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风云A9L,20万级豪华价值天花板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5 04:26
风云A9L市场表现 - 风云A9L上市24小时内订单突破5万辆 刷新中国品牌豪华轿车销售纪录 [3] - 全国展厅人潮涌动 试驾预约排不上号 部分城市出现"一车难求"现象 [3] - 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在上市发布会表示对产品大卖充满信心 [2] 产品成功核心因素 - 颠覆性定价策略:13 99万元超级置换价打破C级豪华车价格天花板 [6] - 越级产品力:以B级车价格实现C级车尺寸+D级车体验 重新定义豪华标准 [6] - 用户共创模式:收集全球500万用户18800条意见 采纳1278条改进细节 [6] 技术参数与配置亮点 - 空间尺寸:车长超5米/轴距3米/车宽近2米 实现3 1倍轮轴比+2 05倍轮高比 [18] - 动力性能:四驱版最大功率470kW/扭矩854N·m 百公里加速4秒级 [26] - 续航表现:实测纯电续航260km(同级多15度电) 综合续航2500km+ [19][26] - 底盘配置: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组合 过弯性能提升50% 舒适性提升30% [21] - 安全标准:88%高强度钢铝车身 9安全气囊全覆盖 关键部位2GPa强度 [26] 品牌战略与行业影响 - 风云品牌三年规划:推出16款新车 覆盖轿车/SUV/MPV及多种动力形式 [15] - 技术普惠战略:将50万级豪华配置下放为全系标配 重构行业价值标准 [17][21] - 全球研发验证:产品经过57°C沙漠/3000m海拔/75%湿度等极端环境测试 [24] 公司技术生态体系 - 与华为合作智界系列注入智能化基因 与小米生态链合作掌握互联网方法论 [31] - 依托28年造车底蕴 形成"科技+互联网+制造"三位一体爆款制造体系 [31] - 6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打造全球高性能电混E平台 支持产品高端化突破 [26] 品牌历史与定位 - 风云品牌源自1999年奇瑞首款轿车 曾开创自主品牌黄金时代 [9][10] - 2023年重启为新能源序列 以"四高"标准重新定义电动车价值维度 [11] - 2025年升级为独立品牌 肩负智电时代重塑中国豪华标准使命 [14]
揭开小米YU7首用2200MPa超强钢的幕后风云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5 04:26
小米YU7的2200兆帕超强钢技术 - 小米YU7采用2200兆帕超强钢与内嵌式防滚架AB柱 刷新汽车超强钢强度记录 [2] - 雷军多次公开强调该技术 合作研发机构为东北大学和育材堂 [3] - 2200兆帕钢在2000兆帕基础上强度提升200兆帕 同时保持韧性相当 [12] 车用超高强度钢发展历程 - 2010年代车用钢从1500兆帕逐步升级至1900兆帕 [4] - 2017年北汽新能源LITE全球首用2000兆帕热成型钢 [5] - 2020年坦克300成为首款采用铝硅镀层2000兆帕热成型钢车型 [11] 育材堂技术突破与专利竞争 - 育材堂攻克2000/2200兆帕铝硅镀层技术 打破安赛乐米塔尔全球专利垄断 [12] - 关键技术突破:将镀层厚度从30微米减至15微米 优化碳原子堆垛方式提升韧性 [30][31] - 2019年获得中国专利授权 2024年安米专利被中国最高法院判定无效 [32] 铝硅镀层热成型钢行业格局 - 全球热成型钢年用量约500万吨 中国占100万吨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1000万吨 [33] - 安赛乐米塔尔曾通过专利垄断全球市场 授权费导致材料溢价2500-4000元/吨 [22] - 小米2024年投资育材堂 并率先在YU7应用其2200兆帕技术 [35] 国际专利风险与挑战 - 育材堂技术在欧洲部分国家未获专利 中国车企出口面临潜在侵权风险 [35] - 安米通过欧盟诉讼施压中国车企 要求出口车型采用VAMA供应链 [25][26]
顶奢豪车装X指南:副驾没了,狗窝留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3 15:26
宾利纯电概念车EXP 15设计亮点 - 采用非对称三门设计(驾驶侧单门、乘客侧双门)与三座布局,取消传统副驾驶座[4][5][27] - 腾出空间可改装为宠物床或容纳两个登机箱,乘客座椅支持45度旋转及后躺模式[6][28][29] - 内饰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全宽仪表台可在数字屏与木质饰面间切换,中央机械装置显示行车信息[26] - 外观延续经典飞翼B徽标与矩阵格栅,五大核心设计原则包括直立优雅前脸、数字艺术品格栅、无尽引擎盖线条等[18][22][23] - 采用可持续材料:英国百年供应商提供的100%羊毛织物、真丝提花、3D打印钛金属饰面[33][34] 宾利电动化战略布局 - EXP 15是Beyond100战略首个具象成果,预示2026年首款量产纯电车设计语言[4][11] - 计划2026年发布首款量产车后每年推新,2030年实现全系电动化[11] - 已在英国投资25亿英镑用于工厂改造与电池技术研发[13] - 转型策略兼顾品牌调性,避免"一味电动化"冲击奢华基因[14] - 瞄准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与富裕客户对可持续豪华的需求[15][16] 技术性能与行业影响 - 预计量产车续航超600公里,支持800V快充,0-100km/h加速4秒内[35] - 帕拉斯金液态金属车漆不干扰雷达信号,适配自动驾驶场景[34] - 被外媒视为对保时捷Taycan、宝马i7等竞品的直接挑战[37] - 设计灵感源自1930年Speed Six车型,融合经典比例与创新布局[20][32][38]
在华第三位一把手被放弃,这家豪华品牌还有出路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3 15:26
核心观点 - 捷尼赛思在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销量低迷且亏损严重,但公司仍坚持通过国产化、新能源转型和本土化策略寻求突破 [20][40][44] - 品牌形象模糊、产品水土不服、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当前主要问题 [29][34][35] - 中国豪华车市场竞争激烈,但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为捷尼赛思提供机会 [51][55] 管理层变动 - 2025年6月捷尼赛思中国CEO朱江离职,任职未满一年 [2] - 前任李哲任职仅9个月,更早的何睿思任职近4年 [4][7][9] - 目前暂无接替人选,公司计划将销售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 [10] 品牌历史与现状 - 捷尼赛思2008年作为现代高端车型进入中国,2015年独立为品牌,2021年重返中国 [11][15] - 2021-2024年在华年销量分别为367台、1457台、1558台、1328台,远低于主流豪华品牌 [26] - 截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30亿元,单车营销费用高达71万元 [28][40] 市场挑战 - 60%一线城市消费者误认品牌为"宾利仿品"或"不知名新势力" [31] - 主销车型GV30配置低于竞品,设计风格与中国年轻消费者偏好不符 [34] - 全国仅19家门店,远少于奔驰600家的规模,售后服务覆盖不足 [35] - 首款纯电GV60两月仅售70台,技术指标落后国产竞品 [36] 战略调整 - 未来3-5年将推出本土化研发制造的新能源产品,目标进入可持续盈利阶段 [20][42] - 采用独资形式,利用北京现代闲置产能生产纯电、插混及燃料电池车型 [43] - 国产化可降低25%关税等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 [44] - 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但细节尚未落地 [37] 行业环境 - 中国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0%,供应链具备成本优势 [46] - 丰田雷克萨斯、大众等已在中国布局新能源生产,现代集团跟进此趋势 [49] - 政策支持外资高端新能源品牌本地化发展 [53] 运营优化 - 推出"展厅+"轻资产模式,经营成本预计降低60% [59] - 2025年3月深圳试点新门店模式,计划扩大推广 [60] - 在无服务网点区域借助第三方提供售后支持 [61]
和特朗普闹翻了,马斯克搭上莫迪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2 13:46
特斯拉印度市场布局 - 首家展厅将于7月15日在孟买Bandra Kurla Complex开业,选址紧邻交通枢纽和高端商业中心 [3] - 首批引入6辆Model Y车型,均从上海超级工厂进口,报关价32,500美元/辆,叠加70%关税后售价超55,000美元 [4][5] - 同步进口充电设备及零配件,总成本达1百万美元,计划建设超充设施和零部件仓库 [6][7] - 后续计划在德里、海得拉巴等城市扩展零售及服务网络 [7] 印度市场政策环境 - 印度对进口纯电车型征收最高110%关税,当前特斯拉仍需面对70%关税壁垒 [8][28] - 印度政府2030年目标为电动车占新车销量30%,为特斯拉提供长期发展空间 [10][53] - 2024年政策松动允许整车进口试水市场,但要求提交本地化生产路线图 [20][35] 特斯拉与印度政府博弈历程 - 进入印度计划始于2017年,因高关税问题搁置八年 [12][15] - 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印度关税政策,要求降低税率以测试市场需求 [16][19] - 印度政府坚持"先建厂后降税"立场,导致长期僵局 [17][19] - 2023年莫迪与马斯克会晤成为转折点,次年出台特别电动车进口政策 [44][46][47] 印度汽车市场潜力 - 人口超14亿且中产阶层扩张,千人汽车保有量仅30-40辆,远低于中美市场 [50][51] - FAME计划提供购车补贴并推动充电基建,形成有利政策环境 [53] - 本土产业链已具基础,塔塔、马恒达等企业完善配套体系 [54] 特斯拉全球业绩表现 - 2024年中国市场交付65.7万辆(+9%),占全球总量1/3,但2025Q1份额受小米、蔚来挤压 [58][60] - 欧洲市场2025Q1注册量同比腰斩,份额从1.6%降至不足1% [62] - 美国市场贡献48%全球销售额,2025Q1Model Y改款助力销量企稳 [63][64] 马斯克对印度市场的顾虑 - 高关税导致终端售价翻倍,Model Y超5万美元定价与印度消费力存落差 [27][31] -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用户体验 [29][30] - 行政流程缓慢被马斯克批评为"官僚主义严重" [32][33]
“开车睡觉”要去警局,那蒙眼停车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2 04:26
行业监管与市场反应 - 2025年4月国家整顿智能驾驶后,车企将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2] - 高速公路标语更新为强调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需保持专注[4] - 行业竞争激烈,车企寻求差异化策略[4] 某车厂L4级智能泊车功能 - 7月9日某车厂宣布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并为事故损失兜底[5] - 该功能限定在泊车场景,技术描述谨慎,使用"媲美"而非直接宣称L4级[6] - 业内人士质疑其技术真实性,认为仍是L2级能力,但车企承担全部责任是行业进步[12][13] 真正的L4级泊车技术 - L4级泊车需完全无人化,支持远程指令,在封闭或指定停车场内自动寻位、避障[17] - 华为乾崑智驾泊车代驾VPD已在深圳机场商用试点,支持自主泊入泊出和避障功能[18][20][21] - 2024年华为自动泊车累计使用1.02亿次,技术成熟度高[23] 车企智驾保障服务 - 华为鸿蒙智行赠送12个月"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最高保障500万元[29] - 阿维塔推出最高600万元"智驾无忧"服务[30] - 小米计划联合险企推出最高300万元"小米智驾保障服务"[31] - 小鹏汽车推出年费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赔付100万元[32] 智驾险争议 - 智驾险分为正规保险产品和企业自担风险的服务权益两类[33] - 车企同时作为售卖方和理赔界定方,可能影响条款公正性[35] - 某车厂虽承诺泊车事故兜底,但仍保留特殊情况免责条款[35]
电动车续航暴跌,高温不敢开空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0 14:05
核心观点 -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行驶速度影响大于高温影响,速度提升导致续航显著下降 [2][3] - 空气阻力随车速平方增加是能耗急剧上升的主因,空调能耗远低于风阻影响 [11] - 高温对续航的影响在低速时更明显,因空调能耗占比相对增大 [12] 速度对续航的影响 - 电动货车在50-80英里/时速度区间续航下降39%(143英里→88英里) [8] - 电动轿车同速度区间续航下降28%(277英里→200英里) [10] - 速度每降低10-15英里/时,续航可延长20%-30% [11] 高温对续航的影响 - 95°F高温下电动汽车续航比75°F时平均减少17% [12] - 低速行驶时空调能耗占比较大,高速时风阻成为主导因素 [12] 提升续航的实用方法 - 车速从70降至60英里/时可增加10%-20%续航 [15] - 连接外部电源时预冷车厢可节省电池电量 [16] - 使用空调循环模式和座椅通风功能更高效 [17] - 避免急加速/刹车并利用动能回收系统 [18] - 停车时选择阴凉处降低初始车内温度 [19] 行业技术发展 - Lucid Air Grand Touring风阻系数0.197,续航达512英里 [11] - 雪佛兰Silverado EV WT风阻系数0.331,续航493英里 [11]
车市三极分化:自主内卷、合资反扑、豪华塌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0 14:05
2025年6月中国车市销量表现 - 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创历史新高 [3] - 上半年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 [3] - 自主品牌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7%,市场份额达64.2% [8] - 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6% [9] - 豪华车零售23万辆,同比下降7%,环比增长18%,市场份额11.0% [9] 销量增长驱动因素 - 国家"两新"政策补贴拉动效果显著,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占私人购车70% [4][5] - 车企降价促销潮推动销量,比亚迪等10余个品牌参与,最高直降5.3万元 [6][7] - 自主品牌价格体系重构:C级车当B级卖,B级车卖A级价,A0级车型降至5万元级别 [12][13] 自主品牌竞争格局 - 上半年比亚迪销量214.6万辆(+33%)领跑,吉利(+47%)、长安、奇瑞、长城紧随其后 [17] - 新势力阵营零跑(+155.7%)、小鹏(+279%)、理想表现突出,小米汽车交付量同比大增456% [18][19] - 行业陷入无序价格战,已开始倒逼合资车企降价 [14][16] 合资品牌复苏迹象 - 一汽丰田(+16%)、上汽大众(+2.3%)、广汽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实现正增长 [23] - 通过渠道稳定、油电同智策略和电动化产品布局实现回暖 [25][26] - 推出"一口价"策略消除终端价格乱象,提升消费者信心 [29] 豪华品牌市场困境 - BBA终端优惠幅度达10%-30%,仍难阻销量下滑 [39] - 2025年传统豪华品牌持续恶化,玛莎拉蒂(-87%)、阿斯顿·马丁(-72%)等超豪华品牌崩盘 [37] - 奥迪(+15.7%)成为BBA中唯一正增长品牌,得益于本土化战略 [41][42] 行业格局演变 - 从"自主崛起、合资衰落、豪华疲软"转向"自主内卷、合资反扑、豪华塌方" [9] - 国家已出手规范行业秩序,可能标志内卷阶段结束 [20] - 合资品牌通过灵活定价+产品升级+本土化转型实现反弹 [30]
铂智3X独白:我是丰田,也是新势力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9 13:55
销量表现与市场反响 - 2025年前6个月广汽丰田实现销量364218辆,同比正增长[2] - 铂智3X上市4个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成为小爆款[3][30] - 该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和丰田品质重塑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认知,从质疑转向认可[6][8][13] 产品开发与本土化创新 - 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由中方团队主导产品定义,首次实现现地化开发[15][22][39] - 开发流程打破传统:下线前持续调整配置,如新增520KM版本L2++智驾功能,涉及600多个零件重组[26][28][30] - 基于两次深度调研锁定二三线城市务实家庭用户,学历高、重品质且追求性价比[25] - 上市后通过OTA升级新增华为HiCar互联等功能,保持快速迭代[31] 安全与技术标准 - 坚持圆形方向盘设计,否决异形方案,因时速100公里下存在操作隐患[50] - 电池安全超国标:提前16个月满足GB 38031—2025,新增"山"形仿真测试(507J挤压力)和90度侧柱碰[53][55] - 行驶中禁用视频播放功能,通过马赛克界面降低驾驶干扰[57] 设计理念与年轻化策略 - 采用"二律双生"设计理念,融合力量感与流畅线条,避免同质化[68][71] - 内饰以毫米级优化空间,提供米色/橙色等个性化选择,订单占比高[72][74][75] - 目标用户为95后(未来占比40%),注重智能化、舒适及社交体验[62][64] 战略转型与行业定位 - 从技术跟随转向创新引领,整合华为电驱、鸿蒙座舱等打造铂智7,强化智电护城河[80][82] - 提出"聚变2030"战略:2024-2026年转型攻坚,2027-2030年战略反攻[82] - 重新定义合资新势力:结合第一梯队智电配置与丰田品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3][43][47]
大型纯电SUV 确认取消!本田突然宣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9 13:55
行业趋势变化 - 汽车行业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制造商重新审视全面电动化路线图 美国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放缓且联邦税收优惠即将取消 [2] - 市场需求减弱及美国政治因素导致本田停止开发大型电动SUV并削减2030年电动汽车投入计划 [3][4] - 特朗普签署法案取消7500美元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该政策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 [5] 本田战略调整 - 本田终止原计划2027年推出的大型电动SUV开发 该车基于全新电动架构 续航480公里 原计划在美国俄亥俄州生产 [7][8] - 2024年5月本田仍宣称电动汽车是小型移动产品最有效解决方案 目标2040年实现100%电动化 但到2024年已多次调整计划 [10] - 2022年计划推出30款电动车 2030年产量超200万辆 后缩减为到2030年电动车占比30% 2024年暂停加拿大数十亿美元电动车中心投资 [13] - 2024年4月转向混合动力车型 与电动车共线生产 5月CEO表示2030年电动车占比预期降至20% [13][15] - 电动车领域投资预算削减30% 从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 约合690亿降至484亿美元 [15] - 计划未来四年推出13款混动车型 2030年混动销量目标220万辆 较2025年增长120% [18] 其他车企动态 - 路特斯取消2028年全面电动化计划 转向混动车型 保时捷增加混动车型选择 承认无法实现2030年80%电动化目标 [22] - 沃尔沃放弃2030年纯电目标 改为90%插混+纯电 日产取消小型电动SUV计划 [22] - 宝马称内燃机是"基础" 兰博基尼押注合成燃料 奔驰延长发动机寿命 奥迪宣布再生产汽油机10年 [22] - 福特逐步放缓电动车计划 捷豹路虎搁置印度10亿美元电动车工厂 日产取消美国电动轿车生产计划及日本11亿美元电池厂 [23][24] 行业整体态势 - 过去6-9个月车企意识到电动车计划与消费者需求不符 正集体调整战略 [22] - 2025年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 制造商应对变化削减电动车投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