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QDII
icon
搜索文档
年内公募基金分红“量价齐增”,沪深300ETF揽下分红额度前四
环球网· 2025-09-28 05:20
对于权益基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年内分红总额同比增加234.08亿元,增幅超1.5倍,分红贡献率也提升13.04%,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贡献率提升显著。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在公募基金领域,分红动态向来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分 红呈现"量价齐增"态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年内有2832只产品(多份额分开统计)参与分 红,分红总额达1740.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红基金数量增加了406只,增幅达到16.8%;分红总额同比增加 383.57亿元,增幅为28.3%。 其中,今年以来,债基分红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1.34%,但在公募分红中的整体贡献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年 内,2304只债基(多份额分开统计)参与分红,分红总额为1333.52亿元,在公募分红总额中占比76.6%。去年同 期,2156只债基分红总额为1197.62亿元,分红贡献率为88.3%。 进一步来讲,年初至今,已有488只权益基金共计分红386.79亿元,整体分红贡献率为24.3%。去年同期,233只权 益基金分红总额为152.71亿元,分红贡献率为11.26%。而上述488只权益基金中,21 ...
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2025.09.23)-20250923
渤海证券· 2025-09-23 01:29
晨会纪要(2025/09/23) 编辑人 崔健 022-28451618 SAC NO:S1150511010016 cuijian@bhzq.com 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2025.09.23) 基金研究 权益市场主要指数涨跌不一,沪深 ETF 规模逾 5.1 万亿元——公募基金周报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晨 会 纪 要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声明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1 of 4 晨会纪要(2025/09/23) 权益市场主要指数涨跌不一,沪深 ETF 规模逾 5.1 万亿元——公募基金周报 宋 旸(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17100002) 张笑晨(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25070001) 1、本周市场回顾 上周,权益市场主要指数涨跌不一,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创业板指,上涨 2.34%,上证 50 跌幅最大,为 1.98%。 行业方面,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 13 个行业上涨,涨幅前五的行业为煤炭、电气设备、电子、汽车和机械设 备;跌幅前五的行业为银行、有色金属、非银金融、钢铁和农林牧渔。 2、公募基金市场概况 市场热点方面:(1)沪深 ETF 规 ...
加速出海!公募国际化拓展讲好中国故事
券商中国· 2025-09-22 09:48
打开行业定义的格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发现更大的世界。 近年来,放眼全球已是中国公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各大基金公司纷纷扬帆出海壮大QDII业务、落地境外子公司、布局互联互通ETF、牵手海外金融机构,推 进公募基金"国内化"到"国际化"的蜕变,实现公募基金在全球市场上的 " 能力输出"与"客户引入",向国际投资者"讲好中国故事"、全面展示中国投资价值与资产配 置吸引力。 公募加速出海开拓全球用户 从紧盯国内市场到拓展全球视野,加速出海的中资公募正迎来行业变革的新篇章。 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公募市场已日益成熟,截至今年7月底,公募基金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以"国际化"业务为杠杆再上一层楼、实现高 质量发展成为公募基金的共同愿景。 "随着中国资产重估进程的推进,全球定价成为必然趋势,公募基金出海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魏凤春告诉记者,从国内迈 向国际,是公募基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跨越,以使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合理的定价。通过融合本土与国际优势,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优质、多元的金融服 务,提升中国公募基金在全球资管行业的影响力。 诺安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陈瀛表 ...
东兴证券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19亿元 同比增长42.12%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11: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49亿元,同比增长12.46%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42.12% [1] - 旗下子公司实现全面盈利 [1] 财富管理业务 - 基金投顾保有规模同比增长55.27%,较2024年末增长近215% [1] - 累计服务客户数近3万户 [1] - 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4322.24万元,同比增长18.05% [1] 投资交易业务 - 构建多产品、多策略、多市场的全天候投资体系 [1] - 存续股权投资项目8个,投资规模合计3.60亿元 [1] - 投资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1] 投资银行业务 - 实施投行业务架构改革并细化管理单元 [1] - IPO主承销家数4家,均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资产管理业务 - 获批新增QDII投资额度0.4亿美元 [2] - QDII境外证券投资累计总额度提升至1.8亿美元 [2] 期货业务 - 期末客户权益27.06亿元,日均客户权益28.77亿元 [2] - 管理存续资管产品10只,总规模28.24亿元 [2] 香港业务 - 自营投资业务超额完成收益目标 [2] - 投行业务项目储备数量提升 [2] - 经纪业务托管规模增长带动交易量提升 [2] - 高净值客户新开户数量及佣金收入增加 [2] 战略规划 - 将金融"五篇大文章"纳入长期发展战略 [2] - 在内部机构设置、资源投入、绩效考评等方面作出倾斜 [2] - 深化内部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
独家!万亿巨头重磅发声,事关中国市场!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03:19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回升 - 全球机构和高净值个人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正在回升,投资者需超越房地产行业的短期压力,关注更广泛的中国经济机遇[4][12] - 投资者核心关注点包括政府经济刺激措施、后续政策力度以及创新驱动增长,特别是在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12][15] - 监管机构间协调性增强,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政策环境[12][15] 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中国业务与市场观点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约1.6万亿美元,拥有超过75年历史,自二十多年前开始投资中国,并在香港和上海设立研究办事处[3][6][7] - 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涵盖机构客户、主权财富基金、QFII及私募股权,并与多家QDII合作[3][8] - 认为关税对美国通胀影响相对温和,15%有效关税税率相当于征收3%的全国消费税,仅推升通胀约1.5%,对GDP影响有限[9][10][11] 新兴市场迎来拐点 - 几乎100%确定新兴市场迎来拐点,全球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增加,弱美元将支撑投资者向新兴市场倾斜[6][48][59] - 新兴市场作为整体资产类别纳入全球投资组合,有助于构建更具韧性的组合,吸引力大幅提升[59][63]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的结构性改革值得关注,印度市场虽前期涨幅显著,但部分领域仍有机会[55][57] 中国投资机会的5S框架 - 供应链:如电池制造商[13][17] - 可持续性:如电动汽车、氢能发电机及长江电力等公司[13][17] - 服务:如携程等旅游服务平台[13][17] - 系统:如阿里巴巴在云基础设施等布局[13][17] - 储蓄:如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13][17] 亚太市场机遇与人口结构 - 亚太机遇来自人口结构与财富增长,中国、印度等大型经济体产生的财富,加上流入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国际资本,带来丰富机会[25][27][28] - 中国、日本、韩国面临不同程度的老龄化挑战,需要高度差异化的投资解决方案[26][29] - 日本呈现增长机遇,政府推出新储蓄项目并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股票估值极具吸引力[26][30] 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变化 - 全组合方法越来越受重视,更强调集中度、相关性及气候风险[33][36] - 固定收益市场迎来良好配置时机,美国企业信贷利差处于合理区间[33][36] - 另类投资受到重视,对冲基金策略在2025年重获青睐,市场波动性上升增加阿尔法机会[33][38] 财富管理客户需求变化 - 收益是高净值客户的核心驱动因素,全球固定收益资产是最受关注的类别之一[41][45] - 多资产及高股息类解决方案提供多元化收益来源,美国多资产策略在亚太地区表现成功[42][46] - 主题投资是重要趋势,涵盖技术、医疗保健、黄金及贵金属等多个领域[43][47] 欧洲市场与美元走势影响 - 部分投资者降低美国市场配置,转向欧洲市场,原因包括估值疑虑、地缘政治因素及欧洲经济刺激措施[49][50][51] - 若美元走弱或企稳,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受益,商品价格上涨及出口增加提供投资机会[54][56][58] - 美元企稳或略有下行将利好部分国家货币及市场表现[55][58] 美国科技股估值与投资机会 - 标普500指数2025年和2026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24倍和21倍,均处于高位[69][71] - 投资机会正从大型股向中小型股拓宽,半导体等全球化创新核心领域展现广阔前景[69][73] - 主动管理在科技领域至关重要,帮助投资者动态调整组合并捕捉机遇,需关注私人公司以获取更全面洞察[70][75]
摩根资产管理张一格:权益市场正面临底层资金的再平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5:33
债券市场收益挖掘策略 - 债券市场需通过现券结合衍生品交易如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增厚收益 [1]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面临向下阻力后调整至1.74%附近 [3] - 除信用利差和久期等传统方式外 多家机构正借助AI辅助债券投资争取超额收益 [3] 固收+资产配置方向 - 可转债估值处于较高水平但未面临大幅下跌 因权益市场保持火热状态 [3] - 固收+范围可拓展至股票类资产 科技和反内卷领域今年表现亮眼 [4] - 政策为反内卷领域创造投资机遇 对权益类资产可更乐观 [4] 权益市场资金再平衡 - 资金从美元资产向非美元资产流动形成第一层再平衡 [4] - 部分资金从债券市场向权益市场切换形成第二层再平衡 [4] - 居民存款到期后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形成第三层支撑 [4] 黄金资产配置价值 - 黄金价格虽处高位但受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弱化和央行配置支撑 [5] - 长期视角下黄金仍属值得持续关注的资产类别 [5] - 固收+美元类资产中银行美元理财与人民币理财收益呈收敛态势 [5] 跨币种资产配置方案 - 持有美元资产客户可考虑QDII和互认基金产品 [6] - 持有人民币资产客户应避免单一投向美元 转向多币种配置平衡风险 [6] - 原购买美元理财看重高利率的客户可更多关注固收+产品 [6]
从2023年开始,对A股牛市充满期待了
搜狐财经· 2025-07-07 13:00
投资策略 - 采用左侧投资策略 从2023年开始持续看好A股 未进行任何唱空操作 [1] - 投资标的以场内基金为主 包括ETF QDII FOF REIFS等 不直接持有股票 [3] - 2021年初曾大幅减仓A股 将大部分仓位转移至港美股 越南市场及大宗商品 [3] 市场操作 - 2023年10月8日上证指数3674点时保持原有持仓 但建议他人不要进场 [1] - 2024年重新布局A股 此前优先抄底港股 使用纳指兑现利润进行调仓 [5] - 2021-2024年期间仅进行少量白酒板块的急跌反弹波段操作 [5] 投资理念 - 强调持仓周期较长 单轮持仓最少1000天 不做追涨杀跌操作 [5] - 认为投资需建立独立交易体系 不同投资者的本金 预期 成本存在差异 [7] - 指出市场认知存在局限性 无法获取认知范围外的利润 [7] 投资者教育 - 反对盲目跟随他人投资观点 强调需认清自身需求 [3] - 认为不同投资风格之间存在适配性问题 如同理科生学习音乐美术 [7] - 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自主性 他人成功路径不可简单复制 [5]
6月份新基金“吸金”近1200亿元, 创今年以来单月新高
深圳商报· 2025-06-30 12:58
6月份基金新发市场热度回升 - 6月份新成立154只基金,合计发行规模1185.45亿元,创上半年单月纪录 [1] - 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比最高,34只产品合计发行579.27亿元,占比48.87% [1] - 股票型基金发行65只,规模205.9亿元,占比17.37%;混合型基金发行40只,规模283.48亿元,占比23.91%,创2023年1月以来新高 [1] - FOF发行10只规模97.1亿元,REITs发行3只规模13亿元,QDII发行2只规模7亿元 [1] 上半年基金发行整体情况 - 上半年共成立677只基金,总规模5267.68亿元 [2] - 债券型基金发行132只,规模近2500亿元,占比47%;股票型基金384只规模1861.99亿元,混合型基金112只规模514.87亿元 [2] - REITs发行10只规模48亿元,FOF发行31只规模327.52亿元,QDII发行8只规模45.32亿元 [2] - 所有产品发行规模同比环比均实现增长 [2] 主动权益与指数型基金表现 - 上半年成立12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516.17亿元;403只指数型基金规模2753.04亿元,同比均增长 [3] - 行业创新产品包括科创综指指数基金、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基金、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基金 [3] - 10家公募抢报首批科创债ETF,债券ETF切入硬科技赛道 [3] - 证监会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产品 [3] 下半年行业布局方向 - 权益基金预计成为管理人布局重点,指数增强产品可能对标主流宽基指数 [3] - 指数增强产品管理费高于普通指数产品,对管理人更具性价比 [3] - 指数基金、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被分析师列为未来重点布局方向 [3]
第一桶金的来源与积累之难
集思录· 2025-06-29 14:22
本金积累路径 - 多数人通过打工储蓄积累本金 包括极端节省生活成本如住远郊毛坯房 控制月消费在900元以下等[2][5][8] - 部分群体通过房产置换实现资本增值 如2005年购入小户型后置换三房 资产从60万增长至100万[9] - 高收入群体通过3倍社平工资加速积累 15年积累现金资本达300+万[5] - 早期资本市场参与者通过封闭式基金等工具实现资产增值 如2014年60万本金在牛市中突破100万[9] 消费观念差异 - 保守型投资者坚持极简消费 如使用红米手机 月消费控制在2000元以内[3][5] - 享乐型投资者注重消费体验 选择四星级酒店和便捷出行 年消费达6k[12] - 阶段性消费变化明显 资产270万后从2000元手机升级至4000-5000元机型[8] 投资策略演变 - 从单一品种(封闭式基金)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QDII 可转债 外汇等十余种工具[2][9] - 套利策略被视为普通人最佳投资方式 包括分级基金套利 港股打新等[7][11] - 风险控制意识增强 经历2015年股灾后注重分散投资和负债率管理(控制在50%以内)[9] 时代特征对比 - 2003-2013年期间房产投资回报显著 60平小房增值至70万[9] - 当前经济环境下打工攒钱难度加大 需要更高效的投资策略[7] - 年轻一代存在高收入高消费特征 与老一辈储蓄理念形成对比[3][12] 关键财务数据 - 典型资产积累案例 从50万目标发展到270万金融资产[8] - 房产投资案例 首套房30万首付 置换后资产增值40万[9] - 消费对比数据 保守派5年手机支出6k vs 享乐派单次换机支出6k[3][12]
应对低利率环境挑战 资管机构寻求资产配置新策略
中国证券报· 2025-06-19 20:34
资产配置新策略 - 当前居民财富配置发生明显变化,资管机构需通过多元化收益来源、强化风险分散和创新策略构建新框架以应对低利率和市场波动 [1] - 公募基金投资者需求多元化,低波动稳健类产品、被动/全球/另类产品配置意愿较高,需通过产品矩阵多元化和工具化完善风险收益谱系 [1] - 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受"心理账户"影响,薪资收入为主的资金导致风险厌恶,需求短期难改变 [1][2] 客户需求与行为特点 - 银行理财零售客户将理财产品视为存款替代,风险偏好较低,需通过分散化配置提升收益确定性并降低极端损失风险 [2] - 保险资管资金来源以长期保险资金为主,投资策略强调长期价值确定性和稳定性,通过白名单制度精选优质资产 [3] - 资管机构需快速响应复杂变量并洞察长期价值,如全球化布局对冲地缘风险、优化固收与养老产品结构应对老龄化 [3] 多元化与全球化配置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需从"贝塔驱动"转向"阿尔法挖掘",包括高股息权益、REITs、大宗商品及海外资产(QDII/沪港深基金) [4] - 国内资管机构配置同质化严重,横向资产配置或成高收益方向,均衡配置和哑铃策略可优化风险收益比 [4] - 保险另类投资规模曾达两万亿元,但传统非标业务(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因宏观经济变化持续收缩 [4] 创新业务与策略转型 - 险资将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突破口,应对传统另类投资规模下降的压力 [5] - 股债风险平价策略未来1-2年或成较优选择,股票估值底部与经济复苏潜力组合可抵御波动并获取稳健收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