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险

搜索文档
保费比油车高63%,新能源车险刺客是怎么来的?
吴晓波频道· 2025-08-29 00:30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 2024 年有 137 个新能源车系赔付率超 100% ,相当于 ' 保一台亏一台 ' 。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一年没出险,过去燃油车保费是逐年递减的,新能源险费下一年竟然贵了上千块。" 社交平台上,新能源车主对车险的吐槽屡见不鲜。进入 2025下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已稳定超过50%,但尴尬的是,与同价位燃油车 相比,电车保费始终居高不下,乃至被贴上了"车险刺客"的标签。 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车均保费比油车高出 63%,即便扣除车龄等因素,仍比油车贵10 % — 20%。 更 令人 难以接受的是, "连续不出险、保费递减"本是车主对车险的"默认认知",可这一规则在部分新能源车身上似乎失效了。不少车主不得不精 打细算"做减法",甚至无奈弃保。"不是艺高人胆大,是真的不划算。" 一边是渗透率持续走高,一边是不满声浪渐起, "车险刺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未来又能否改善? "车险刺客"花式跳涨 社交平台上,有关 "车险刺客"的吐槽几乎涵盖了从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 图源:小红书 最普遍的,自然是电车与油车的保费差距。有网友总结不同价位的差异: 10 万元 ...
不是所有的“智驾险”都“保险”
虎嗅· 2025-08-13 10:30
今年4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小鹏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正式上线",售价239元/年,最高可赔偿100 万元,保障场景包括智能行车及泊车全场景。这一消息曾被解读为"智驾险"商业化落地的重要突破。 随着近期L3级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试点加速落地,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革正推动"智驾险"从"营销噱 头"向"风险共担机制"转型。 自2019年长安汽车推出首款"自动泊车责任险"以来,"智驾险"市场已历经六年探索。但这一新兴险种在 责任认定、数据归属、合规性等核心问题上仍迷雾重重。当事故责任从"人"转向"技术",车险行业的底 层逻辑将被如何改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业务必须由持牌保险公司经营。当前,由于辅助驾驶事故样本量 有限,难以满足传统精算模型有效定价所需的数据量,导致保险公司尚未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独立"智 驾险"产品。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市面上的"智驾险"产品,多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车企推出的增值 服务或用车权益。 以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为例,该服务是针对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服务权益,不 取代交强险和机动车商业险。在小鹏汽车官方合作渠道购买车险的新保及续保客户才可购买, ...
穿过“人机共驾”定责迷宫 “智驾险”离真保险还有多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5
智能辅助驾驶保障服务现状 - 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辅助驾驶"兜底"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若符合条件可触发赔付,业内称为"智驾险" [1][2] -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价格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鸿蒙智行的保障权益购车时随车赠送,价值约4000元 [2] - 小米汽车计划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300万元 [2] "智驾险"的本质与运作机制 - "智驾险"并非监管部门备案的真保险,而是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权益类选项,赔付责任由车企承担 [1][3] - 赔付前提是车主需先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且商业险须为与车企合作的保险公司产品 [5][6] - 保险公司参与产品设计、规则制定和风险控制,但实际赔付由车企负责,保险公司提供隐形背书 [7] 行业挑战与发展瓶颈 -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L3级尚未完全落地,"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厘定复杂 [1][8] - 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数据真实性与透明度不足,保险公司难以精确定价 [8][9] - 智能驾驶数据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算法迭代快,导致承保理赔数据不稳定 [9] 未来发展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提出要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谋划转型发展 [9] - 未来智驾险可能成为单独险种,需解决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产品定价等问题 [10] - 建议加快完善立法,明确事故责任划分,出台行业标准,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 [10]
智驾兜底承诺辨析:责任怎么认定?风险如何定价?
第一财经· 2025-07-14 11:34
车企智驾兜底方案 - 比亚迪近日承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未通过保险形式而是官方售后[1] - 在比亚迪之前已有至少10家车企采用智驾险形式兜底智能辅助驾驶,包括长安汽车、极成、宝骏汽车等,多为赠送形式[2] - 车企兜底智驾的起因是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加速但消费者对安全性、事故责任认定等存在疑问[2] 智驾险现状与特点 - 国内车企智驾险前提是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最高保障金额在100万~500万元区间[5] - 鸿蒙智行部分车型赠送12个月"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保障金额至高300万元或500万元[6] - 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赔付金额100万元,保费239元/年[6] - 多家车企智驾险首年赠送但第二年是否赠送未明确[6] 智驾赔付面临的挑战 - 智能行车场景比泊车场景更复杂,赔付流程、事故勘查等环节耗时更长成本更高[10] - 主机厂痛点在于能否降低赠送智驾保障权益的成本[10] - 保险公司面临智能驾驶技术对传统精算模型和风险定价带来的不确定因素[10] - 智能辅助驾驶汽车事故责任认定法律规定待完善,人机定责难[11]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四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到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影响[8] - 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等保险公司已对智驾产品布局[8] - 车企对第三方介入智驾保障服务提出5点需求包括资质要求、数据存证等[12]
智驾兜底承诺辨析:责任怎么认定?风险如何定价?
第一财经· 2025-07-14 09:50
车企智驾兜底方案概览 - 至少10家车企已通过智驾险或直接售后形式提供智能辅助驾驶事故兜底服务 [1] - 比亚迪于2025年7月推出智能泊车场景全面兜底服务 不设赔付上限且不影响保费 [1][4] - 长安汽车最早于2019年6月推出自动泊车责任险 最高赔偿55万元 [2][4] 智驾保障方案实施细节 - 多数车企采用首年免费赠送模式 小鹏汽车按年收费239元且需购买官方车险 [2][5] - 赔付金额普遍在100-500万元区间 鸿蒙智行达300/500万 小米计划推300万保障 [4] - 车险理赔优先于智驾服务赔付 可能导致车主次年保费上涨 [5] 行业推动动因与现状 - 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加速 但消费者对安全性和责任认定存在疑虑 [2] - 兜底方案旨在增强消费者信心 为L3/L4高阶智驾市场落地做铺垫 [3] - 当前智驾险本质是车企提供的增值服务 需依附于交强险和商业险 [6] 技术实施与成本考量 - 智能泊车因场景封闭、事故概率低成为兜底首选 经济性更优 [7] - 智能行车场景道路环境复杂 导致赔付流程长且三方成本更高 [7] - 车企承担显著保障成本 主机厂关注成本控制方案 [7] 保险行业挑战与布局 - 智驾技术对传统车险精算模型和风险定价带来不确定性 [7] - 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等机构已通过实验室合作和技术规范制定布局智驾领域 [6] - 缺乏足够出险数据导致精算师难以制定合理赔付标准和承保费用 [9] 法律与监管框架 - 智能辅助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法律规定尚待完善 人机定责存在困难 [8] - 需明确智驾数据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以避免多方纠纷 [9] - 四部门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行业力量研究智驾对车险的中长期影响 [6] 第三方机构需求 - 车企对第三方提出五项核心需求:国家级资质、内部数据系统打通、数据存证技术、责权判定标准、极端事件应急方案 [9] - 第三方介入旨在解决车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公信力问题 [9]
“开车睡觉”要去警局,那蒙眼停车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2 04:26
行业监管与市场反应 - 2025年4月国家整顿智能驾驶后,车企将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2] - 高速公路标语更新为强调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需保持专注[4] - 行业竞争激烈,车企寻求差异化策略[4] 某车厂L4级智能泊车功能 - 7月9日某车厂宣布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并为事故损失兜底[5] - 该功能限定在泊车场景,技术描述谨慎,使用"媲美"而非直接宣称L4级[6] - 业内人士质疑其技术真实性,认为仍是L2级能力,但车企承担全部责任是行业进步[12][13] 真正的L4级泊车技术 - L4级泊车需完全无人化,支持远程指令,在封闭或指定停车场内自动寻位、避障[17] - 华为乾崑智驾泊车代驾VPD已在深圳机场商用试点,支持自主泊入泊出和避障功能[18][20][21] - 2024年华为自动泊车累计使用1.02亿次,技术成熟度高[23] 车企智驾保障服务 - 华为鸿蒙智行赠送12个月"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最高保障500万元[29] - 阿维塔推出最高600万元"智驾无忧"服务[30] - 小米计划联合险企推出最高300万元"小米智驾保障服务"[31] - 小鹏汽车推出年费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赔付100万元[32] 智驾险争议 - 智驾险分为正规保险产品和企业自担风险的服务权益两类[33] - 车企同时作为售卖方和理赔界定方,可能影响条款公正性[35] - 某车厂虽承诺泊车事故兜底,但仍保留特殊情况免责条款[35]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中国青年报· 2025-07-02 23:20
智能驾驶保险("智驾险")的兴起与现状 - 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险",旨在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顾虑 [2] - 智能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等功能逐渐成为汽车标配,推动"人机共驾"新时代到来 [2]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仍存疑虑,直接影响对技术的信任度和安全体验 [2] "智驾险"的市场实践与问题 - 小鹏汽车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年费239元,最高赔付100万元,但需先启动传统车险理赔 [6] - 鸿蒙智行提供"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保障额度达300万至500万元,但理赔流程复杂 [5][6] - 当前"智驾险"实质是车企提供的增值服务或用车权益,而非正规保险产品 [5][7] 责任认定与法律争议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法律规定不完善,智能驾驶场景下的人机责任划分缺乏明确规范 [8] - 车企掌握事故核心数据并参与责任判定,可能影响结论的客观公允 [9] - 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仍是车辆最终控制主体与法定责任人 [9] 数据主权与技术发展 - 车辆事故数据的存储主体、调取权限及使用规则缺乏法律规定 [10] - 确立清晰的数据规则对保障责任认定公正透明至关重要 [10] - 智能驾驶技术尚未达到可独立承担驾驶责任的水平,全自动驾驶(L4/L5级)才能实现责任主体转移 [9] 行业发展趋势 - 小鹏、鸿蒙智行、阿维塔、宝骏、广汽等车企已推出相关服务,保障额度100万至500万元不等 [5] - "智驾险"的兴起反映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但需警惕其成为技术不成熟期的"遮羞布" [8][10] - 行业需要清晰界定责任边界、夯实数据规则、推动技术迭代,而非过度营销"赔付"噱头 [10]
智驾险兴起:是安全保障,还是营销包装?|钛度车库
钛媒体APP· 2025-05-30 03:56
智能驾驶保险行业现状 - 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L2级辅助驾驶成为新车标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但公众对安全性仍存疑虑 [2] - 车企竞相推出智驾险产品,如华为联合赛力斯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鹏、小米、蔚来发布智驾保障计划,行业进入产品竞速阶段 [2] - 消费者态度两极分化:技术爱好者关注保障额度与服务范围,普通用户更注重价格与实用性,部分认为智驾险增加经济负担 [2] 智驾险商业模式 - 当前核心模式分为两类: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补充保障"和车企自营的"全链条服务",主流选择仍为前者 [3] - 小鹏、赛力斯、蔚来等车企分别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框架,赔付路径由车企主导 [3] - 智驾险实质为财产险体系中的"产品责任险",由车企承担系统问题导致的部分责任风险 [3] 产品设计与法律合规 - 智驾险产品多采用首年免费赠送、次年付费续订策略,并以"权益"形式推出规避法律风险,如赛力斯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 [4] - 根据中国《保险法》,商业保险业务只能由保险公司经营,车企推出的保障服务存在法律定性问题 [4] - 业内通过服务权益覆盖风险、责任划分限定赔偿范围、设置免责条款三种方式管控风险 [4] 责任划分与赔付机制 - 智驾险聚焦智能行车和泊车功能,保障细节差异显著:赛力斯车损最高5万,乘员及三者300万;小鹏年费239元提供最高100万元赔付 [6] - 小鹏方案覆盖"NGP退出后5秒内"责任空窗期,但附带注意力集中、商业险保额门槛等限制条件 [6] - 蔚来、岚图、小米等车企布局智驾险但细节未完全公开,反映行业仍处试水阶段 [7] 数据与定价挑战 - 智驾险定价依赖三类动态数据:系统性能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国内车企数据体系尚不成熟 [9] - 车企掌握数据主导权,传统保险公司面临边缘化风险,无法获取原始传感数据或验证数据质量 [9] - 理赔环节数据透明度存疑,车企同时作为利益相关方和责任认定者引发公正性质疑 [10] 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 - 特斯拉在美国推出UBI车险,通过"安全评分"系统实时评估驾驶风险;奔驰在德国为L3级自动驾驶提供车企全责险 [11] - 智驾险本质是车企用技术信用为产品安全性背书的新型保障体系 [11] - 未来保障范围可能扩展至城市NOA、高速NOA等高阶场景,但面临责任划分模糊、数据安全合规等挑战 [11]
穿过“人机共驾”定责迷宫“智驾险”离真保险还有多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21:23
智能辅助驾驶"兜底"方案现状 - 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辅助驾驶"兜底"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过程中发生事故,若符合相应条件,即可触发赔付,业内称之为"智驾险" [1] -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费用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从开启智驾到智驾退出5秒以内的事故可赔付 [2] - 小米汽车计划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 [2] - 鸿蒙智行、阿维塔等推出的类似权益保障金额可高至数百万元,鸿蒙智行的保障权益购车时随车赠送,价值约4000元 [2] "智驾险"的性质与特点 - "智驾险"并非在监管部门备案的真保险,是车主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后的权益类选项,一般由车企赔付而非保险公司 [1] - 保险产品必须由保险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才能开发经营,业内将此类智能驾驶保障计划称为"智驾险"容易与真正的保险产品混淆 [3] - 交强险和三者险已覆盖基本交通事故风险,"智驾险"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且目前只能通过车企购买 [3]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软件故障等风险,现有车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这类保障计划能填补保障空白 [3] 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角色 - 在"智驾险"中,赔付由车企负责,用户需先购买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商业险,才能购买小鹏汽车的"智驾险" [4] - 此类保障计划的承保方是车企自身,由车企负责"兜底",尤其是在用户未启用车险或车险赔付额度用尽之后 [4] - 保险公司参与精算建模、测算赔付边界,为车企量身打造权益方案,赔付标准、保障触发条件等核心机制借鉴了保险产品的设计框架 [6] - 保险公司通过早期参与车企辅助驾驶保障权益的设计,获得珍贵的出险样本,为未来推出真正的辅助驾驶保险产品打基础 [6]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目前的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离L3级还是"将满未满"状态,"人机共驾"情形下,责任厘定存在挑战 [1] - 保险公司尚未推出智驾保险的原因包括缺少相关经验数据、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智能驾驶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存在问题 [7] -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 [8] - 未来推出真正意义的智驾险,可能会从比亚迪、特斯拉这类车企系保险公司开始,需加快完善立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 [9]
智驾险需厘清权责边界
经济日报· 2025-05-18 21:51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现状 - 车企加速推进"智驾平权"战略,极越、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车企相继推出智驾险服务,通过专项保障覆盖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相关事故损失 [1] - 当前智驾险多被定位为增值服务而非传统保险产品,年均费用标准达数千元,权责争议使其陷入发展困局 [1] - 消费者质疑车企布局智驾险的动机,认为其将智驾系统缺陷导致的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同时依托理赔数据优化算法模型 [1] - 首年免费、次年续费的策略引发争议,消费者认为在已有交强险和三者险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增加经济负担 [1] 智能驾驶保险面临的挑战 - 权责认定体系缺位,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建立智能驾驶事故中"人机责任"划分标准,事故双方常就"系统失灵"与"操作失误"争议 [1] - 车企对驾驶数据的垄断性掌控加剧定责不公风险,既作为涉事方参与定责又独享原始数据留存权限,引发公众对数据真实性担忧 [1] - 智驾险部分承保范围与传统车险"设备故障"条款重叠,存在明显重复投保现象 [1] - 智能驾驶技术迭代重塑传统车险逻辑,保险精算面临风险主体转向智驾系统、技术迭代导致风险变量激增、多方责任链条缺乏认定标准三重挑战 [2] 智能驾驶保险发展建议 - 政策层面应加快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责任划分边界,建立事故鉴定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机制 [2] - 行业层面建议由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及第三方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 [2] - 智驾险应向风险预防进化,部分车企探索通过实时监测用户智驾行为数据对规范使用者给予保费返还,推动保险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防控" [2] - 智能驾驶保险发展将倒逼法律体系完善与行业生态重构,需建立数据透明、权责对等、动态适配的保障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