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002475)

搜索文档
电子行业2025年二季报总结:25Q2电子行业AI、PCB、英伟达供应链等领域净利润同比增速较快
光大证券· 2025-09-11 06: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电子行业评级为买入(维持)[5]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AI算力竞赛持续升温,国产替代与海外扩张双轮驱动,消费电子迎来AI创新周期与旺季需求复苏[4][35] - 算力产业链仍是中长期高景气主线,半导体、消费电子、机器人等领域在创新驱动下业绩弹性显著[4][35] - 持续看好科技行业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光模块/DCI/CPO、服务器、PCB/CCL、PCB上游、电源、国产算力、机器人、半导体等细分领域[4][39]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Q2全行业(A股)65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368.2亿元,同比+35%,环比+34%[1][11] - 电子行业分为23个子行业,其中25Q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排名前3的子行业为: - AI供应链(174.7亿元,+87%)[1][11] - PCB(70.0亿元,+68%)[1][11] - 英伟达供应链(128.6亿元,+67%)[1][11] 细分领域业绩表现 - 74个细分领域中25Q2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前5的细分领域为: - 半导体-MEMS(1.33亿元,+2784%)[2][13] - PCB-PCB材料(0.65亿元,+1259%)[2][13] - 半导体-数字GPU和CPU(12.02亿元,+736%)[2][13] - 消费电子-金属件和结构件(2.79亿元,+138%)[2][13] - 半导体-模拟(3.45亿元,+117%)[2][13] 重点公司业绩表现 - 电子行业市值前5名公司2025Q2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 工业富联(68.83亿元,+51%)[2][17] - 中芯国际(9.44亿元,-17%)[2][17] - 寒武纪-U(6.83亿元,扭亏)[2][17] - 海光信息(6.96亿元,+23%)[2][17] - 立讯精密(36.01亿元,+23%)[2][17] - 半导体子行业市值前5名公司2025Q2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 中芯国际(9.44亿元,-17%)[2][23] - 寒武纪-U(6.83亿元,扭亏)[2][23] - 海光信息(6.96亿元,+23%)[2][23] - 北方华创(16.27亿元,-2%)[2][23] - 豪威集团(11.62亿元,+44%)[2][23] - AI产业链市值前5公司2025Q2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 工业富联(68.83亿元,+51%)[3][33] - 寒武纪-U(6.83亿元,扭亏)[3][33] - 中际旭创(24.12亿元,+79%)[3][33] - 海光信息(6.96亿元,+23%)[3][33] - 新易盛(23.70亿元,+338%)[3][33] - 苹果供应链市值前5公司2025Q2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 工业富联(68.83亿元,+51%)[3][28] - 立讯精密(36.01亿元,+23%)[3][28] - 蓝思科技(7.14亿元,+29%)[3][28] - 鹏鼎控股(7.45亿元,+160%)[3][28] - 歌尔股份(9.48亿元,+12%)[3][28] 投资建议关注领域 - 光模块/DCI/CPO:中际旭创、新易盛、光库科技等[4][39] - 服务器:工业富联等[4][39] - PCB/CCL:生益科技、深南电路、鹏鼎控股等[4][39] - PCB上游:芯碁微装等[4][39] - 电源:麦格米特、欧陆通等[4][39] - 国产算力:寒武纪-U、海光信息、澜起科技等[4][39] - 机器人:领益智造、震裕科技等[4][39] - 半导体: - AISC定制:芯原股份、翱捷科技-U[4][39] - 碳化硅:三安光电等[4][39] - 模拟:成都华微等[4][39] - 零部件:富创精密等[4][39] - FAB:华虹半导体/华虹公司(A/H)、中芯国际(A/H)[4][39] - 材料:鼎龙股份、彤程新材等[4][39] - 存储:佰维存储、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等[4][39]
苹果概念午后持续活跃,鹏鼎控股午后涨停,立讯精密涨超8%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05:35
行业表现 - 苹果概念板块午后持续活跃 [1] - 鹏鼎控股午后涨停 [1] - 立讯精密涨幅超过8% [1] - 领益智造 长盈精密 环旭电子跟涨 [1]
万亿巨头,涨停,“两连板”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4:57
算力板块市场表现 - 算力板块出现新概念组合"达谷文链" 其中"达"指英伟达概念股 "谷"指谷歌概念股 "文"指甲骨文概念股 [1] - 板块内多只大市值龙头股集体大涨 胜宏科技上涨8.36% 工业富联涨停并实现两连板 股价创历史新高 市值达1.17万亿元 海光信息20%涨停 股价创历史新高 [1] - 上午成交额排行榜前七名均被算力概念股包揽 胜宏科技 新易盛 工业富联 中际旭创 寒武纪 海光信息 中芯国际成交额均超百亿元 [1] 个股表现数据 - 新易盛上涨12.08% 成交额187.5亿元 总市值3731亿元 [2] - 中际旭创上涨13.98% 成交额184.9亿元 总市值4876亿元 [2] - 胜宏科技上涨8.36% 成交额184.2亿元 总市值2717亿元 [2] - 寒武纪上涨10.76% 成交额167.1亿元 [2] - 工业富联涨停10.01% 成交额149.7亿元 总市值1.17万亿元 [2] - 海光信息涨停20% 成交额148.9亿元 总市值5133亿元 [2] - 中科曙光涨停10% 成交额75.63亿元 总市值1347亿元 [2] - 东山精密涨停10% 成交额66.40亿元 [2] 板块驱动因素 - 美股算力龙头隔夜大涨 甲骨文涨幅超35% 博通 英伟达同步上涨 [5] - 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将于2025年9月10日-12日在深圳举办 汇聚超3800家参展企业 覆盖光电全产业链 [5] - 海外科技龙头与国内云厂商2023-2025年资本开支持续上行 人工智能产业链呈现"算力先行-模型跟进-应用爆发"梯度 [5] 机构观点 - 广发证券指出科技巨头持续加大算力投入 资本开支指引乐观 博通财报强化ASIC需求叙事 算力集群中"连接"重要性提升 [6] - 人工智能产业围绕上游算力供给 MaaS平台化与行业级Agent解决方案三条主线布局 [5] 科技板块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上涨1.12% 深证成指上涨2.63% 创业板指上涨4.31% [3] - 光模块 PCB 铜缆高速连接等细分板块涨幅居前 [4] - 消费电子 半导体板块同步活跃 立讯精密上涨3.95% 中芯国际上涨7.08% [7] 医药板块表现 - 医药股出现调整 CRO 创新药等板块下跌 [8] - 百济神州 恒瑞医药下跌3.16% 药明康德下跌2.04% [8][10] - 诺思格下跌5.85% 汇宇制药下跌5.81% 泰格医药下跌5.48% [10] 创新药中长期前景 - 财信证券认为国内创新药产业迎来"收获期" 创新产品陆续获批 对外授权大幅增加 业绩呈现快速增长 [12] - 建议关注四强能力突出的创新药企 CXO板块受益下游需求改善 建议关注ADC领域布局领先的龙头企业 [12] - 若海外开启降息周期 投融资环境改善 全球创新药产业可能出现新突破 国内企业将受益于全球创新周期 [12]
立讯精密:摆脱“果链”标签后
是说芯语· 2025-09-11 03:12
文章核心观点 - AI硬件是前期预热 真正的增量爆发点将回归消费终端 如AI手机、AIPC、AR/VR眼镜、汽车智能化和人形机器人等新物种 这些终端承载颠覆性技术迭代和量价齐升预期 [4] - 立讯精密通过多元化布局和精准收购 正逐渐降低对苹果产业链的依赖 汽车和通信互联业务成为新增长引擎 公司处于价值重估前夕 [5][6][10][17] 行业趋势分析 - "AI+"政策被视为继2015年"互联网+"后新一轮国家级产业发展政策 与美国人工智能国策形成呼应 [4] - AI硬件厂商如PCB、光模块、液冷等出现成倍上涨 但市场共识认为硬件只是短期预热 [4] - 消费电子终端将驱动硬件性能跃迁 包括更多更快芯片、更灵敏传感器、更大内存和更快数据传输 倒逼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底层生态重构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 同比增长20.18% 扣非净利润56亿元 同比增长12.90% [7] - 消费电子业务收入977.99亿元 同比增长14.32% 占总营收78.55% [7] - 通讯互联业务收入110.98亿元 同比增长48.67% 汽车互联业务收入86.58亿元 同比增长82.04% [7] - 对苹果的收入依赖从2021-2023年的75%降至2024年的70% [10] 业务转型战略 - 通过收购昆山联滔电子(2011年)、苏州美特(2016年)、惠州美律(2017年)切入苹果供应链 获得连接器和声学技术 [9] - 2020年收购纬创子公司获得iPhone代工能力 2021年收购日铠电脑获得金属结构件和显示触控模组能力 2023年收购世硕切入iPhone组装业务 [9] - 2024年3月通过闻泰科技获取安卓生态客户资源 补足安卓手机、平板、笔电等ODM系统集成能力 [10] 汽车互联业务 - 产品覆盖整车所有连接器 包括高压连接器、低压连接器和千兆以太网连接器 应用于ADAS和域控制器 [11] - 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价值量:插混车型1000-2000元 纯电车型2000-3500元 整车线束价值量升至5000-6000元 [12] - 高速线束用于自动驾驶传感器和车载娱乐系统 L2级价值约500元 L4级达2000元以上 [12] - 收购德国莱尼公司(耗资3.2亿欧元)获取高低压线束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专用线束能力 [12] - 2024年获得多个新项目定点 2025年陆续量产 产能布局在江苏盐城、如皋和常熟 [13] - 智能底盘产品线2025年实现营收0到1突破 动力系统已批量稳定供货 [13] 通信互联业务 - 产品包括高速铜缆连接线、光互联硅光模块、散热管理模组、电源管理模组及系统集成方案 [14] - 电连接产品:224G高速线缆已量产 448G产品与多家主流客户预研 [15] - 光连接产品:800G硅光模块量产 1.6T产品进行客户验证 [15] - 5纳米产品展开布局 LRO/LPO关键技术早期探索 [16] - 热管理业务2025年预计营收和利润翻倍增长 电源管理模块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进入量产 [16] - 产能布局在江西、江苏昆山、越南和马来西亚 [16] 公司估值展望 - 当前市值3100多亿元 动态PE 23.9x 估值主要反映基本盘业务 增量业务体现不足 [11] - 毛利率和净利率明显回升 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叠加汽车和通信业务增量驱动价值重估 [17]
甲骨文隔夜爆拉35%+斩获OpenAI三千亿美元大单,AI算力板块又爆了,5G通信ETF涨5%,工业富联连续两日涨停,CPO巨头新易盛、中际旭创涨超8%
格隆汇· 2025-09-11 02:48
AI算力板块市场表现 - A股AI算力板块持续强势上涨 工业富联作为万亿市值巨头连续两日触及涨停 CPO领域新易盛和中际旭创单日涨幅超8% [1] - 相关ETF产品显著受益 5G通信ETF单日上涨5.1%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上涨4.27% [1] - 板块内多只个股表现突出 剑桥科技和景旺电子涨停 新易盛年初至今涨幅达336.97% 中际旭创年初至今涨幅达238.97% [2] 个股涨幅及市值数据 - 光模块企业涨幅居前 中际旭创总市值达4633亿 新易盛总市值达3570亿 天孚通信总市值达1438亿 [2] - 多只个股年初至今涨幅超100% 景旺电子上涨130.77% 方正科技上涨133.94% 天孚通信上涨184.93% [2] - 细分领域企业表现亮眼 仕佳光子年初至今涨幅350.76% 长飞乐社(长飞光纤)年初至今涨幅206.83% [2] 行业催化因素 - 甲骨文云业务增长预期大幅上调 本财年增速从70%上调至77% 并签署3000亿美元算力协议与OpenAI合作 [2] - 花旗上调光模块企业估值预期 认为应重估至20倍以上市盈率 基于2027年需求可见度显著增强 [3] - 全球算力需求持续爆发 云服务商资本开支维持高位 光模块作为算力基础设施核心组件直接受益 [2][3] ETF产品布局 - 5G通信ETF覆盖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和光模块 权重股包括中兴通讯、立讯精密和中际旭创 [4] -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聚焦CPO产业链 权重股包含新易盛、中际旭创和天孚通信 费率最低 [4] - 人工智能AIETF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包含AI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和算法应用 单日上涨2.99% [4]
涨超2.4%,消费电子ETF(561600)近10个交易日净流入1.82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9-11 02:42
指数表现 - 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强势上涨2.60% [1] - 消费电子ETF上涨2.47% 最新价报1.12元 [1] - 消费电子ETF近1月累计上涨24.15% [1] 成分股表现 - 景旺电子上涨10.00% 工业富联上涨9.99% 生益科技上涨8.73% [1] - 鹏鼎控股和东山精密等个股跟涨 [1] - 寒武纪上涨3.68% 兆易创新上涨5.19% 工业富联上涨9.99% [4] 流动性及资金流向 - 消费电子ETF盘中换手5.07% 成交2602.46万元 [1] - 近10个交易日内有6日资金净流入 合计1.82亿元 [1] - 日均净流入达1816.80万元 [1] 规模变化 - 消费电子ETF近2周规模增长1.09亿元 [1] - 规模实现显著增长5 [1] 指数构成 - 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选取50只消费电子相关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4.8% [2] - 权重最高个股为立讯精密(8.06%)和中芯国际(8.04%) [4] 权重股明细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寒武纪、立讯精密、中芯国际、工业富联、京东方A等 [2] - 澜起科技出现下跌1.53% 歌尔股份涨跌幅为0.00% [4] - 亿纬锂能以2.57%权重新进前十 [4]
富士康近20万人赶工iPhone 17!
国芯网· 2025-09-10 12:50
苹果iPhone 17系列生产动态 - 苹果正式推出四款新机型 包括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及iPhone 17 Pro Max 国行起售价5999元[2] - iPhone 17 Pro系列中橙色、蓝色、银白色三款配色机型在富士康郑州港区生产[3] - 富士康郑州港区正处于iPhone 17系列量产爬坡期 投产规模逐步扩大 人力需求持续上升[4] 富士康用工模式与规模 - 临时工中"返费工"为主力 干满规定期限可获额外返费 加上常规工资三个月可攒两万多元[7] - 返费价格从6月底4800元持续上涨 8月最高达9800元 9月初再度突破9000元[7] - 生产车间近20万名工人实行两班倒 高峰期人数规模可达40万人[7] - 派遣工期通常为两三个月 覆盖产量爬坡关键期 完成后厂区将缩减产线[7] 生产强度与市场需求 - 厂区从8月起加班强度陡然提升 加班到飞起 去年未出现如此繁忙状况[8] - 后续生产节奏需视新品发布后市场情况而定[8] - 人力服务中心数据显示近期每日新增数千人 招聘量巨大[7] - 8月高价返费期间单日招聘量达数万人 连续一周持续招聘[5][7]
立讯精密飘红,拓普集团冲高回落,智能汽车ETF基金(159795)连续两日获资金净申购!机构:智能汽车持续获机器人技术催化
新浪财经· 2025-09-10 11:39
智能汽车ETF基金表现 - 智能汽车ETF基金(159795)9月10日收跌0.19%至1.065元 全天获400万份净申购且连续第二日获资金流入 [1][2] - 该ETF 5日净值涨幅1.33% 20日涨幅9.68% 60日涨幅20.61% 250日涨幅达61.12% [2] - 52周价格区间为0.64-1.12元 当前申赎允许且最小申赎单位为100万份 [2] 成分股涨跌情况 - 宇瞳光学受机器人概念拉动大涨11.76% 电连技术涨6.01% 立讯精密涨近1% [1][2] - 拓普集团冲高回落跌0.73% 均胜电子跌0.74% 欧菲光跌2.65% [2] - 立讯精密为第一大权重股占比6.51% 拓普集团占比6.58% 豪威集团占比4.98% [2] 行业政策与标准建设 - 中国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已发布30项 另有84项正在制定中 [3] - 正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 重点攻关安全、驱动技术及数据利用标准 [3] 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产业协同 -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在硬件(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软件("感知-决策-执行"架构)及场景(汽车工厂实训)高度协同 [5] - 车企通过自研、合作实训及投融资参与机器人产业 传感器供应商如禾赛科技向机器人领域拓展 [6] - 执行器企业如拓普集团凭热管理技术延展至机器人 材料企业将汽车轻量化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外壳 [6] 新品发布与市场动态 - 苹果iPhone17系列起售价799美元(国行5999元) [2] - 智界与问界8月26日发布多款新车包括智界R7/S7、问界M8纯电版等 [4] - 特斯拉9月7日开通微博展示新版本Optimus人形机器人 [5] 机构观点与行业趋势 - 湘财证券指出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推动车企新品周期 智能化零部件渗透率快速提升 [4] - 招商证券预计美降息概率超90% 将带来Q4流动性宽松并利好机器人板块行情 [4] - 国泰海通证券认为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算法路径趋同 均向VLA大模型演进 [5]
iPhone 17国行版售价公布 富士康近20万人赶工iPhone 17
齐鲁晚报· 2025-09-10 07:00
产品发布与升级 - 苹果秋季发布会推出4款iPhone 17系列机型、3款Apple Watch及1款AirPods耳机 [1] - iPhone 17标准版首次支持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最高达120Hz [1] - iPhone 17屏幕尺寸微涨至6.3英寸 搭载3纳米A19处理器 后置双摄和前置镜头升级 [1] - iPhone 17续航较前代延长近6小时 起步容量从128GB提升至256GB 价格维持5999元 [1] 生产与供应链动态 - 富士康郑州港区处于iPhone 17系列量产爬坡期 近20万名工人实行两班倒生产制度 [4] - 生产车间传送带持续输送成型iPhone 17 产品进入包装车间装入苹果logo白色包装盒 [4] - iPhone 17 Pro系列的橙色、蓝色、银白色三款配色机型均在富士康郑州港区生产 [4] - 因今年几乎无钛材质产品 生产顺畅度提升 钛材质良品率低的问题得到改善 [4] 人力资源与产能扩张 - 富士康郑州港区8月临时工返费最高达9800元 高价期间单日入职人数达几万人 [3] - 返费价格从6月底4800元持续攀升 7月下旬突破8000元 8月最高点达9800元 [3] - 9月初返费价格迅速回升突破9000元 反映厂区人力需求随投产规模扩大持续上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