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动力电池价值话语权争夺战打响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24
宁德时代后市场业务拓展 - 宁德时代旗下后市场服务品牌"宁家服务"在北京、上海和泰国曼谷同步开设直营体验中心,加速向东南亚市场拓展,未来计划覆盖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 [2][3] - 宁家服务业务涵盖电池检测、维保、回收、金融保险和二手车流通全场景,并与车企合作共建直营中心,目标在中国实现一般故障8小时修复、疑难故障72小时修复,海外市场实现"零时差"响应 [3] - 品牌成立1周年已在国内7座城市(包括武汉、广州)及海外曼谷落地直营体验中心,泰国为首个海外站点 [3] 后市场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商业模式以"技术壁垒+生态协同"为核心,聚焦三电系统(电池为核心),仅维修宁德时代电池,通过原厂技术、正品配件和权威认证保障安全性与可靠性 [4] - 自主研发超声导波无损检测设备可在15分钟内完成电池内部损伤检测,准确率超90%,维修成本降至整包更换的1/10(整包更换成本约10万元,返修成本降至1万-2万元) [6] - 打造"检测-维保-回收-再生"生态闭环,整合45项线上分析和28项线下检测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回收网络县区覆盖率为第三方平台的3倍,实现"72小时极速回收" [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动力电池后市场迎来发展机遇,因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提升和保有量增长,但维修难度随CTP技术应用加大(CTP取消模组结构,电芯直接固定于底壳) [6][8] - 行业从"粗放维修"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型,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将三电系统纳入年检,《动力蓄电池维修标准》明确技术规范 [10][11] - 车企加速自研电池(如极氪金砖电池、广汽埃安弹匣电池2.0),布局后市场,竞争焦点集中于检测标准、配件渠道和全生命周期价值掌控 [9][10] 技术创新与维修效率提升 - 超声导波技术无需拆卸电池包即可检测内部结构性损伤,减少维修波及范围(例如从需拆30个电芯降至5个),提升效率并避免二次损伤 [6][7] - CTP技术维修需安全分离电芯与底壳,传统CTM方案虽便于模块化维修但增加空间、重量和制造成本 [6] - 技术迭代(如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扩大、磷酸锰铁锂电池商业化)和政策催化将为后市场带来新变量 [10][11]
汽车早餐 | 9月1日起汽车消费财政贴息贷款启动;特斯拉欧盟销量连续7月下降;通用汽车计划9月2日起临时裁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24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 第二批3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完成标准化改造提升 提供5项免费基本服务和多项个性化服务 [2] 汽车消费刺激政策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单笔5万元及以上家用汽车消费贷款享受1个百分点财政贴息 最高不超过贷款利率50% [3] - 上海7月汽车类零售总额达158.50亿元 同比增长5.0% 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5] 低空经济发展 - 中国低空装备产品数量超406万台 881家企业完成注册 备案产品2822种 [4] - 16款民用无人机获适航批准 在研吨级无人机近30款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近70种 [4] - 低空应用向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多场景加速渗透 [4] 国际汽车贸易 - 墨西哥与巴西双边贸易额从2019年10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135亿美元以上 增幅达35% 汽车领域表现突出 [6] 车企产能调整 - 通用汽车计划9月2日起在底特律电动汽车工厂临时裁员360人 以削减GMC Hummer EV和凯迪拉克Escalade IQ产量 [7] - 特斯拉在欧盟7月销量同比下滑超40%至6600辆 连续第七个月下降 [8][9] 车辆召回事件 - 克莱斯勒召回47379辆美国市场车辆 [10] - Stellantis召回22870辆进口朱丽叶、斯坦维汽车 因发动机控制模块软件漏洞导致排放风险 [14] 企业技术合作 - 华中科技大学与东风汽车联合研究院首批6个科研项目签约 涵盖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智能车控等领域 [11] - 固态电池发展规划包括350Wh/kg、500Wh/kg等多代产品 [11] 充电基础设施 - 广汽自营充电桩网络覆盖204座城市 拥有1732座充电站 累计19129个充电桩 [12] 企业法律事务 - 江淮汽车报案称网上有3000余条虚假信息 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13] 电池产能扩张 - 国轩高科拟投资不超过40亿元在南京建设20GWh新型锂离子电池智造基地项目 [15] - 盐湖股份上半年生产碳酸锂2.06万吨 4万吨/年锂盐项目进度达71% 预计9月底投料试车后将形成8万吨/年锂盐规模 [16]
818全球购车节以数智叠加补贴,唤醒沉睡消费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16
2024年汽车之家818全球购车节活动特点 - 活动以科技感和获得感为核心 全面回归汽车主角 由企业高管和产品担当主要角色 强调真福利和真补贴 [2] - 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空间站结合 提供万元购车补贴 品牌权益盲盒及二手车惠买集市等福利 [3] - 线下覆盖200多城 通过空间站和卫星店提供AI买手 AI对比试驾等智能服务 并举办VR空间大电影和百城车展活动 [4] 汽车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3年汽车零售均价同比下降5.6% 2024年同比下降8% 导致行业零售额2023年减少2000多亿元 2024年减少3000多亿元 [6] - 行业净利润缩减 车企和经销商面临多劳寡得困境 生存压力巨大 [5] - 价格战虽短暂停止但未根本解决行业利润健康问题 [5] 汽车之家战略转型与AI技术应用 - 公司实施All in AI战略 依托自研仓颉大模型 拥有全景生态总用户量5.02亿 日均用户量8151.91万 [9] - 开发AI五件套工具:AI营销大脑 AI获客先锋 AI线索大师 AI销冠神器和AI查车专家 覆盖营销决策 内容生成 线索管理 客户服务和二手车评估 [8] - 仓颉大模型在中文汽车知识测评中以72.96分位列榜首 领先第二名13.63分 展现汽车垂直领域卓越性能 [9] 线上线下融合与生态合作 - 线上直播由高管和KOL深度讲解车型 线下通过空间站提供一站式选购平台 实现从种草到拔草的全流程转化 [4] - 携手平安产险 高德地图 支付宝等生态伙伴推出超级锦鲤计划 提供数万元购车补贴大奖 [3] - O2O模式结合线上网站与线下空间站 构建汽车生态闭环 提升用户购车决策效率 [10] 海外布局与品牌出海 - 6月30日上线全英文海外网站 收录50余个中国出海品牌近千款车系和2000余款车型数据 [10] - 海外版空间站将结合当地消费习惯打造中国品牌集约店 助力中国品牌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出海 [10] - 通过《顶级片场》等IP栏目展示中国汽车产品和技术魅力 搭建与全球消费者的沟通桥梁 [10]
中德合璧,奥迪E5 Sportback书写豪华电动新篇章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16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奥迪E5 Sportback作为品牌首款产品 以23.59万元起售价打破豪华电动高价印象 彰显传统豪华品牌决胜电动市场的决心 [2][11] - 推出4款车型配置 包含先锋型至旗舰quattro型 并限时提供价值6.9万元的首发权益包(含3.6万元辅助驾驶服务+1.5万元座舱升级+1.2万元电子后视镜+6000元专属车色) [2][11] - 金融方案支持0首付起和5年超长贷 其中前24期免息 降低用户购买门槛 [12] 设计与性能特性 - 采用全新电动车设计语言 车身尺寸4881×1960×1479mm 融合轿跑与瓦罐造型 风阻系数仅0.25 [3] - 搭载前后永磁同步电机 最高转速21000rpm 输出功率579kW 峰值扭矩800N·m 零百加速3.4秒 [4] - 配备双电机quattro智能四驱系统 CDC可变阻尼减震 空气悬架及Brembo四活塞卡钳 兼顾赛道级操控与舒适性 [5] 智能化技术配置 - 智能座舱采用车规级高通骁龙8295芯片 支持4K贯穿式超感广域屏 并搭载基于火山引擎大模型定制的语音系统(MOS拟人度4.65分) [7] - 配备27个感知硬件(1激光雷达+3毫米波雷达+11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 与Momenta联合开发全场景NOA辅助驾驶 支持高速/城市道路领航及自动泊车 [8] - 创新奥迪智慧岛快捷触控屏幕 支持50多种快捷方式定制 并兼容苹果 华为等主流手机品牌互联 [7] 安全与制造标准 - 采用宁德时代CTP无模组电池 续航773km 满足最新电池安全国标 800V高压平台支持10分钟补能370km [10] - 配备奥迪超清电子外后视镜(响应速度<0.06秒) 有效减少视野盲区及恶劣天气干扰 同时保留传统玻璃后视镜选项 [9] - 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安亭AUDI智造基地 应用动力电池与车身合装线等专利工艺 关键性能在德国实验室完成验证 [10] 本土化与用户导向 - 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推出晨曦紫/锋芒绿/烟波蓝3款新颜色 灯光系统采用942颗LED灯珠组成环形星钻光幕及30色渐变氛围灯 [4][6] - 辅助驾驶系统针对中国路况优化 包含两轮车避让等特定场景 智能语音支持多轮对话及全场景控制 [6][7][8]
含华量狂飙,车企如何重塑灵魂叙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09
华为智驾系统普及与行业影响 - 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突破100万辆 成为行业"技术标配" 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进入标准化技术阶段 [2][7] - 系统普及导致不同品牌车辆智能化表现趋同 用户体验差异缩小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 [2] 品牌差异化战略 - 品牌需坚守核心价值并通过场景化体验实现差异化 例如奔驰聚焦"优雅与舒适" 在智驾系统中实现无感交互和简化语音唤醒 [3] - 猛士开发越野专属模式 通过华为车云服务调取路线数据 在非铺装路面显示坡度及倾斜角信息 保持品牌越野基因 [4] - 奥迪坚持"科技豪华"定位 融合实体旋钮与鸿蒙座舱数字化服务 结合quattro四驱系统强化操控性能 [4] 技术融合与创新路径 - 比亚迪采用华为MDC计算平台 结合自研"二郎神"三目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方案 将高速NOA功能成本降低30% [7] - 阿维塔基于鸿蒙座舱开发沉浸式体验 通过声学设计/氛围灯联动与座椅震动反馈模拟赛车换挡感 [8] - 江淮汽车针对商务场景开发"会议模式" 自动调节座椅/降噪并连接企业OA系统 实现车内视频会议功能 [8] 数据应用与生态建设 - 广汽传祺与华为共建车云一体化平台 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优化服务 如推送充电站优惠及预判通勤拥堵 [9] - 猛士科技联合华为开发越野地形数据库 允许用户上传非铺装路面信息 构建智能越野社区增强用户粘性 [9] 用户体验优化方向 - 奥迪A6L e-tron保留实体旋钮与触控板 根据驾驶模式自动切换交互风格 运动模式下触屏反馈更灵敏 舒适模式下界面简化 [11] - 比亚迪针对家庭用户开发儿童守护模式 检测安全座椅后自动调暗氛围灯/播放动画片 解决70%家长驾驶焦虑问题 [12] - 猛士科技在越野路段模拟马蹄声与篝火音效 强制休息模式提供咖啡券等关怀福利 强化情感连接 [13] 行业竞争趋势转变 - 智能汽车竞争从"技术堆砌"转向"价值创造" 用户对技术参数敏感度下降 更关注体验价值 [15] - 广汽传祺通过车家互联功能控制智能家居 蔚来利用华为车云优化换电站运营 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 [16]
理想汽车的多事之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03
公司近期动态与舆论风波 - 公司创始人近期通过视频播客回应争议话题 包括MEGA造型争议 i8和车主被黑舆论风波以及供应商欺压经历 并在回忆融资艰难时刻时情绪激动 [2] - 公司近期陷入多事之秋 包括碰撞测试事件争议和车主素质风波 同时内部正在进行深度调整 撤销运行不足半年的五大战区 重新回归省区直接管理 [2] - 公司目前正处于下滑周期 正全力拼搏以期重返增长轨道 [2] 市场定位与产品结构分析 - 公司车型结构呈现低端车型热销而高端车型遇冷的特点 L6销量最佳而L9表现最弱 与问界品牌高端车型领先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3] - 高端市场表现直接关系到品牌溢价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 公司高端车型遇冷的情况削弱了品牌高端定位 后续进军高端市场难度较大 [3] - 公司国际化战略定位模糊 在国内市场采用直营模式 但在海外市场对直营或授权模式摇摆不定 中亚市场存在价格混乱和单车盈利能力低等问题 [3] 市场竞争与运营挑战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直营模式在市场顺风顺水时展现优势 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环境下暴露出运营能力短板 [4] - 公司近期对国内销售网络进行调整 撤销五大战区并回归省区直管制 新增相关部门并任命新负责人 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解决运营问题 [4] - 公司已实现盈利且年销量突破40万辆 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增长速度从每年30%~50%放缓至10%~20% [4] 销量增长与转型压力 - 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速降至7.8% 增程产品销量已接近天花板 增程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6] - 明年各品牌将有十几款涵盖10万~40万元的增程产品上市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L系列增程产品销量上限已清晰可见 [6] - 纯电动车型MEGA和i8未如预期般热销 对标L6的20万元纯电动车型i6被寄予厚望 若能达到L6销量水平则年销80万甚至100万辆目标有望实现 [6] 产品战略与建议 - 建议i6需尽早推出 以改善市场 媒体和资本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为纯电动转型注入新动力 [7] - 建议公司更加低调务实 对产品外观 定价等进行务实调整 避免上市后反馈不佳再降价 [7] - 若i6上市后再次出现短期调价或外观争议 负面声音将直接影响初期销量 可能第三次出现类似MEGA和i8的情况 影响企业增长潜力 [7] 产品创新与竞争应对 - 公司团队可能过于追求短期业绩和利润规模 忽视了产品层面战略布局 导致纯电动平台投入力度不足 [9] - L系列成功形成路径依赖 但增程和家用市场门槛不高 公司本有资本实力在20万元级纯电动市场破局 但缺乏决心和投入 [9] - 市场竞争环境已变 竞争对手产品实力大幅提升且价格更低 公司车型对消费者吸引力大幅下降 曾经策略不再奏效 [9] - 公司若想扭转局面 关键在于推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突破冰箱彩电大沙发现有模式 瞄准客户更深层次需求 [10]
反内卷的风终于吹到汽车后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03
行业背景 - 2025年"反内卷"成为中国经济年度关键词 汽车行业因恶性竞争成为整治重点领域 [2][3] - 北京及长沙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于2025年8月发布《抵制内卷倡议书》 呼吁抵制恶性价格战和低于成本倾销等乱象 [3][4] 行业乱象表现 - 互联网平台通过"9.9元洗车+免费检测""1元保养"等低价策略引流 实际通过加售高价项目盈利 [6][7] - 部分企业将原需2500元维修项目压至688元 广州出现"24小时流动补胎30元"服务 扣除油费后倒贴30元 [6] - 公务车维修招标出现0.7元工时单价报价 远低于备案价300元 2025年一类维修企业60元工时报价无法中标 而2023年160元可入围 [12] - 保险公司返佣率曾达70%以上 导致维修企业利润被挤压 后经行业协会推动降至12% [15] 行业影响 - 日均倒闭维保企业超过20家 小微门店濒临出局 企业营收利润双降 [10] - 使用劣质配件、虚报故障现象频发 造成安全事故风险上升和法律纠纷 [10] - 人才流失严重 年轻从业者不愿入行 技师转岗或被挖角 行业出现技术断层 [10] - 客户复购率暴跌 转化成本飙升 行业整体信任危机加剧 [10] 整治措施 - 倡议书要求企业抵制非理性竞争 不得实施低于成本报价 不得强制捆绑服务 不得虚报维修工时 [4] - 强调遵守《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 禁止使用劣质配件和偷工减料行为 [5] - 南京协会推动设置招标价格红线 要求技术分占比≥60% 加入拒绝最低价中标条款 [13] - 发布成本核算指南划定价格红线 推广星级企业白名单供招标单位优先选取 [13] 转型案例 - 杭州小拇指连锁通过"标准化+社区化"模式 社保成本下降40% 客户停留时长增加25分钟 衍生消费提升18% [18] - 京东养车与宁德时代共建电池维修中心 承接区域80%电池故障订单 通过贴膜和改装业务创造高毛利 [19] - 常州轮胎联盟采用共享技师模式 5家门店联合签约3名认证贴膜师 单店人力成本降低35% 年获青年技师补贴12万元 [19]
从“大6座”到“大三排”,家庭出行需求下的SUV进化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03
市场趋势转换 - "大三排"SUV正快速取代上半年流行的"大6座"SUV,成为市场新热点,包括岚图知音、理想i8、特斯拉Model YL、问界M8纯电动版、智己LS9、风云T11、极氪9X等热门车型均聚焦该细分领域 [2] - "大三排"SUV可容纳7人且第三排空间显著优化,例如岚图知音第三排高度比"大6座"SUV高出近40厘米,乘坐体验接近第二排,解决传统6座SUV第三排空间狭小导致的舒适性问题 [3] - 家庭结构变化(二胎/三胎增多)和消费升级推动需求从"够用就行"转向"每个座位都舒适",购车预算增加和品质需求提升进一步加速产品迭代 [4] 产品优势与竞争格局 - "大三排"SUV通过增设第三排杯托、充电口、独立空调、座椅调节加热及安全气帘等配置,大幅提升长途乘坐体验和安全性,同时避免MPV车型的停车位需求过大及"专职司机"形象问题 [3] - 纯电动技术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其静谧性、低使用成本及简便维护特性精准契合市场需求,60%用户将"静谧空间"和"空间实用性"列为首要需求 [6] - 智能化配置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支持语音控制温度、音乐、导航及第三排独立设备操作,重构"全家舒适"出行理念 [7] 技术演进与市场前景 - 纯电动平台通过创新架构解决传统SUV短板,续航超1000公里、辅助驾驶、AR-HUD等技术将座舱转化为智能移动空间,推动产品从高端小众走向主流普适 [9] - 2025年新上市SUV中纯电动车型占比约58%,增程与插混占32%,燃油车仅10%,4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以纯电为主,20-30万元中端市场增程式技术因"可油可电"受青睐 [9] - 硬派越野SUV电动化进程加速,通过纯电动四驱系统兼顾越野性能与家庭需求,未来可能向"大三排"方向拓展 [10]
福瑞泰克将为哈啰Robotaxi平台项目提供毫米波雷达产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0:25
公司业务合作 - 福瑞泰克获得哈啰旗下造父科技定点通知 将为哈啰Robotaxi平台项目提供毫米波雷达产品及相应软件服务 [2] - 首批上车产品计划在2025年底达到量产状态 [2] 产品规划 - 毫米波雷达产品及软件服务将应用于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 [2] - 量产时间节点明确设定为2025年底 [2]
最后一台下线,日产GT-R传奇跑车落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0:11
日产R35 GT-R停产事件 - 日产R35 GT-R于2025年8月26日在日本栃木工厂正式停产 生命周期长达18年 累计产量约4.8万辆 其中日本国内销售逾1.7万辆 [1][4] - 停产主因为环保及安全法规收紧导致开发成本大幅攀升 零部件采购难度加大 [1][7] - 车型售价从2007年最低配置777万日元上涨至现行款1444万日元 增幅近一倍 [6] GT-R历史沿革与市场表现 - GT-R历史可追溯至1969年第三代Skyline R27 初代车型创下50场连胜纪录 奠定"东瀛战神"地位 [3] - R32(1989年)包揽各大赛事冠军 R34(1999年)因《速度与激情》电影成为经典车型 [4] - R33(1995年)因底盘问题销量锐减 R35(2007年)脱离Skyline系列独立发展 [3][4] 日产汽车经营状况 - 2025年4-6月净亏损1157亿日元 连续4个季度亏损 全球销量70.7万辆同比下滑10% [9] - 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 全球销量跌出前十 日本车企排名降至第四 [9] - 公司启动重组计划:全球裁员2万人 整车工厂从17家减至10家 取消九州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目标2026财年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 [9] 跑车行业开发环境 - 环保法规、安全设备及网络安全措施要求推高开发成本 部分企业放弃下一代车型开发 [10] - 日本多家车企已终止跑车生产:三菱Lancer EVO(2015年) 斯巴鲁WRX STI(2020年) 本田NSX(2022年) [10] - 丰田GR86、日产Fairlady Z、马自达Roadster等车型仍在持续生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