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51岁东北大叔卖羊奶粉,年入17.62亿,全国第二,港股上市
36氪· 2025-09-26 13:24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核心产品为低敏乳品,包括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2024年这两项业务合计占总营收超过70% [1]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的黑龙江北安市乳品厂,拥有68年行业经验,通过海外建厂和收购(如2016年建韩国工厂、2019年收购西班牙乳清厂)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 [1][3][4]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4.0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62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8.06亿元 [4] - 公司年度利润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约为2.27亿元、1.68亿元、1.72亿元和5668.8万元 [4] - 特医食品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238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2.19亿元,三年增长近9倍 [1] - 公司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在国内市场份额为14.0%,位列第二;国内羊奶粉市场CR5为55.6% [8] 行业发展与市场机遇 - 中国羊奶粉市场2024年零售规模为250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4.7%,预计2029年将增至318亿元,复合增速为4.9% [6]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2024年规模为230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速高达23.1%,预计2029年将达530亿元,复合增速为18.2%;其中婴幼儿特医食品2024年规模为132亿元,预计2029年达276亿元,复合增速为15.9% [6] - 行业增长驱动力包括中国0-24月龄婴幼儿过敏症状患病率达12.3%,以及人口老龄化催生特医需求,特医食品渗透率从2020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12% [7]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战略 - 创始人牟善波于2006年接手濒临关停的老厂,拥有乳制品专业科班背景和丰富行业经验 [3] - 公司战略包括向上游延伸掌控核心原料(如收购西班牙乳清厂,其羊乳清粉占欧盟总量四分之一)、建立自有牧场、成立低敏营养研究院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1][3][4] 未来增长潜力方向 - 功能性配方粉领域需求从“基础低敏”转向“精准营养”,例如添加HMO、DHA等成分的产品,2024年此类产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 [9] - 成人高端营养粉是针对老龄化人口的蓝海市场,2024年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老人的营养粉市场规模达8.2亿元,增速保持在28%以上 [9] - 跨境市场拓展潜力巨大,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低敏乳品渗透率不足5%,公司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达18% [10]
JHU教授揭秘学术潜规则:普通博士如何打破鄙视链翻盘?
36氪· 2025-09-26 13:12
博士生涯不只是刷论文、攒指标!名校鄙视链、被抢题的恐惧、爆款论文的关键、导师与社区的关系……这些潜规则才真正决定学术道路的走 向。约翰霍普金斯助理教授Anand Bhattad用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份给博士生的硬核生存指南。 你是不是也常常怀疑:自己的博士路走对了吗? 导师说「好好做研究」,可到底什么才算「好」? 刷论文、做实验、发论文,焦虑一刻没停过。但扎心的是,名校出身的人似乎天生就领先一大截。 约翰霍普金斯的一位年轻教授回顾自己的博士之路,总结了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 这不是励志鸡汤,而是一份来自学术一线的「硬核生存指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Anand Bhattad在回顾自己博士之路时说: 我很幸运,跟着一位名气很大的导师,在一个强项目里读博。这种组合帮我打开了很多门。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学术界也存在「老男孩俱乐部」效应:顶尖学校更愿意互相招聘,从而形成了封闭的学术输送网络。 这并不是个人感觉,而是有数据支撑。 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研究绘制了计算机科学的教师招聘网络图。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师招聘网络。箭头越粗表示招聘关系越密集,顶尖学校在网络中牢牢占据核心。 结果显示:只有 ...
用AI砍掉70%制作预算,OpenAI首部动画长片《Critterz》能否改写动画规则?
36氪· 2025-09-26 13:12
近日有媒体披露,OpenAI正式确认参与制作首部AI动画长片《Critterz》。 OpenAI杀到好莱坞门口了。 △ 外国媒体很关注OpenAI的首部电影《Critterz》 对数字内容创作者、影视从业者和产业投资人来说,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尝试,它很有可能导致内容生产规则的彻底改变。 两年前,《Critterz》短片就用AI做美术设计,开始了AI与动画的初步结合。现在升级成长片,OpenAI直接拿出了"硬实力":不仅提供全套AI工具支持, 还计划用3000万美元预算、9个月时间完成制作。 而它对标的好莱坞传统动画长片,通常需要花费1亿美元、3年时间。 这样的效率提升简直是"碾压级"的。 更重要的是,AI不再是只帮点小忙的辅助工具,而是从头到尾参与"创意构思 - 镜头预演 - 角色表演 - 后期制作 - 多语言适配"全流程。 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实现创意的门槛大大降低。对投资人而言,这种"又快又省钱"的模式,可能会让内容产业的估值逻辑彻底变样。 《Critterz》只是一个开始,这场由OpenAI带头的"变革",会怎样冲击好莱坞的传统格局? 答案就藏在《Critterz》每一个用AI制作的细节里。 从短片到 ...
黄仁勋最新访谈:英伟达投资OpenAI不是签署大额订单的前提
36氪· 2025-09-26 13:06
英伟达的战略投资与市场定位 - 公司近期进行大规模战略投资 包括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和至多1000亿美元投资OpenAI [1] - 投资OpenAI被视作参与下一代万亿美元级超大规模公司(Hyperscaler)的机遇 并非合作前提条件 [7][8][9] - 市场存在对"收入循环"的质疑 但公司强调投资与采购关系独立 投资决策基于对OpenAI增长潜力的判断 [30][31] AI计算范式变革与行业机遇 - AI计算存在三条扩展定律:预训练(pre-training)、后训练(post-training)和推理(inference) 其中推理环节因"链式思考"模式带来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 [5][6] - 推理收入占比超过40% 且正经历爆发式增长 [4] - 全球计算基础设施正从通用计算转向加速计算与AI计算 仅hyperscale企业替换需求就达数千亿美元市场 [15][18] 数据中心与算力需求前景 - OpenAI计划建设10个吉瓦(Gigawatt)级数据中心 若全部采用英伟达方案 潜在收入贡献达4000亿美元 [7][9] - 阿里云计划到2030年代将数据中心电力消耗提升10倍 电力消耗与公司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19] - 当前AI年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 预计未来将增长4-5倍 全球AI收入有望从2026年1000亿美元增至2030年1万亿美元 [19][22] 技术优势与竞争壁垒 - 公司通过极致协同设计(co-design)实现系统级性能提升 Blackwell相比Hopper实现30倍性能提升 [34][37] - 年度发布节奏(Hopper→Blackwell→Vera Rubin→Rubin Ultra→Feynman)确保技术持续领先 [33][34] - 竞争优势体现在全栈能力(硬件+软件+网络+系统)和规模效应 单个客户订单可达500亿美元级别 [41][49] 供应链与产能管理 - 供应链已实现全面打通 从晶圆启动到封装、HBM内存均具备快速扩产能力 [27] - 采用按需响应模式 根据客户年度预测动态调整产能 实际需求持续超出预期 [27] - 当前全球短缺的是"计算"而非GPU数量 公司处于紧急追赶状态 [27] 对ASIC竞争格局的研判 - ASIC芯片面临系统级挑战 AI工厂需要多芯片协同设计而非单一芯片 [42][43] - 即使竞争对手免费提供芯片 英伟达系统因单位能耗性能优势仍能提供更优经济性 [49] - Google的TPU属于架构型芯片 但公司仍是Google的GPU大客户 [45] 全球AI基础设施发展 - 每个国家都需要主权AI能力 既要使用主流AI模型 也要建设自主AI基础设施 [58][59] - AI基础设施成为继能源、通信后的第三类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59] - 与Intel合作推动生态融合 将Intel的通用计算生态与英伟达AI生态结合 [48] 财务与增长预期 - 华尔街分析师预测2027-2030年增速仅8% 但公司认为实际机会远大于市场共识 [11][14][52] - 公司定位为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 而非单纯芯片公司 [53] - 有望成为史上首家10万亿美元市值公司 [2][53]
美H-1B签证改革:10万美元门槛压垮初创企业,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大洗牌
36氪· 2025-09-26 13:06
9月26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19日签署行政令,大幅改革H-1B签证项目,要求申请人缴纳10万美元费用,否则不得入境。 这一政策突变不仅让硅谷科技巨头、初创企业陷入成本焦虑,更引发全球人才市场连锁反应,全球人才争夺战格局迎来重塑。 01.政策落地:10万美元门槛击碎"黄金通道"神话 作为美国吸引全球高技能劳动力的核心签证类型,H-1B签证此前被视为科技、医疗、科研领域外籍人才的"黄金通道"。但此次费用的暴 涨,彻底打破了企业与人才的预期。 白宫在政策解读中表示,此举旨在"阻止美国企业利用廉价外国劳动力取代本土工人",强调H-1B签证的初衷是引进稀缺专业人才,而 非"绕过本土就业的捷径"。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争议,从华尔街金融机构到硅谷科技公司,从高校实验室到社区医疗机构,几乎所 有依赖外籍人才的企业都开始紧急重新核算用工成本。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24年9月的财年中,美国企业提交了超过48万份H-1B职位申请,较五年前翻倍,而签证成功率不足 20%。罗格斯大学教授詹妮弗・亨特(Jennifer Hunt)指出:"过去企业愿意为每个候选人支付几千美元'抽签门票',但现在要为不确定能 否中 ...
白酒降度,一场应付股东的仓促试验
36氪· 2025-09-26 13:06
白酒行业低度化趋势分析 - 历史危机时期行业多次出现低度化风潮 包括1989年亚洲金融危机 2012年八项规定和当前需求下行周期[1] - 除茅台外头部酒企集体押注低度酒 泸州老窖 洋河 古井 舍得等近两个月推出29度以下新品[5][6] - 低度化旨在不伤害品牌前提下降价吸引消费者 但历史证明其从未带领行业走出低谷[1][9][10] 白酒消费本质特征 - 高端白酒超80%需求来自商务场景 茅台商务接待占比50% 礼品30% 宴会10% 自饮需求占比较小[3][10] - 白酒实质是B端/G端生意 商务消费由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决定 供给端创新无法撬动核心场景[3][11] - 低度酒与高端政商场景存在冲突 既缺乏品牌高度又弱化氛围衬托作用[12] 行业当前困境表现 - 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6家上半年维持营收利润正增长 板块股价较高点下跌40%[13] - 上市酒企营收同比持平但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3.2% 显示依赖宽松信用条件维持销售[14] - 渠道库存问题严重 未开封库存价值达3000亿元 存货周转天数从765天增至950.3天[15] 高端化的历史验证 - 2012年行业低谷三年后 棚改货币化催生地产繁荣 带动商务场景复苏[10] - 名酒通过高端化提价实现逆风翻盘 而非依靠低度化策略[10] - 在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市场环境下 高端白酒需求必然依赖商务消费[10] 行业发展建议方向 - 酒企需卸下业绩包袱 放弃压货换增长模式 敢于牺牲短期业绩[4][16] - 应停止通过优惠手段鼓励经销商进货 转而构建更健康的渠道动销体系[14] - 长期维度白酒仍具高下限 行业对地方经济支柱作用显著(如四川财政80%依赖酒产业链)[14]
希尔顿和文璞都开始卖“剩菜盲盒”,年轻人也有了「顶奢晚餐」自由?
36氪· 2025-09-26 13:00
"环境真的很好,窗外是江景,海鲜有三文鱼,蛏子,花甲等,肉类有烤牛肉,香肠,鸡肉等,单个甜品的真的又好看又好吃",一位来自武汉的消费者直 言,以99元"剩菜盲盒"的方式吃上了原价398元希尔顿酒店的自助餐。 首先科普一下,"剩菜盲盒",它不是吃剩的菜。 剩菜盲盒是商家未卖完食物包装成盲盒打折出售,而消费者能从盒中拆出什么,全凭商家当日销售状况。这种既有趣、省钱还环保的新消费模式也受到了 年轻人的欢迎。 2025年的中国消费市场,"剩菜盲盒"正开启一场魔幻剧情,中百罗森7.9元、today 便利店9.9元的面包和熟食盲盒几乎每天都售罄状态。连希尔顿、文璞、 万达瑞华等五星级酒店都悄悄加入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25年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其中25-40岁消费者占主要。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抢盒大战"每天都在上演。五星酒店剩菜盲盒话题在小红书、微博平台的热度一度飙升。既"79元吃回本"的狂喜晒单,也 有"菜品油腻且冰冷"的"雷点"遭吐槽。曾经象征奢华的五星自助餐,如今正以"剩菜盲盒"的姿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 你以为的矛盾的消费现象,藏着当代年轻人的生存智慧:花三折的钱,享高端的味 ...
绍兴60后大叔当浙大博导,搞光热发电年入21.89亿元,港股上市
36氪· 2025-09-26 13:00
在塔周围,铺满一大片可以转动的"定日镜"(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转的镜子)。所有镜子把太阳光 反射到塔顶,像"放大镜烧蚂蚁"一样,集中成一个超级热点。 集中的光照把熔盐加热到 500℃~600℃。一热熔盐流回地面的大储罐,就像"超大保温瓶"一样。发电 时,把高温熔盐的热量传给水,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 9月24日,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可胜技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可胜技术创立于2010年,是一家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种发电方式,绝大部分的人闻所未闻,简单介绍原理。 先建一个很高的"接收塔",塔顶上有接收器。塔顶接收器里的是熔盐。 在青海德令哈、甘肃敦煌等地都建有大型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可胜技术创始人金建祥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是绍兴诸暨店口镇人,生于1962年11月,早年就读于 诸暨学勉中学。1980年,金建祥考入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专业。 大三时,他来到上海浦东一家炼油厂实习。这家炼油厂花了上千万美元从美国购买了一套先进的DCS (分散控制系统,类似工厂自动化"大脑")。金建祥算过一笔账:当时,一个检测点(如检测温度、压 力等),就要花上一千美元。很多大项目有 ...
“不走低价路线”,理想i6售价24.98万元,李想:希望它成为五座SUV的“第三种选择”
36氪· 2025-09-26 12:49
产品发布与定位 - 理想汽车于9月26日推出第二款纯电SUV理想i6,仅一款配置,售价为24.98万元,是公司目前价格最低的纯电车型[1][2] - 新车发布策略呈现明显差异,跳过小订阶段直接上市,并强调是为年轻人打造,关注年轻一代的自我表达,从“车定义人”转变为“用车去表达自己”[1] - 新车定位低于理想i8和理想MEGA,通过使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实现起售价下探至25万元以下,其CLTC续航达到720公里,支持超充10分钟续航500公里[2] 产品竞争力与配置 - 理想i6在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的强势竞争对手主要为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但在空间、超充、智驾方面占据一定优势[5] - 公司采用极简SKU策略,理想i6“一个配置,一个价格,标配即顶配”,标配AD Max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永久免使用费用,以增强产品力和性价比[2][5] - 为拉长价格带并与起售价33.98万元的理想i8衔接,理想i6提供了双电机四驱、21.4英寸3K二排屏等个性化选装配置[5] 公司战略与品牌理念 - 公司进入第三发展阶段,核心理念从“Family”升级为“Home”,旨在将“移动的家”打造为高品质、高级且松弛的私有空间,希望理想i6凭借“Home感”成为五座SUV的“第三种选择”[3] - 公司确定减少SKU数量,回归理想ONE和L9时代的产品策略,将每款车的单一配置打造到极致[5] - 为助力理想i6上市,公司启用首位品牌代言人,采用更贴近用户的新传播方式,并加强销售、交付、服务团队的培训以发挥直营体系优势[6] 销量目标与市场预期 - 公司对理想i6的销量预期为月销9000至10000辆,加上理想i8和理想MEGA,理想纯电车型整体目标预计将稳定在每月1.8万辆至2万辆[6] - 2025年被公司视为正式进入纯电SUV赛道的第一年,其内部目标是年底在高端纯电赛道能“保五争三”[6] - 为提升交付效率,公司为理想i6上市做足准备,试驾车的到位率和整备度优于此前,客户可在发布日预约试驾且最快第二天交车[6] 市场竞争与公司挑战 - 理想i6进入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该细分市场被行业专家视为技术竞争最激烈的红海,特斯拉Model Y是绝对霸主,8月销量达3.9万辆[7] - 公司面临纯电与增程双轨并行的考验,最新一周(9月15日至21日)销量为0.86万辆,其中理想L6销量为0.30万辆,与热销时期相比下滑明显[7] - 行业分析指出,老化的L系列销量疲软是公司主要问题,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直接关系到市场份额的保持[7]
OpenAI两位首席最新采访信息量好大,终极目标是“自动化研究员”,招人并非寻找“最出圈”的人
36氪· 2025-09-26 12:15
OpenAI首席科学家Jakub Pachocki和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开启同台爆料模式: …… 在a16z的这场最新采访中,二人不仅深入探讨了GPT-5如何引入长远推理、如何在基准饱和后衡量进度,以及为什么强化学习不断让怀疑论者感到惊讶, 还系统性阐述了OpenAI的用人标准、未来路线图以及算力分配这些重要问题。 一句话,凡是你对OpenAI感到好奇的问题,他俩几乎都谈到了~ 采访时间不到1小时,信息密度却堪称爆炸! (网友1):深入又有趣! (网友2):听起来像一支有着清晰愿景的强大团队。 氛围编码的下一步或许是氛围研究(Vibe Researching); OpenAI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化研究员; 现有评估指标正趋近饱和,下一个里程碑将涉及实际的发现和在经济相关事物上取得实际进展; 成功的秘诀在于保护基础研究,避免被短期产品竞争所牵制; 话不多说,访谈重点这就奉上—— GPT-5:将推理与Agentic行为引入主流 采访第一趴主要关于GPT-5。 Mark Chen表示,GPT-5是OpenAI试图将推理能力带入主流的一种尝试。 在此之前,公司有GPT系列(主打即时响应)和o系列(主打推理)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