分别为32.5万/22.9万/19.8万/10.34万辆 [9] - 2025年1月四大中企在俄总销量41892辆,同比增长7%,但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69个百分点至47.07% [10][12] - 中国品牌经销商门店从2024年2700家减少213家(占一季度关闭展厅的78%) [16] 市场环境变化 - 2025年前5月俄罗斯汽车总销量432280辆,同比下滑26.75% [13] - 报废费率提升导致车价上涨10%-15%,汽车贷款利率飙升至18% [19] - 俄罗斯2025年通胀率预计维持在7%-8%区间 [13] 产品质量问题 - 俄罗斯工信部点名三个中国品牌存在安全隐患,包括缺乏碰撞保护装置和驾驶室噪音超标 [21] - 出租车行业反馈中国汽车耐用性不足,70%车辆短期内出现变速器故障 [24][25] - 中国SUV五年维护成本超过新车价格 [25] 竞争格局演变 - 现代汽车保留圣彼得堡工厂回购权,并注册20多个汽车相关商标 [29][30] - 大众通过平行进口和捷达品牌间接重返俄罗斯市场 [31] - 丰田持续为俄罗斯客户提供支持维持品牌影响力 [33] 中国车企应对策略 - 中国品牌二手乘用车在俄销量同比增长44%至9.35万辆 [36] - 车企转向中东/南美/东南亚市场,对墨西哥和阿联酋出口分别达24万/19万辆 [36] - 新能源车型在新兴市场占比升至43% [36]
还要等固态电池上车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23:06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 - 锂离子和锂铁磷酸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性能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预计未来将在微化学和形式因素方面持续优化 [2] - 电池制造商通过调整原材料比例、电池设计和形状,可在充电功率、能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 - 锂离子电池技术每年稳步改进,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预计每年提升约3%,特斯拉Model S续航里程从2012年的265英里提升至当前约415英里 [16]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上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2至3倍,单次充电续航可超500英里,且安全性更高 [7] - 大众集团向Quantumscape投资2.6亿美元,目标2025年商业化生产固态电池,其当前能量密度为305瓦时/千克,略高于锂离子电池的200-300瓦时/千克 [5][9] - 丰田计划2025年展示固态电池原型车,三星SDI和LG化学也在积极研发该技术 [10][11] 固态电池商业化挑战 - 固态电池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电池,主要因固态电解质制造复杂且高导电性材料难寻 [12]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硫化物基电解质的突破可能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 [12] 液态电池持续创新 - 通用和福特开发锂锰(LMR)电池作为低成本磷酸铁锂(LFP)替代品,Lucid Gravity车型使用松下2170电池实现充电10.9分钟增加200英里续航 [15] - 比亚迪宣布支持1000千瓦充电功率,特斯拉定期更新电池设计并从宁德时代、LG等供应商获取改进版电池 [16] - 特斯拉同时关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未来技术,多家车企计划本十年末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 [18][19]
三大汽车央企,领导班子都8缺1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23:06
中国汽车央企格局 - 长安汽车升格为央企后形成三大央企并驱格局: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 [2] - 中国长安提出2030年目标:产销规模突破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超30% [2] - 三大央企领导班子目前均配置8人,均空缺1个高管职位(中国长安缺纪委书记,东风缺总经理,一汽缺副总经理)[4][10][11] 中国长安战略与领导团队 - 董事长朱华荣主导"第三次创新创业"转型,推动长安汽车技术研发与市场化改革 [21] - 新领导班子8人亮相媒体沟通会,包括总经理赵非(发动机技术专家)、党委副书记谭本宏(曾掌舵阿维塔科技)等核心成员 [2][24][32] - 朱华荣兼任华为引望副董事长,体现智能化领域布局 [21] 高管背景特征 - 技术导向显著:朱华荣(车辆工程)、赵非(内燃机)、谭本宏(工程研究院背景)均具备深厚技术履历 [18][25][30] - 跨领域经验:副总经理邓威曾挂职云南副州长,总会计师王锟兼具金融与汽车产业背景 [36][42] - 年轻化趋势:东风新任副总经理周锋(1979年生)为领导班子最年轻成员 [49] 人事变动动态 - 2025年7月三大央企人事调整中,中国长安占据90%变动席位 [13] - 东风公司周锋晋升路径:从东风日产技术研发到战略规划,再回归一线管理 [50][51][52] - 中国一汽4月新增梁贵友、高璞进入领导班子 [7]
这场全球AI盛宴,汽车为何争先恐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9 23:08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汽车行业生态格局,渗透至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环节[6] - 全球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展示了AI赋能千行百业的盛况,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终端代表积极参与[4] - 上海计划2025年实现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全域开放(不含重点区域),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36] 整车企业AI布局 - 吉利汽车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涵盖架构、动力、底盘、座舱等全域,并深入产品全链路[11] - 吉利银河M9搭载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实现人机交互革新[8] - 特斯拉展示Cybertruck、Tesla Bot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计划2025年在中国、欧洲进一步落地驾驶员监管版系统[14][16] - 理想汽车展出MEGA MPV,搭载能自主理解目标、规划执行复杂指令的智能体[16] 智能座舱与交互技术 - 斑马智行联合高通发布行业首个基于高通8397平台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实现90%服务闭环[19] - 亿咖通打造车载多模态大模型引擎ECARX AutoGPT,将人机交互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感知[20] - 中国移动展台展示深蓝汽车集成通信技术、AI能力与场景化服务,实现超级SIM卡车钥匙等创新功能[20] 自动驾驶与商业化 - 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覆盖智能出租与智能货运,允许"主驾无人"运营[31][34] - 智己汽车联合享道出行、赛可智能开启L4级Robotaxi专线试运行,近期将向公众开放[35] - 上海"模速智行"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600万人次、载货80万TEU,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38] AI大模型与解决方案 - 蘑菇车联展示AI大模型MogoMind,具备全局认知能力,推动城市交通从单点智能迈向全局智能[22] - 商汤科技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适配汽车、机器人等终端,实现现实世界互动[24] - 如祺出行推出全栈式AI数据解决方案,月交付标注产能超70万帧[26] - 易鑫研发汽车金融行业首个Agentic大模型,已进入攻坚阶段[27]
汽车巨头电气化“大撤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9 23:08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全球汽车行业出现"电气化大撤退"现象,多家车企放缓纯电战略转向混合动力 [2][3] - 马自达暂缓纯电冲刺,加码插混车型;雷克萨斯搁置2035年全面纯电化规划及2030年细分市场全电动化承诺 [3] - 奥迪、奔驰等德系豪华品牌调整路线,重启混动研发 [3][23][24] - 超跑巨头如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等推迟纯电车型上市时间或终止项目 [28] 车企具体策略变化 - 马自达2024年前11个月美国销量突破32.4万辆同比增长21%,但电气化车型占比仅1.9% [12] - 马自达为CX-90和CX-70推出插混版本,为CX-50新增混合动力版本 [9] - 雷克萨斯延长多款混动和燃油车型生命周期,RX混动版在北美豪华SUV市场连续多月销量榜首 [15][16] - 本田将2030年前电动车研发预算从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纯电动车销量目标由40%下调至30%以下 [29] - 丰田表态继续以混动为主导,强调"全方位电动化"满足各国市场差异化需求 [29]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选择 - 马自达上半年北美销量达21.03万辆同比上涨3.9%,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8] - 福特4月美国市场销量上升16%,其中传统混动车型销量激增30%,而纯电车型Mustang Mach-E环比下降40%,F-150 Lightning下降17% [31] - 混合动力因价格亲民、续航无忧成为燃油车向纯电车过渡的天然桥梁 [32] 行业趋势分析 - 充电设施待完善、消费者续航焦虑未消是车企转向混动的主要原因 [4] - 混合动力成为车企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和电动化调整期的关键过渡支点 [4] - 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战略"调整期",传统技术仍是企业竞争力与盈利的"稳定器" [33][34] - 车企战略从激进转向审慎,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 [26]
极简造车,凉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13:00
单踏板模式新规 -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要求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单踏板模式不能使车辆完全刹停[2][3] - 新规将于2027年实施,给予车企两年缓冲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里程碑[4] - 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存在,但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21][22] 单踏板模式发展历程 - 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第一代宝马i3,特斯拉2020年后通过强制推广使其普及[8][9] - 特斯拉数据显示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提升15%-20%,Model 3标准版多跑80公里[11] - 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减轻驾驶负担,城市工况下刹车片更换频率和轮胎磨损显著降低[12] 单踏板模式争议 - 32%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15%导致事故[13] - 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者应急踩刹平均延迟0.3秒,百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增加8.3米[14] - 争议不仅限于国内,《消费者报告》指出该模式需要显著学习适应期且可能冲突肌肉记忆[17] 极简主义设计反思 - 隐藏门把手、全触控屏等极简设计在安全与体验拷问下显露退潮迹象[26][29] - 触屏操作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13.6秒,某些车型耗时达22.6秒[30] - 大众、现代、沃尔沃等品牌在新车型上重新增配实体旋钮,小米SU7强调保留物理按键[33] 行业技术发展转向 - 特斯拉2023年因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召回110万辆车型,为新国标出台埋下伏笔[18] - EuroNCAP新规要求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必须配备物理键否则无法获五星评级[34] - 行业共识转向重视用户可控性和安全冗余,而非单纯追求设计极简化[25][35] 特斯拉技术遗产 - 特斯拉核心价值在于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等隐形技术[39][40] - 部分车企模仿单踏板等表层设计但忽略调教细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43] - 行业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点[44][46]
捷豹路虎登顶J.D. Power榜首,豪车服务新王诞生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13:00
中国豪华车市场趋势 - 2025年上半年豪华车销量同比增长3.2%,增速较五年前两位数增长明显放缓 [2] -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前五品牌占据68%市场份额,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2] - 30-40岁新中产成为消费主力,关注点从"车标溢价"转向服务颗粒度与情感共鸣 [2] - 豪华车消费者对"服务体验"关注度首次超过"品牌影响力",72%受访者愿为优质服务支付10%-15%溢价 [2] 捷豹路虎市场表现 - 路虎以775分(满分1000分)登顶J.D. Power 2025中国销售服务满意度豪华品牌榜首 [2] - 国内70万元以上豪华SUV细分市场销量榜首 [4] - 揽胜连续30个月蝉联150万元以上豪华SUV销冠,1-6月销量同比增长10% [4] - 路虎卫士荣登70-100万元级SUV销量榜首 [4] - 全球客户推荐率高达96% [8] 服务与客户体验 - 全网新增和升级21家"新现代豪华主义"展厅,聚焦34项服务提升举措 [16] - 在J.D. Power销售服务满意度七大因子中五项位列豪华品牌第一,"交易过程"超行业均值23分 [11] - 推出上门试驾、在线验车、上门交车等个性化服务 [18] - 全面启用Smarter Sales系统实现销售全链路数字化管理 [20] - 上线官方小程序实现订单实时更新、车辆管理、服务预约等功能 [20] 品牌营销策略 - 推出"揽胜之境"品牌体验平台,揽胜SV系列在中国售出近800台定制车型 [34] - 举办路虎卫士车主大会等品牌体验活动强化情感共鸣 [32] - 在零售门店引入"梦想基金"企业社会责任主题公益陈列 [32] - 路虎卫士OCTA完成中国首秀,计划第三季度上市 [37] 政策应对措施 - 承担2025年7月20-31日期间购买指定车型新增的裸车相关税费 [25] - 以路虎揽胜盛世加长版为例,为消费者节省约14万元消费税 [25] - 快速响应政策变化维护消费者利益,树立行业标杆 [29] 中国市场战略 - 中国市场前瞻消费趋势和创新活力将引领全球发展进程 [6] - 中国是捷豹路虎全球最大市场之一,利用本土创新优势打造英伦豪华体验 [39] - 通过产品与服务深度结合,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39]
144万元的飞行滑板车,掉海里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7 13:44
核心观点 - 法国飞行器发明人弗兰克·扎帕塔驾驶新型垂直起降飞行器AirScooter横渡英吉利海峡失败,暴露技术缺陷并影响商业化进程 [2][3][4] - AirScooter定位为"极简个体飞行"工具,试图通过低操作门槛和20万美元售价推动航空平民化,但技术安全性和政策限制仍是主要障碍 [23][24][27] - 全球飞行汽车行业已有142家公司参与竞争,其中57家获得融资,但AirScooter的娱乐市场定位尚未验证商业可行性 [28][30][31] 飞行器技术细节 - AirScooter采用12个电动旋翼的混合动力系统,具备垂直起降能力,最高时速100公里,续航2小时 [13][14][24] - 飞行控制系统高度自动化,用户仅需简单指令即可操作,设计学习成本远低于传统飞行器 [15][16] - 试飞中因技术故障触发电动降落伞系统,最终实现受控海面降落,未造成人员伤亡 [17][18][19] 商业化战略 - 目标用户定位富裕阶层,计划2028年在拉斯维加斯开设体验中心,未来开发双座版用于空中出租车 [25][26] - 美国市场是重点拓展方向,当前售价折合144万元人民币,试图避开城市空域限制 [24][29] - 与行业142家竞争者相比,其非城市通勤的娱乐化路线形成差异化 [28][30] 行业挑战 - 全球飞行汽车行业面临适航认证复杂性问题,欧美监管标准差异显著 [29] - 技术可靠性问题在本次70公里海峡挑战中凸显,实际飞行仅持续26分钟即失败 [9][10][12] - 尽管被称作"里程碑",但法国媒体普遍认为需重新改进设计 [19][20]
被“嫌弃”的35岁+汽车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7 13:44
职场35岁危机现象 - 35岁成为中国职场隐形年龄红线,招聘启事和晋升通道存在年龄歧视 [3][4] - 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在35岁面临能力巅峰与职场评价标准转向年轻化的错位 [4][5] - 1994年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演变为全社会职场普遍标准,尽管人均寿命和劳动力平均年龄已显著提升(人均寿命从67岁升至78.6岁,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岁升至39.72岁) [7][8] 互联网行业对35岁危机的影响 - 互联网行业快节奏、高强度工作模式(如996)强化35岁职业分水岭概念 [10] - 拼多多员工年龄中位数29.6岁,字节跳动平均年龄27岁,BAT平均年龄29-31岁 [12] - 互联网头部企业年轻化用人标准扩散至传统行业,社交媒体加剧35岁失业等刻板印象 [13]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现状 -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相对缓和,生产制造端对四五十岁技术工人包容性最强 [17] - 研发体系普通工程师年龄门槛38岁,高级专家或总监级人才放宽至45岁,高管岗位50岁内仍属当打之年 [17] - 造车新势力招聘风格接近互联网企业,偏好年轻高潜力候选人,尤其AI融合、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 [17] 企业用人逻辑分析 - 35岁以上员工面临能力与角色错配问题,资深执行者缺乏管理视野且失去一线拼劲 [21] - 35岁+员工薪资是应届生2-3倍但创新产出未必成正比,家庭责任使其难以适应996模式 [22] - 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招聘更谨慎,主机厂需求收缩促使年龄等筛选条件更严格 [22] 车企打破年龄歧视的案例 - 长城汽车2025年启动"35+计划",全球招聘35岁以上人才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等岗位 [25][26] - 小鹏汽车员工年龄结构多元化,包括60岁甚至70岁以上员工,重视行业经验价值 [29][30] - 小鹏汽车为连续工作5年/10年以上并退休的员工提供一次性纪念股票等福利 [30] 35+汽车人价值重估 - 资深从业者的工艺know-how、供应链协同经验和市场判断力成为车企技术变革期关键竞争力 [3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35+从业者的系统思维与风险管控能力被重新发现 [30] - 部分车企将35+人才视为香饽饽,标志中国汽车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成熟化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