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芯闻
icon
搜索文档
DDR4,价格翻番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DRAM价格飙涨 - 核心观点:DRAM价格在1个月内翻倍,主要因中国大陆厂商预期停产DDR4并转向DDR5生产,导致市场短缺疑虑扩散 [2] - 价格变动: - 2025年6月DDR4 8Gb批发价达4.12美元/个,较前月2.06美元上涨100% [2] - DDR4 4Gb价格达3.14美元/个,较前月1.57美元上涨100%,创2021年7月以来新高 [2] - 7月价格进一步调涨数%,电子产品商社称"1个月内翻倍为史上首见" [2] 行业供需动态 - 供应端变化: - 全球三大DRAM厂(三星、SK海力士、美光)正将产能转向DDR5和AI用HBM,DDR4产量缩减 [3] - 中国大陆厂商CXMT计划停产DDR4,加剧供应紧张,目前仅剩南亚科等少数供应商 [3] - 采购行为: - 买家因短缺预期加速采购,谈判主动权转向卖方市场 [3] - 商社反馈"为确保数量只能接受卖方定价" [3] 技术迭代影响 - DDR4/DDR5转换: - 行业加速向DDR5迁移,DDR4产能收缩成为价格飙升关键诱因 [2][3] - 次世代产品(DDR5)与AI用HBM成为三大厂布局重点 [3]
惠誉下调英特尔评级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信用评级下调 - 惠誉将英特尔长期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B 仅比垃圾级高出两个等级 接近垃圾债边缘[2] - 标普全球在2024年12月已将英特尔信用评级下调至BBB 穆迪在2024年8月将长期高级无担保债务评级从A1下调至Baa1 评级展望均为负面[2] 经营压力与市场挑战 - 英特尔面临恩智浦、博通、超微等竞争对手瓜分市场份额的压力[2] - 消费性电子与企业需求成长迟缓 需求环境比预期更具挑战性 侵蚀公司获利能力[2] 信用指标与改善要求 - 英特尔信用指标较弱 未来12-24个月需依赖更强劲的终端市场和新品成功升级导入[2] - 公司需达到净债务削减目标才可能重返原有评等水准之上[2]
2nm芯片,价格飙升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台积电2纳米制程进展 - 公司明年将有4座2纳米工厂满载运转,合计月产能达6万片晶圆 [2] - 2纳米单片晶圆报价上看3万美元,较3纳米制程高出50% [2] - 目前试产阶段良率已达60%,已具备稳定量产条件 [2] - 苹果、高通与联发科等大客户预计将率先采用2纳米制程 [2] 台积电2纳米产能布局 - 新竹P1厂已完成试产并即将启动量产 [2] - 高雄P1厂已开始量产,月产能约1万片 [2] - 高雄P2厂正在装机,预计3-4个月后启动试产,满载后月产能可达3万片 [2] 客户成本与竞争态势 - 公司推出"CyberShuttle"共享试产服务,允许多家客户共用试晶圆以降低成本 [2] - 若三星成功推进2纳米GAA架构芯片并提高良率,可能对台积电形成价格压力 [2]
三星HBM 4,最大挑战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三星电子业务复苏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半导体)开始复苏,董事长李在镕摆脱法律危机后推动业务发展[2] - 代工业务与特斯拉签署22万亿韩元合同,扭转系统LSI部门低迷局面[2] - Galaxy Z Flip 7搭载Exynos 2500处理器,改善系统LSI部门表现[2] 全球管理活动 - 李在镕近期扩大全球管理影响力,包括参与韩美关税谈判和与特斯拉CEO讨论合作计划[2] - 经营活动此前受法律风险限制,现积极投资对关税谈判产生间接影响[2] 半导体业务三大挑战 - 内存领域HBM、晶圆代工领域2nm、系统LSI领域Exynos是三大挑战[3] - Exynos 2500弥补早期低迷,但Galaxy S25系列仍选择高通骁龙8[3] - 获得特斯拉22.7647万亿韩元2nm制程合同,改善代工业务弱点[3] 代工业务生态影响 - 特斯拉订单推动行业反弹和生态系统扩张,包括IP、设计公司和后处理公司[4] - 大客户加入有助于建立生态系统,为未来2nm工艺客户提供支持[4] HBM业务进展 - 公司向AMD供应12层HBM3E,但市场仍认为其落后于SK海力士[4] - 第二季度HBM3E占HBM总业务80%以上,预计下半年超90%[4] - 已完成HBM4用1c DRAM量产审批,并向客户供应样品[4] - 行业预计公司将在下半年至明年在HBM市场取得积极成果[4] 行业分析师观点 - 非Nvidia阵营(AMD、博通等)认证结果积极,需从乐观角度看待HBM业务[5] - 公司内部对12层HBM3E氛围良好,整体改善明显[5]
英飞凌预期,行情好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公司业绩预测调整 - 上调本财年利润率预测,预计营收约为146亿欧元(约合169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49.6亿欧元 [2] - 调整后毛利率至少达到40%(此前约为40%),利润率目前应达到15%左右(此前约为15%左右) [2] - 投资总额目前约为22亿欧元(之前为23亿欧元),自由现金流有机增长约为10亿欧元(之前约为9亿欧元) [2] 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销售额为37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3] - 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3亿欧元下滑至3.05亿欧元 [3] - 分部业绩从7.34亿欧元下滑至6.68亿欧元,利润率为18% [3] 分析师预测与公司指引 - 分析师预计该财年收入为146.7亿欧元,分部业绩利润率为16.4% [3] - 分析师此前预测第三季度销售额为37.1亿欧元,净利润为3.24亿欧元,分部业绩为5.85亿欧元,利润率为15.8% [4] - 公司预计本季度营收约为39亿欧元,分部利润率将达到百分之十几左右 [5] 战略增长领域 - 重点布局软件定义汽车、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解决方案、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未来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通过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增强在软件定义汽车领域的发展 [3] - 凭借功率半导体、模拟和传感器以及控制和连接的产品组合占据有利市场地位 [3]
AMD,能威胁英伟达吗?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行业竞争格局 - NVIDIA自2022年起主导AI芯片市场,凭借Ampere和Hopper架构及CUDA生态系统建立壁垒 [4] - AMD在CEO苏姿丰领导下全面转向AI,但面临NVIDIA已签约大型科技公司的锁定效应 [4] - AMD Instinct MI300X加速器内存容量达NVIDIA H100的2倍,CDNA 3架构在推理应用构成威胁 [5] 技术产品对比 - MI300系列价格比NVIDIA同类产品低20%-30%,微软和OpenAI已采用其技术栈 [9] - 下一代MI400系列将搭载HBM4技术,内存容量提升50%,并推出机架级解决方案"Helios" [10] - AMD EPYC Venice CPU性能对标NVIDIA Rubin NVL144,但需完善硬件-软件全生态系统 [10] 市场动态与策略 - 大型科技公司因资本支出压力跟随行业炒作,NVIDIA芯片被视为默认选择 [6] - AMD通过性价比策略(如MI300系列)切入市场,但品牌认知度仍落后于NVIDIA [6][9] - 2023年Q2财报将反映AMD在AI领域增长,分析师预期受OpenAI等客户需求推动营收同比上升 [11] 生态挑战 - NVIDIA通过开发者工具和AI框架控制生态,客户转换成本高 [6] - AMD需证明其解决方案能兼容现有基础设施,而非完全替代NVIDIA [10]
台积电2nm泄密,有人被抓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外泄事件 - 台积电发现多名员工涉嫌在职期间试图取得2纳米制程关键专有资讯并已对涉案人员采取法律行动[2] - 涉案人员包括1名前工程师和2名现任工程师,其中3人已被声押禁见[3] - 案件由台积电内部监控机制发现档案接触异常后主动调查并移送司法[3][4] - 2纳米制程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将应用于智能手机和AI加速器等芯片[2] 2纳米制程技术细节 - N2节点采用环栅(GAA)纳米片晶体管,性能较N3E提升10%-15%,功耗降低25%-30%,晶体管密度提升15%[5] - 256Mb SRAM模块平均良率超过90%,显示制程已趋成熟[5] - 采用SHPMIM电容器使电容密度提升1倍以上,薄层电阻和过孔电阻均降低50%[6] - 客户采用速度显著加快,第一年新流片数量达N5同期的2倍,第二年达4倍[6] 2纳米技术路线图 - N2将于2024年下半年量产,A16和N2P将于2025年上市[4] - N2P为性能增强版,较N2性能提升5%-10%,功耗降低5%-10%[7] - A16支持背面供电网络(SPR),制造成本更高但效率更优[7] - N2X作为终极版本将于2027年量产,适用于需要最高时钟速度的应用[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和日本Rapidus等少数企业持续研发先进制程[2] - 台积电和三星每年资本支出均超过300亿美元[2] - 移动产品仍是N2主要应用,但HPC和AI客户加速采用该节点[7]
ICTS信息展前瞻!数字蝶变·智造新生,9月相约5.2馆开启工业未来式!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0:10
展览概述 - 2025中国工博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展以"数字蝶变·智造新生"为主题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 [4] - 展会将于2025年9月23日-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5.2馆举办 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展会 [3][6] - 采用"展+会"联动模式 同期举办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主题行业峰会 [8] 核心展示领域 - 集成电路展区:集中展示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突破与协同创新成果 包括制造设备、封装技术、半导体材料及芯片产品 [9][11] - 工业智能体/软件展区:聚焦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大领域 展现AI赋能的工业软件数智化跃迁 [9] - 工业服务展区:以"技术+服务"双轮驱动 构建"三位一体"产业生态体系 [9] 六大专题展区 1. 集成电路:涵盖制造设备、先进封装技术、半导体材料及IC设计支撑体系 [11] 2. 数智化技术: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物联网、算法算力与大数据 [11] 3. 工业软件:展示基础软件、行业特色软件、嵌入式软件及信创软件 [11] 4. 工业服务:涉及供应链服务、咨询服务、检测认证及教育培训 [11] 5. 应用场景:覆盖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物流仓储及3C电子行业 [11] 6. 创新应用:包含智能座舱、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 [11] 同期活动 - 举办2025国际工业互联网大会暨数字工业系列峰会 [14] - 第三届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14] - 7场行业研讨会 涵盖工业软件、端侧AI、工业算力芯片等热点话题 [15][16]
芯片的“打磨师傅”:CMP
半导体芯闻· 2025-08-04 10:37
CMP技术在芯片制造中的关键作用 - CMP(化学机械研磨)是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负责将晶圆表面打磨平滑以确保后续制程精准进行[2] - CMP同时利用化学反应软化表层材料和机械抛光刮除凸起,通过旋转抛光垫和研磨液的协同作用实现表面平坦化[2] - 每完成一层芯片结构堆叠后必须进行CMP处理,类比建筑地坪工程对摩天大楼稳定性的作用[2] CMP在芯片制造流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 绝缘层平坦化:用于浅沟槽隔离(STI)结构中氧化层多余部分的磨除[4] - 金属层平坦化:处理导线间接触孔/通孔填充金属(钨/铜)后的表面修整[4] - 多层制程过渡:在每层介电层或金属层沉积后恢复表面平整度[4] CMP核心耗材与供应链格局 - 研磨液(slurry)是关键耗材,其品质直接影响晶圆表面光洁度[4] - 高阶CMP研磨液供应被国际大厂垄断,主要供应商包括美国Cabot Microelectronics、DuPont及日本Fujimi、Showa Denko[4] - 研磨液配方需综合考量化学试剂、pH调节剂和研磨颗粒的配比协同[4] 研磨颗粒技术分类与特性 - 二氧化矽(Silica-based)颗粒:表面特性与去除选择性的平衡[5][6] - 氧化铝(Alumina-based)颗粒:硬度差异带来的研磨效率变化[5][6] - 氧化铕(Ceria-based)颗粒:针对特定材料的精密研磨需求[5][6] CMP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 精度控制难题:过度研磨导致线路损伤与研磨不足影响平坦度[6] - 纳米级制程适配:低介电常数材料(low-k)等脆弱材料的研磨保护[6] - 创新解决方案:开发新型研磨液/抛光垫、引入AI实时监控系统提升工艺稳定性[6]
这个国家,要实现半导体自主
半导体芯闻· 2025-08-04 10:37
越南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 - 越南政府设定2027年目标:实现关键半导体芯片的独立设计、制造和测试能力 [2] - 战略涵盖38个项目任务分配给10个部委 其中10个项目已完成 24个在建 4个未启动 [2] - 重点推进项目包括专用芯片开发、电子产业升级、人才吸引及半导体外商投资 [2] - 人力资源发展计划34项任务中9项已完成 25项按年度计划推进 [2] -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扩建本土芯片生产设施及在主要城市建设国际标准洁净室实验室 [2] 产业现状与外商投资 - 半导体及高科技领域累计吸引170个FDI项目 总注册资本达116亿美元 [3] - 芯片设计领域有近50家外资企业和10余家越南本土企业 [3] - 封装测试行业包括14家外资企业和1家内资企业 配套产业含15家外资企业 [3] - 越南被选为全球半导体联盟合作举办顶级行业活动的10个国家之一 [3] 政策与生态建设方向 - 政府要求转向技术转移导向型激励政策 强化政府-企业-学术界三方协同 [4] - 财政部需加速人力资源计划实施 重点吸引具备全球链的先进高科技FDI项目 [4] - 教育部年内将推出STEM专业学生学分激励计划 [4] - 外交部将建立海外越南半导体专家数据库 工贸部推动越南从美国出口管制名单移除 [4] - 总理强调半导体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需整合国内外资源支持 [4] 行业战略意义 - 半导体芯片被定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 尤其在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 [3] - 当前发展已为越南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科技创新及数字化转型突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