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技术

搜索文档
纯电转型不利,跨国车企竞相“押注”混合动力
凤凰网· 2025-08-01 07:40
全球电动化浪潮冲击下,外资品牌将如何破局? 7月31日,现代汽车宣布推出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以"P1+P2"双电机结构为核心,取代传统 的"P0+P2"方案,全面融合内燃机、电驱控制与智能电子架构三大领域技术。 "该系统将首次搭载于进口旗舰SUV新一代帕里斯帝,并将于8月4日在中国首秀。"现代中国方面介绍, 未来,公司将基于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推出从小型到大型及豪华级别的多样化混合动力车型,构建面 向全球市场的多元化混合动力产品阵容。"在产品布局方面,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产品阵容也将从三款 增加至五款,其中包括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后轮驱动2.5升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系统。" 面对消费不振及市场差异化,此前原本"锚定"纯电技术的跨国车企渐次转向插混及增程技术,并重试混 合动力路线。今年5月,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宣布,由于当前全球市场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增速放缓, 公司将调整产品规划,预计2030年其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会低于此前设定的30%的预期目标。根据新 计划,该公司将强化混合动力产品战略,计划在2027-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3款新一代混合动力车 型,力争2030年混合动力车型销量达到220万辆。 此前,福 ...
汽车巨头电气化“大撤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9 23:08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全球汽车行业出现"电气化大撤退"现象,多家车企放缓纯电战略转向混合动力 [2][3] - 马自达暂缓纯电冲刺,加码插混车型;雷克萨斯搁置2035年全面纯电化规划及2030年细分市场全电动化承诺 [3] - 奥迪、奔驰等德系豪华品牌调整路线,重启混动研发 [3][23][24] - 超跑巨头如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等推迟纯电车型上市时间或终止项目 [28] 车企具体策略变化 - 马自达2024年前11个月美国销量突破32.4万辆同比增长21%,但电气化车型占比仅1.9% [12] - 马自达为CX-90和CX-70推出插混版本,为CX-50新增混合动力版本 [9] - 雷克萨斯延长多款混动和燃油车型生命周期,RX混动版在北美豪华SUV市场连续多月销量榜首 [15][16] - 本田将2030年前电动车研发预算从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纯电动车销量目标由40%下调至30%以下 [29] - 丰田表态继续以混动为主导,强调"全方位电动化"满足各国市场差异化需求 [29]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选择 - 马自达上半年北美销量达21.03万辆同比上涨3.9%,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8] - 福特4月美国市场销量上升16%,其中传统混动车型销量激增30%,而纯电车型Mustang Mach-E环比下降40%,F-150 Lightning下降17% [31] - 混合动力因价格亲民、续航无忧成为燃油车向纯电车过渡的天然桥梁 [32] 行业趋势分析 - 充电设施待完善、消费者续航焦虑未消是车企转向混动的主要原因 [4] - 混合动力成为车企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和电动化调整期的关键过渡支点 [4] - 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战略"调整期",传统技术仍是企业竞争力与盈利的"稳定器" [33][34] - 车企战略从激进转向审慎,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 [26]
中国品牌欧销大增85% 锂电本土布局见效
高工锂电· 2025-07-10 10:41
欧洲混动市场趋势 - 2025年欧洲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份额达43.3%,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标志"混动元年"开启 [1] - PHEV销量同比增长46.9%,增速是BEV(25%)的近两倍,市场份额达15% [1] -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四大市场混动车型销量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1] - 欧洲消费者现阶段仍倾向于选择带有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方案 [1] 中国车企欧洲表现 - 2025年5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超6万辆,同比增长85%,市场份额从2.9%翻倍至5.4%-5.9% [2] - 比亚迪在欧盟及英国注册量同比飙升397%,采取纯电与插混并行策略 [2] - 上汽集团通过名爵品牌执行混动优先路线,吉利汽车主推纯电与插混车型,双双进入欧洲销量前十 [2] - 2025年5月中国PHEV出口量同比增长240%,远超纯电车型,欧洲是关键市场 [3] 战略与政策环境 - 欧盟2025年10月起对中国纯电动车型加征关税,但PHEV不受影响 [3] - 欧洲本土车企如斯柯达、奔驰、宝马、大众计划推出新一代混动车型 [3] - 比亚迪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整车工厂计划2026-2027年投产 [4] - 中国锂电产业链在欧洲加速布局,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企业在匈牙利设厂 [4] 本土化与生态建设 - 比亚迪计划将兆瓦级闪充技术引入欧洲并建设充电网络,构建完整生态 [4] - 奇瑞在西班牙合资公司开始交付,零跑计划2026年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 [4] - 远景动力、国轩高科、恩捷股份等中国企业已在欧洲建立工厂 [4] 市场竞争动态 - 欧洲本土车企推出1.5万-3万欧元区间入门级纯电新车,如雷诺5、大众ID.2 [6] - 增程技术在欧洲市场份额预测不超过3%,零跑C10增程版5月注册量仅128辆 [5] - 欧洲电动车市场进入后补贴时代,价格带下移激活消费潜力 [6]
路博润助力龙蟠混动润滑油成功上市,共创润滑新未来
搜狐网· 2025-06-27 06:35
合作与技术突破 - 路博润前沿润滑技术助力龙蟠科技成功推出混动系统专用润滑油产品,彰显其在新能源汽车润滑油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1] - 路博润应用最新PV1710添加剂技术为龙蟠科技定制混动润滑油,该技术满足ILSAC GF-7A和GF-7B规格要求,特别强化混动发动机核心保护性能[3] - PV1710添加剂解决方案通过大量台架测试,提供良好乳液稳定性,使润滑油在低温下保持强大流动性,即使在进水情况下[3] 市场与战略意义 - 此次合作融合路博润创新实力与龙蟠科技的市场领导力,龙蟠科技作为中国本土润滑油领导者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完善渠道网络[3] - 合作深化路博润本土战略,赋能关键客户抢占高增长市场,为公司在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 - 双方将携手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高效低碳混合动力技术转型,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4] 公司背景 - 路博润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特种化学品公司,专注于可持续解决方案和出行方式进步[5] - 公司成立于1928年,全球拥有近7000名员工,生产基地、销售及技术办公室遍布100个国家和地区[5] - 路博润以科学探索为基石,围绕市场需求持续创新,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5]
跨国车企为何对混动“真香”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3 01:23
由此,本田也成为最新一家调整电动化战略,将重心转向混动的跨国车企。此前,福特由于电动汽车业 务部门持续亏损,也对其电动化战略做出重要调整,决定到2030年为旗下所有燃油车型推出混合动力版 本,并推迟部分电动车型的上市计划。梅赛德斯-奔驰也放弃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战略目标,转而提 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从全面电动化到全系混动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开始加入丰田的阵营,对混动"真香"了。 近日,本田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公司2025年全球事业规划。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宣布,由于 当前全球市场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增速放缓,公司将调整产品规划,预计2030年其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 会低于此前设定的30%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本田宣布将强化混合动力产品战略,计划在2027~2030 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3款新一代混合动力车型。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1年4月,当时刚刚成为本田汽车新任社长的三部敏宏举行了上任媒体见 面会。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彼时的三部敏宏在此次媒体见面会上抛出重磅消息,官宣本田到2040 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届时其全球销售的新车将均为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 岂料4年过去,与其他多家跨国 ...
对话王瑞平:混合动力技术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持续演进 | 高端访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3 01:20
访谈嘉宾:极光湾首席执行官 王瑞平(右) "高效、高压、高速、高功率是我国'三电'产品以及混动发动机的核心优势。" 桂俊松:近几年,中国的混合动力技术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市场处于何种地位,我们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王瑞平:混合动力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国内各家车企均拥有成熟的技术方案。在中国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较快;在 欧洲市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主流技术路线;在北美市场,HEV占有更大优势,而在日韩市场,HEV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超过30%的占比。 编前:5月28日,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此次论坛上,混合动力技术再度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热点,智能化、精细化趋势成为汽 车行业针对混合动力技术未来发展的共识。在论坛主旨演讲结束后,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与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APS)主任委员、乘用车动力 总成专业委员会(SCP)理事长、浩思动力Horse Powertrain子业务集团-极光湾首席执行官王瑞平,就未来混合动力发展趋势进行对话。 访谈主持: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 桂俊松(左) 这种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情况和 ...
多元并举 融合创新 “混”出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协同创赢最优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10:05
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全球乘用车动力市场中电动车型占比14% 混合动力车型(HEV/PHEV/REEV)占比16% 已超过纯电车型 [2] - 混合动力技术凭借燃油经济性 环保性能 续驶优势 驾乘体验和使用场景多元化等优势成为车用动力转型升级主要方向之一 [2][3] - 中国插电混动车型2023年增速首次超越纯电车型 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动能 [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增程混动技术创新项目 涵盖燃烧 NVH 工艺和AI控制四大维度 [20] - 长安汽车强调智能电动汽车需实现驱动 制动和动力有效衔接 并关注商业价值创造 [23] - 醇氢混动技术成为商用车低碳转型新路径 吉利制定1233生态战略推动绿醇制备到应用全链条 [25]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 上海市松江区出台营商环境8.0版行动计划 推出48项服务措施构建产业服务新生态 [8] - 预计2030年中国汽车电气化渗透率达75% 全球新能源汽车(含混动)渗透率将达75% [34] - 海外混动市场2023年增速达20%-30% 中国PHEV车型在巴西等市场销量持续攀升 [36] 行业生态与全球化布局 - 汽车产业需构建整车 能源 交通 城市等多领域协同创新生态 [29][32] - 丰田强调全球化需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满足区域用户差异化需求 [38] - 中国混动技术呈现双电机 大电池 可油可电优势 发动机热效率从39%提升至46%以上 [30]
2025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行业科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组图】
前瞻网· 2025-04-27 10:00
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定义 - 混合动力汽车广义指由两个或多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 狭义指同时装备热动力源和电动力源的汽车 本报告研究狭义定义 [1] - 混动车主要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 油电混合动力车(HEV) 增程式电动车(REEV)三类 [1] 行业研究热度 - 2016-2024年中国混动车领域论文数量波动下降 2024年降至272篇 显示研究热度下降 [3] 研究机构分布 - 高等学府是混动车文献发表主力机构 吉林大学以累计410篇文献位居首位 [5] 研究主题分布 - 混合动力技术是领域内最热门研究主题 控制策略和普通混合动力汽车(HEV)主题论文数量次之 [6][8] 研究学科分布 - 汽车工业是混动车领域核心研究学科 工业经济和电力工业学科论文数量较多 [9] 行业主要参与者 - 上市公司包括比亚迪(002594 SZ) 理想(02015 HK) 塞力斯(601127 SH) 长安汽车(200625 SZ) 长城汽车(601633 SH) 吉利汽车(00175 HK)等 [1]
专论 || 韩志玉:重卡低碳转型:混合动力与低碳燃料迭代发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2 01:10
重卡行业碳排放现状 - 全球运输业约22%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重卡 中国重卡仅占汽车总量3.1%却贡献近40%的行业碳排放 [2] - 重卡低碳化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 主要发展方向包括纯电驱动、混合动力和低碳燃料应用 [2] 混合动力技术优势 - 串并联混动重卡在标准工况下油耗降低6.1升/100公里 比传统柴油车节省约15%燃油 实际山区道路节能优势达20% [3] - 混合动力重卡0-8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比柴油重卡缩短近50% 显著提升爬坡能力和机动性 [3] - 混动重卡百万公里使用总成本比柴油重卡低27万元(每公里节省0.27元) 减少163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000余棵树) [4] 混合动力构型技术对比 - 柴油混动重卡主要有串联式、并联式和串并联式三种构型 [4] - 串并联混动在标准工况下油耗最低(33.79升/100公里) 比并联和串联分别低0.78升和1.87升 [5] - 串并联构型TCO最低 百万公里成本约698万元 比并联和串联分别低2万元和6万元 [5] 替代燃料能耗比较 - LNG和甲醇重卡能耗约400万度电 比柴油重卡高出15% 纯电重卡能效最高(仅为柴油动力37%) [6] - 混合动力技术可降低各类燃料能源消耗14%-20% 显示广泛适用性 [6] 替代燃料经济性分析 - 基于当前能源价格 LNG和甲醇重卡TCO处于最低位 优于柴油和纯电重卡 [6] - LNG重卡2024年销量比2022年增加377.7% 主要得益于良好经济性 [6] - 纯电重卡受电池重量影响运载能力下降 削弱经济效益 [7] - 能源价格波动15%时 LNG重卡成本波动最小(3.3%) 氢气重卡波动最大(5.7%) [7]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能源周期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绝大部分 [8] - 纯电重卡能源周期碳排放比柴油低26.5% [9] - 煤制甲醇重卡总碳排放是柴油的4倍 煤制氢气重卡碳排放是柴油的2.6倍 [10] - 绿色甲醇可使重卡比柴油车总碳排放降低23% 绿色燃料可减少8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 [10] 政策支持措施 - 碳排放交易机制可将减排量转化为经济效益 百万公里碳排放权价值近10万元 [12] - 免除高速通行费政策使氢气混动重卡TCO比柴油重卡低近200万元 [12] 行业发展路径 - 短中期减碳技术路线应为长途运输采用柴油混合动力 补能方便场景使用纯电和LNG 推广工业废气生产甲醇 [11] - 重卡转型是混合动力化与燃料低碳化双螺旋迭代演进 需依据运输场景和补能便利性选择动力类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