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完善碳定价机制 激发低碳新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40
大会概况 -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 主题为完善碳定价机制和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设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2] - 大会聚焦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全球气候变化新格局和国际绿色合作等议题 汇聚全球专家和业界代表交流并发布成果[2] - 主论坛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代表讨论市场活力提升和绿色金融创新[2] 分论坛一:碳市场交易体系 - 分论坛一聚焦健全碳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化碳定价机制 讨论制度完善 行业扩围和国际合作等议题[4] - 湖北省管理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 覆盖3700家重点排放企业账户和80亿吨碳配额 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0%以上[6] - 湖北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 成交额103.28亿元 交易规模连续多年第一 并推出电碳金融协同机制和碳普惠平台[6] - 论坛举行两项签约: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公司与德铁货运共建零碳绿色班列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完善碳市场机制[7] - 圆桌对话达成共识 需强化数据管控 深化国际协同和激发企业动力以发挥市场控排作用[7] 分论坛二:碳信用国际合作 - 分论坛二聚焦碳信用国际合作和推动《巴黎协定》目标 讨论国际规则协同和市场质量提升等议题[8] - 上海碳市场纳入28个行业超400家企业及1800余家投资机构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 成交额55.44亿元 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11] - 上海创新推出全国唯一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 探索电碳协同和碳普惠方案 并深化国际平台合作[11] - 虹口区集聚绿色低碳企业超800家 贡献上海2/3双碳立项标准 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超766亿元 年均增速超20%[11]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与新加坡MVGX技术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跨境碳信用技术对接和市场互联奠定基础[12] - 圆桌对话围绕深化自愿减排国际合作和构建多样化市场机制达成共识 有巴西 南非和乌拉圭等国代表参与[12]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海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案例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40
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低碳办会带来的便捷随处可见。国内外嘉宾、工作人员乃至新闻媒体,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参会证件上的二维码,就能 获得会议议程等信息。乘坐统一接驳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也很受参会人员青睐。 "在城市里,跟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碳排放,占比很高。碳普惠动员了最广大的参与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特别像上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要率先实现碳中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说,中国科学院曾做过研究,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量占排放总量的53%。像这样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减排,社会价值巨大。 | V 关闭 | 碳普惠专区 | | | --- | --- | --- | | 支付完成 | | | | 活动编号: ■ 品 品 品 品 ■ ■ ■ | | | | | 上海市温室花园成人票一张 』 类碳积分:1000 | | | | 数量:1 | | | 实付款 | | 』 类碳积分:1000 | | 支付方式: | | 碳积分 | | 下单时间: | | 2025-09-22 17:31:42 | | 抽奖码 | | 1144 | 作为东道主,上海市在办会全过程严 ...
什么是噪声地图?能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35
噪声污染防治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噪声污染具有动 态性、分散性等典型特点,捕捉难、量化难、治理难,使其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的短板之 一。随着噪声监测、预测模拟等科技的发展,噪声地图技术有望成为破解噪声污染治理难题的有效工 具。 噪声污染防治面临诸多难点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为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奠定了重要法治基础,《"十四五"噪 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部署了噪声污染防治任务。但噪声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距离建 设"宁静城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因地制宜推广。"十四五"期间,全国噪声自动监测网络逐步完善,为噪声地图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数 据基础。各地可在此基础上,借鉴参考相关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根据当地噪声污染防治需求推广应用 噪声地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一个区域内的噪声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地图上, 可以直观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居民小区的噪声状况,支撑精准找出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 从而为采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随着计算机、噪声监测预测等技术的发展,噪声地图的应用日 渐成熟并得到快速推广,逐渐成为破解 ...
钟寰平:坚定信心 担当尽责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35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郑重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 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 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 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布新一 轮国家自主贡献,首次提出碳达峰阶段后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等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目 标,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奋进方向、提 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也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一般性辩 论上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 达到峰值 ...
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0:10
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建共 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虽然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组织分散、供给同质化、 专业性不足等短板,亟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组织动员、供给结构、阵地平台、制度保障与文化培 育五个维度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健全服务阵地,构筑服务平台 单一阵地与零散形式已难以匹配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需求。要以科学布局与标准化管理 为牵引,实现服务阵地由"点状分散"向"网络协同"转型,推动服务平台覆盖深度与广度的提升。 强化组织动员,打造服务队伍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队伍建设,而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完善组织架构与参与机制。通过党建引领 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进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与企业资源支持相互协同,使政治导向与群众需 求实现有效衔接,搭建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任务分 配与激励机制,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提升整体质量与公信力。 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引领确保了志愿服务的方向,并增强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社会组织拓展了 服务 ...
重磅解读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开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引领全球低碳韧性转型
中国环境报· 2025-09-28 23:05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治理,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根据《巴黎协定》及相关决定要 求,各缔约方需在2025年提交到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2025年9月24日纽约当地时间,习近平主席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视频致辞,郑重宣示了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 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 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碳达峰阶段后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等一揽 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系统性构建了涵盖能源和产业转型、政策工具创新等多维度指标的行动纲领,标 志着中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并将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 献。 中国提出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彰显大国担当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遭遇逆风,中 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 ...
武汉以清洁生产促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9-26 01:39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有累计299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据核算,其中已通过验收的140家 企业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000个,投资超过7.6亿元,不仅大幅推动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等减量 化,还有效帮助企业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等,累计实现碳减排量超过5.4万吨,产生的经济效益近 7.39亿元。 凸显政策温度,强化技术支撑 "我们在前期进行了细致调研,针对中小企业经费不足的实际,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松绑减负',适用强 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简化流程。"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指南》,对部分非重点排污 单位与非重点监管单位,或是已达到清洁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可以申请按简化流程开展审核。同 时,对一些减产较大、污染较轻、经营困难的企业,经企业申请,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也可以 按照简化流程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为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 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目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印发了《武汉市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 方案(2023—2025年)》,对全市钢铁、石化、建材、有色、化工、电力、印染 ...
武汉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26 01:26
"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生态环境系统以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累计投入1.4亿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不 断健全完善高效、精准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高标准、高精度、高效能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美丽武汉建设夯实生态环 境监测支撑。 2025年以来,为提升干部素质,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及数智转型工作。截至目前,武汉市级监测机构取得覆盖8类161 项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数据评价资质,数据分析、应急监测、科学研究及技术引领能力明显提升,新型污染物监测能力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前列;13个 区级监测站共取得784项资质,CMA资质(中国计量认证)从"无"到"有"到"全",其中3个工业聚集区站已兼具就近支援其他区域应急监测能力,4个新城区 站兼具一般应急监测能力,其他区域站均兼具支援其他区域常规样品分析能力,"1+3+4+N"有梯度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格局初步形成。 木兰湖。 赵广亮摄 覆盖水、气、声、辐射监测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网络 织密多要素地表自动感知网络。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武汉市组织15个(功能)区完成176个乡镇 ...
艺术创作与商业营销必须坚守生态底线|关注青藏高原烟花秀事件
中国环境报· 2025-09-26 01:26
艺术创作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当前,一些艺术创作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和网络传播效果,缺乏对生态 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部分创作者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和商业资本的不当影响,价值观念出现偏 差,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艺术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时代,绝不能成为哗众取宠的"作 秀",更不能建立在影响或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艺术家、文艺机构也应增强政治判断力、科 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摒弃以自然为代价的创作冲动。 商业营销不能突破生态底线。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 价。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硬约束,不能将环保作为营销包装的口号,而是在每一次创作与活动中把保护 措施做到实处。生态友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硬条件,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宣传点。 艺术创作本应是对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深层次回应,若是过度强调自我表达,或者仅仅为了赢得流量和 话题关注度,而将生态风险置于次要位置,那么艺术创作的效果便会偏离本意,甚至引发众怒。 ...
将生态评估作为前置条件|关注青藏高原烟花秀事件
中国环境报· 2025-09-26 00:14
补上生态评估这一课,不只是为此次事件"善后",更是为今后类似活动立规矩、明底线。无论是商业推 广还是艺术创作,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未来,在生态敏感地区实施任何项目,都应将生态评 估放在前面,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破坏风险。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监管,完善评估标准与流程。 烟花秀事件发酵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迅速成立调查组核查,户外品牌始祖鸟和蔡国强工作室也先后 致歉,表示愿意配合第三方机构评估影响并展开补救。态度虽诚恳,但也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何在 项目启动前,没有将生态评估作为关键环节,而是等到舆论发酵后才匆忙"补课"?倘若前期进行严谨生 态评估,邀请生态、地质、动植物等多领域专家深入论证,或许能提前预见风险,避免如今的被动局 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