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我省启动全省林业湿地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大众日报· 2025-09-16 01:06
审计调查范围 - 审计聚焦林业湿地政策执行 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等方面问题[1] - 重点关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落实 规划编制统筹衔接 规划完成和林长制落实情况[1] - 覆盖森林湿地资源培育管理 包括计划制订 任务分配 项目实施和成效评估[1] 资源保护与利用 - 审计关注林地占用 林木采伐 森林灾害防控及古树名木保护情况[1] - 涉及湿地管理 湿地保护 人工湿地建设运维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1] - 检查造林补助资金筹集 森林植被恢复费 湿地恢复费等非税收入核定征收[1] 资金管理审计 - 审计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分配 拨付及使用情况[1] - 包含以前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追踪[1] 审计实施方式 - 采用智能审计平台开展"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模式[2] - 完成45项矢量数据和结构化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入库[2] - 省审计厅直接调查省本级和东营 烟台2市 其余8市由各市审计局组织实施[2] 时间安排 - 专项审计调查预计于10月底结束[2]
健全碳市场制度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碳市场建设解读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9-01 00:12
政策部署与战略意义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明确提出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 [1]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重点任务和行动路线图 [1]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优化碳排放权配置的政策工具 是我国碳定价机制的主体形式 [2] 市场建设必要性 - 完善碳市场是适应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2] -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扎实推进 全国碳市场已启动并平稳运行 积累中国特色发展经验 [3] - 碳市场展现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决心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背景下成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定力的重要体现 [3] 经济与产业影响 - 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 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总量的70% [4] - 通过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技术、数字化管控等工艺升级 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形成绿色市场竞争力 [4] - 碳价格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及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迭代技术 [4] 区域协调与金融机制 - 全国统一碳市场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 为西部可再生能源创造市场空间 提升中西部碳汇资源价值转化渠道 [5] - 碳金融帮助履约企业降低经济风险 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项目 [5][6] - 碳金融市场降低高碳行业资金配置导致的搁置资产和资产泡沫风险 [6] 机制建设关键关系 - 需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坚持市场经济规律 用政策确定性对冲转型不确定性 [7] - 需协调全国与地方试点碳市场 统一配额管理、交易、监管、数据及对外合作 地方可先行先试扩大覆盖范围与创新监管 [7] - 需统筹生态环境部门与发改、能源、金融等部门协作 实现数据共享、政策衔接及碳金融产品开发 [8] - 需兼顾对内转型与对外合作 在全国制度设计中坚持国际标准并预留对外接口 推动绿色技术及解决方案走出去 [8]
钟寰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5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 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市场现状与成就 - 中国已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 发展挑战与完善空间 - 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在制度体系 覆盖行业 市场功能发挥和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2] 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2] - 碳市场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涉及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 中国碳市场规模大 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 加强建设可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3]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4] - 要以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目标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4]
宁波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新华网· 2025-08-20 02:26
环保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 -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的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已从2个环保舱拓展至11个 覆盖宁波主要渔船码头及舟山嵊泗地区 累计回收量超1600吨 单艘渔船年均淘汰废弃渔具约5吨 [1] - 宁波石化开发区通过"有毒有害污染物数智化预警精准溯源系统"实现最快21分钟完成排污企业精准溯源 该技术入选全国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十大典范案例 [2] - 全市建成覆盖海洋、湿地、城市、森林的全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包含30多个野外观测站 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并发布地方标准 [3][4]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宁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3% PM2.5浓度从2013年54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 六项常规污染物连续8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3]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05年40.6%提升至2024年98.9% 功能达标率从39.1%升至100% 生态质量指数(EQI)达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 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 创成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成2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象山县黄避岙乡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成交价每吨106元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 2023年累计核算海洋碳汇4755.3吨 交易总金额超30万元 [4] - 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 深化EOD开发模式应用 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4] - 2017年以来实施47项生态文明改革事项 2024年启动新一轮改革推出30项攻坚举措 包括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创新机制 [1][2] 社会效益与认可 - 宁波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 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龙观乡作为全国唯一乡镇代表参加联合国COP15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3] - 通过工业集聚区"绿岛"集成改革、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全流程管控等机制优化 推动"甬有碧水"绩效考评体系落地 [2] - 采用架空观光平台和预留动物迁徙通道等细节设计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 [3]
新矿法解读 | 落实重大改革要求,新矿法有哪些立法考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8 06:23
矿产资源法修订背景与历史沿革 - 2024年11月8日矿产资源法经修订通过 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旨在应对矿产资源领域新问题 推动矿业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 [1] - 1950年《矿业暂行条例》鼓励私人开发矿产 1965年《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强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战略意义 [2] - 1986年矿产资源法出台 提出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要求 1980年《群众报矿奖励办法》激励民间探矿活动 [3] - 1996年修法强化矿产资源保护 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 1998年颁布三项管理办法构建法治框架 [4] - 2008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提出绿色矿业理念 2010年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绿色矿山是保障资源安全的现实选择 [5] 生态文明与市场化改革驱动 - 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六条原则 包括健全市场机制和创新产权制度 [8] - 矿业权出让制度经历行政配置、双轨制到全面市场化配置的改革过程 体现市场经济和生态文明改革要求 [9] - 矿产资源法修改遵循节约集约、市场机制、产权制度、环境保护四项改革要求 并坚持试点先行和激励约束并举 [9][11] 新矿产资源法核心修订内容 - 立法目的明确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生态保护 维护国家权益和矿业权人权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资源安全 [11] - 将节约集约作为基本原则 要求制定统筹规划 加强地质调查 完善储量管理 实行战略性资源保护性开采 [12] - 确立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原则(以招拍挂为主) 完善出让启动机制和收益征收办法 体现市场化改革方向 [13] - 确立权证分离制度 以物权登记取代审批登记 明确矿业权登记簿和证书规定 建立收回补偿和探转采直通车制度 [14][15] - 专设矿区生态修复章节 要求绿色矿山建设 规范勘查开采活动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强化尾矿库监管 [16] 历史意义与实施展望 - 法律修订巩固改革成果 构建资源公有、物权法定的治理架构 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基础 [15][17] - 修改过程体现从问题整顿到系统保护的演进 强调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4][16]
天津: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中国发展网· 2025-06-04 09:1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天津市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部实现同比改善,PM2 5年均浓度38 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 [2] - 优良天数268天,同比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数3天,同比减少5天 [2] -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占比52 8%,无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72 6%,同比提升1 7个百分点 [2] 绿色低碳发展 -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市煤炭消费同比减少194 23万吨 [4] - 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52座、加氢站17座,两条跨津冀晋长距离零排放货运场景试点运行 [4] - 碳市场连续九年履约率100%,近两年绿电碳减排收益5300余万元 [4] 污染防治攻坚 - 新增206家环境绩效A、B级或引领性企业,较2023年翻一番 [5] - 淘汰老旧车6 6万辆,新增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3872台、重型货车2175辆 [5] - 累计完成1861处"无废细胞"建设 [5] 生态保护修复 - 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6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宁河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5] - 推进"两山"转化,打造生态+研学文旅多产融合模式 [5] - 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 [5] 环境治理体系 - 检查企业3 3万家次,立案1108起,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依法免罚347件 [6] - 创建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实验特色基地 [6] - 天津生态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6]
乐山“微”字当头 破立并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2 01:4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乐山市生态环境局强调以"微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问题导向探索创新[2]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需通过"微改革"实现点上突破撬动面上提升[3] - 乐山市形成"1+N"横向协同机制,20余个市级部门参与改革,颁布9部地方性法规,推广"生态+司法"协作机制[4] 空气质量改善 - 乐山市2024年第一季度PM2 5浓度同比下降14 7%,空气质量全省排名提升9位,2月优良天数达100%[5] - 聚焦重点企业实施"清单式+责任制+时限制"管理,重污染天气预警指令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知晓率提升至98%[5] - 2024年冬季攻坚期间污染天数量同比减少16天,降幅42 5%,全市11个区县空气质量排位100%进位[6] 农村污水治理 - 乐山市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覆盖79 5%行政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 41%[10] - 建立四级责任分工机制,统筹9 33亿元资金,分类实施山区"一户一池"、丘区"多户并联"、坝区"集中处理"模式[9] - 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达标村640个,占比57 8%,居四川省首位[10] 固废资源化利用 - 乐山市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垃圾收运覆盖率均达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98%[11] - 组建"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引进46个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23 2亿元,福华通达化学获评"绿色工厂"[11] - 成立全国首个"无废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油基岩屑中温无氧蒸馏技术,建成8座国省级绿色矿山[12]
赵一德在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抓得更紧更实更有成效坚决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陕西日报· 2025-05-20 00:45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核心内容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1] - 要求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扛牢政治责任、历史责任 [1] - 目标是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抓得更紧更实更有成效,守护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1]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 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 [2] - 推进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 [2] - 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2] 问题整改与风险管控 - 打好问题整改硬仗,巩固"五乱"、尾矿库等问题整治成果 [2] - 强化民宿、农家乐等规范管理,动态排查重点领域风险隐患 [2] - 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强化警示震慑 [3] 生态保护治理具体措施 - 开展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三年行动 [2] - 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谋划"十五五"储备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 - 严把产业准入关口,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 [2] - 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2] - 从严落实法律规划政策,明晰开发边界和管控要求 [3] 责任落实与监督机制 - 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法治保障、数字赋能、监督问效 [2] - 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 [2] - 省领导及相关部门、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会部署 [3]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部署生态环保工作 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中国环境报· 2025-05-12 04:59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方向 - 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 [1] - 紧盯目标 聚焦短板 全力攻坚 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2] - 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保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又适度超前 [2]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措施 -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精准治污 [2] -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 [2] - 推进清洁生产 加快产业 能源 运输等结构调整 [2] 生态安全与监管强化 - 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全面梳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确保真改实改 [2] - 加大环境风险隐患问题排查整治预防 加强各行业领域监管执法 [2]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完善基础体制 优化治理体系 健全市场体系 [2] 组织与执行机制 - 加强组织领导 树牢正确政绩观 全面压实责任 [2] - 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营造人人有责任 人人作贡献的氛围 [2]
解读!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及时发现查处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4-22 23:24
政策背景与意义 - 生态环境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印发《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规程(试行)》,旨在加大对生态破坏事件的查处和监管力度 [1] - 《规程》出台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填补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标准的空白 [2][3] - 政策聚焦于因违反法律法规或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排除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 [4] 判定标准与情形 - 明确7种疑似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线索收集情形和10种初步判定情形,涵盖对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海洋生态的破坏 [5][6] - 判定依据包括对典型生态系统、重要生态空间的占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量化影响 [5][6] - 强调对法定生态保护区域内的破坏事件及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情形的考量 [6] 工作流程与实施机制 - 建立"线索收集—调查评估—结果判定"三级工作流程,由国家与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协同负责 [7] - 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线索主动发现能力,结合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等多源信息 [8] - 成立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库,确保调查评估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7][9] 技术支撑与整改要求 - 推动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事件判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9] - 要求精准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受损程度,并开展生态风险预警 [9] - 督促地方制定科学整改措施并落实修复责任,实现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闭环管理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