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尊湃窃密华为海思芯片技术,一审判决生效!
是说芯语· 2025-08-28 07:34
案件判决与法律影响 -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 14名被告均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或缓刑 罚金总额达1350万元 [1][6] - 判决书首次将"90%技术密点重合"明确写入定罪条款 为类似案件审理提供重要参考 [7] 技术窃取细节与手段 - 原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琨离职后联合4名前员工创立尊湃 通过高薪、股权利诱招募7名海思在职或离职员工 [2] - 非法获取海思公司40余项核心技术信息 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尖端领域 [2] - 窃密手段包括截屏、抄录、微信传输 具体行为包括将电路图隐藏于手机相册、核心算法拆分成小文件通过智能手表带出、手抄代码于笔记本等 [5] - 窃取技术直接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 [2]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尊湃通讯成立于2021年3月 宣传语为"打破垄断 创造中国芯" [3] - 成立仅两个月获得高榕资本1亿元人民币投资 公司估值两年内翻倍至10亿元人民币 [5] - 投资人看重团队清一色"华为背景" 无人在意研发周期异常缩短的问题 [5] 研发成果与异常表现 - 芯片研发一般需至少三年 但尊湃成立不到两年即宣称成功研制Wi-Fi 6芯片 [3] - 华为工程师测试尊湃样品时发现代码错误与华为早期版本如出一辙 [5] - 团队在芯片第一版测试成功后恐慌性删除数据并紧急修改出第二版 更换手机、清空服务器并伪造离职记录以掩盖证据 [6] 经济损失与行业影响 - 华为为Wi-Fi 6/7技术投入研发费用高达9亿元人民币 [6] - 技术泄露导致华为在Wi-Fi 7国际标准谈判中让步 中国企业专利池分成减少15% 相当于每年损失1亿多美元 [6] - 高通于2023年初关停上海Wi-Fi 7研发中心 资料当场销毁 数月后在美国抢注两项与窃密技术高度重合的Wi-Fi 7关键专利 [6] - 警方冻结尊湃用于量产芯片的资金9965万元人民币 [6] 最终处置 - 尊湃通讯公司被直接解散 所有技术资料被全部销毁 [6] - 主犯张琨出狱后五年内被禁止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6]
刚刚,沐曦回应问询!
是说芯语· 2025-08-28 04:59
公司产品结构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业务为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研发设计销售 产品包括训推一体系列(曦云C500 C550)和智算推理系列(曦思N100 N260)[3] - 2024年训推一体系列收入721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97% 其中曦云C500(含板卡服务器)收入占比61% 曦云C550占比36%[4][5][7] - 2025年1-3月训推一体GPU板卡毛利率56% 较2024年63%有所下降 智算推理系列GPU板卡毛利率6% 较2024年10%下降[4][5] - 产品交付形态以GPU板卡为主 2025年1-3月板卡类收入占比97% 服务器类收入占比降至0.32%[19][21] 市场竞争地位分析 - 全球GPU市场由英伟达(2024年数据中心产品收入占比89%)和AMD(2024年数据中心产品收入占比49%)寡头垄断[6][9]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华为海思 燧原科技 昆仑芯等ASIC/DSA架构企业 以及寒武纪(2024年云端产品收入占比99%)海光信息等通用架构企业[1][6] - 公司产品在单卡性能层面对标英伟达A100 互连技术MetaXLink达到英伟达H200水平 但软件生态注册用户仅15万人 与英伟达数百万CUDA开发者存在差距[30][31] - 2024年国内人工智能训练推理芯片市场中 公司产品覆盖率低于国际厂商 在互联网企业客户开拓进度滞后于部分国内友商[23][29] 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 - 人工智能芯片迭代周期通常为2年 公司用3年实现两款芯片流片量产 曦云C500于2024年2月量产 下一代曦云C600于2025年7月回片[10][11] - 自主研发MXMACA指令集 包含600条计算指令和800条渲染指令 产品兼容CUDA生态 支持降低客户迁移成本[15][30] - 核心优势在于完全自主掌握GPU IP 指令集和架构 能快速响应客户技术需求 国产供应链布局领先[27][28] 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 - 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 IDC预测国内训练算力年复合增速50% 推理算力年复合增速190%[33][34] - 训练芯片在AI服务器中价值占比73% 推理芯片价值占比25% 公司曦云C系列主要面向训练场景[33] - 云端智算将以通用型GPU架构为主流 端侧场景将出现专用型计算芯片作为补充 形成云边端一体化生态[35] - 地缘政治因素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为国内GPU厂商创造发展空间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和运营商智算平台[15][32] 商业化进展与客户结构 - 产品已赋能教科研 金融 交通 能源 医疗等行业 获得多个智算中心客户认可[15][27] - 互联网企业客户仍优先采购国际产品 国产GPU多集中于推理场景 训练场景导入缓慢 due to 测试周期长和生态薄弱[23][29] - 客户采购驱动因素包括产品性能 CUDA兼容性 集群稳定性以及供应链安全考量[15][26] 未来产品规划 - 主力产品持续聚焦曦云C系列 同时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应对推理市场需求增长[33] - 坚持GPU板卡为主要交付形态 通过PCIe板卡 OAM模组等多形态产品满足不同组网和散热需求[21][28] - 图形渲染GPU产品线已规划研发 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覆盖计算和渲染场景[36]
上海芯片龙头出手并购!
是说芯语· 2025-08-27 10:44
交易概述 - 泰凌微电子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磐启微电子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且不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25日起停牌 [3] 收购方业务优势 - 泰凌微为国内低功耗无线物联网芯片龙头企业 蓝牙芯片全球市占率达12%位列全球第三 Zigbee/Thread芯片出货量全球前十 [5] - 2024年上半年IoT产品与音频产品收入同比显著增长 海外市场渠道及数字电路等配套技术优势明显 [5] 标的公司技术特点 - 磐启微拥有超130项专利 产品涵盖Chirp-IoT™系列、BLE系列及BLE-lite系列三大类 [8] - Chirp-IoT™系列为国内唯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打破国际垄断的产品 BLE室内定位系统xLocate™定位精度达亚米级 [8] - 在数字电路等配套技术方面存在欠缺 产品应用场景受限 [8] 战略协同价值 - 技术互补:泰凌微优势集中于2.4GHz频段 磐启微专长Sub-1G频段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收购后产品线将覆盖双频段 [11] - 市场协同:泰凌微海外渠道可助力磐启微产品拓展全球市场 磐启微技术可增强泰凌微在低功耗广域网领域竞争力 [11] - 应用场景延伸:从室内物联网扩展至室外长距离连接场景 有望成为全球物联网芯片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之一 [11] 行业背景与影响 -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并购超23起 累计交易金额约4000亿元 [11] - 低功耗广域网市场高速增长:预计2030年蜂窝LPWAN工业资产跟踪设备数量增长300% 蓝牙LE与蜂窝结合可穿戴需求上升 LPWAN传感器在精准农业渗透率将达45% [13] - 收购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整合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提升国内外市场份额 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完善 [12][13]
又一批半导体产业链新公司成立
是说芯语· 2025-08-27 06:29
核心观点 - 半导体产业链新公司集中成立 覆盖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及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1] - 头部企业跨区域布局趋势显著 产业资源向政策高地与成本洼地双向流动[1] - 80%新公司由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全资设立 反映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强化产业链控制力[16] - 车规级芯片、碳化硅器件、半导体激光设备等领域投资占比超60% 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市场爆发式增长强关联[16] 地域分布 - 上海成立4家、江苏3家、浙江2家 构成核心聚集区[1] - 海南、内蒙古等新兴区域成为巨头技术落地新据点[1] 核心产业布局 - 海南紫光科技聚焦集成电路设计、数据处理及云计算设备销售 形成"科技+资本"双轮驱动模式[3] - 上海斯达集成电路延续功率半导体优势 专注车规级IGBT芯片研发与产业化[4] - 寒武纪(呼和浩特)聚焦AI芯片中试与本地化适配 服务北方算力中心建设[5] - 北京纬方科技布局5G通信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 延伸京东方"屏之物联"战略[6] - 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佛山)注册资本5000万元 拓展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力电子元器件生产能力[7][8] 产业链细分 - 半导体材料领域:上海惠纯芯半导体专注电子专用材料研发 涉及光刻胶、靶材等国产化替代[10] - 设备制造领域:湖州苏科斯半导体延续清洗设备技术积累 苏州光寰智封涉足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12] - 功率半导体领域:基本半导体(杭州)聚焦碳化硅分立器件 服务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高电压场景[13] 投资主体特征 - 新公司主要由上市公司全资设立 包括紫光、斯达半导(603290)、寒武纪(688256)、海目星(688559)等[3][4][5][7] - 锡英仕达半导体由三家企业联合出资 获无锡本地产业基金技术支持[16] - 产业向呼和浩特、海南等非传统基地扩散 加速形成全国性产业链网络[16]
卢特尼克两次对华芯片不同表态
是说芯语· 2025-08-27 02:29
美国对华芯片政策演变 - 2025年4月至8月特朗普政府实施全面封锁政策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称不向中国出售优质产品 仅提供最低端技术 核心目的是使中国企业技术依赖[1] - 2025年8月政策转向精准控制 英伟达H20芯片获对华出口许可 美方提出"卖给中国人刚好够用的产品"新策略 允许销售但限制性能上限[3] - 政策调整源于双重压力:美国芯片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导致股价持续下跌 同时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性能突破使封锁政策逐渐失效[3][5] 技术控制具体措施 - 硬件层面实施性能限制 英伟达H20芯片算力仅为国际版H100的7.5% 通过协议要求芯片企业将在华销售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3] - 计划激活芯片"片上治理机制" 包括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 实现地理围栏限制 检测到用于超算或军事场景时自动锁死算力[5] - 软件层面强化CUDA生态绑定 全球超400万开发者依赖此系统 通过限制高阶API接口和延缓更新制造"能用但不好用"的依赖陷阱[6] 产业影响与市场反应 - 美国芯片企业承受巨大市场压力 英伟达等公司因销售限制出现股价持续下跌现象 最终促使政策调整[1][3] - 中国国产芯片实现技术突破 华为芯片性能已接近甚至超过H20芯片 美国设定的"刚好够用"技术标准被中国市场改写[5] - 中国企业可能实施反制措施 要求进口芯片通过"后门清零"认证 对电源管理模块等关键环节实施强制性技术审查[7]
CSEAC 2025 大餐已妥等您就位!
是说芯语· 2025-08-26 23:33
展会概况 - 第十三届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及材料展(CSEAC 2025)将于2025年9月4日至6日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2] - 展会规模达6万平方米 设立五大展区 七馆联动 汇聚1130家展商 [2] - 同期举办20+专业论坛 多场圆桌对话 上下游企业对接及新品发布活动 [2] - 包含30所高校和100多家展商参与的校企互动环节 [2] 同期论坛活动 - 9月4日主要论坛包括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半导体设备年会、半导体制造与设备董事长论坛、制造工艺与设备产业链联动发展论坛(上) [4] - 9月4日同期举办半导体制造与材料董事长论坛、高精传感技术论坛、设备仪器赋能科研教学论坛、功率及化合物半导体论坛、全球产业链合作论坛、设备与核心部件配套新进展论坛 [5] - 9月5日重点活动涵盖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论坛、光电合封CPO及异质集成创新大会、光芯片产业链论坛、新器件新工艺论坛、封测先进工艺论坛、量测与测试装备论坛 [5] - 9月5日特别设立半导体设备投融资论坛和绿色厂务与ESG发展论坛 [5][39][40] - 9月6日压轴举办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装备发展趋势论坛 [5][42] 特色活动 - 全球首发"中国芯"AI影片 聚焦AI对半导体产业的变革作用 展现中国半导体发展历程 [8] - 举办2025风米IC精英大讲堂 面向行业专业人士开展深度技术交流 [9] - 设立风米人力行·产教芯相融专题活动 包含高校成果展、人才对接会和企业宣讲会 [44] - 人才招聘会汇聚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新凯来、富创精密等15家头部企业 提供工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研发专家等关键岗位 [45] 参展企业与机构 - 1130家展商参与展会 覆盖半导体设备、材料、核心部件全产业链 [2] - 30所高校参与科研成果展示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2][44] - 100多家展商参与校企互动环节 促进人才与技术双向流动 [2]
三年零突破!北京芯片设计公司的上市路为何这么 “难”?堪称 地狱级!
是说芯语· 2025-08-26 12:52
北京芯片设计公司上市现状 - 近三年北京无芯片设计公司在上交所或深交所成功上市 与北京科技创新重镇地位不匹配 [5] - 上一次成功上市案例为2022年12月燕东微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5] - 2020-2024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2020年145家 2021年162家 2022年123家 2023年82家 2024年77家 [9] 典型企业上市受阻案例 - 芯愿景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申报科创板撤回 研发人员占比仅11.36% 远低于同行广立微82.25% [5] - 昂瑞微电子2023年因IPO政策收紧撤回辅导 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2.39亿元 [6] - 集创北方2022年科创板申报因信息披露问题撤回 存在呆滞料虚假销售虚增收入等问题 [7] - 奕斯伟计算技术2025年赴港上市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5.9%/15.4%/17.7% 盈利能力待提升 [8] 行业竞争与上市挑战 - 芯片设计行业呈现高度内卷局面 企业受困持续高额研发投入难以盈利 [8] - 科创板成为芯片设计公司首选上市地 但对企业科创属性/盈利能力/发展前景有严格审核标准 [9] - 企业面临技术迭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周期波动/供应链风险/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外部挑战 [9] 待上市企业动态 - 摩尔线程2024年11月启动A股上市 专注GPU芯片研发 需应对英伟达等巨头竞争 [7] - 昆腾微电子持续推动上市 专注无线通信芯片设计 面临技术更新与市场份额拓展难题 [7] - 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仍在排队等待上市 面临技术迭代与业务拓展挑战 [6] - 芯洲科技面临行业竞争激烈问题 产品毛利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6]
国产新一代5nm GPU即将面世!
是说芯语· 2025-08-26 07:16
公司融资与危机转折 - 2024年9月公司因未能完成B轮5亿元融资对赌协议 导致股东起诉 账户冻结及全员解约危机 估值曾达150亿元[1] - 2025年2月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引入安孚科技及多家创投机构 彻底摆脱账户冻结困境[3] 技术研发突破 - 核心团队保住伏羲架构研发成果 5nm制程流片验证取得阶段性突破 实现160TFLOPS的FP32算力[4] - 新一代伏羲架构推出A0和B0两款产品 分别专注高端渲染GPU及GPU与NPU融合芯片 支持主流模型端侧部署[4] - 12nm天钧系列GPU已在信创市场实现批量交付 硬件性能与软件生态通过实际应用验证[4]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5年1月美国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倒逼国内加速关键芯片国产化替代[4] - 国产GPU企业获得政策窗口创造的生存空间 技术突破展现国产替代可行性[4][6]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安孚科技提供资本实力与产业链资源 缓解资金压力并支撑供应链管理 为量产扫清障碍[6] - 资本与产业协同推动"卡脖子"技术突围 公司半年内完成从对赌失败到产品量产的逆袭[6]
英伟达 Thor 芯片叩关中国,中国公司抢滩背后的 “后门” 警报
是说芯语· 2025-08-26 02:52
算力革命 - 英伟达Jetson AGX Thor芯片提供2070 TFLOPS峰值AI算力 比上一代Orin芯片提升7.5倍 [1][2] - 基于Blackwell架构 集成2560个CUDA核心与96颗第五代Tensor核心 在FP4精度下实现高算力输出 [2] - 能效比提升3.5倍 解决多芯片堆叠导致的功耗问题 支持机器人长时间自主运行 [2] - 首次在边缘端实现大型生成式AI模型实时推理 支持Llama、Gemini等主流语言模型 [6] - 通过273GB/s显存带宽和4组25GbE高速接口 同步处理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并将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 [6] 产业应用 - 优必选Walker S2工业人形机器人搭载Thor芯片 在东莞工厂流水线完成自主换电操作 [1]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中国厂商表态将采用Thor芯片 [8] - Isaac机器人平台与GR00T基础模型构建从训练到部署的全栈工具链 助力中国企业缩短与波士顿动力技术差距 [8] 安全争议 - 国家网信办就H20芯片"后门"风险约谈英伟达 起因是美国议员提案要求出口芯片加入"追踪定位"功能 [9] -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芯片设计封闭性使外部审计困难 仅凭企业声明无法满足国家安全审查需求 [9] - Thor芯片需处理大量敏感场景数据 128GB内存和边缘计算特性形成独特安全盲区 [9] - 美国5月提出法案要求强制加入"后门" 配合企业可获得出口管制豁免 [10] 技术依赖与替代 - Jetson平台全球已有220万开发者和7000多家公司使用Orin芯片 技术生态依赖性强 [11] - 国产CloudMatrix芯片单集群算力达300PFlops 性能接近英伟达NVL72超节点 [11] - 国产芯片在软件生态成熟度上仍存在差距 形成"技术落后与安全隐患"的悖论 [11] - 专家建议采用"白盒测试"模式要求外企开放部分技术文档 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 [11]
突发!汇顶总裁被立案,涉嫌内幕交易
是说芯语· 2025-08-25 23:03
公司管理层事件 - 公司总裁柳玉平因涉嫌内幕交易于2025年8月22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 - 立案仅针对柳玉平个人 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无关 [4] - 柳玉平于2025年3月21日被聘任为公司总裁 担任总裁仅五个月即被调查 [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1亿元 同比下降0.2% [5]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31亿元 同比增长35.74% [5] - 基本每股收益0.94元 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5元(含税) [5] 公司业务背景 - 公司是国内指纹识别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 [5] - 产品线涵盖传感器、触控、音频、安全、无线连接等领域 [5] - 柳玉平自2005年起在公司历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工程部总监、副总裁、供应链负责人、产品线负责人等职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