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星环OS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同学」的进化史:从AI助手到智能体的自研之路
雷峰网· 2025-09-28 10:34
" 从传统的AI助手到大模型时代下的智能体,「理想同学」如何让 座舱实现自我革命? " 作者丨 梁辰 编辑丨 李雨晨 如果要选出最早凭借座舱功能占领用户心智的一家造车新势力,答案或许是理想。 "冰箱彩电大沙发"是理想最被人所知的卖点。但抛开这些精准的硬件定义,作为未来用户智驾空间与娱乐 的第三空间,座舱里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智能化尤其是座舱空间的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的核心卖 点。 2023年5月,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曾在美国硅谷的一次半公开宣讲会上说,"触控不是座舱最 主要的交互方式,把触控做得再好,生态做得再好,它不适合在这个终端里。 基于触控生态的车机系统, 就是在用正确的方式回答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 勾晓菲这句话说完后的一个月,理想汽车推出了自研认知大模型"Mind GPT",并将其以"理想同学"App 的形式嵌入车机系统中,成为座舱里众多用户与数字内容交互的"新按钮"。 大模型加速上车后,智能座舱的竞争更显白热化。作为全公司最大的产品经理,李想对于AI的投入非常坚 决,每个月都会参加数场AI的主题会。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一个AI公司,我们必须把大模型做出来,没有大模型就不配称为A ...
将ECU集中后, 理想星环OS如何避免不同安全等级功能相互干扰?(含压缩版)
理想TOP2· 2025-09-16 15:04
核心观点 - 智能车控OS通过轻量级安全隔离框架解决中央集中式架构中的功能安全串扰问题 实现硬件资源高效利用与功能安全隔离的统一 [2][8][9] - 框架采用硬隔离 低开销通信和快恢复三大技术亮点 分别解决权限控制 性能损耗和故障处理等核心挑战 [3][10][40] - 该方案通过多维分层内存映射 MPU硬件单元和动态权限管理 实现细颗粒度隔离 单次跨域通信延迟增量小于900时钟周期(1.5μs-3μs) [4][6][15] 技术架构设计 - **硬隔离机制**:利用硬件内存保护单元(MPU)建立多维分层内存映射 根据任务执行上下文动态切换访问权限 确保任何时刻任务仅拥有最小必要权限 [4][12][25] - **低开销通信**:采用轻量级同步远程调用机制 将内存访问域切换与任务调度解耦 避免完整任务切换带来的性能损耗 通信耗时增量控制在900时钟周期内 [6][15][18] - **快恢复机制**:设计单元化独立重启架构 当特定应用故障时 内核仅终止并重启故障单元 不影响其他功能正常运行 实现故障影响范围最小化 [7][19][36] 行业应用价值 - 解决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散式ECU向中央集中式演进过程中的安全串扰风险 支持不同安全等级功能在同一计算平台上稳定共存 [8][9][10] - 满足车身 底盘 热管理等关键控制功能对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高频调用场景下单次通信延迟仅微秒级 显著优于传统跨进程通信方案 [6][15][28] - 提供从故障检测 资源回收到应用重启的完整闭环处理流程 支持用户自定义重启策略 提升系统整体可靠性与可用性 [19][30][38] 实施方案与效果 - 基于TC397或E3650硬件平台验证 通过VCOS Studio工具链支持实际部署 演示硬隔离 低开销和快恢复三大能力的协同效果 [37][40] - 实现核间 系统软件间及应用层级的"三横一纵"空间隔离机制 平衡隔离安全性与资源效率 支持车控域业务功能隔离与独立复位 [22][24][40] - 应用级重启过程中 非故障应用内存空间受内核严格保护 业务运行完全不受影响 确保关键功能(如刹车控制)的连续性 [10][36][38]
理想汽车Q2财报:连续11个季度盈利 研发投入百亿元巩固智能领先优势
证券日报网· 2025-08-28 13:44
财务表现 - 季度营收302亿元 环比增长16.7% [1] - 季度净利润11亿元 环比增长69.6% [2] - 季度经营利润8.27亿元 环比增长204.4% [2] - 连续11个季度实现盈利 为国内新势力车企唯一达成该纪录的企业 [1][2] - 现金储备达1107亿元 为长期研发投入提供支撑 [2] 研发投入 - 季度研发费用28亿元 平均每3天投入1亿元 [3] - 全年研发费用预计120亿元 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投入超60亿元 [3] - 自研VLA司机大模型实现强化学习 具备思维/沟通/记忆/自主学习四大能力 [3] - VLA司机大模型支持自然语言交互 可记忆用户偏好并展示思考逻辑 [3] - 自研智驾芯片于今年一季度回片 预计明年量产上车 [4] - 开源自研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 AI算力虚拟化性能损耗降低80% [4] 产品布局 - 首款纯电SUV理想i8于2025年7月底上市 具备超长续航与超低能耗特性 [5] - 理想i8完成950万公里测试 覆盖全国300个城市两冬两夏验证 [5] - 计划9月发布理想i6 瞄准20-35万元主流市场 [5] - 超充网络达3050座超充站 16795根超充桩 [6] - 纯电车型支持10分钟充电500公里 结合完备充电网络保障用户体验 [6]
车圈押注情绪价值,再造小米汽车“神话”?
新浪财经· 2025-08-16 05:48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 创行业纪录 被视为行业"神话" [1] - 成功因素包括像素级模仿法拉利外观设计 多款配色击中消费者喜好 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 Y并以更低售价实现性能数据完胜 [1] - 雷军极具感染力的产品演讲进一步强化情绪价值 促使消费者快速决策 [1] 车企情绪价值战略布局 - 小鹏汽车在新款P7上强调"颜值领先科技半个身位" 通过科幻艺术感外观设计(迭代上千版)和三轴可摆动中控屏增强情绪价值 [2][11][13] - 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营造家庭氛围 产品搭载"VLA司机大模型"和自动缴费功能 新增车内小圆桌强化社交属性 [17] - 零跑计划在慕尼黑车展发布高端情绪价值车型 长城坦克500加入"冰箱彩电大沙发" 特斯拉Model Y L升级六座和内饰摆脱"毛坯房"标签 [19][20] - 罗兰贝格研究显示消费者购车需求从"出行刚需"转向"个性消费" 情绪价值成为核心决策因素 [20] 跨域融合技术进展 - 小鹏与大众联合开发CEA架构 基于X-EEA 3.5实现智驾/座舱跨域融合 ECU减少30% 支持大众在华燃油/混动/纯电全系车型 [3][24] - 理想自研星环OS整车操作系统开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算力跨域共享 单摄像头复用方案降低20%硬件成本 [8][25] - 零跑"四叶草"架构升级至LEAP 3.5 ECU缩减至22个 高通8295+8650芯片实现四域合一 [25][28] - 黑芝麻智能C1296驾舱一体方案进入准量产 芯擎科技指出驾舱融合可提高15%集成度并降低系统成本 [21][28] 行业技术趋势 - 驾舱融合成为当前主流方向 小鹏XCCP计算中心实现40%成本节约和50%性能提升 理想采用英伟达Thor-U芯片处理多域任务 [23][25] - Nullmax适配高通SA8775和黑芝麻C1296平台 单芯片方案降低25%系统成本 未来将扩展至瑞萨X5芯片全球市场 [28] - 行业共识显示跨域融合是情绪价值的技术基础 需打通智驾/座舱/动力/底盘等域实现系统化工程 [20][29]
从智能汽车到空间机器人: 理想开源星环OS定义未来移动空间
理想TOP2· 2025-08-07 10:53
引言 - 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在上海举行,理想汽车CTO谢炎发表主题演讲,分享理想星环OS的开源之路与未来愿景[1] - 自2024年3月宣布开源以来,星环OS已完成两次重要版本发布并获得行业认可[1] - 演讲探讨了智能汽车向空间机器人演进的技术趋势和解决方案[1] 理想星环OS产生背景 - 空间机器人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需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5] - 智能汽车是空间机器人的早期商业化形态,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的第一步[5] - VLA模型能无缝打通"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是构建通用空间机器人的关键技术[5] - 需要一体化操作系统来融合多模态数据、调度异构硬件资源并承载VLA模型[6] 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智能汽车的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9] - 技术发展趋势包括:软硬件极致协同、算力资源集中高效利用、系统安全性成为基础前提、拥抱开源开放[11][12] - VLA大模型是核心技术突破点[9] 经典汽车软件方案面临的问题 - 经典方案产生于2000年,解决了ECU数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集成困难问题[15] - 局限性包括模块化思路导致信息孤岛、协作模式开放但核心代码不开源[18] - 面临四大矛盾:软件快速迭代vs硬件研发周期、AI算力需求增长vs成本控制、系统复杂性vs实时确定性需求、智能化网联化vs安全风险收敛[20] 开源解决方案 - 星环OS包含四大核心部分:AI计算系统(大脑)、智能实时系统(小脑)、通信中间件(神经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免疫系统)[25][26] - 技术架构特点:高度统一、跨域协同、灵活部署、内生安全[30] - 已成功落地量产,运行在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和区域控制器上[33] - 核心价值:降低成本(年产70万台时节省数千万元)、提高效率(缩短33%研发周期)、增强性能[35][41] 开源生态构建 - 开源生态理念是通过开放社区治理构建统一开放的通用智能系统基础底座[39] - 社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社区建设、生态合作和行业影响力[42] - 未来工作重点:繁荣生态构建与核心功能发布[47] - 下半年将进行两次重要版本迭代,覆盖底层基础、核心能力、开发设施和典型应用[48][50] 生态吸引 - 开源目的在于促进行业合作,破解"重复造轮子"困局[52] - 欢迎更多品牌和产业链伙伴加入生态建设,实现互利共赢[52]
自6月27日后理想再提VLA, 没给多久发的预期
理想TOP2· 2025-07-17 14:06
理想VLA技术突破 - VLA司机大模型实现"眼睛"(视觉)、"大脑"(语言)、"手脚"(行为)三合一芯片集成 使车辆从"识别路况"进化到"读懂场景" 支持语音指令直接执行驾驶操作如"前面掉头" [4] - 空间编码器结合语言模型与逻辑推理生成驾驶决策 通过Diffusion预测行人车辆轨迹 优化出最像"老司机"的驾驶路径 提升复杂环境博弈能力 [6] - 采用MoE架构与Sparse Attention技术实现"智能省电" 按需唤醒特定功能专家模块(如并线专家/泊车专家) 保证模型规模增长同时维持端侧推理效率 [7] - 通过RLHF微调使VLA学习人类驾驶习惯(如"让速不让道") 并支持全场景自然语言交互(如"找星巴克放门口") [7] AI安全防御体系 - 构建覆盖车、云、App及充电网络的纵深防御体系 以理想星环OS为安全基座形成端到云统一防护 [7] - 针对AI特有的对抗攻击(如激光点云干扰) 采用多模态对齐技术交叉验证 通过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提升异常识别能力 [11] - 重点研发对抗攻击防护、安全对齐、行为约束三项关键技术 通过持续攻防验证强化AI系统免疫力 [11] 行业标准化进展 - 公司当选车用人工智能标准化促进中心"端到端AI模型评价及测试研究组"组长单位 及"车用AI信息安全评价与测试研究组"副组长单位 [2] - 该中心由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组建 聚焦AI安全管理/风险治理/模型评测等前沿领域 目前成员单位超90家 [13] - 参与启动全球首个汽车AI安全专项计划SAFER AI 推动"安全评估-工程研究-标准研制"三位一体发展 [14] - 将主导标准化研究成果向产品转化 实现"老司机般"的安全智能驾驶体验 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16]
从主动安全看理想的用户价值
新浪财经· 2025-07-03 06:28
激光雷达的安全价值 - 理想L7在120km/h时速下通过激光雷达实现自动紧急转向,成功规避前方事故车辆和行人[1] - 公司内部数据显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比纯视觉方案事故率降低20%-30%,夜间事故率降幅达41%[3] - 将激光雷达从"功能件"重新定义为"安全件",类比安全带和气囊的被动安全属性[3] 技术架构与用户价值 - 2021年L9在第三方AEB测试中排名倒数后,公司用3个月重构技术架构,实现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信息融合[4] - 自研系统支持120km/h全黑夜无路灯场景刹停,截至2025年6月主动安全功能累计避免潜在碰撞730万次[4]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成为全球首个将该配置从高端车型下放至全产品线的品牌[4] 场景化安全功能进化 - 建立行业首个高频高危驾驶风险场景库,覆盖鬼探头、消失前车等数百种场景[6] - 2023年起推送全速域AEB(90km/h城市刹停至120km/h高速刹停)、360度安全盾(地库障碍物识别)和行业首发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6] - AES功能支持60-130km/h范围内连续两次避让,央视直播中L9 Max成功完成120km/h穿越假墙测试[7][13] 底层操作系统突破 - 自研星环OS操作系统将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响应速度提升1倍,120km/h刹停距离缩短7米[13] - 系统采用跨架构设计,相比传统"三部门汇报"流程大幅优化响应效率[13] - 研发投入达十亿级,200人团队完成从供应商方案到全自研体系的转型[16] 安全理念与行业影响 - 公司开发原则明确"安全>舒适>便捷",涉及安全的预算无需审批[4] - 通过近百万用户数据持续迭代算法,推动AEB从应急功能进化为全场景守护系统[17] - 激光雷达200米探测距离象征技术前瞻性,重新定义汽车安全标准[17]
每经品牌100指数成分股“换血”,科技、消费“纳新”助力稳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5 06:33
指数调整与成分股变化 - 每经品牌100指数进行第四次样本股调整,更换9只成分股,包括5家消费类公司、3家信息技术公司和1家矿产资源公司 [1] - 新调入公司包括紫金矿业、海康威视、理想汽车、京东方A、传音控股、海底捞、古井贡酒、TCL电子和唯品会 [6] - 调出公司包括绿地控股、厦门国贸和隆基绿能等 [6] - 调整后成分股平均营业收入3981.94亿元(同比下降2.73%),平均净利润434.91亿元(同比增长8.95%) [7] 指数表现与估值 - 2024年5月9日至2025年5月7日,每经品牌100指数涨幅17.37%,显著优于上证50(7.43%)、中证100(5.94%)和深证成指(4.83%) [2] - 截至6月13日,指数市盈率11.5倍,市净率1.25倍,低于恒生科技指数(20倍市盈率)和沪深两指 [3] - 成分股平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A股均值的30.03倍和42.10倍,ROA(5.96%)和ROE(13.61%)远高于A股平均水平(1.67%和-3.85%) [8] 品牌价值表现 - 2025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TOP100合计品牌价值20.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腾讯控股(26824亿元)和阿里巴巴(18335亿元)位列前二 [4] - 24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TOP100榜单,品牌价值合计17775.29亿美元,同比增长28.4% [4] - 腾讯控股通过AI与业务融合初步见效,包括游戏辅助和广告精准定位,并探索元宝与微信的整合 [5]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消费类调入公司中,理想汽车开源"理想星环OS",强化自动驾驶技术壁垒 [8] - 海底捞在消费承压环境下展现抗周期能力,保持火锅行业领先品牌地位 [9] - 信息技术类调入公司如海康威视、京东方A和传音控股反映行业技术升级趋势 [6]
理想汽车(2015.HK):Q1毛利率优于预期 纯电产品即将发布
格隆汇· 2025-06-11 18:02
公司25年Q1业绩 - 公司25Q1营收259亿元,同比增长1 1%,其中车辆销售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 8% [1] - 毛利率为20 5%,同比-0 1pct,车辆毛利率为19 8%,同比增长0 5pct,优于预期 [1] - 实现净利润6 5亿元,同比增长9 4% [1] - Q1汽车总交付量为9 3万台,同比增长15 5%,受节假日及产品换代影响销量承压 [1] 产品与销量 - MEGA新发布后订单火爆,预计后期月销量将稳定在3000台左右 [1] - 2025年为公司纯电产品发布大年,Q2发布理想MEGA Home家庭特别版、理想MEGA Ultra智能焕新版和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 [1] - 下半年将发布纯电产品i8、i6,预计价格带20-40万,定位中高端纯电SUV,卡位家用纯电SUV市场 [1] AI与技术创新 - 公司坚持向AI科技公司转型,构建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护城河 [2] - 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MindVLA大模型,融合视觉、语言、行为智能 [2] - 开源自研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成为全球首家开源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车企 [2] - 高价激光雷达MAX版本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提升公司整体ASP [2] 超充网络建设 - 2025年4月新建224座理想超充站,建站心愿达成525份 [2] - 已投入使用理想超充站达2267座,充电桩达12340个,为纯电产品发布打下基础 [2] 未来业绩预测 - 预测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60万辆、84万辆、104万辆 [3] - 预测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658亿元、2044亿元、2404亿元 [3]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亿元、109亿元、142亿元 [3]
理想汽车-W:Q1毛利率优于预期,纯电产品即将发布(简体版)-20250611
第一上海· 2025-06-11 05: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5Q1营收259亿元,同比增长1.1%,车辆销售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20.5%,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9.4%,车辆毛利率19.8%,同比增长0.5pct,优于预期;Q1汽车总交付量9.3万台,同比增长15.5%,但受节假日和产品换代影响,25Q1汽车销量承压 [3] - 2025年是公司纯电产品发布大年,纯电产品成败影响营收;Q2发布理想MEGA相关版本和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MEGA新发布后订单火爆,预计后期月销量稳定在3000台左右;下半年将发布纯电产品i8、i6,定位中高端纯电SUV,卡位家用纯电SUV市场,纯电带动整体销量 [3] - 公司坚持向AI科技公司转型,构建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护城河;上半年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MindVLA大模型,开源自研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自动驾驶技术受消费者认可,高价激光雷达MAX版本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提升整体ASP [3] - 公司积极解决用户补能痛点,2025年4月新建224座理想超充站,建站心愿达成525份,已投入使用理想超充站达2267座,充电桩12340个,为纯电产品发布打下基础 [3] - 预测公司2025 - 2027年销量分别达60万辆、84万辆、104万辆,收入分别为1658亿元、2044亿元和24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亿元、109亿元和142亿元;给予公司30倍PE,合理股价为37.86美元/140.27港元,较现价有26%/19%上涨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3] 相关目录总结 主要资料 - 行业为新能源汽车,股价30.15美元/118港元,目标价37.86美元/140.27港元,股票代码LI.O/2015.HK,已发行股本10.13亿股,总市值323亿美元,52周高/低为33.12美元/17.44美元,每股净资产33.54元 [2] - 主要股东包括Amp Lee Ltd.持股16.77%、DeutscheBankAktiengesellschaft持股16.58%、InspiredElite持股12.17% [2] 主要财务报表 损益表 - 2023 - 2027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38.51亿元、1444.60亿元、1658.03亿元、2043.80亿元、2404.6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分别为963.55亿元、1148.04亿元、1351.88亿元、1701.51亿元、1999.41亿元 [4] - 毛利率分别为22%、21%、18%、17%、17%,EBITDA利率分别为8%、7%、7%、7%、8%,净利率分别为10%、6%、6%、5%、6% [4] - 营业开支分别为203.54亿元、233.00亿元、215.54亿元、235.04亿元、264.51亿元,营业利润分别为74.07亿元、70.19亿元、90.60亿元、107.25亿元、140.75亿元 [4]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年现金分别为913.29亿元、659.01亿元、814.20亿元、1150.26亿元、1519.89亿元,应收账款分别为1.44亿元、1.35亿元、1.60亿元、1.97亿元、2.32亿元 [4] - 存货分别为68.72亿元、81.86亿元、88.66亿元、111.59亿元、131.12亿元,总流动资产分别为1145.26亿元、1263.10亿元、1427.92亿元、1790.00亿元、2182.37亿元 [4] - 固定资产分别为157.45亿元、211.41亿元、249.69亿元、291.59亿元、326.59亿元,总资产分别为1434.67亿元、1623.49亿元、1743.30亿元、2147.29亿元、2574.65亿元 [4]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18.09亿元、80.45亿元、93.45亿元、109.47亿元、142.64亿元,折旧和摊销分别为19.95亿元、25.72亿元、30.88亿元、38.10亿元、45.00亿元 [4] - 营运活动现金流分别为506.94亿元、159.33亿元、276.96亿元、381.84亿元、415.41亿元,购买、处置物业、厂房及设备分别为 - 65.07亿元、 - 77.30亿元、 - 80.00亿元、 - 80.00亿元、 - 80.00亿元 [4] - 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85亿元、 - 4.16亿元、 - 66.14亿元,现金变化分别为509.11亿元、 - 254.22亿元、155.19亿元、336.06亿元、369.63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