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公司(TSM)

搜索文档
都盯上了中介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8 01:01
中介层技术概述 - 中介层从幕后配角成为产业链争夺焦点 承载GPU和存储芯片并实现互联 材料公司 设备公司和台积电 英伟达等巨头均聚焦于此 [1] - 行业形成两条发展脉络 一是Resonac牵头27家全球材料 设备 EDA巨头组成JOINT3联盟开发面板级有机中介层 二是英伟达推动SiC中介层 台系厂商加码突破功耗与散热极限 [1] 中介层定义与功能 - 中介层是位于芯片与封装基板之间的中间层结构 在先进封装中扮演桥梁角色 连接逻辑芯片与存储芯片 负责高密度互连 供电分布和信号传输 [3] - 主要分为硅中介层和有机中介层两类 硅中介层亦称无机中介层 有机中介层也叫RDL再布线层 [5] 硅中介层发展历程 - 台积电在2000年代末至2010年初率先提出并量产CoWoS工艺 利用硅中介层加TSV硅通孔实现GPU与HBM高带宽互连 [6] - 2012年台积电为赛灵思生产的Virtex-7 FPGA商用上市 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硅中介层的产品 奠定其在高性能计算封装中的地位 [6] 有机中介层兴起背景 - 硅中介层制造成本高 良率有限 AI/HPC芯片面积增大导致硅圆片切割损耗严重 市场需要更经济的大规模量产方案 [6] - 有机中介层工艺相对简单 材料和设备成本低 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硅中介层 但布线精细度不足 线宽线距较大 难以支撑极高密度互连 [6] JOINT3联盟战略布局 - Resonac瑞萨牵头成立27家成员组成的JOINT3联盟 覆盖半导体封装全产业链 包括应用材料 Lam TEL Synopsys 佳能 Ushio 3M AGC 古河电工等 [8] - 联盟在日本茨城县设立高级面板级中介层中心APLIC 计划2026年运营 重点开发515×510mm面板级有机中介层 [11] 面板级生产优势 - 300mm圆片面积约70,685mm² JOINT3面板级目标515×510mm约262,650mm² 单板面积为300mm圆片的3.7倍 有效构图面积显著更大 [12] - 面板级生产可显著提升产能利用率 降低成本 解决硅中介层因尺寸增大导致的几何损耗问题 边角浪费和步进曝光次数上升推高单位良品成本 [11] 市场驱动因素 - 2.5D/3D封装需求飙升 AI/HPC芯片加HBM堆叠成为主流 需要更大面积 更高互连密度的中介层 [15] - Resonac通过JOINT3搭建跨国跨环节的先进封装共研平台 产业协同成为关键 单一企业难以独立突破 需以联盟方式推动事实标准 [15] SiC中介层发展动态 - 英伟达下一代Rubin GPU评估将GPU与HBM互联基底从传统硅中介层换成SiC中介层 以进一步提升效能 [17] - 碳化硅中介层需使用高绝缘单晶碳化硅 与车用功率器件衬底不同 带来新的工艺挑战 [19] 硅中介层优劣分析 - 优势包括工艺成熟 技术路径清晰 是台积电CoWoS 英特尔EMIB等2.5D/3D封装主流方案 在亚10µm互连和多层TSV工艺上积累深厚 [22] - 劣势包括GPU加HBM封装面积增大导致硅晶圆几何损耗问题突出 产能利用率下降 成本急剧上升 硅导热性能有限成为高功耗AI芯片瓶颈 [22] 有机中介层优劣分析 - 优势包括可采用面板级生产PLP大幅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单片尺寸利用率 显著降低成本 材料配方灵活 层数和布线可根据系统需求定制 [23] - 劣势包括材料热膨胀系数CTE与硅存在差异 翘曲与可靠性问题需长期验证 电性能相比硅存在一定差距 [23] SiC中介层优劣分析 - 优势包括导热性极佳甚至超过铜 能承受未来AI/HPC芯片极端电流与功耗需求 是突破散热瓶颈的关键材料 具备良好电绝缘性支持更紧密的GPU加HBM集成 [24] - 劣势包括制造难度极高 硬度接近钻石导致切割工艺复杂 必须实现≥12寸大尺寸晶圆兼容硅工艺 产业链尚在攻关中 产能和成本仍是巨大挑战 [24] SiC中介层技术挑战 - 碳化硅硬度接近钻石 传统切割方法容易出现波浪纹 日本DISCO正在研发专用激光切割机台 [25] - 为兼容硅工艺需达到12寸以上晶圆 但目前多数中国厂商仍停留在6/8寸阶段 量产能力有限 [25] 性能需求驱动 - 未来高性能芯片设计功耗可能突破1000V 特斯拉快充电压仅350V 极端电流对中介层承载力提出前所未有挑战 [25] - Si导热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极端电流下的热管理需求 SiC导热系数超过铜能显著缓解芯片运行高热压力 [25] - Rubin依赖NVLink技术要求GPU与HBM紧密耦合实现最大带宽和最低延迟 SiC因优越绝缘性和散热性成为几乎唯一解决方案 [25] 技术发展时间线 - 短期1-2年硅中介层仍是市场主流 支撑AI/HPC量产 中期3-5年有机中介层凭成本与规模优势在HPC与AI训练芯片中大规模落地 [26] - 长期5年以上碳化硅中介层一旦突破量产瓶颈 或将成为最尖端AI/HPC封装的标准配置 [26] 产业竞争格局 - 日本JOINT3代表合作造标准路径 英伟达推动SiC中介层是应用驱动新材料典型 两条路线殊途同归 中介层将决定未来AI芯片性能极限 [28] - 硅 有机 碳化硅中介层各有优劣 未来十年大概率形成分工互补格局 [28]
盘前必读丨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央行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
第一财经· 2025-09-07 23:45
市场观点与风格轮动 - 机构预计9月市场风格或在成长及均衡风格间进行轮动 [1] - A股市场近期调整主要源于获利了结压力 9月5日市场显著上扬收回部分跌幅 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市场博弈加剧 短期内市场或波动加剧 [13] - 本轮慢牛行情首次进入整理期 主要由于八月下旬以来市场交易过热 资金显著集中于TMT板块导致交易结构恶化 月初重要活动和美联储降息预期利好接近兑现导致风险偏好下降 统计显示慢牛背景下指数回调较为温和 整理期较长 呈现震荡修复趋势 [14] - 短期市场调整接近尾声 转为低斜率上行更加持续 调整后核心应对策略是拥抱低渗透率赛道 9月应继续围绕AI算力、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展开 [14] 海外市场表现 - 美国股市高开低走 道指跌0.48%至45400.86点 标普500指数跌0.32%至6481.50点 纳指跌0.03%至21700.39点 [3][4] - 银行股跌幅居前 标普500银行股指数收跌2.4% 降息预期提振房地产板块 标普房地产指数上涨1% [4] - 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 谷歌涨逾1%续创历史新高 Meta小幅上涨 微软跌逾2.5% 亚马逊和奈飞跌超1% 苹果小幅回落 [4] - 特斯拉上涨超3.6% 公司为马斯克设计潜在价值达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 前提条件包括特斯拉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 [4] - 芯片股整体走强 博通收涨逾9.4%创新高 财报超预期并宣布与OpenAI合作批量生产自研AI芯片 美光科技涨逾5% 阿斯麦和台积电涨超3% 英伟达收跌近3% AMD大跌逾6% [4] - 中概股多数上涨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16% 房多多大涨超32% 百度与阿里巴巴涨逾3% 京东涨逾1% 蔚来跌超2% 理想汽车跌逾1% [4] - 美国8月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2.2万人 远低于预期的7.5万人 失业率升至4.3%创2021年以来最高 [4] 大宗商品市场 - 国际油价收低 WTI原油期货下跌1.61美元至每桶61.87美元跌幅2.54% 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1.49美元至每桶65.50美元跌幅2.22% [5] - COMEX黄金期货上涨46.60美元至3653.3美元/盎司涨幅1.29% 就业数据走弱强化降息预期推动金价刷新纪录 [5] 政策与监管动态 - 中国证监会对《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并更名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购费、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率水平 优化赎回安排 鼓励长期持有 设置差异化的尾随佣金支付比例上限 强化基金销售费用规范 建立基金行业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 [6] - 深圳市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措施 自2025年9月6日起施行 包括分区优化调整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购买商品住房政策 优化调整个人住房信贷政策 [7]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和《深圳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新增购房首付款提取等举措 [7]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进口关税范围进行调整 并落实与外国贸易伙伴的贸易与安全框架协议 [7] - 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决定辞去自民党总裁职务 在选出新总裁前将尽到自己的责任 [7] 宏观经济数据 - 中国8月末黄金储备7402万盎司 7月末为7396万盎司 为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 [8] - 中国8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 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0.91% [8] 公司动态 - 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推出NP3.0技术平台并发布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Pro 该技术可实现热失控时不产生明火和烟雾避免二次事故 [9] - 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茅台集团获农业银行27亿元贷款额度期限3年用途仅限增持公司股票 茅台集团拟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票金额不低于30亿元且不高于33亿元 [10] - ST帕瓦及共同实控人之一张宝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张宝涉嫌职务侵占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被逮捕 [11] - 向日葵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或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漳州兮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控股权及浙江贝得药业有限公司40%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 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股票自9月8日起停牌 [12] - ST步森拟向南通二纺机有限公司出售陕西步森35%股权 交易完成后不再持有陕西步森任何股权 采用现金方式 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发行股份不构成重组上市不会导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 [13] 财经日历 - 中国8月贸易帐 [2] - 恒生指数系列季检成份股变动正式生效 [2]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于9月8日至11日在厦门举办 [2]
英伟达+台积电最新动作,碳化硅材料有望应用于先进封装
选股宝· 2025-09-07 23:16
英伟达技术路线更新 - 英伟达计划在新一代Rubin处理器中将CoWoS先进封装的中间基板材料从硅替换为碳化硅(SiC)以提升性能 [1] - 由于芯片发热量超过极限,碳化硅最晚将于2027年进入先进封装环节 [1] - 碳化硅热导率达500W/mK,显著高于硅的150W/mK,更适合高散热要求环境 [1] 台积电技术布局 - 台积电计划将12英寸单晶碳化硅应用于散热载板,取代传统氧化铝、蓝宝石或陶瓷基板 [1] - 碳化硅中介层可缩小散热片尺寸,优化整体封装结构,适用于高功率GPU芯片 [1] 碳化硅产业链公司概览 - 瑞纳智能(流通市值10.28亿元)子公司推进8英寸碳化硅衬底送样验证 [3] - 锆威特(流通市值13.50亿元)拥有短沟道碳化硅MOSFET器件制造技术 [3] - 宇环数控(流通市值23.16亿元)碳化硅设备用于晶锭加工工序,正推进打样销售 [3] - 派瑞股份(流通市值26.12亿元)IPO募投项目包含碳化硅器件研发 [3] - 温州宏丰(流通市值26.84亿元)研发高纯碳化硅粉体及碳化硅项目 [3] - 欣锐科技(流通市值28.10亿元)基于碳化硅方案的车载电源支持800V需求并量产 [4] - 银河微电(流通市值32.15亿元)车规级生产线包含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 [4] - 民德电子(流通市值32.85亿元)在碳化硅器件领域布局供应链自主可控 [4] - 立霸股份(流通市值33.69亿元)参股瞻芯电子提供碳化硅功率器件解决方案 [4] - 德龙激光(流通市值36.36亿元)产品用于碳化硅晶圆划片和切割 [4] - 蓝海运营(流通市值39.11亿元)参与比亚迪碳化硅IGBT模块电控项目 [4] - 得润电子(流通市值44.07亿元)量产22kW 800V平台碳化硅高频器件 [4] - 甘化科工(流通市值45.64亿元)参股公司锆威特碳化硅功率器件已产业化 [4] - 智光电气(流通市值50.60亿元)参股粤芯半导体布局碳化硅芯片制造 [4] - 英杰电气(流通市值52.08亿元)电源产品用于碳化硅生长炉并量产 [4] - 宏微科技(流通市值53.12亿元)1200V SiC MOSFET芯片研制成功 [4] - 科创新源(流通市值53.74亿元)通过持股布局碳化硅衬底项目 [5] - 国星光电(流通市值56.03亿元)产品线包含SiC功率模块 [5] - 柘中股份(流通市值59.67亿元)参投天岳先进从事碳化硅衬底材料 [5] - 东尼电子(流通市值60.39亿元)年产12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2023年投产 [5] - 金博股份(流通市值63.08亿元)为碳化硅半导体提供热场材料 [5] - 中天火箭(流通市值74.51亿元)碳化硅产品用于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涂层 [5] - 高测股份(流通市值74.71亿元)6寸及8寸碳化硅切片机实现大批量交付 [5] - 珂玛科技(流通市值77.32亿元)超高纯碳化硅产品纯度达99.99% [5] - 苏州固锝(流通市值79.64亿元)小批量生产碳化硅肖特基产品 [5] - 芯朋微(流通市值81.66亿元)推出车规级SiC器件和电源产品 [5] - 海特高新(流通市值84.38亿元)参股公司华芯科技开展碳化硅技术迭代 [5] - 台基股份(流通市值91.77亿元)研发碳化硅技术但未形成产品 [6] - 天富能源(流通市值93.87亿元)为天科合达第二大股东,天科合达为全球碳化硅主要生产商 [6] - 英唐智控(流通市值96.31亿元)向客户提供碳化硅基功率半导体 [6] - 京运通(流通市值99.24亿元)碳化硅炉产出合格晶体但未销售 [6] - 力合科创(流通市值102.95亿元)投资孵化的基本半导体从事碳化硅功率器件产业化 [6] - 东微半导(流通市值104.96亿元)布局SiC MOSFET并申请相关专利 [6] - 燕东微(流通市值124.19亿元)6英寸SiC生产线产能达2000片/月 [6] - 天通股份(流通市值135.68亿元)主营产品包含碳化硅晶体生长炉 [6] - 新洁能(流通市值136.44亿元)持有常州臻晶股权,专注碳化硅液相法晶体 [6] - 楚江新材(流通市值147.98亿元)子公司为碳化硅单晶生产提供装备和原料 [6] - 露笑科技(流通市值156.23亿元)业务包含碳化硅衬底片和长晶炉销售 [7] - 云南锗业(流通市值174.82亿元)与中科院合作研究碳化硅单晶材料 [7] - 国科微(流通市值176.89亿元)参股公司森国科主营碳化硅功率器件销售 [7] - 中瓷电子(流通市值186.37亿元)子公司碳化硅汽车芯片用于比亚迪汽车 [7] - 捷捷微电(流通市值223.19亿元)拥有碳化硅专利并从事封测 [7] - 斯达半导(流通市值240.46亿元)实现SiC模块大规模生产和销售 [7] - 振华科技(流通市值256.55亿元)碳化硅产品应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 [7] - 时代电气(流通市值292.35亿元)研发高压大功率碳化硅油冷电驱总成 [7] - 天岳先进(流通市值295.05亿元)为国内最早碳化硅材料产业化企业 [7] - 深圳华强(流通市值304.39亿元)为全球最大碳化硅生产商Wolfspeed主要代理商 [7] - 扬杰科技(流通市值326.26亿元)碳化硅系列产品获国内top客户认可并批量出货 [8] - 麦格米特(流通市值334.22亿元)参股瞻芯电子聚焦碳化硅芯片 [8] - 晶盛机电(流通市值364.54亿元)为长晶设备龙头,开发碳化硅长晶设备 [8] - 士兰微(流通市值473.76亿元)6吋SiC生产线产能3000片/月,正扩建产线 [8] - 通富微电(流通市值482.85亿元)具备碳化硅封测能力,为汽车电子客户开发产品 [8] - 闻泰科技(流通市值489.12亿元)旗下安世半导体投资2亿美元研发碳化硅等宽禁带产品 [8] - 华润微(流通市值633.10亿元)SiC MOS和JBS产品覆盖650V至1700V电压平台 [8] - 三安光电(流通市值688.48亿元)为碳化硅全产业链龙头 [8] - 北方华创(流通市值2530.43亿元)碳化硅外延设备实现批量销售,市占率国内前列 [8]
3 Domina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tocks That I'm Buying Now and Planning to Hold Forever
The Motley Fool· 2025-09-07 09:15
行业前景 - AI芯片市场预计在未来五年显著扩张 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仍是市场主导主题 [1] - 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今年预计达6000亿美元 到2030年预计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 [5][6] - 半导体行业是数据中心建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显著受益于AI支出热潮 [2][3] 英伟达(NVDA) - 预计从数据中心总支出中获得约35%的份额 在3-4万亿美元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7][8] - 拥有三家公司在芯片行业中最高的利润率 收入增长将直接转化为利润增长 [7] - GPU一直是AI军备竞赛的计算核心 公司在该领域的持续创新保持其领先地位 [7] 台积电(TSM) - 作为芯片代工厂为英伟达 AMD 博通和苹果等公司制造芯片 无论哪种技术被广泛部署都将成为长期赢家 [9] - 计划今年推出2纳米芯片 预计比3纳米芯片功耗改善25%-30% [10] - 正在开发1.6纳米和1.4纳米节点 将提供类似水平的功耗改进 [10] - 随着AI基础设施扩展 能耗问题日益突出 其创新有助于保持领先芯片制造商地位 [11] ASML控股(ASML) - 生产极紫外光刻(EUV)设备 用于芯片上微小电路轨迹的铺设 是台积电先进芯片技术的关键推动者 [12] - 是全球唯一拥有该技术的公司 在行业中具有技术垄断地位 [13] - 任何新建芯片工厂都将带来业务增长 当前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约30% 是优秀的长期价值投资标的 [13]
This AI Stock Is Quietly Gaining Ground. Should You Buy Now?
The Motley Fool· 2025-09-07 08:35
公司行业地位 - 作为全球主导的晶圆代工厂 在半导体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 其制造技术使AI繁荣成为可能[1][2] - 是唯一能可靠缩小节点尺寸并实现高良率大规模生产的代工厂 先进制程(7nm及以下)贡献近75%收入 其中3nm占比约25%[6] - 竞争对手英特尔和三星在良率方面存在困难 目前无法构成竞争威胁 连Alphabet也将Tensor G5芯片生产转交该公司[5] 技术优势与客户关系 - 节点缩小技术领先(已筹备2nm) 使芯片更高效且性能更强 所有主要AI芯片设计商都必须依赖其制造能力[6][7] - 获得英伟达CEO高度评价 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并明确认可其投资价值[3] - 客户主动争取产能 公司无需追逐客户 处于令人羡慕的市场地位[7][8] 财务表现与定价能力 - 毛利率从2019年46.4%大幅提升至去年56.1% 显示盈利能力显著增强[10] - 拥有强大定价权 计划明年将服务价格提高10% 这将成为收入增长驱动力[9] - 尽管在台湾以外建设新晶圆厂和新节点导入可能导致利润率波动 但整体业务状况较疫情前明显改善[10] 增长驱动因素 - AI芯片将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管理层预测到2028年AI芯片需求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40%[11] - 英伟达预测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达到3-4万亿美元[11] - 自动驾驶领域需要大量计算能力 每辆robotaxi需多个先进芯片 公司已占据有利市场地位[12] 市场表现与机遇 - 上季度收入同比飙升44% 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4] - 基于2026年分析师预期 公司远期市盈率仅为21倍[14] - 除AI和自动驾驶外 还能从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和量子计算等任何需要先进芯片的领域受益[13]
SEMICON Taiwan 2025下周开幕 聚焦AI与先进封装
新华网· 2025-09-07 05:15
展会与行业趋势 - SEMICON Taiwan 2025展会将于9月10-12日举行 聚焦AI CoWoS先进封装与测试量产进度[1] - 半导体制程微缩遇瓶颈 异质整合与先进封装成为突破方向 AI HPC与HBM需求大增推动3D IC及面板级扇出封装技术发展[1] - 3D IC和面板级扇出封装成为驱动半导体创新的核心技术 是展会关注焦点[1] 台积电先进封装技术布局 - 台积电主导CoWoS InFO SoIC三大先进封装技术 均适用于AI和HPC芯片 其中CoWoS量产已具规模[1] - NVIDIA和AMD对CoWoS需求持续强劲 苹果高阶处理器需要InFO技术 AMD是SoIC先进封装首要客户[1] - 台积电2024年10月宣布与Amkor深化合作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扩展InFO及CoWoS产线[1] - Amkor亚利桑那州新建先进封测厂已于8月下旬动工 预计2028年初开始生产[1] 产能扩张与投资计划 - 台积电2024年3月宣布增加1000亿美元投资美国半导体制造 总投资达1650亿美元 包括2座先进封装设施[2] - 台积电在台湾地区共有5座先进封测厂 同时在美国积极扩充CoWoS和InFO产线[1][2] - 公司正缩小CoWoS先进封装供给吃紧与市场需求强劲之间的不平衡差距[2] 产能规划与客户分配 - 预计2026年底台积电CoWoS月产能超过9万片 上看9.5万片[2] - 非台积电体系CoWoS明年底月产能预估1.2万片[2] - 整体年产能近60%比重仍主要供应NVIDIA[2]
一张图看清2025中国大陆各晶圆厂产能及技术节点
材料汇· 2025-09-06 14:57
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产能分布 - 长三角集群总产能91.7万片/月,占全国42.1%,覆盖14nm至250nm全制程,主导功率器件和MRAM新兴存储方向 [6] - 环渤海集群总产能40.4万片/月,占全国18.6%,聚焦14nm先进逻辑、MEMS、SiC碳化硅及存储芯片 [6] - 中西部集群总产能40.4万片/月,占全国18.6%,以NAND存储、军工特种芯片和功率器件为核心 [6] - 珠三角集群总产能23.3万片/月,占全国10.7%,专注28nm-180nm成熟制程及车规功率器件 [6] - 厦门泉州集群总产能18.9万片/月,占全国8.7%,覆盖车规MCU、DRAM、NOR Flash及封装配套晶圆 [6] 主要企业产能与技术规划 - 长鑫存储武汉Fab2月产能8万片(2026年达产),生产19nm LPDDR4/5及17nm DDR5试产线,面向企业级SSD和车规级内存 [3] - 中芯京城北京Fab1月产能5万片(2026年达产),推进14nm试产和28nm HKMG工艺,用于高端手机SoC及AI芯片 [3] - 台积电南京Fab16月产能12万片(2026年达产),采用16nm FinFET和28nm PolySiON工艺,供应国内手机SoC及车规MCU [3] - 三星西安FabS2月产能18万片(2027年达产),生产128层及以上NAND闪存,用于消费级SSD和UFS芯片 [3][4] - 华润微无锡Fab2月产能4万片(2027年达产),聚焦40nm SiC MOSFET和65nm IGBT,用于储能系统及工业功率模块 [3] 特色工艺与新兴技术布局 - 合肥晶合集成新站Fab1月产能8万片(2027年达产),覆盖55nm-150nm制程,生产驱动IC及物联网MCU [3] - 时代芯存徐州Fab1月产能2万片(2027年达产),开发40nm-28nm MRAM非易失存储技术 [5] - 中科晶芯青岛产线专注4H-SiC外延片及功率器件,月产能0.8万片(2027年达产) [5] - 赛微电子北京Fab1月产能1.2万片(2026年达产),采用MEMS特色工艺生产惯性/射频传感器 [4][5] - 福建晋华泉州Fab1月产能3万片(2027年达产),生产40nm NOR Flash及特色逻辑芯片 [4] 产能扩张与区域协同 -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鑫存储三家企业在长三角合计产能超45万片/月,形成全制程覆盖能力 [6] - 环渤海地区依托SK海力士大连(月产能15万片)、英特尔大连(月产能9万片)强化存储产业链 [3][4][6] - 珠三角地区通过粤芯半导体(月产能2.4万片)、广芯微电子(月产能1.3万片)完善成熟制程生态 [4][6]
4 Brilliant Stocks to Buy in September
The Motley Fool· 2025-09-06 09:45
AI军备竞赛与市场驱动力 - AI军备竞赛仍是股市重要驱动力 投资者需关注潜在回报机会[1] 英伟达(NVDA) - 作为AI行业核心供应商 GPU需求持续增长[4] - 预计2025年四大AI超大规模企业资本支出超6000亿美元 未来五年AI基础设施总支出达3-4万亿美元[5] - 即使市场机会减半 公司仍能显著受益[6] 台积电(TSM) - 全球领先第三方芯片代工厂 为英伟达/苹果/博通/AMD等企业供货[7][8] - 前瞻市盈率23.7倍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4倍 第二季度收入增速达44%[10] - 技术中立特性使其不受AI硬件竞争格局变化影响[8] 谷歌(GOOG/GOOGL) - 前瞻市盈率21.4倍显著低于大盘[11] - 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4% 稀释后每股收益增长22%[13] - 在AI革命中保持竞争力 搜索业务衰退预测未被证实[13] The Trade Desk(TTD) - 广告技术平台正向AI优先平台Kokai迁移[14] - 第二季度增长19%创疫情期外最低记录 第三季度预计增长14%[14][15] - 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约60% 但长期仍看好行业领先地位[15]
国内首个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戴森推出Ai机器人并计划未来在中国市场首发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9-06 03:24
半导体与先进封装技术 - 英伟达计划将Rubin处理器CoWoS中间基板材料从硅替换为碳化硅以提升性能 台积电正推进相关制造技术研发[2] - 英伟达第一代Rubin GPU仍采用硅中间基板 但预计最晚2027年碳化硅将进入先进封装领域[2] 医疗器械创新 - 深至科技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2] - 该产品为国内首个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 企业成为中国首家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公司[2] 人工智能与算力生态 - 海光信息将开放CPU能力 向产业生态伙伴提供直连IP、开放协议及定制化指令集以实现与国内AI芯片高效衔接[2] - 此举旨在提升系统级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多样化应用场景性能 推动国产AI算力生态建设[2] 消费电子与智能制造 - 戴森在德国柏林推出Ai机器人Spot+Scrub及洗地机Clean+Wash Hygiene 并计划未来在中国市场首发[2] - 戴森PencilVac铅笔吸尘器与V16 Piston Animal无绳吸尘器等多款新品将于本月在中国大陆上市[2]
台积电,挑战一万亿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6 03:23
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 - 台积电在3nm和2nm节点市场份额超过90% 整体代工市场份额稳定在60-70%之间 [2] - N2工艺设计启动量已超过N3 正在绝对性主导代工业务 [2]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301亿美元创纪录 同比增长44% 毛利率升至59%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3] - 上半年总营收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将全年营收增长指引从25%上调至30% [3] - 预计2025年AI加速器营收将翻倍 全年资本支出预计380-420亿美元 [3] 技术进展与产能扩张 - N2工艺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 时间早于预期 [4] - 1.4nm工厂已动工建设 计划2028年下半年量产 预计带来15%性能提升和30%功耗降低 [4] - 先进封装CoWoS产能提前半年完成翻倍 达到每月7.5万片晶圆 [4] - 高雄与新竹工厂进入试产阶段 主要客户包括苹果、英伟达、AMD、高通和联发科 [4] 全球布局与地缘战略 - 亚利桑那子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1.501亿美元 扭转此前亏损 [4] - 欧洲和日本新工厂持续推进 台湾中部科学园区Fab 25将容纳1.4nm与1nm工厂 [4] - 台湾新法律规定尖端制程必须留在岛内 海外工厂只能量产N-1工艺 [5] - 员工来自51个国家地区 台湾员工占比88.8% 美国员工占比3.4% 日本员工占比1.3% [10] 人力资源状况 - 2024年全球新进员工10,073人 台湾新进员工8,138人 超额完成原定6,000人目标 [7] - 2024年全球员工总数84,512人 年增幅9.69% 台湾正职员工增加6,133人 [9][10] - 2021-2022年离职率达6.8%和6.7% 新进员工离职率超15% 2024年全体员工离职率降至3.5% [8][13] - 硕士学历员工占比48.5% 31-50岁员工占比58.9% 18-30岁员工占比34.9% [13] 薪酬福利体系 - 2024年非主管年薪中位数264.5万元新台币 平均年薪332.9万元 [16] - 新进硕毕工程师平均整体薪酬超过200万元 直接员工平均整体薪酬超过100万元 [16] - 2024年现金奖金及酬劳总额1,405.9亿元新台币 平均每位员工可领200万元以上 [17] - 2024年员工整体薪资福利费用总额3,018亿元 全球人均薪资福利费用357万元 [18] - 全球超过85%员工参与购股计划 公司提供15%购股补助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