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横河精密20250927
2025-09-28 14:57
**横河精密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横河精密是一家高端精密制造企业 专注于注塑产品以及精密齿轮件等金属零部件的生产[3] * 公司业务主要覆盖汽车和家电两大行业 并积极布局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2][3] **核心业务与市场前景** **汽车业务** * 公司受益于汽车行业智能化和轻量化两大趋势 预计该业务将实现高速增长[3] * 在智能座舱领域 提供齿轮 执行机构等高精度产品 用于智能座椅调节 智慧屏及HUD系统 并与华为 延锋安道拓等大客户建立合作[3][5] * 在轻量化领域 生产如钢塑一体仪表板 全塑尾门等注塑类产品 其中全塑尾门相比传统钢质尾门可减重20%~30%[5] * 全球汽车尾门市场空间广阔 预计到2027年底有望达到150亿美元[2][5] * 公司已获得上汽大通 吉利 比亚迪等客户订单[2][5] **家电业务** * 家电业务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个位数的稳定增长[3][6] * 提供家用齿轮箱及驱动系统等产品 与卡赫 SEB 松下 小米等全球知名家电企业建立深度合作[2][6] * 中国智能家电行业过去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2][6] **新兴业务布局** **无人机领域** * 通过参股宁波狮子王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0%)以及实控人体外投资的和启智能进行布局[2][7][10] * 两家参股公司分别专注于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销售及云台与固定翼起降无人机生产销售 以此切入低空经济市场[2][7] **人形机器人领域** * 凭借其在注塑产品和精密齿轮件方面的技术积累与制造经验 有望顺利切入人形机器人市场[2][3][7] * 产品通用性强 且公司拥有小米 华为 上汽 吉利 比亚迪等下游客户资源 这些客户多在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 公司有望跟随原有客户进行业务拓展[4][8] **财务表现与估值**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4亿 1.02亿 1.46亿元[4][11] * 三年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7%[4][11] * 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汽车 家电和金属零部件业务[11] **估值分析** * 截至昨日收盘价 对应2025-2027年的市盈率分别为199倍 125倍和87倍[11] * 公司业务延展性强 新兴业务有望打开市场天花板[4][11] **潜在催化剂与风险提示** **股价催化剂** * 汽车领域订单超预期[12] * 无人飞行器领域订单或与大客户合作超预期[12] * 机器人领域订单超预期[12] **风险提示** * 新领域(无人机 机器人)拓展不及预期[12] * 下游汽车主机厂销量不及预期[12]
奇瑞汽车港股上市,理想i6、尚界H5、全新问界M7发售:汽车行业周报-20250928
国海证券· 2025-09-28 14:32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汽车板块"推荐"评级 [1][18] 核心观点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下乘用车销量超预期 2025年政策延续支撑汽车消费 [18] - 汽车高端化、智能化升级趋势明确 自主品牌进入高端化战略进攻阶段 [18] - 推荐五大投资方向:自主高端化车企、高阶智驾产业链、机器人量产、优质零部件及商用车复苏 [18] 行业表现与市场动态 - 2025年9月22日至26日 A股汽车板块指数持平 细分领域表现分化:乘用车-0.9%、商用车-2.6%、零部件+0.4%、汽车服务-5.5% [5][19] - 同期港股汽车整车涨跌幅:理想汽车-0.6%、小鹏汽车+7.9%、蔚来-3.5%、零跑汽车+1.3%、吉利汽车-4.1% [5][19] - 行业相对表现:汽车板块近1月/3月/12月涨幅分别为2.7%/16.7%/48.9% 均跑赢沪深300指数 [4] 重点公司事件与产品发布 **奇瑞汽车港股上市** - 2025年9月25日于港交所上市(代码9973.HK) 发行价30.75港元/股 募资91.4亿港元 [5][13] - 创港股238倍超额认购纪录 2022-2024年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CAGR 70.7%) 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CAGR 57.1%) [5][13] - 2024年海外收入1008.97亿元 占比37.4% 2025年1-8月出口79.88万辆(同比+10.8%) 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13] **理想i6上市** - 2025年9月26日发布 售价24.98万元 首销期赠送价值3.5万元权益 [5][14] - 基于800V架构 四驱版功率400千瓦 搭载87.3kWh电池 支持10分钟补能500公里 CLTC续航720公里 [5][14] - 标配理想AD Max高阶辅助驾驶 搭载700TOPS算力英伟达Thor-U芯片及激光雷达 [5][14] **尚界H5上市** - 上汽与华为联合打造 2025年9月23日发布 售价15.98-19.98万元(6款车型) [5][15] - 增程版CLTC纯电续航235公里 满油满电续航1360公里 纯电版最高续航655公里 [5][15] - Max版搭载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 配备激光雷达及4D毫米波雷达 [5][15] **全新问界M7上市** - 2025年9月23日发布 售价27.98-37.98万元(12款车型) [5][16] - 纯电版CLTC续航最高710公里 增程版综合续航1625公里 [5][16] - 配备HUAWEI ADS 4系统 含30个高精度传感器 支持通用障碍物检测及AEB功能 [5][16]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8月汽车产销281.5万辆/285.7万辆 环比增长8.7%/10.1% 同比增长13%/16.4% [37] - 新能源车产销139.1万辆/139.5万辆 同比增长27.4%/26.8% [37] - 重卡内需三年低位运行 2025年有望恢复 客车内需及出口持续向上 [18] 政策与监管更新 - 商务部等四部门宣布2026年起对纯电动乘用车(海关编号8703801090)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32][33][34] 个股表现与推荐标的 - 周涨幅前十:新坐标(+25.0%)、科博达(+22.6%)、天普股份(+21.0%)等 [26][27] - 推荐车企:理想汽车、江淮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 [18] - 推荐智驾产业链:小鹏汽车、华阳集团、德赛西威、科博达 [18] - 推荐机器人产业链: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北特科技 [18] - 推荐零部件:福耀玻璃、星宇股份、银轮股份 [18] - 推荐商用车:福田汽车、中国重汽、宇通客车 [18]
汽车智能化月报系列(二十八):地平线合作哈啰加速Robotaxi商业化落地,禾赛科技于香港交易所上市-20250928
国信证券· 2025-09-28 14: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6] 报告核心观点 - 汽车智能化加速发展 地平线与哈啰合作推动Robotaxi商业化落地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 [1] - 智能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 L2级以上功能渗透率达30.4% 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 [3] - 感知层技术快速迭代 800万像素摄像头占比达41.7% 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2] - 决策层算力需求增长 英伟达自动驾驶芯片占比达57.5% 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2] - 投资建议覆盖整车、L4自动驾驶及零部件多个环节 [4] 行业新闻总结 - 工信部拟出台自动驾驶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 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使用 [15] - 科博达收购智能科技60%股权 交易价格3.45亿元 进军汽车智能化产业 [17] - 小鹏汽车加速欧洲市场拓展 进入瑞士、奥地利等五国市场 [18][19] - 地平线与哈啰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L4级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21] - 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融资总额超41.6亿港元 [23][24] - 小马智行获得迪拜Robotaxi路测许可 首批车辆已开启测试 [25] - 文远知行与Grab合作在新加坡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i.R项目 [26] - 华阳集团为问界M7配套多款核心产品 包括W-HUD、仪表屏等 [20] 高频核心数据更新 - 2025年7月前视摄像头渗透率66.7% 同比+6pct 其中800万像素占比41.7% 同比+23pct [2] - 自动驾驶域控渗透率30.2% 英伟达芯片占比57.5% 同比+27pct [2] - 激光雷达渗透率10.7% 同比+3.3pct 华为市占率40% 禾赛科技28% [2] - 特斯拉FSD累计行驶里程超45亿英里 第二季度行驶超10亿英里 [40] 智能驾驶渗透率 - L2级以上功能渗透率30.4% 同比+15pct [3] - 高速NOA渗透率30.5% 同比+16pct 城区NOA渗透率13.3% 同比+4pct [3] - 前视摄像头渗透率66.7% 前向毫米波雷达57.5% 激光雷达10.7% [3] - 驾驶域控渗透率30.2% 同比+13.6pct [3] 智能座舱配置 - 10寸以上中控屏渗透率84.7% 同比持平 [3] - 10寸以上液晶仪表渗透率49.3% 同比-3pct [3] - HUD渗透率19.2% 同比+3pct [3] -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41% 同比+10pct [3] 智能网联配置 - OTA渗透率76.3% 同比+2pct [3] - T-BOX渗透率68.2% 同比-6pct [3]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 整车推荐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吉利汽车 [4] - L4自动驾驶推荐小马智行、文远知行 [4] - 零部件推荐禾赛科技、沪光股份、地平线机器人-W、黑芝麻智能、科博达、华阳集团、均胜电子、星宇股份、伯特利 [4]
保时捷携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亮相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8 11:06
9月27~29日,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海口启幕。从前瞻技术到标准协同,从深耕中国到走向全球,众多观点在此碰撞交融,共 探汽车产业发展新未来。首次以参展商身份亮相本届大会的保时捷,携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本届大会期间展出了旗下电动车型——Taycan GTS和 纯电动Macan 4劲驰版,展现了跨国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 其中,刚刚从新疆戈壁沙漠体验活动归来的Macan 4劲驰版吸引了不少参会嘉宾与观众驻足欣赏。据悉,该车专为中国市场打造,配备底盘保护装置、 自适应空气悬挂及专属驾驶模式等核心装备,进一步拓宽驾驶场景,彰显保时捷一贯的精准操控质感与纯粹驾驶激情。 9月28日,在大会召开期间,保时捷还同步发布全新一代保时捷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进一步展现其在汽车智能化上的布局。保时捷中国总裁及 首席执行官潘励驰(Alexander Pollich)表示:"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中国市场脉搏、洞察行业趋势的宝贵 机会。借此次大会我们发布为中国量身打造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提供更懂中国、更丰富、更贴合需求的车内体验,这也是我们'在 ...
领克奋力克服“焦虑”:补智能短板、拓场景品类
经济观察网· 2025-09-28 10:28
品牌发展历程与挑战 - 成立九年的领克品牌因全球化定位导致产品开发长期对标欧美市场 虽在燃油车时代领先但进入新能源时代后出现智能化跟随现象 [2] - 早期采用欧洲研发的Linux车机系统 因中国智能化快速迭代而缺乏竞争力 后续调整开发付出较大代价 [4] - 2021年极氪品牌成立导致新能源资源倾斜 领克进入电动化转型煎熬期 此前HEV/PHEV/MHEV产品未获市场认可且陆续停售 [5] 智能化技术升级 - 2024年9月通过领克10 EM-P进入智能2.0时代 全系新产品应用至高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7方案 [2] - 新款领克08 EM-P(限时售价15.98-21.28万元)和07 EM-P(限时售价13.98-15.98万元)搭载LYNK Flyme Auto 2智能座舱系统及高通骁龙8295芯片 [3] - 采用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 智能化水平跟上主流车型且部分功能实现同级超越 [3][8] 新能源技术整合 - 2023年领克08推出后统一新能源技术至EM-P方案 该技术支持EV/串联/并联/直驱四种模式并搭配多档混动专用变速箱 [5][6] - 当前领克07/08/900/10等多款车型应用EM-P技术 预计后续新能源技术迭代将趋于平稳 [6] - 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台州宣言》 将极氪与领克整合至极氪科技集团旗下 实现神盾金砖电池/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等技术共享 [7] 产品与市场策略调整 - 领克900作为大六座SUV上市两个月交付超3万辆 月产能正爬坡至8000辆水平 [6] - 品牌定位调整为"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极氪聚焦30万元以上纯电及大型插混市场 领克则拓宽产品线如领克900代表家用化方向 [7] - 目标客群聚焦30-35岁家庭用户 新款08 EM-P/07 EM-P均侧重家庭场景 强调生活品质追求而非激进消费 [7] 技术协同体系 - 领克900成为全球首款搭载Thor芯片量产车型 领克10 EM-P为首款搭载Thor芯片轿车 [8] - 技术应用遵循大吉利内部品牌金字塔体系 优先将集团核心成熟技术导入领克品牌 极氪承担新技术首发任务 [8]
北交所行业主题报告:北证汽车零部件投资框架:掘金国产替代+智能化升级,机器人核心部件延伸打开增量蓝海
开源证券· 2025-09-27 13:0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北交所汽车零部件行业持积极看好态度 重点推荐受益于国产替代 智能化和轻量化趋势以及机器人产业延伸的优质企业 [1][2] 核心观点 -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三大发展机遇:国产替代加速(中国整车厂崛起但零部件产业地位不对等) 智能化驱动传感器和线束需求增长(L2-L3级自动驾驶需19-29个传感器) 轻量化推动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应用(目标2035年燃油车轻量化系数降25%) [1][2]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从"0"到"1"落地(2024年为量产元年) 其核心零部件(电机 传感器 减速器 丝杠 轴承)与汽车零部件高度协同 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2][5] - 北交所聚集2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覆盖7大品类 需自下而上挖掘高稀缺性企业(如林泰新材 奥迪威)并关注向机器人产业链延伸的机会 [2][5] 分章节总结 国产替代+智能化+轻量化趋势 - 国产替代: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5年全球第一(2024年产销超3128万辆) 但全球Top100零部件企业中中国企业仅占15% 汽车电子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替代空间大 [1][16][20] - 智能化:L2级渗透率达48.6%(2024年1-9月装机704.1万套) L2-L3级自动驾驶需19-29个传感器 推动汽车传感器市场增长(2024年全球402.4亿美元 2034年达881.8亿美元) [1][36][37] - 轻量化:铝合金性价比高(减重效果达50%) 工程塑料从内外饰向功能件延伸(中国单车塑料用量70kg 远低于德国300kg) 一体化压铸可减少零件数量(特斯拉Model Y后底板从70个零件减至2个) [1][65][77] 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 - 产业化进程:2024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自由度达22个 多家企业(如优必选 Figure)进入工厂实训 [2][90][91] - 零部件协同:丝杠(价值量占比19%) 无框力矩电机(16%) 减速器(13%) 力传感器(11%) 空心杯电机(8%) 轴承(5.5%)等与汽车零部件技术同源 [2][9] - 市场规模:人形机器人轴承市场预计2030年达2.16亿元 2035年达89.51亿元 单台机器人轴承价值量5432-10780元 [5][9] 北交所企业布局 - 林泰新材:湿式纸基摩擦片国产替代龙头(2022年中国市占率4%排名第三) 2025H1营收2.05亿元 归母净利润0.75亿元 股价涨幅164.38%(2025年2-5月) [2][5][9] - 奥迪威:车载超声波传感器龙头 拓展机器人感知技术(如MEMS超声波传感器 精密力控机械臂) 2024Q4及2025Q1股价表现高弹性 [2][5][9]
一汽入股卓驭科技,深化智驾与国际化布局
环球网· 2025-09-26 06:03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交易完 成后,一汽将持有卓驭科技35.8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原控股股东New Territory持股比例降至 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关系。 此次股权合作,反映中国一汽与卓驭科技的技术合作已从单一产品采购转向深度协同,双方尝试通过构 建新型供应链关系确保技术落地与生态控制力。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股权合作可降低合 作不确定性,确保双方中长期战略一致性。 多方合作构建技术供应链 一汽在智能化转型和国际化布局进程中,提出"六个超过"的奋斗目标,到2030年,中国一汽的整车销量 目标将超过500万辆,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超300万辆,自主品牌销量超200万辆,自主品 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50万辆,海外市场销量超70万辆。这意味着一汽集团需要应对新能源品 牌转型、品牌建设、国际化运营多重挑战。目前一汽新能源销量基数仍然较小,需要实现跨越式增长方 有可能完成其销量目标,未来五年一汽的转型进展至关重要。 一汽集团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化布局,目前已和地平线、卓驭科技、华为及Momenta四家供应商达 ...
赴港上市有新进展!A股赛力斯盘中涨停!
证券日报· 2025-09-26 04:32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26日早盘赛力斯股价一度涨停至163.52元/股创历史新高 随后打开涨停 上午收盘报161.08元/股 涨幅8.36% 换手率5.1% 市值达2631亿元 [1] - A股汽车整车板块集体拉升 曙光股份涨停 长安汽车 千里科技 金龙汽车 北汽蓝谷等跟涨 [4] - 港股汽车板块震荡拉升 小鹏汽车-W涨超5% 奇瑞汽车涨超4% 浙江世宝 华晨中国 蔚来-SW跟涨 [4][5] 境外上市进展 - 公司获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普通股赴港上市 [3] - 需在12个月内完成发行 否则需更新材料 尚需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批准 [3] - 3月31日启动H股发行计划 4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中国银河国际证券 [4] 财务与业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1451.76亿元 同比增长305.04% 净利润59.46亿元 新能源汽车毛利率26.21% [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4.02亿元 净利润29.41亿元 同比增长81.03%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 [3] - 核心技术包括魔方技术平台 超级增程 安全技术等 战略聚焦科技豪华 全球化及智慧服务 [4] 募资用途规划 - 拟将IPO募资净额70%用于研发投入 20%用于海外营销及充电网络 10%用于营运资金 [4] 行业动态与政策 - 前8个月中国汽车产销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 [6]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目标2025年汽车销量约3230万辆(增3%) 新能源汽车1550万辆(增20%) [6][7] - 行业迎来"金九银十"销售旺季 车企密集推新车型 以旧换新政策助力销售 [6]
研判2025!中国电子雨刮器行业相关概述、产业链、发销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汽车产销量持续上涨,推动电子雨刮器行业需求增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1:39
电子雨刮器行业概述 - 电子雨刮器是由电动机驱动、能刮刷风窗玻璃外表面上雨水、霜雪和灰尘等物质的装置,一般由刮水刷臂、刮水刷片总成、电动机、减速机构等组成,是现代汽车的重要附件[3] - 电子雨刮器是在传统机械雨刮器基础上的技术升级,通过"传感器+电控"实现"按需调节、智能适配",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驾驶安全性、优化使用体验、降低能耗[3] - 按感应原理分类可分为光学式传感器雨刮器和电容式传感器雨刮器,按控制方式分类可分为自动控制式电子雨刮器和手动控制式电子雨刮器[4]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电子雨刮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4亿元,同比上涨5.9%[1][7] - 2019年行业销量为2282.52万套,2024年增长至2557.56万套,年复合增长率为2.3%[7] - 随着汽车智能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子雨刮器正从"高端配置"向"标配"转变[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塑料、橡胶、电机、控制系统、传感器、连接器等,其中塑料和橡胶主要用于制造雨刮器的刮片部分,电机是核心部件[6] - 中游是电子雨刮器的生产制造,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飞机、轨道交通等[6] - 电子雨刮器通常直接供应给汽车制造商,作为整车的标准配置或选装配置[6] -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6] 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者包括国际知名厂商如Bosch、Valeo等,以及本土企业如胜华波、云意电气等[8] - 国际知名厂商在电子雨刮器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8] - 本土企业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9] 主要企业分析 - 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主营业务为汽车雨刮器总成、座椅电机等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客户群涵盖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广汽等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10] -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2012年3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国内车用整流器与调节器行业龙头企业[10] - 2025年上半年云意电气智能雨刮系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上涨26.98%[10]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对行车安全及舒适性的追求,电子雨刮器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11] - 电子雨刮器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集成更多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实现更精准的雨量感应和速度感应[12][13] -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4]
保隆科技张祖秋:专注汽车智能化 小零件做成大生意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18:1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成立28年 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 从传统产品起步并实现技术迭代[2] - 创业团队以技术钻研为核心驱动力 公司名称寓意保证兴隆[3] - 通过自研与并购结合实现业务拓展 目前正布局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2][4] 传统业务优势 - 气门嘴年产量约2.6亿只 全球细分市场第一 产品售价约1元[3] - 以传统气门嘴为基础切入新兴领域 制造能力成为新兴业务基石[2] -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全球市占率第二 国内第一[4]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8%左右 企业文化强调技术革新[5] - 采用无线通信和MEMS技术实现胎压监测传感器小型化与智能化[4] - 拓展六大类四十多种传感器产品 包括轮速传感器/光雨量传感器/电流传感器[5] - COB在线封装技术使环视摄像头实现国内领先规模化应用[7] - 4D雷达推进定点 未来与路面预瞄系统/智能悬架集成形成全栈能力[7] 智能化业务突破 - 胎压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气压温度 实现爆胎报警并与智能底盘技术融合[5] - 智能驾驶传感器从基础传感器延伸至智能驾驶传感器[2] - 2025年车展展示智能驾驶传感器与空气悬架系统 体现技术落地成果[6] 空气悬架业务进展 - 空气悬架量产3年多 以近30%市占率位列全球装机量第二名[6] - 2021年前该领域由德国企业垄断 现通过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合作打破格局[6] - 与蒂森克虏伯倍适登技术共享 形成技术互补与成本优势的全球竞争力[7] 全球化与产能布局 - 匈牙利园区一期投产 二期开工 将成欧洲研发制造中心[7] - 上海松江区建设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临港传感器园区部分启用[7] - 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2025年以来量产规模提升 获重要项目定点[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新能源化与智能化改变汽车产业格局 催生智能底盘/辅助驾驶等增量市场[7] - 行业面临新参与者涌入 既是机遇也是淘汰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