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美丽长江生态文化作品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01:20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横贯神州大地,不仅孕育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更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碧水清波、 绿意盎然生态之美的无限憧憬与深情守望。近日,"2025年美丽长江生态文化作品征集宣传活动"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为这条黄金水道再添一抹璀璨的文化亮 色。 摄影一等奖《生态之城》。陈云元(重庆市) 摄影二等奖《风电星光灿烂》。吴雪(江苏省) 摄影三等奖《共抓大保护》组图选。何杰(安徽省) 摄影一等奖《崖柏"重生"——重庆雪宝山的答卷》组图选。张静(重庆市) 本次活动既是一场展现长江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的盛会,更是一次凝聚社会力量、共护长江母亲河的生动实践。 活动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环境报社、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重庆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重 庆市摄影家协会等多家单位承办。 为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和专业性,活动邀请了业内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团,经过两轮评审,评选出一等奖6名(每类作品各2名)、二等奖9名(每类作品各3 名)、三等奖15名(每类作品各5名)以及优秀奖50名(作品类别不限)。 此次活动不仅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抒发对长江热 ...
新媒体语境下,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应对舆情?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00:18
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及时预警响应。可将生态环境舆情监测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建立 舆情预警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舆情分级响应制度, 针对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舆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在舆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实现了飞跃。在生态环境领域,新媒体正以独特的力 量重塑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格局。今年以来,一些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博主先后在短视频社交平 台反映了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新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论暴露出一些基层治理中存在的 深层次问题。一些地方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未能第一时间处理问题,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导致舆情不 断发酵,对当地政府形象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能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动力。应当认识到,生态环境舆情对于推动生态 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的重要推动力量。博主凭借自身 行动与影响力,对监管盲区进行了有效补充,促使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曝光,进而推动 ...
开启中国碳市场建设新征程,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碳市场建设解读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23:19
碳市场定位与功能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 [1] -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和以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的功能要求 [1] - 全国碳市场建设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1] 市场机制作用 - 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2] - 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2] 碳定价机制影响 - 碳价真实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成为资本流动的风向标 [3] - 引导金融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传统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3] - 资本资源更倾向于为低碳技术研发注资技术资源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3] 减排激励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4] - 建立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并将拍卖收入反哺低碳领域有序发展碳配额质押融资等金融工具 [4]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速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化 [4] 市场体系构建 - 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互为补充同向发力共同构成完整碳市场体系 [5] - 强制市场参与主体为具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义务的高排放企业 [5] - 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通互联形成政策合力 [6] 政府与市场关系 - 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政府构建制度框架与风险防控体系 [6] - 市场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提升活力 [6] - 平衡"放得活"与"管得住"关系既激发市场活力又加强监管维护秩序 [6] 发展阶段规划 - 现阶段强调碳市场服务减排的主体功能打造国家控碳减碳主阵地 [7] - 未来逐步增强市场金融属性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 [7] - 加强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处理与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的关系 [7] 全国与地方市场协调 - 全国碳市场加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覆盖行业和企业数量逐步减少 [8] - 地方试点碳市场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调控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8] - 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探索经验 [8]
巧用矿井水浇活一片绿洲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8:32
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通过引入矿井水解决灌溉难题 实施精品化 容器化 差异化育苗模式 使苗圃重焕生机 未来三年每年将输出50万株优质苗木用于矿区绿化 [1][3][4][7] 苗圃历史与现状 - 苗圃始建于1990年 是神府东胜煤田水土保持与生态绿化治理工程的配套项目 累计为神东绿化工程提供各类优质苗木超过30万株 [1] - 苗圃曾三次因水源工程失败而陷入停滞 [2] - 2023年公司从乌兰木伦煤矿铺设管道引入矿井水 彻底解决灌溉难题 [3] - 当前苗圃占地面积700亩 采用创新育苗模式后重焕活力 [4][7] 技术创新与培育成果 - 从专业育苗机构引进纯正母株 全程严格把控扦插 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环节 实现自主培育 [4] - 培育的大果沙棘结果量达到原生品种的2倍至3倍 防风固沙效果更为显著 [4] - 采用容器育苗技术 打破季节限制 四季均可出圃 大幅提升苗木成活率与移栽灵活性 [7] - 推行差异化培育 对桧柏 云杉等苗木进行定向修剪和造型培育 未来将提升至定制化精品高度 [7] 产能与产出规划 - 三年后苗圃每年将输出50万株优质苗木 投入矿区一线 [7]
“将煤矸石变废为宝是件骄傲的事”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8:32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煤矸石土地复垦和综合利用实现生态转型 将煤矸石转化为绿色资源 形成"产煤不见煤、采煤不见矸、矸石不外排"的治理模式 [1][11][12] 源头减量化措施 - 公司年产1.6亿吨原煤 煤矸石产率达10% 年产生量超千万吨 [3] - 通过优化工作面设计 井下巷道改造和边角煤区域掘进排矸巷 构建"矸石不升井"模式 [3] - 应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 年充填能力达150万吨 [4] - 已建成280万吨/年井下充填系统 另有680万吨/年采空区注浆充填项目推进中 [4] 产业化综合利用 - 采用膨润土改性防渗技术 浆体仿生土回填技术等 将20万吨煤矸石转化为350亩复垦耕地 [6] - 累计转化1.59亿吨煤矸石 新增可利用土地2725亩 水地1220亩 [6] - 建成7座煤矸石砖厂 年产量5.4亿块 年利用煤矸石约160万吨 [10] - 开发150万吨煤矸石制砂项目 400万立方米煤矸石制陶粒及余热发电项目 [10]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 研发煤矸石粉烧制环保砖工艺 实现零燃煤添加 [9] - 主导编制《土地整治煤矸石回填技术规范》 填补行业技术空白并成为正式标准 [10] - 形成606平方公里绿色版图 为西北沟壑区煤矸石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11]
地下废水变生态活水神东灌溉出548平方公里绿洲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8:32
水资源处理与循环利用 - 公司通过三级处理系统将矿井水转化为生态活水 每日处理量达3.2万立方米 水质优于地表Ⅲ类标准[1][3] - 处理工艺包含V型滤池初级过滤 一级超滤与反渗透脱盐净化 产水氟化物含量降至0.8mg/L[3] - 采用膜浓缩系统与专利树脂除氟装置 多级纳滤技术实现浓盐水分级提纯[3] - 蒸发结晶系统产出氯化钠纯度达煤化工一级干盐标准 硫酸钠品质达A类一等品[3] 生态修复成效 - 矿井水通过113公里灌溉主管道滋养沉陷区 形成548平方公里绿洲[1] - 哈拉沟煤矿将300亩采煤塌陷洼地改造为阶梯式生态湿地[3] - 年回用500余万立方米矿井水满足生态灌溉需求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4% 成活率由90%提高至95%[3] - 智慧水务系统通过67个计量终端实时监测水位水质 精确调控每日1万余立方米用水流程[1] 管理体系与技术创新 - 制定全生命周期水资源管理办法 涵盖规划配置、取用水管理、节约用水及保护四个维度[4] - 创新性实施月度用水指标考核机制 与绩效直接挂钩 形成计划-监测-考核闭环[4] - 集成管式膜除硅、纳滤分盐等12项核心技术 实现废水零排放治理闭环[3] - 构建取水合规管理、用水智能调控、排水分级处理、再生水生态反哺的四维体系[5] 行业示范价值 - 项目为黄河流域工矿型城市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5] - 原煤水耗指标优于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4] - 通过水平沟自流灌溉系统与智能喷灌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生产活动协同[3][7]
“重油炼绿”新范式:广东石化全链条低碳转型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2:22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内可全部加工劣质重油的大型炼化企业 通过全链条低碳转型驱动绿色发展 目标在中国石油领域率先基本建成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一流炼化企业 [1] 原料优化与分子炼油 - 采用分子炼油管理策略 通过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短流程工艺精准控制原油分子结构 最大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乙烯和芳烃 减少低效加工能源浪费 [4] - 通过调整石脑油分离塔操作降低重石脑油初馏点 将碳七组分全部切割至重石脑油 降低轻石脑油中低效烃类占比 提高正构烷烃含量 [4] - 优化后乙烯平均收率由第一季度40.42%提高至41.52% 第二季度增产乙烯9420吨 [4] 环保技术与排放控制 - 创造性地采用除焦过程密闭除焦技术 解决国内延迟焦化装置突出环境问题 无组织VOCs排放基本归零 [4] - 脱硫后净化尾气脱硫率大于97% 配套尾气收集处理系统实现焦粉回收率达99.6% 年减少VOCs排放超500吨 [4] - 该技术获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大赛创业组金奖 被评委评价为直击焦化行业环保痛点 实现除焦全流程密闭 减排成效突出 为行业绿色升级提供可复制方案 [5] 装置能效优化 - 拥有全球单套生产能力最大2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和单套规模最大120万吨/年乙烯装置 [7] - 将两套连续重整装置催化剂循环速率由65%提高到80% 脱戊烷油中芳烃含量由82.5%提高至89.69% 对二甲苯纯度达99.75%以上 单程收率达97%以上 [7] - 通过源头控制燃料气及蒸汽使用量、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等措施 石脑油加氢装置和连续重整装置每年减少使用天然气近120万标准立方米、1.3兆帕蒸汽量约17万吨 重整装置和异构化单元高压蒸汽消耗分别减少约1.6吨/小时和15吨/小时 [7] - 2024年芳烃联合装置平均能耗165.32千克标油/吨对二甲苯 全流程能耗308.25千克标油/吨对二甲苯 处于行业领跑水平 [7] - 乙烯装置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行业领先能耗水平 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石脑油制乙烯生产企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8] 碳排管理与石油焦制氢 - 基于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碳排放管控系统 2024年末上线 包含碳排计划管理、碳排潜力挖潜分析、碳足迹分析等8个主要业务功能模块 [13] - 该绿色减碳管控平台可为公司降低碳排放量约5万吨/年 产生效益约400万元/年 [13] - 石油焦制氢装置为中国石油首套且全国首套采用100%石油焦制氢工艺 每年副产270万吨CO2 碳排放成本高达2.7亿元 [13] - 通过摸索调整氧煤比、大幅调整系统pH值 改造灰水及灰浆系统管道材质 实现石油焦掺比和装置负荷稳定在85%以上运行 单炉连续运行突破80天 装置A级运行时长持续突破同类型炼化项目纪录 [14]
悦达起亚:绿色低碳实践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2:14
悦达起亚第三工厂光伏发电项目 加强绿色工厂动态管理,促进环境体系建设。继2022年获评省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后,悦达起亚强化绿色工厂动态管理,通过对比往年能源消耗、碳排放 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数据,强化厂区环境水质、大气和噪声达标监测,加强RTO高效率运行及在线监测管理,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环境治理 成效与创新举措协同发展。2024年,悦达起亚获得工信部新培育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悦达起亚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 星级评级,并获得2024年度ESG先锋企业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达起亚)锚定国家"双碳"目标,实施起亚"RE100"和"碳中和2045"战略规划,认真落实江苏省2035年建成 美丽中国示范省的绿色发展路线图,勇担盐城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的重任,加快制造业绿色转 型步伐,借助数字技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努力推动绿色低碳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悦达起亚第二工厂光伏发电项目 积极推进绿电建设,走清洁能源发展路径。悦达起亚第二、第三工厂光伏发电项目均已实现并网发电。第二工厂光伏发 ...
钟寰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5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 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市场现状与成就 - 中国已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 发展挑战与完善空间 - 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在制度体系 覆盖行业 市场功能发挥和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2] 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2] - 碳市场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涉及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 中国碳市场规模大 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 加强建设可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3]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4] - 要以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目标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4]
文山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46
制度体系建设 - 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包括《文山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等文件 [16] - 将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硬指标 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奖惩直接挂钩 [16] - 率先建立州内珠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23年与4州市签订省级跨州(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18] - 累计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49起 赔偿金额580余万元 [18]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 细颗粒物浓度为19.4微克/立方米 [19] - "十四五"以来氮氧化物减排1533.93吨 挥发性有机物减排536.4吨 [19] - 27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保持100% 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 [19] - "十四五"以来减排化学需氧量3537.28吨 氨氮359.93吨 [19] - 投资超10亿元实施盘龙河文山城区段综合整治 普者黑湖流域智慧湖泊管理等项目 [19] 土壤安全与修复 - 267个"一住两公"地块完成污染调查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22] - 97.8万亩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 22个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点位完成治理 [22] - 治理生态图斑536个 修复面积达788.78公顷 [24] - 累计完成营造林560余万亩 石漠化治理200余万亩 "三沿"绿化3000余亩 义务植树7400余万株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记录物种11167种 [23]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 动物22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7种 动物94种 [23] - 极危物种5种 濒危物种14种 易危物种14种 [23]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网络系统 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87% [24] - 收集珍稀濒危植物200余种 6万余株 2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24] 绿色能源转型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586.74万千瓦 占比达99.8% [25] - 2024年发出清洁电量118.3亿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约1150万吨 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468.58万吨 [25] - 砚山 富宁产业园区入选全省第二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28] - 3家电解铝企业成为国内首批通过ASI认证及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 [28] - 建成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两家省级绿色工厂 [28] 绿色交通建设 - 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 出租车 网约车1246辆 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超70% [28] - 建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498枪 集中式充电站256座 换电站7座 [28] 农村环境整治 - 2021-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41.94%提升至78.35% [29]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83%跃升至72.82% 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29] - 建成2312个绿美点位 56个省级标杆案例 [29] - 建设128个绿美社区 1430个绿美村庄 2145公里绿美公路 1.8万个美丽庭院 [29] 生态价值转化 - 西畴县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马关县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0] - 砚山 马关 丘北获省级示范区称号 [30] - 2024年获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85亿元 [32] - 广南蒜头果高纯度神经酸提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文山市庄子田村通过种植仙人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32] - 丘北普者黑 广南六郎城等生态旅游景区带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