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闻

搜索文档
英特尔,失去的20年
半导体芯闻· 2025-08-21 10:26
英特尔衰退原因分析 - 20年前开始进行多项失败收购,集中在电信和无线技术领域,花费120亿美元但报酬为零甚至负数 [1] - 错失智能手机商机,停用Arm方案转向自行设计x86手机芯片,被评价为"重大策略失误",十年内未能成功 [1] - 管理不善导致新芯片时程一再延误,市占率流失,2021年芯片技术落后台积电和三星整整两代 [1] 英特尔复兴计划与挑战 - 2021年召回季辛格担任CEO,推出野心勃勃但昂贵的重夺芯片领导地位计划 [2] - 2024年董事会解雇季辛格,改任陈立武为CEO [2] - 获得美国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最高80亿美元补助及贷款,但需达成里程碑才拨款 [2] - 分析师认为公司执行能力不足,负面看法如滚雪球般扩大 [3] 地缘政治与产业地位 - 作为唯一拥有美国本土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公司,具有战略价值 [2] -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两座新厂并获得补贴,但其最先进技术不会转移至美国 [5] - 行业分析师指出英特尔需证明交付能力,目前尚未达标 [5] 管理层变动与未来建议 - 前董事主张需要"新公司、新董事会与新CEO",建议分拆制造部门为独立公司 [3] - 陈立武若离职将面临继任者难寻问题,季辛格离职后董事会曾花费长时间寻找接替者 [3] - 川普政治因素增加管理层变动的不确定性 [3]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最快最有价值芯片过去八年仅在台湾与南韩生产 [2] - 台积电和三星成为主要技术领先者 [1] -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试图重建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 [2]
国巨收购,加钱
半导体芯闻· 2025-08-21 10:26
收购动态 - 国巨四度调高对芝浦电子的公开收购价格至每股6635日圆 从6200日圆上调[1]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将收购价格从5500日圆提高至6200日圆 与国巨此前报价一致[1] - 国巨将公开收购期限延长至2025年9月4日 为第八次延期[1][2] 标的公司价值 - 芝浦电子为全球知名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制造商 具备强大技术实力[1] 战略协同效应 - 双方达成全球销售通路共享 芝浦电子可借助国巨全球网络拓展市场[2] - 合作有助于芝浦电子扩展产品应用领域 特别是在AI未来应用方面[2] - 国巨将提供财务与研发资源 支持芝浦电子产能扩充和产品开发计划[2] - 国巨先进自动化技术将提升芝浦电子制造效率与生产弹性[2]
软银曾考虑买下晶圆厂?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软银投资英特尔交易 - 软银以2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约2%股份 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之一[1] - 交易前软银曾考虑直接收购英特尔晶圆代工部门 但最终选择股权投资[1] - 投资符合软银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影响力的战略布局[2] 美国政府政策影响 - 白宫考虑利用《芯片法案》拨款持有英特尔10%股份并转换为股权[1] - 英特尔获得资金需承诺不剥离受资助晶圆厂 因这些厂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1] - 英特尔与台积电是仅存的两家争夺尖端制程工艺的公司[1] 英特尔经营状况 - 公司近年经营困难 现任CEO陈立武上任后推行成本节约与业务聚焦策略[1] - 代工业务面临挑战 下一代18A和14A工艺节点可能因客户不足被取消[3] - 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后英伟达 在x86消费级和服务器市场持续落后AMD[4] 软银战略布局 - 通过"星际之门"项目承诺5000亿美元建设美国AI基础设施 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2] - 已拥有星际之门项目40%股份 本次投资强化其对半导体本土化的承诺[2] - 曾持有英伟达4.9%股份但在2019年抛售 错失后续股价上涨收益[3] 管理层关联 - 陈立武曾担任软银董事会成员至2022年 因投资失误离职[2] - 陈立武与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有数十年合作历史[2] - 特朗普政府最初质疑陈立武与中国的关系 后态度转为支持[1][2] 技术合作背景 - 软银曾考虑通过Project Izanagi与英特尔合作制造AI加速器 但因对英特尔技术能力缺乏信心转向台积电[3] - 为强化AI布局 软银收购了Graphcore以获得AI加速器IP[3] - 英特尔强调自身是其代工业务的最大客户 并重申对芯片制造的承诺[3]
芯片关税,重创全球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关税政策核心内容 - 特朗普威胁对半导体进口征收高达200%或300%的关税 [1] - 承诺对在美国建立研究或制造设施的公司给予关税豁免 [1] - 若公司未履行投资计划可能被追溯征收关税 [1] 政策目标与战略意图 - 主要目标是扭转美国制造业成本劣势并吸引投资回流 [2] - 旨在解决美国对进口半导体的依赖及巩固对华技术竞争地位 [2] - 半导体关税被视作加强美国技术霸权和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 [3] 行业影响与供应链复杂性 - 2024年美国芯片进口额约400亿美元 [3] - 约500亿美元芯片通过中国和越南等国的成品(如智能手机、汽车零部件)进入美国 [4] - 大量进口芯片实际由美国公司(如德州仪器、英特尔)在海外测试组装后重新进口 [4] - 关税可能延伸影响电子、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行业 [4] 企业应对与执行挑战 - 已在美国投资的外国巨头(台积电、三星)可能不受影响 [2] - 政策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缺乏具体实施细节指导 [4] - 消费者最终将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 [5]
联发科新一代芯片,太猛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天玑9500处理器技术升级 - 天玑9500处理器预计2025年9月推出,将延续联发科在旗舰单芯片处理器(SoC)领域的竞争优势[1] - 导入全新NPU架构使AI算力翻倍,采用储存与运算整合技术实现高效协同,运算速度更快且功耗大幅优化[1] - 多家终端设备厂商正在筹备基于天玑9500的AI新功能,包括更精准的AI能力和多模态AI交互[1] GPU性能提升 - GPU能效相比前一代提升超过40%,光线追踪性能暴增超40%,帧率有望突破100FPS[2] - 联发科充分释放了Arm最新GPU Drage的性能潜力[2] 产品竞争力 - AI算力翻倍加上NPU和GPU性能大幅提升,天玑9500新机产品力将刷新纪录[2] - 搭载天玑9500的旗舰手机将成为真正的智能助理与创意生产力工具,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2]
英特尔工程师,都被挖去了三星?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英特尔因资金紧张和项目取消导致核心人才流失 公司宣布裁员75000人规模目标 其中相当部分已执行[1] - 三星电子及其零部件子公司正加紧展开抢人大战 重点瞄准长期从事先进封装技术 玻璃基板和后端供电等下一代技术研究的资深工程师[1] - 三星电子人事部门在美国紧锣密鼓行动 试图引入英特尔优秀人才 特别是在美扩建晶圆代工厂和研发团队过程中[1] 三星电子人才引进策略 - 今年上半年已有一位在英特尔2.5D芯片封装技术EMIB领域享有盛名的工程师加入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事业部[2] - 公司正在积极招聘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封装工艺工程师 重点关注在三星积累相对不足的领域能够发挥经验优势的人才[2] - 玻璃基板和BSPDN等三星半导体规划中的下一代项目 也在瞄准英特尔研究人员[2] 关键人才流动案例 - 英特尔被誉为半导体封装技术王牌的首席工程师段刚(Gang Duan)近期跳槽至三星电机 将在美国法人负责技术营销和应用工程业务[2] - 英特尔顶级工程师直接流向三星电机的案例极为罕见 被视为英特尔人才流失严重的一个缩影[2] 行业背景与公司策略 - 英特尔不断取消或缩减此前公布的代工相关投资和新厂建设计划 预计将持续有无处可去的人才流出[3] - 公司内部提醒应根据业务部门实际需求进行优中选优 通过严格流程挑选真正适合所需工艺的人才[3] - 英特尔在半导体工艺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库 大规模裁员可能成为三星获取所需人才的契机[3]
台积电美国,提前获得2nm!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台积电美国2纳米制程扩张计划 - 台积电规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二座晶圆厂(P2)B区提前导入2纳米制程 初期月产能约2万片 以支援当地客户长期且强劲的需求[1] - 美国第三座晶圆厂建设已启动 将采用2纳米与A16制程技术 并加快生产时程 第四座晶圆厂将使用N2与A16制程 第五与第六座晶圆厂采用更先进技术[1] - 第三座晶圆厂(F21 P2)正进行内部无尘室和机电整合工程 已通知设备商2025年10月正式开厂进机 2027年第二季建置mini-line 同年第四季量产 较最初预期的2028年提早[1] 台积电台湾2纳米产能布局 - 台湾2纳米生产计划未变 新竹宝山厂预计2024年底月产能达3.5~4万片 高雄厂(F22)已进入生产阶段 2024年底月产能上看1万片[2] - 2纳米家族(N2/N2P/N2X/A16)南北月产能最快于2026年底达10万片规模 2027~2028年持续扩充[2] - 客户包括AMD 苹果 高通 联发科 Marvell 博通 比特大陆 英特尔等一线大厂[2] 行业竞争格局与需求前景 - 台积电新厂建设及产能规划根据客户需求及市场状况滚动式调整 美国产能扩张不会大幅排挤台湾厂产能[2] - 2纳米需求热络 竞争对手如三星 Intel Rapidus在良率 产能扩充及生产稳定性上差距较大 客户除台积电外别无选择[2] - 台积电基于AI相关需求强劲成长 加快美国生产时程 产能扩充更加积极[1][2]
英伟达市值,有望9万亿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英伟达市值与AI领域领导地位 - 英伟达是目前「市值4兆美元俱乐部」的唯一成员,股价表现强劲 [1] - 分析师预测公司可能在2030年市值突破9兆美元,成为全球首家「9兆美元俱乐部」企业 [1] - 预计2030年营收将达6,000亿美元,基于AI用电需求每年增长30%的预测 [1] - 每增加1GW AI用电需求可为英伟达带来400-600亿美元营收 [1]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动态 - HBM主要供应商SK海力士预计2025年下半年HBM芯片相关营收较去年翻倍 [2] - SK海力士表示客户库存调整结束,新品发布季将推动下半年接单动能 [2] 中国市场战略与产品开发 - 正在评估为中国市场开发基于Blackwell架构的新型AI芯片B30A [4][6] - 新产品性能将优于当前中国特供芯片H20,采用单芯片设计 [6] - 计划最早下月向中国客户交付B30A样品进行测试 [4][6] - 同时准备推出另一款基于Blackwell架构的中国专用芯片RTX6000D,主要用于AI推理任务 [9][10] - RTX6000D售价将低于H20,内存带宽为每秒1,398GB [10] 地缘政治与商业策略 - 公司同意向美国政府上交在中国销售额的15%以换取销售许可 [4][7] - 中国市场上个财年贡献了13%的营收 [7] - 面临华为等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需保持中国客户对其芯片的兴趣 [8] - 中国官方媒体曾警告科技公司不要购买H20芯片 [8] 技术规格与产品路线 - B30A芯片将采用高带宽内存和NVLink技术 [6] - RTX6000D采用传统GDDR内存,符合美国政府设定的技术门槛 [10] - H20芯片是基于Hopper架构的中国特供产品 [5][8]
芯片巨头,唱衰NAND!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韩国半导体企业投资策略调整 - 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韩国主要半导体企业放缓先进NAND投资步伐 由于需求不确定性较高且投资重点集中在DRAM和封装领域 企业对投资负担较重[1] - 韩国本土设备厂商对国内市场持保守预期[1] 三星电子NAND投资具体变化 - 三星电子在平泽P1工厂和西安NAND工厂推进从第6、7代NAND向第8、9代转换的投资 转换投资比新建生产线费用更少且效率更高[1] - 平泽P1工厂第8代NAND转换按计划进行 但第9代NAND转换投资已延期 原定最快在今年二季度启动[1] - 西安工厂X1生产线第8代转换接近收尾 X2生产线第9代转换今年三季度仅计划执行每月5000片晶圆规模的投资 月产5000片是内存产品量产所需的最小规模[1] 投资放缓原因与技术规划 - 先进NAND需求低迷导致三星电子西安X2生产线第9代转换至少推迟到明年年中 目前该生产线将继续量产V6等旧一代NAND直至明年一季度[2] - 三星电子搁置在西安X2生产线应用混合键合技术于V9 NAND的计划 该技术无需凸点直接贴合芯片以提升性能和散热特性[2] - 三星电子计划从400层以上的第10代V10 NAND开始量产应用混合键合技术 V10量产投资时间最快也要到明年年中[2] SK海力士投资重点与策略 - SK海力士目前大部分投资集中在最先进DRAM及HBM高带宽存储器上[2] - SK海力士在V10 NAND的研发进度慢于三星电子 短期内难以期待新的NAND投资[2] - SK海力士表示NAND方面将根据下游需求情况维持谨慎投资基调 并以盈利能力为核心进行运营[2]
听众注册|中国系统级封装大会:中兴微、环旭电子、天成先进、沛顿、AT&S、英特神斯、华大九天、KLA等SiP大咖嘉宾坐镇
半导体芯闻· 2025-08-20 11:10
会议概况 - 第九届中国系统级封装大会SiP China 2025以"智聚芯能,异构互联——AI时代先进封装与Chiplet生态创新"为主旨,聚焦先进封装、Chiplet技术及异构集成、高速互连等方向 [2] - 会议将于2025年8月26-2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含主论坛、技术论坛及展区参观环节 [2][6][7] 核心议题与演讲内容 主论坛(8月26日) - 宏观趋势与生态共建:芯和半导体创始人代文亮将探讨AI时代机遇及异构互联技术 [6] - 端侧AI趋势:光羽芯辰董事长周强分析新变革与发展方向 [6] - 技术专题: - 中兴微电子技术总监张阔分享光电共封技术趋势 [6] - 日月光工程中心处长李志成探讨扇出型封装挑战 [6] - TT公司提出AI服务器电源管理模块微型化解决方案 [6] - 珠海天成副总经理蒲晓龙分析基于TSV的微系统集成技术 [7] 技术论坛(8月26日) - 3DIC与EDA融合:西门子EDA亚太区总经理李立基讨论创新方案 [8] - 三维封装挑战:英特神斯CTO何野提出EDA解决方案 [8] - Ansys展示CPS仿真方案在CPO设计中的应用 [8] - 华大九天技术经理王宗源分析3DIC设计方法学趋势 [8] - 奇异摩尔总监徐健探讨AI算力时代的先进封装设计 [9] - 越摩半导体院长马晓波聚焦多芯片协同设计优化 [9] 技术论坛(8月27日) SiP系统级封装 - 交岭申瓷副总经理周军提出微系统封装测试及可靠性方案 [10] - AT&S高级经理李红宇展示系统封装技术对AI应用的助力 [10] - 贺利氏SEMI经理谢志杰介绍小型化材料解决方案 [10] AI驱动下的Chiplet - 奇异摩尔副总裁祝俊东分析AI时代Chiplet架构 [12] - 沛顿科技副总经理吴政达探讨先进封装基板技术 [12] - 杜邦中国区负责人张修坤展示整体封装解决方案 [12] - 新创元半导体总经理周乐民提出载板创新方案 [12] PLP与TGV玻璃基板技术 - 奕成科技研发总监张康分析板级封装发展趋势 [15] - 芯友微电子总经理张博威探讨扇出形板级封装实践 [15] - KLA市场经理Oksana Gints展示算力释放解决方案 [15] 行业参与与生态建设 - 大会汇聚全球半导体领军企业及AI芯片专家,包括芯和半导体、日月光、西门子EDA、Ansys、华大九天等头部厂商 [19] - 议题覆盖HBM高带宽存储、Chiplet异构集成、SiP系统封装等前沿技术,直击AI算力爆发需求 [19] - 赞助商阵容涵盖英诺激光、贺利氏、杜邦、AT&S等产业链关键企业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