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36氪晚报|京东iPhone 17系列上架6小时,预约量突破200万;蔚来申请在新加坡交易所暂停交易;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区域推出Amazon Graviton4实例
36氪· 2025-09-10 10:22
公司业绩与会议 - 寒武纪将于2025年9月18日举行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就投资者关心问题进行交流 参会人员包括董事长陈天石及财务负责人叶淏尹等 [1] 业务拓展与战略 - 追觅科技成立天文BU 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2] - 云鲸智能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达52.42万台 以8.5%市场份额首次跻身全球第五 反超iRobot 未来将优先布局东南亚、澳洲、拉美及中东等新兴市场 [3] - 蔚来拟发行1.818亿股A类普通股 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投资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技术平台开发及扩大电池更换和充电网络 [7] - 韩国将设立150万亿韩元公私合营基金 投资AI、芯片、机器人、生物制药、国防、未来汽车和电池等高科技产业 [8] 产品与技术发布 - 京东iPhone 17系列上架6小时预约量突破200万 提供以旧换新至高2100元补贴、指定机型叠加500元国家补贴及24期免息分期服务 [8] - 马斯克表示下一代AI5自动驾驶芯片组将是AI4的巨大升级 拥有9倍内存和8倍计算能力 改进比AI4好40倍 [9] - 飞书项目升级支持零代码搭建应用及AI Agent接入 启动"Project 4K"计划提升系统承载力与性能 [9] - 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区域推出基于自研芯片Graviton4处理器的C8g、M8g和R8g实例 针对不同类型工作负载优化 [12] 市场动态与合作 - 谷歌在欧盟和英国取消云数据传输费 适用于在多个云平台上并行处理工作负载的组织 [5] - 高德地图推出"高德扫街榜" 基于用户行为与信用打造线下到店场景榜单 飞猪成为首批使用者 [5][6] - OpenAI寻求扩大与SK海力士及三星电子合作 以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10]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同比增长5% 达6.9亿人次 亚太地区增长11% 西班牙增幅居前 全年预计增长3%至5% [11] - 英国监管机构提议取消非接触式银行卡支付100英镑限额 允许服务商根据需求灵活设定支付限额 [11] - 德国取代美国成为8月巴西咖啡最大海外市场 进口41.4万袋 美国进口30.1万袋同比减少46% [4]
独家丨哈啰入局Robotaxi进展:首款自研车明日发布,基于东风启辰平台
新浪科技· 2025-09-10 07:53
产品发布 - 哈啰首款Robotaxi自研车将于9月11日发布并对外亮相 [1] - 车型基于东风启辰VX6冗余底盘平台打造 采用自研全车规级软硬件架构 [1] - 通过8个激光雷达、14个高分辨率相机、6个毫米波雷达及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多模态冗余感知 [1] 技术参数 - 感知范围覆盖车身周边0-200米 [1] - 核心算力达2000Tops以上 [1] 业务进展 - 哈啰出行携手蚂蚁集团与宁德时代共同投资30亿元成立上海造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 - 公司于今年6月正式宣布进军Robotaxi领域 [1] - 首款Robotaxi自研车将在外滩大会上首次对外亮相 [1]
今年年底我国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将逼近70% 汽车智能化来到新赛段
中国经营报· 2025-09-10 07:49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 - 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56.2% 较"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1] - 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 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欢迎品类 [1] 智能汽车发展现状 - 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从2019年3.3%跃升至2024年近60% 预计2024年底达70% [4] - 2024年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搭载率超70% 预计年内突破80% [5] - 智能驾驶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促进通行效率提升15%~30% 推动GDP增长2.4%~4.8% [4]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发展 - 智能汽车激光雷达实现从单颗到多颗搭载突破 单车算力向千级TOPS迈进 [1] - AI大模型参数规模跃升至千亿级 大模型技术成为推动自动驾驶从L2/3向L4/5发展核心动力 [1][4] - 2025年上半年ADAS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显著 本土企业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6] 行业阶段与竞争焦点 - 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 L3级自动驾驶与Robotaxi处于商业化冲刺阶段 [1] - 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竞争焦点转向高阶智驾、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及数据安全 [7] - 2030年中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渗透率预计超90% NOA搭载量将超2400万辆 [6] 经济影响与产业生态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2] - 智能座舱供应链趋于成熟 域控制器、中控屏、HUD等关键领域实现本土化突破 [7] - 燃油车智能化进程启动 用户核心需求聚焦安全、舒适、可靠等车辆基础属性提升 [8]
研报掘金丨民生证券:维持四维图新“推荐”评级,智驾业务有望迎来全面升级
格隆汇APP· 2025-09-10 07:33
公司战略与投资 - 四维图新拟投资鉴智机器人 智驾业务有望迎来全面升级[1] - 公司在智驾、智舱、智芯、智云等领域实现全栈式技术布局 生态优势日益凸显[1] - 此次投资鉴智机器人后智驾业务有望加速发展[1] 被投企业业务进展 - 鉴智机器人为大规模中高阶智驾量产的软件算法公司 为车企提供基于地平线平台的高阶智驾产品[1] - 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 鉴智机器人PhiGo辅助驾驶系统已获得多个头部主机厂或Tier-1的量产订单[1] - 高速辅助驾驶方案将于近期规模量产 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将于2026年规模量产[1] 公司业务发展 - 四维图新在智能网联与车路云一体化领域持续深耕[1] - 受益于汽车智能化渗透加速及车规级MCU芯片国产化趋势[1] - 旗下杰发科技车规级MCU芯片业务快速拓展 成长潜力逐步释放[1]
全网封杀?小米高管王腾泄密真相曝光!
新浪财经· 2025-09-10 07:17
事件概述 - 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兼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被辞退 其微博粉丝达178万 具有高管和网红双重身份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1] - 公司职业道德委员会于9月8日22:15发布内部邮件 确认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被辞退 依据《员工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和《诚信廉洁守则》处理 强调"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原则 [4] - 王腾本人当晚微博道歉 承认"犯了错误 接受代价" 同时其社交平台认证被取消 账号被封禁或设为私密 [4][5] 泄密细节与处理过程 - 集团审计部在9月7日例行合规检查中发现异常数据流 技术溯源显示王腾工作手机曾向外部IP传输加密文件 [15] - 王腾承认自2024年10月起向三家外部机构提供小米汽车定价策略、供应链成本等核心数据 换取咨询费共计187万元 [15] - 道德委员会于8日凌晨0:58召开紧急会议 依据《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第37条作出辞退决定 [15] 公司管理制度 - 小米自2019年开始管理改革 当时公司年营收已超2000亿 为解决产品规划混乱、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引入新管理体系 强调流程化运作 确保业务不因个人离职受影响 [7][10] - 公司建立四级保密制度 王腾泄露的第三级机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 包括Redmi新品定价、中国区线下渠道政策及下半年重点"AI手机营销方案" [12] - 2023年曾发生供应商泄露小米汽车参数事件 公司直接终止合作 今年1月有研发人员因带手机进实验室被辞退 4月有供应链经理泄露供应商名单被处分 [13] 业务影响与战略背景 - Redmi占小米手机近60%出货量 王腾曾主导Redmi Note 13系列"百元机曲面屏"策略成功 因信息未提前泄露 [13] - 公司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 今年2月4000元以上高端机型销量同比增长48% 市场份额回归第二 核心技术如小米15 Ultra卫星通信功能、徕卡影像系统需严格保密 [17] - 事件后公司立即调整高管信息权限 Redmi Pro系列芯片合作细节、中国区年度销售目标等顶级机密仅雷军、卢伟冰等5人可查看全部 [13] 企业治理理念 - 小米坚持"制度高于个人"理念 从早期"不设KPI、不打卡"的宽松氛围过渡到制度化管理 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24][25] - 法务部今年5月配合警方端掉专门造谣团伙 该团伙用软件生成虚假信息操控近万个账号抹黑小米汽车 1月有汽车博主编造小米SU7碰撞测试假消息被依法处理 [13] - 公司通过此事强化制度宣示 表明在手机、汽车等多领域竞争中必须守住规矩底线 [23][26]
最后通牒!特朗普警告哈马斯;台风“塔巴”来了!广东、海南紧急通知;交付“测试车”给用户?小米回应;特斯拉开通“TeslaAI”微博 丨每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21:49
宏观经济与政策 - 央行今日有1827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 [3] - 国家外汇储备8月末达33222亿美元 环比增加299亿美元 创2016年1月以来新高 [5] - 央行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 8月末黄金储备达7402万盎司 [6] - 2025年暑期银联网联支付金额达151.66万亿元 同比增长16.64% [7] 行业动态与公司合作 - 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深化战略合作 聚焦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制造 合作成果将应用于宝骏华境S车型 [13] - 宁德时代发布NP3.0电池安全技术及神行Pro电池 宣称实现热失控无明火无烟雾 [14] - 奇瑞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进入IPO审核关键阶段 [17] - 蔚来首次确认与迈凯伦技术合作 一季度起已产生技术服务收入 [18] 科技与创新 - 特斯拉开通TeslaAI官方微博 展示人形机器人外观 配文"加速进化中" [20] 电商平台治理 - 抖音电商清退25家话费充值违规商家 严打信息泄露导致的欺诈行为 [19] 上市公司公告 - 润禾材料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拟减持不超过3%股份 [23] - 南芯科技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9.33亿元 用于智能算力等项目 [25] - 苏州银行部分董监高拟增持不少于420万元公司股份 [25] - 天邦食品8月商品猪销售收入环比下降9.43% [25] - 甘肃能源控股子公司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25] - 向日葵拟收购兮璞材料控股权及贝得药业40%股权 8日起停牌 [25]
中小盘周报:关注导热散热材料-20250907
开源证券· 2025-09-07 09:46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导热散热材料行业持积极看好态度 重点关注苏州天脉等本土企业 [3][4] 核心观点 - 下游电子设备高性能化、智能化、薄型化趋势显著提升散热需求 驱动行业持续增长 [3][12] - 热管和均温板凭借优异导热性能正加速替代传统散热方案 渗透率持续提升 [3][31] - 本土化采购成为重要趋势 国内供应链企业技术成熟有望受益 [3][35] - 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173亿美元增至2028年261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8.5% [3][21] 细分市场分析 - 热管市场2021年规模29.72亿美元 预计2025年达37.76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6.17% [15] - 均温板市场2021年规模7.04亿美元 预计2025年达11.97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14.20% [15] - 导热界面材料全球市场规模2019年52亿元 预计2026年达7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5.57% [16] - 中国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2021年13.5亿元 预计2026年达23.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1.34% [16] - 石墨膜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超70亿元 其中智能手机占比67% [16][17] 下游应用领域 - 消费电子领域:5G手机渗透率提升及AR/VR等新兴设备发展催生新增散热需求 [24][25] - 汽车电子领域: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40% 2035年预计达50%以上 推动散热需求增长 [27] - 安防行业:摄像头出货量从2020年4.1亿颗预计增至2025年8.3亿颗 散热需求同步提升 [28][30] 技术发展趋势 - 热管和均温板已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主流散热方案 替代传统石墨膜组合 [31][32] - iPhone 17 Pro系列有望引入铜质均热板技术 替代石墨烯散热片 [3] - 本土企业如苏州天脉在热管、均温板领域全球份额达0.53%和8.92% 打破境外垄断 [36]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较低 日本和中国台湾厂商在传统领域占优 国内企业加速追赶 [36] - 本土代表企业包括苏州天脉、中石科技、碳元科技等 在细分领域建立较强地位 [36][38] - 国产终端品牌全球份额提升 带动上游供应链企业持续受益 [35] 重点受益标的 - 苏州天脉:较早布局超薄热管和均温板 通过多家知名品牌认证并实现规模出货 [4] - 中石科技:产品涵盖导热界面材料、人工合成石墨、热管/均热板等多品类 [38]
享界S9T将于9月16日在杭州正式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7 07:16
产品发布 - 享界S9T将于9月16日在杭州正式发布 [1] - 产品搭载最新华为途灵平台并升级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构 [1] - 基于HUAWEI XMC智能车身协同控制与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实现更智慧的车身控制 [1] 技术升级 - 华为途灵平台通过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技术提升车辆操控性能 [1] - 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构整合多项控制系统实现协同运作 [1] - 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技术优化车辆行驶稳定性与能效表现 [1] 行业影响 - 鸿蒙智行作为华为智能汽车技术载体持续推出高端智能车型 [1] - 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技术代表行业向高度集成化电子电气架构发展 [1] - 六合一融合架构技术路线推动电动汽车控制系统集成度提升 [1]
蔚小理自研智驾芯片:谁在掉队、谁在摇摆、谁在大步向前?
雷峰网· 2025-09-05 12:49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算力军备竞赛 车企自研芯片成为关键战略 旨在降低成本、掌握供应链自主权并提升技术竞争力[1][2][3] -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新势力车企采用不同自研芯片路径 面临技术挑战、组织架构冲突及资金压力[4][12][16] - 外部芯片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 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加剧行业自研需求 7nm/5nm制程芯片成为竞争焦点[24][25][35] 车企自研芯片背景与动因 - 智能驾驶算力竞赛始于2021年 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达254TOPS 领先Mobileye Q5H和特斯拉HW3.0[2] - 自研芯片可降低单车成本约1万元 但需至少100万颗产量摊薄研发成本 且技术有效期仅覆盖1-2代车型[3][12] - 外部供应链风险加剧 Marvell等国际芯片厂商撤出中国 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导致供应不稳定[1][11][35] 蔚来自研芯片路径 - 2020年启动自研芯片项目 未经过董事会讨论 李斌凭借资本运作筹集385亿元资金支持研发[7] - 芯片团队规模达400-500人 由华为海思背景张丹瑜领导 采用NPU/ISP/SoC全自研模式 拒绝外包[8][10][11] - 2025年发布5nm神玑NX9031芯片 但研发成本达6亿美元 同年将芯片团队剥离成立独立公司寻求融资[12][15][16] 小鹏自研芯片挑战 - 2021年中美双团队启动研发 因协作问题导致项目难产 北美团队最终裁员[19] - 芯片与算法部门存在资源争夺 地理隔离(上海芯片团队 vs 广东算法团队)加剧协作障碍[22][23] - 2024年首代7nm芯片流片 通过台积电7nm工艺规避晶体管数量限制(300亿个) 二代5nm芯片研发中[24][25][26] 理想自研芯片策略 - 2021年启动自研 团队规模约200人 CTO谢炎整合芯片、OS、模型部门形成统一管理体系[29][31][34] - 初期外包研发遇阻 芯原未能提供完整代码 第二代芯片转为自研前端设计以应对美国芯片禁令[32][34] - 优先布局操作系统再推进芯片 VLA大模型对算力需求推动自研进程[30][34] 行业技术趋势 - Transformer架构向VLA模型迁移 对芯片实时推理算力要求显著提升[4][34] - 台积电7nm工艺每平方毫米集成1亿晶体管 5nm达1.5亿 制程限制影响车企芯片设计选择[25][26] - 算法与芯片研发需协同 但两者存在本质冲突:算法追求迭代效率 芯片要求确定性[4][22] 成本与资金压力 - 蔚来2021-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419亿元 主要用于人员成本[10] - 2024年蔚来采购英伟达芯片支出超3亿美元 自研芯片成本优化效果需规模量产支撑[12] - 小鹏芯片研发延迟三次 算法与芯片项目投资均达10亿级别[4]
2025智驾“大逃杀”,谁能解决“长尾问题”?
虎嗅· 2025-09-05 07:25
VLA技术商业化进展 - 理想汽车借纯电旗舰i8上市向全量用户推送VLA司机大模型[2] - 元戎启行发布自研VLA大模型DeepRoute IO 2.0 覆盖5款车型约20万台车[2] - 小鹏汽车新一代VLA架构实现时延<100 ms 规划帧率20 Hz[3] VLA技术优势 - 通过语言文字中间环节将路况图像抽象化 提升泛化能力[8] - 具备思维链能力可分解驾驶决策为逻辑连贯步骤[9] - 模拟人类"观察→判断→动作"认知过程 构建视觉-语言-动作闭环系统[10][12] 技术实施门槛 - 训练需吞吐22T token级多模态数据 单次训练规模相当于DeepSeek-V3的1.5倍[13] - 90%训练数据来自29.3亿公里实车日志 长尾场景需5-10倍数据密度[13] - 理想和小鹏分别动用13 EFLOPS与8 EFLOPS云端算力集群[1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城市NOA规模化交付与Robotaxi商业化存在空档期 先完成VLA量产者占优[6] - 华为与Momenta已占据2025年智驾市场90%份额[45] - 英伟达Thor-U芯片40万片产能中32万片已被理想/蔚来/小鹏提前锁定[27] 中小车企困境 - 哪吒乌兰察布集群180 PFLOPS算力无法在30天内完成7B参数模型训练[15] - 租用公有云单次训练成本达1.2-1.5亿元 相当于哪吒2024年研发预算40%[15] - 需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本数据基础[17] 替代技术路线 - 华为World Action Model通过扩散生成模型批量制造Corner case案例[33] - 蔚来NIO World Model将激光雷达+视觉压缩成3D token推演多帧场景[35] - WA路线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未来豪赌" VLA则是"实用主义的当下生存"[36] 头部企业战略布局 - 理想汽车通过VLA重新定义产品 应对单车毛利率从21.5%下滑至19.8%的压力[42] - 小鹏72B云端基座模型采用VLA混合架构 同时服务汽车与机器人业务[43] - 华为智驾优势建立在数据+软硬一体+车厂绑定三位一体的护城河上[45] 行业影响展望 - VLA量产是千卡训练云+千TOPS车端+千亿级数据三线并进的极限工程[16] - 技术路线分化将导致市场份额重组 头部企业差距可能缩小[46][50] - 2025年可能成为华为/特斯拉的巅峰时刻或理想/小鹏的逆袭元年[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