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谁弯腰了?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大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23:25
奔驰的研发策略与市场定位 - 奔驰强调数字化仿真工具的先进性,但选择放慢开发速度以确保车型质量,体现对品牌口碑的重视 [4] - 奔驰高管认为中国造车技术(包括智能驾驶)并未超越德国,但承认中国在该领域表现良好 [6] - 奔驰坚持传统研发流程,拒绝缩短周期或降低安全标准以迎合中国市场低价高配趋势 [6] - 奔驰CLA作为首款智驾与座舱交互标杆车型将于2025年秋季上市,测试中国市场反应 [37] - 奔驰计划2030年前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纯电车型,保持技术领先性 [32] 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的分歧 - 分歧1: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对"好车标准"存在根本差异,涉及需求定义与行业转型方向 [6] - 分歧2:中国新能源车的研发流程、质量标准及定价体系挑战德系车企底线,部分车型在德国未达标却在中国上市 [6] - 分歧3:技术路线节奏不同,中国车企快速推进新能源而德企基于全球评估纯电/混动投入 [8] - 分歧导致合资车企在华份额下滑,但部分品牌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强劲 [8] 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布局 - 丰田中国研发中心(IEM)整合三家合资公司资源,形成"一个研发中心"架构,下设广州、天津等分公司 [13] - 当前在华5款纯电车型中,bZ3、bZ5等4款为与比亚迪/广汽联合开发,仅bZ4X为丰田自主开发 [16] - 引入"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本土工程师主导开发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17] - IEM定位为全球核心研发平台之一,协调中国与日本、北美及东南亚市场研发 [15] 大众中国的本地化突破 - 大众中国科技公司(VCTC)拥有本地决策权,可直接拍板项目无需德国总部审批,属历史性突破 [19] - 目标通过CMP平台+CEA架构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40%,2026年推出特供中国车型 [22] - 研发资源集中于合肥,联合CARIAD中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21] - 董事长贝瑞德任期延至2028年,体现对中国市场转型的决心 [19] 宝马的软件战略 - 宝马通过三家软件公司(宝马诚迈、领悦数字、领悦南京)强化中国技术优势,部分服务全球车型 [29] - 领悦南京升级为全球IT研发中心,聚焦AI、数字孪生等领域,拥有独立决策权 [30] - 新世代车型iX3L基于全球战略但融入中国需求定义,具体量化影响尚不明确 [26] 豪华品牌的市场挑战 - 奔驰与宝马认为自身豪华定位和全球话语权使其无需完全跟随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34] - 中国自主品牌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新豪华定义可能重塑消费者偏好,威胁传统豪华车企 [36] - 奔驰在华设北京(工程开发)与上海(智能互联)两大研发中心,加速本土化但未降低标准 [36]
引望巧入新战场,或也取名“界”系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01:50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架构调整 - 2024年1月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为开放技术平台 核心业务包括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和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3] - 引望核心技术资产包括乾崑品牌(ADS、车控、车载光、车云等解决方案)和鸿蒙座舱 可集成应用于整车 本质是HI模块研产销平台[3] - 2025年HI模式升级 合作车企不再满足于车尾"HI"标志 转向共同创建新品牌[3] 广汽与华为合作模式 - 2025年3月广汽集团设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5亿元 创建独立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产品由双方共同定义开发[4] - 华望汽车深度融合广汽与华为技术优势 对标华为IPD/IPMS体系 覆盖产品定义到生态服务全流程 原计划2026年底发布首款车型[6] - 实际进度超预期 成立5个月内启动全国渠道招募 覆盖100+豪华车核心渠道及核心商圈资源[6] 东风与华为合作动态 - 2025年4月东风成立乘用车科技(成都)公司 推测为与引望合作新品牌的载体 首款高端SUV计划2026年上市[13] - 东风旗下岚图、猛士已深度绑定华为技术 新品牌奕派科技明确"携手华为打造智能精品车系列"[13] - 东风未入股引望(华为持股80%)但通过品牌合作保持高"含华量" 合作模式类似广汽华望[13] 鸿蒙智行品牌扩张 - 鸿蒙智行"界"系列已形成品牌效应 2025年新增第五个品牌"尚界"(上汽合作)首期投入60亿元 组建5000人团队 首车H5于9月上市[14] - 奇瑞智界成为鸿蒙智行首个独立运作品牌 注册资本10亿元 投入超百亿研发资金 设立三地协同研发中心[15] - 行业观察到鸿蒙智行五个"界"品牌管理压力大 智界独立运作可能成为引望合作品牌的参考模式[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广汽集团将华望汽车列为"番禺行动"改革关键 东风、阿维塔等未采用鸿蒙智行的车企也转向类似合作模式[10] - 新品牌命名策略可能延续"界"系列 借助华为IPD/IPMS体系实现轻量化扩张 与鸿蒙智行形成协同效应[14] - 上汽从引望合作转向鸿蒙智行 反映车企对"含华量"的强烈需求 但引望仍通过技术输出保持市场影响力[13][14]
3万美元电皮卡,福特在美国打“价格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01:50
福特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追加20亿美元投资肯塔基州工厂 计划2027年量产起售价约3万美元的中型纯电皮卡 [4] - 颠覆传统流水线模式 采用"三分支"通用生产系统(装配树) 零部件数量减少20% 冷却软管与连接件减少50% 紧固件减少25% [7] - 配套建设密歇根州LFP电池工厂 规划产能20GWh(2026年) 州政府激励从103亿美元下调至4.09亿美元 [7] 制造工艺革新 - 新装配系统将生产线拆分为前舱/后舱/地板模组三条并行分支 末端一次合拢 工位减少40% [7] - 采用铝合金一体压铸技术 结构性电池包与车内件预装为模块化组件 [7][8] - 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协作优化人机工效 减少工人腰部扭转等重复动作 [8] 市场与财务背景 - 电动车业务2025Q2 EBIT亏损13亿美元 同比扩大1.79亿美元 全年关税相关成本预估达30亿美元 [11] - 现有三款电动车2025H1销量同比下滑12% 混动车型同期增长27% [11] - 推迟F-150 Lightning等高端电动项目至2028年 取消电动三排SUV 集中资源开发低成本平台 [11] 行业竞争动态 - 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2024年9月30日到期 充电设施补贴同步缩减 [11] - 沃尔沃停止在美销售EC40纯电车型 聚焦混动跨界SUV(占销量85%) 加速EX30比利时产能 [14] - 大众取消ID.7北美上市 通用汽车计划2027年重启北美插混车型 与现代合作扩建充电网络 [16] 战略定位 - 目标通过制造革命将电动皮卡成本压至3万美元 构建无补贴时代的盈利路径 [12][16] - 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明确表态此为"有风险的赌注" 需验证工程与产线兑现能力 [4][18] - 行业普遍转向"成本-效率-规模"优先策略 豪华品牌侧重混动与油改电过渡 [16]
蔚小理,一条船上的恩怨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1 23:08
新势力三巨头发展历程 - 2020年6月三位创始人首次合影时均处困境:李斌刚从ICU转出 何小鹏称三人为"苦逼" 李想状况稍好但也不富裕[4] - 2023年7月第二轮洗牌后成为行业幸存者 在长春汽车工业70周年活动再度同框 但随后因周销量榜爆发争执[4] - 2025年3月第三次合影时交付量格局突变:小鹏94008辆首超理想92864辆 蔚来42094辆掉队 创始人互动明显减少[4] 产品战略演变与竞争 - 早期差异化明显:蔚来定位高端换电 理想专注增程家用车 小鹏主打科技快充[6] - 2024年战略交叉:蔚来推出11.98万元起的第二品牌乐道 理想进军纯电市场 小鹏MONA M03上市52分钟订单破万[6][7] - 2025年7月首次直接竞争:乐道L90预售周订单超3万 定价26.58万 与理想i8(32.18-36.98万)形成价格重叠[9][26] 营销冲突事件 - 2025年7月爆发"水军门":理想指控竞品雇佣水军抹黑i8 蔚来高管建议报警 双方高管在社交媒体多次交锋[11][14][15] - 理想法务部声明遭遇有组织犯罪 蔚来否认参与 李想视频回应称知晓幕后品牌但拒绝"黑化"应对[15][17] - 2024年MEGA事件:上市遭遇恶意P图攻击 72小时退订10297辆 警方调查涉及3-4家车企 小鹏员工被卷入调查[24][26] 周销量榜争议 - 理想自2023年4月起发布周销量榜 引发行业不满:蔚来认为干扰经营 小鹏质疑数据真实性[19] - 2024年7月李斌公开反对周榜 何小鹏批评科技公司沉迷销量比拼而非技术创新 李想以寓言插画暗讽[19][21] - 2025年3月中汽协发布倡议书叫停周榜 理想率先响应但曾短暂重启[23] 企业发展现状 - 理想:2024年MEGA失利致i8推迟上市 纯电转型遇挫 但仍是三家中唯一盈利企业[24][26] - 小鹏:2024年MONA系列成功翻身 2025Q1交付量首超理想 但何小鹏称仍处"ICU门口"[6][30] - 蔚来:乐道L90热销带动复苏 第三品牌萤火虫3个月交付1万辆 但一季度交付量仅为对手45%[28][30] 行业竞争格局 - 专家预警:同济教授预测三年内"蔚小理"独立生存概率为零 需启动兼并重组[30] - 新入局者威胁:小米汽车加入战局 雷军曾表示存活概率仅1% 行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30][31] - 产品策略调整:理想撤回5万微型车项目 蔚来获合肥70亿注资渡过危机 小鹏通过MONA实现逆转[28]
富士康丢的“烂摊子”,软银当成香饽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1 23:08
交易背景与核心事件 - 富士康将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工厂以3.75亿美元出售给新注册的神秘买家Crescent Dune LLC 该实体实为软银集团旗下公司 交易后富士康仍保留部分业务运营权 [4][7][8] - 该工厂原为通用汽车废弃产能 富士康2021年以2.3亿美元收购并计划打造电动车制造中心 但因合作车企Lordstown Motors等相继破产导致产能闲置 [7] - 软银接盘目的是推进与OpenAI 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计划 工厂将改造为AI服务器生产基地与数据中心集群核心 [4][8][12] 战略转型分析 - 富士康业务重心转向云与网络产品 但保留快速恢复汽车产能的能力 形成EV与AI硬件制造的"复合业态" [12][19] - 工厂面积超600万平方英尺 其总装 热管理等工艺与数据中心机电系统存在通用性 为转型提供现实基础 [12][19] - 软银"星际之门"计划原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全球AI数据中心 但因选址与资金问题进度滞后40% 现成工厂可加速项目落地 [15][1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汽车业与AI产业深度碰撞 电动车工厂的闲置产能转化为AI基础设施 形成双向赋能关系 [20] - 大模型训练 自动驾驶等需求催生指数级算力需求 靠近汽车产业腹地的数据中心可优化供应链与数据合规 [19] - 该案例显示当汽车代工需求塌方时 合同制造的柔性不足对冲风险 需寻求跨行业产能迁移机会 [13]
汽车OTA,消失的上半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0 23:08
行业监管与政策调整 -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对OTA升级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备案机制[5] - 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要求OTA升级需确保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导致2-3月OTA频次明显下降[8] - 政策调整后5月OTA频次强劲回升,上半年累计推送版本达264个,覆盖60个品牌183款车型[8][15] 市场动态与结构性矛盾 - 软硬件发展不匹配:车企预埋高性能硬件但软件功能开发受限于法规和高阶功能成熟度,导致硬件闲置[12] - 用户需求与车企动力差异:消费者期待"常用常新"体验,但传统车企受研发投入和组织架构限制升级动力不足[17] - 升级诉求与监管磨合:高频迭代需求与安全验证要求形成短期矛盾[17] 品牌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奇瑞系四大品牌上半年推送48个版本,星纪元ET等车型新增AI画师等深度功能[20] - 合资品牌加速追赶,吉利系极氪专注辅助驾驶优化,银河系列强化智能座舱,差异化策略提升口碑[22] - 新势力代表理想通过AI任务大师和生态扩展实现体验升维,问界M9以ADAS功能升级树立高端标杆[25][27] 技术趋势与创新模式 - AI驱动敏捷迭代:大模型语音交互和场景化服务生成成为核心竞争力,主流节奏为双月大版本+月更+不定期更新[29] - 软硬件协同升级:小鹏推出硬件众筹计划,问界提供原厂硬件升级服务,延长老车型生命周期[27][32] - 生态闭环构建:领先品牌如理想、问界和小米推动"车-人-家"场景互联,新增车辆地理位置触发智能家居控制功能[30][31] 架构与域控发展 - 主流车企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小鹏X-EEA 3.0支持30分钟OTA,理想LEEA 3.0实现130+功能升级[32] - 座舱域控向15-30万市场渗透,高通骁龙8295成为主流芯片,推动舱驾功能深度融合[31][32] - 特斯拉CCM架构支持45分钟OTA,比亚迪e平台3.0实现全场景语音等四大智能域协同[32] 市场展望 - 下半年合资品牌全面参战将扩大OTA覆盖规模,AI深度集成与生活场景闭环构建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28][31] - 行业在监管规范下走向成熟,OTA从功能推送通道进化为驱动智能汽车持续进化的核心引擎[33] - 安全普惠与体验差异化并重,高阶功能向中低端车型渗透,同时通过AR-HUD定制等塑造独特体验[31][33]
一条没有汽车的广告,引爆总统骂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0 23:08
品牌重塑争议 - 捷豹发布前卫广告引发巨大争议,广告中无汽车画面,主打亮粉色时装秀、跨性别模特和泼墨艺术等多元文化元素[4][9][10] - 广告被保守派批评为"对工业精神的背叛",特朗普称其"愚蠢至极"并断言公司陷入混乱[4][14] - 公司解释广告旨在吸引年轻高端消费者,采用"不复制任何人"的设计哲学,更换经典徽标[11] 管理层回应 - 新任CEO巴拉吉在财报会上反驳特朗普,称品牌重塑是面向电动化时代的重生[5][18] - 强调转型战略已获市场认可,前任CEO离职为正常退休安排,非广告争议导致[20][29] - 公司连续11个季度盈利,2025/26财年Q1税前利润3.51亿英镑(同比降近50%)[22][23] 电动化转型进展 - 捷豹计划2025年起转型纯电动豪华品牌,2025-2026年推出三款新车型[31] - 已停产所有燃油车型(XE/XF轿车、F-Type跑车等)[32] - 多款电动车型延期:纯电揽胜延至2026年,首款量产车Type 00 2026年8月投产[35] 转型挑战 - 产品真空期达2年,存在消费者遗忘风险[37] - 品牌形象从英伦绅士转向前卫时尚可能流失传统客户[37][38] - 行业评论认为新广告可能导致品牌身份迷失[39] 战略决心 - 管理层展现破釜沉舟决心,坚持既定转型路线[40][41] - 预计下半年销量和利润率将改善,视当前波动为转型阵痛[23][41]
最后通知!关于第十届中国汽车零部件贡献奖—铃轩奖申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9 23:06
铃轩奖概况 - 第十届铃轩奖申报截止时间延长至8月31日,已收到超150项有效申报案例,有望超过去年的200项申报案例[5] - 铃轩奖经过九年沉淀,已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独一无二的评价体系,是主机厂供应链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5] - 铃轩奖已累计评选出500余项标杆案例,宁德时代、地平线等获奖企业借此加速市场拓展[13] 评审体系 - 评审团由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担任名誉主席,轩辕同学校长贾可博士担任主席,成员涵盖国内主流整车企业采购负责人、研发骨干及业内资深专家[7] - 评审团由百位主流车企采购、研发负责人及行业资深专家组成,从先进性(30%)、适应性(20%)、可靠性(20%)、服务力(10%)、品牌力(10%)、市占率(10%)六个维度进行评估[9] - 前瞻类评审主要通过先进性(40%)、量产性(30%)、影响力(30%)三个维度进行评价[53] 奖项设置 - 奖项设置包含金奖、优秀奖、人气大奖及全场大奖,覆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十大核心零部件领域[9] - 奖项分为前瞻类与量产类两大方向:前瞻类侧重技术先进性、量产可行性与行业影响力;量产类则聚焦技术领先性、产品可靠性、场景适应性、服务能力、品牌口碑及市场占有率[11] - 两大类别中通过网络投票各决出一个人气大奖[25] 申报情况 - 前瞻类技术案例占比高达60%,较上届提升12个百分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用软件三大领域热度领跑,合计占比突破56%[16] - 首次参评的新兴企业贡献了超20%的案例,在高阶自动驾驶芯片、AI交互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展现出突破性成果[16] - 申报产品和技术分为动力系统类、底盘系统类、车身系统类、热管理系统类、车用芯片类、智能驾驶类、座舱系统类、车用软件类、轻量化与新材料类、智能装备与工艺类10大类别[48] 评选流程 - 评选流程贯穿格式审查、初次投票、集体评审、终审投票及现场投票五大环节[13] - 铃轩奖评审团按照资料审查、初次投票、集体评审、终审投票、网络投票五个阶段进行[55] - 最终结果将在2025年12月初进行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十届铃轩奖盛典中颁布[5] 铃轩奖使命 - 发掘同等技术条件下成本优先供应链优秀分子[14] - 发掘逆全球化时代传统高科技零部件本土力量[14] - 发掘汽车四化时代电动智能化供应链新生势力[14][24]
在中国“隐形”的汽车巨头,卖身印度求改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8 23:07
依维柯分拆交易 - 依维柯民用业务以38亿欧元出售给印度塔塔汽车 国防业务IDV以17亿欧元售予意大利莱昂纳多 合计55亿欧元 [6][10] - 交易反映意大利战略调整 民用制造领域兴趣冷却 国防业务被视作必须掌握的战略领域 [10][15] - 莱昂纳多收购IDV补足地面装甲平台空白 实现陆地系统产品线纵向整合 [13] 依维柯历史与现状 - 公司创立于1975年 曾是欧洲重卡传统代表 中国改革开放后汽车合资潮先锋 [4][7] - 面临欧洲本土边缘化 中国市场收缩 盈利能力承压 2025年上半年工业业务收入同比下滑9.9% EBIT下降34.8% [7][29] - 分拆前已完成IDV独立化 由高盛牵头剥离进程 国防交易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交割 [16] 中国市场表现 - 1985年进入中国 1996年成立南京依维柯 巅峰时期年销量突破10万辆 [18][19][21] - 近年销量持续下滑 一度跌破万辆 产品技术更新缓慢 定价偏高 销售渠道老化 [21] - 2021年退出上汽红岩股东阵列 品牌认知从"欧洲高端代表"滑落为"二线品牌" [21][22] 塔塔收购战略 - 塔塔承诺两年内不干预员工体系 总部架构和生产布局 保留依维柯品牌和都灵总部 [16] - 交易后新集团年销量超54万辆 营收可达220亿欧元 目标整合欧洲 印度和美洲资源 [16][29] - 面临业务整合挑战 需解决依维柯品牌老化 技术落后 市场萎缩问题 [30] 全球产业格局 - 交易反映全球汽车产业重构 欧洲工业遗产褪色 发展中国家市场资本话语权提升 [34] - 塔塔代表新兴世界通过并购获取核心资源 莱昂纳多代表意大利战略安全回收 [31][32] - 依维柯命运映射全球工业制造流转 在多国利益博弈中成为"全球资产" [35]
剑指全球汽车前十强!中国长安如何实现“世界级汽车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7 23:07
公司成立背景与战略定位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于2025年7月29日在重庆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整合长安汽车、辰致集团等117家分子公司组建,注册资本200亿元,资产总额3087亿元,从业人数约11万人 [5][6] - 公司战略定位包含三大核心使命:引领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探索央企转型升级示范路径 [7] - 重组过程仅用56天完成,创下央企改革速度纪录,体现国家战略部署的紧迫性 [10] 业务表现与发展目标 - 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35.5万辆(新能源45.2万辆,同比+49.1%),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5.1%),营业收入1469亿元 [11] - 2030年目标:整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占比超30%,进入全球汽车品牌前十 [11] - 旗下三大新能源品牌表现突出:阿维塔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深蓝L06搭载3纳米芯片,长安启源累计销量超30万辆 [24]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协同 - 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等新质生产力 [14] - 作为"西部产业升级核心引擎",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推动"重庆智造"升级 [14] - 承担国家科技自立使命,布局智能驾驶、数字能源等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22] 核心竞争优势与资源整合 - 获得六大战略优势:战略牵引、资源整合、科技创新、整零协同、激励机制、风险防控 [16] - 通过集团化运营强化研发/制造/资金统筹,优化产业链布局,构建自主可控的新型供应链 [17][19] - 实施"五新长安"战略(新使命/新战略/新汽车/新生态/新服务),推动从民族品牌向全球领军者跨越 [21] 全球化战略与技术布局 - "海纳百川"计划推进"152"全球化布局,从贸易型转向本地化运营,分阶段构建全球全链条能力 [22] - "香格里拉"计划打造百万辆级新能源平台,布局下一代电池与数字能源技术 [22] - "北斗天枢"计划聚焦端到端智驾、多模态大模型,探索Robotaxi等智能出行模式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