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3

搜索文档
上汽奥迪E5上市:订单超预期,传统豪华品牌打响“反击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00:23
奥迪E5 Sportback上市表现 - 奥迪E5 Sportback以23.59万元起售价上市 半小时内订单突破10153台 [1] - 配备quattro四驱版本订单占比超过50% 反映用户对奥迪传统驾控技术的认可 [3] 产品定位与战略 - 奥迪E5 Sportback定价区间23.59万-31.99万元 在豪华纯电轿跑中极具竞争力 [2] - 公司称该车型"没有直接竞品" 试图开辟"德系智能电动轿跑"新细分市场 [2][3] - 采用"AUDI"字母标识而非传统四环Logo 面向年轻心态用户强调智能与先锋 [3] 研发与生产 - 从立项到量产仅用24个月 创传统豪华品牌罕见速度 [1] - 采用中德"24小时无缝接力"开发模式 德国团队设计与中国团队工程反馈无缝衔接 [1] - 车辆测试在欧洲和中国同步进行 包括中国黑河和瑞典的极端环境测试 [2] - 上汽奥迪制造基地有生产奥迪车型经验积累 非从零开始构建生产能力 [2] 合作模式与分工 - 德方团队主导造型定义和操控质感调校 依托奥迪品牌积淀 [2] - 中方团队深度融入本土智慧 应用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洞察及智能互联经验 [2] - 中德双方在质量和安全方面严格遵循奥迪全球统一标准 [2] 渠道与销售策略 - 上汽奥迪今年将开设超过240家全功能用户中心 是目前唯一还在扩展门店的合资豪华品牌 [3] - 销售环节设计"纪念瞬间"如车内香氛体验和二次交车仪式 强化数字化时代情感链接 [4] 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中国电动车市场进入"本土定义产品"阶段 外资品牌仅靠品牌溢价或技术移植难以立足 [5] - 奥迪正以更开放态度融入本土生态 包括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驾系统和搭载火山引擎AI语音助手 [5] - 首波订单多来自品牌忠诚用户和早期尝鲜者 真正考验在于第二 三波消费群体的转化能力 [5]
一块屏幕,正成为小米与苹果创新竞争的逆转节点
新浪科技· 2025-09-28 08:44
18年前,初代iPhone的问世,开启了触屏交互的智能手机时代;而如今,iPhone被吐槽创新乏力,以小 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们正在接棒,让智能手机再次进入交互革命。 一块小小的屏幕,对于智能手机行业而言,是一个见证变革的窗口。 9月25日,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其开创性的背屏设计让外界眼前一亮。不只是炫技,这块背屏也在应 用交互、影像、游戏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玩法,有望开启智能手机全新的交互范式。 背屏只是小米从追赶到超越苹果的冰山一角,小米17系列还带来了三大领先的国产技术,实现了屏幕、 影像、续航体验上的全面领先。从小米12系列的正式对标,到如今小米17系列的多点超越,小米与苹果 之战正迎来创新逆转节点。 iPhone开创触屏交互时代,如今小米接棒创新 屏幕是用户与手机交互的核心载体,而屏幕的演变,也见证着手机行业的创新历程。 2007年,初代iPhone的电容屏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的"多点触控"交互范式,让功能机时代的物理键盘成 为历史。《时代》杂志也将初代iPhone评为"2007年度发明",直接导致诺基亚、黑莓等传统手机巨头溃 败。 在触屏交互范式下,智能手机行业进入了一段繁荣期。但遗憾的是,此后, ...
搭上特斯拉,绍兴小厂狂飙成千亿巨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2:58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67年建立的乡镇农机修配厂,1984年转型制冷配件并逐步发展壮大[4] - 1994年正式成立浙江三花集团公司,1995年实现四通阀国产化并出口,1999年四通阀产量突破百万套[4] - 2006年四通阀全球市占率达50%(2100万套),2007年反向收购美国兰柯公司四通阀业务[5] 核心业务与业绩表现 - 制冷业务为基本盘,产品扩展至电子膨胀阀、电磁阀等核心部件,其中空调用电子膨胀阀为独家配套[5] - 2023年上半年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营收103.89亿元,同比增长25.49%[5] - 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58.74亿元,同比增长8.83%,增速受特斯拉交付量波动影响[9] 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 - 2008年确定新能源赛道方向,2009年通过收购以色列公司间接接触特斯拉技术[7] - 2017年成为特斯拉Model 3一级供应商,提供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8]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需求远高于传统汽车,涉及电池散热、电机冷却等系统性技术[7][8] 人形机器人布局 - 2023年4月与绿的谐波战略合作,聚焦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含伺服电机、减速机构)[11] - 成立机器人事业部,配合客户研发试制,业内认为其汽车零部件系统理解能力具备优势[11]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量产进度存在不确定性,2024年5000台目标尚未明确达成[12] 资本市场表现 - 公司总市值达1815亿元(截至2023年9月26日),2023年内股价涨幅接近100%[1] - 被资本市场视为机器人概念龙头,市值逼近2000亿元关口[1]
五年砸千亿,小米终于把「组装厂」的标签撕了?
搜狐财经· 2025-09-26 12:43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邢昀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发烧而生",舆论熟悉的雷军言论,总是自带速度与激情的感觉。一个人说什么话,跟自身经历紧密 相关,雷军爽文男主般的创业经历,让这些肺腑之言在旁人听来总有点凡尔赛的味道。 于是,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的小米,也遭遇一大波的质疑,不可避免地被贴上"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的标签。"那个时候,我陷入了严重的 内耗,挣扎了许久之后,才下定决心,直面所有问题,找到破局的道路。"9月25日,雷军在第六次年度演讲上回忆道。 不过,想从互联网公司转变成硬核科技公司并不容易。尤其是2021年,小米迎来至暗时刻,雷军创业步入"中年危机"。 高端化受挫,营收下滑,外界质疑声不绝于耳,市值一路缩水,跌到5000亿附近。也正是这一年,雷军做了两个看似"疯狂"的决定:重启造芯,押上全部 声誉造车。 "这就像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压力巨大。"雷军说。 四年过去,曾经被调侃为"组装厂"的小米,用自研3nm芯片、小米SU7和YU7,连续在芯片和汽车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小米公司市值 站上了1.5万亿。 雷军在一场场年度演讲中,谈"穿越人生 ...
比亚迪秦限时降价1万,起售价下探至6.9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6 01:03
产品发布与促销活动 - 比亚迪于9月25日推出第二代秦PLUS系列三款新车型 包括DM-i 128KM进取型 EV 420KM进取型和510KM进取型[1] - 比亚迪针对多个版本推出10月限时优惠1万元 其中DM-i 55公里领先版售价降至6.98万元 EV 420公里和510公里领先型分别降至9.98万元和10.98万元[1] - 多家车企自8月起同步推出促销措施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降价1万元 小米汽车公布9月限时权益 小鹏汽车提供5年0息0首付0手续费政策 至高贴息55700元[1] 行业促销驱动因素 - 汽车行业促销主要受"金九银十"消费旺季推动 大型秋季车展启动 经销商季度末冲量促销 叠加中秋国庆双节效应刺激购车需求释放[2]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计9月全月乘用车终端销量达220万辆 该预测基于8月销量和9月上半月经销商数据增速[2]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形成购车窗口期 2024-2025年免征购置税(每车不超过3万元) 2026-2027年减半征收(每车不超过1.5万元) 促使消费者为享受2025年全额免税提前购车[2] 市场价格竞争态势 - 今年8月市场降价车型数量同比减少 仅23款车型降价 低于去年同期的29款和2023年同期的25款 显示市场保持相对稳定[3] - 2025年1-8月新车降价规模为129款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当前价格竞争相对温和[3] - 当前竞争模式以新车直接突破价格下限为主 8月有6款车型直接降价 新车增配降价成为提升性价比的主要方式[3]
【重磅深度】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9月上海篇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9-25 09:45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开启3年周期推动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实现50%-80%+的跃升 整车格局迎来重塑阶段[4][12] - 头部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已实现包括环岛 掉头等复杂场景的城市NOA落地体验 并完善车位到车位 场景理解等高阶功能[4][12] - 相比2025Q1 2025Q3各家车企智驾能力均有提升 绝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6][12] 技术发展 - 新势力自研方阵智驾表现亮眼 各主机厂/方案供应商未来半年预计密集迭代 整体体验存在较大变化可能[7][12] - 小鹏/华为/理想稳居第一梯队 小鹏自研图灵芯片上车 本地有效算力2250 TOPS + VLA车端部署[7][12] - 华为ADS 4.0搭载WEWA架构 实现全模态感知及全场景贯通NCA[7][12] - 理想切换VLA架构 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COT进一步提升模型可解释性[7][12] - 蔚来/小米快速跟进 达到类第一梯队水平 蔚来NWM世界模型表现超预期 小米1000万Clips端到端 + VLM版本OTA升级[8][12] 测试方法论 - 采用大样本集中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两种形式 从场景实现 接管频率 舒适性等维度对10家智能驾驶主机厂进行评价[5][12] - 大样本集中路测近50人集中于8:00-18:00时间段基于固定路线测试 涵盖同时段不同车型路测信息[16] - 小样本深度路测由相同安全员和评价员于不同时段基于相似路线测试 评价尺度一致且路测时长长[16] 硬件配置 - 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视觉方案 其他测试车型均搭载激光雷达[35][37] - 小鹏 华为 蔚来已实现智驾芯片自研 小鹏使用2+1图灵芯片(1500+750 TOPS) 蔚来使用NX9031芯片(1000 TOPS)[35][37] - 软件维度 小鹏 华为 理想 蔚来 小米 特斯拉 极氪为自研方案 比亚迪采用Momenta方案 魏牌蓝山采用元戎启行方案[35][37] 测试结果 - 尊界ADS 4.0表现最佳 平均总接管次数仅0.60次 各项指标评价均接近满分[50][51] - 小鹏XOS 5.7.7平均接管1.51次 环岛能力优秀 掉头成功率较高[46][47] - 理想OTA 8.0.1平均接管1.47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可实现三点式掉头[53][54] - 特斯拉FSD 13.2平均接管5.73次 存在车道识别不清问题[63][64] - 极氪ZEEKR OS 6.3.3平均接管4.16次 基本无法完成复杂掉头[72][74] 场景表现 - 环岛场景: 小鹏 尊界 理想 蔚来 小米表现优秀 多数情况下可无接管安全通过[46][50][53][57][60] - 掉头场景: 尊界 小鹏 理想表现较好 腾势 蓝山 极氪在复杂路况下成功率一般[46][50][53][68][69][74] - 复杂路况: 华为ADS 4.0在加塞等主动型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但行驶风格较激进[96] - 窄道通行: 蔚来在窄道通行中出现压路沿情况 主要因道路违规停车+道路狭窄导致[104]
9月上海篇: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
东吴证券· 2025-09-25 07:1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5年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开启3年周期推动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实现50%-80%+的跃升 整车格局迎来重塑阶段 [4] - 头部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已实现环岛 掉头等复杂场景的城市NOA落地体验 并完善车位到车位 场景理解等高阶功能 加强Corner Case处理能力 [4] - 相比2025Q1 2025Q3各家车企智驾能力均有提升 绝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4] - 新势力自研方阵智驾表现亮眼 小鹏/华为/理想稳居第一梯队 蔚来/小米快速跟进达到类第一梯队水平 [4] 上海智能化路测基本情况 - 采用大样本集中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两种形式 覆盖10家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 [4][9] - 大样本集中路测近50人集中于8:00-18:00时间段基于固定路线测试 涵盖同时段不同车型路测信息 路线标准化 样本量丰富 [9] - 小样本深度路测由相同安全员和评价员于不同时段基于相似路线测试 评价尺度一致 安全边际一致 路测时长长且场景丰富 [9] - 测试车型包括小鹏新P7 尊界S800 理想i8 蔚来ES8 小米YU7 腾势Z9 魏牌蓝山 特斯拉Model3 极氪007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 [10] 软硬件方案比较 - 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视觉方案 其他车型均搭载激光雷达 [26] - 小鹏 华为 蔚来实现智驾芯片自研 小鹏自研图灵芯片本地有效算力2250 TOPS [12][24][26] - 小鹏 华为 理想 蔚来 小米 特斯拉 极氪为自研算法方案 比亚迪腾势采用Momenta方案 魏牌蓝山采用元戎启行方案 [26] 大样本集中路测结果 - 小鹏平均总接管次数1.51次 环岛能力优秀 掉头成功率高 平稳性及行驶效率表现好 [34] - 尊界平均总接管次数0.60次 各项指标接近满分 环岛及掉头成功率高 平稳性评分4.64分 [37] - 理想平均总接管次数1.47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平稳性表现稳定流畅 [40] - 蔚来平均总接管次数2.03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驾驶过程稳定流畅 [43] - 小米平均总接管次数1.94次 环岛成功率较高 可识别红绿灯待行区 [46] - 特斯拉平均总接管次数5.73次 环岛场景相对较好 存在车道识别不清问题 [49] - 腾势平均接管次数2.54次 环岛场景较好 掉头成功率一般 [53] - 蓝山平均接管次数2.96次 环岛场景可通行 掉头成功率一般 [55] - 极氪平均接管次数4.16次 环岛表现良好 基本无法完成掉头 [58] - 奥迪平均接管次数3.75次 掉头场景表现较好 基本无法实现环岛通行 [58] 小样本深度路测结果 - 小鹏路测接管总数2次 场景间得分方差小 环岛和复杂路口表现优异 [71] - 华为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主动型场景处理能力更优 [81] - 理想路测接管总数4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困难场景具备处理能力 [87] - 蔚来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修路和环岛场景有处理能力 [93] - 小米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环岛和复杂路口表现优异 [94] - 腾势路测接管总数4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环岛及窄道通行有进步 [104] - 蓝山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良好 左/右转及超车场景突出 [105] - 极氪路测接管总数18次 简单/中等场景表现良好 风格激进导致多场景接管需求 [116] - 奥迪路测接管总数7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环岛和无保护右转表现优异 [117]
从“小米SU7受调查被动召回”说开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5 00:49
小米汽车召回事件 - 小米汽车召回11.7万辆SU7车型 核心问题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不足 需通过OTA升级提升可靠性[2] - 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对应安全缺陷类别(S)和受调查影响召回类型(I) 系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2] 2025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整体情况 - 全国共开展汽车产品召回87次 涉及车辆528.06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34.59%和增长29.39%[3] - 传统燃油汽车实施召回56次/375.16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44.55%/增长101.10% 新能源汽车实施召回48次/152.90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0.00%/下降30.99%[4] - 从涉及总成看 转向系统缺陷引发召回数量最多达224.03万辆(占42.43%) 发动机缺陷104.98万辆(占19.88%) 制动系统缺陷74.54万辆(占14.12%)[4] 品牌属性召回差异 - 合资生产者召回36次/352.83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10.00%/增长114.70% 成为绝对主力[5] - 自主生产者召回10次/3.95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65.52%/85.27% 进口生产者召回41次/171.28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35.94%/21.05%[5] 智能驾驶领域召回趋势 - 新能源汽车召回总数占比显著提升 智能驾驶领域召回事件成为焦点 2025年上半年召回量占总量近三成[7] - 特斯拉于1月24日召回120.68万辆车型 核心问题为辅助驾驶系统功能控制显著程度和范围不足[8]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显著提升 2025年1-7月相关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6万辆 渗透率为62.6% 较2021年同期增加570万辆/40个百分点[8] OTA升级与政策监管 - 2025年共发生5起OTA升级召回活动 涉及车辆166.75万辆 涉及小米汽车、奇瑞捷豹路虎、特斯拉等车企[11] - 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政策 要求企业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 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13] -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 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12][13]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来了!GDP超4万亿美元,超过全球190个国家
搜狐财经· 2025-09-24 09:16
2024年,全球经济就像一场"慢走竞赛",美国靠着庞大基数勉强领跑,中国稳扎稳打保持增长,日本、德国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差点"绊倒"。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竞赛里杀出个"黑马",那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省的GDP居然冲到4.1万亿美元,硬生生把日本的4.02万亿美元甩在身后。 2025年4月23日,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在州议会演讲时,更是直接把"加州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句话挂在嘴边,底气十足。 一个州能顶190多个主权国家,它到底靠的是什么?日德这些老牌强国为啥偏偏被一个州超越?咱们中国的广东,作为"经济一哥",又该从这场较量里看到 什么呢? 加利福尼亚州 洛杉矶城景 2024年全球GDP榜单公布时,不少经济学家都愣了,日本的名字,居然排在了美国加州后面。 这一年,加州GDP达到4.1万亿美元,比日本全年的4.02万亿美元多出800亿,直接把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二"挤到了第五位。 要知道,日本可不是小国家,1.25亿人口,是加州4000万人口的3倍多,工业底蕴深厚,丰田、索尼这些巨头全球知名。 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体,却被一个美国州"踩"在了脚下。 2024年加利福尼亚GDP与日本对比 | F 2024 NOM ...
这一次赌上10年,马斯克说:没有不可能
创业邦· 2025-09-22 10:41
以下文章来源于笔记侠 ,作者老贾 笔记侠 . 点我关注,与270万读者一起看透新商业本质。笔记侠,中国新商业知识干货共享社区,8000多篇干货 笔记,宏观趋势、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28个主题可精准搜索。 来源丨笔记侠(Notesman)。 编辑丨贾宁 图源丨Midjourney 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与埃隆·马斯克签下了一份 " 人类商业史上最大胆的赌约 " :如果马斯克能够 在未来10年内,将特斯拉的市值从今天约1万亿美元提高到8.5万亿美元,同时实现一系列运营目标, 他将获得约1万亿美元的薪酬。 如果失败,他在这期间几乎拿不到任何现金报酬。 8.5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它已经超过了今天(2025年9月17日)全球市值前两名英伟达(4.2万 亿)和微软(3.7万亿)的市值总和。 消息一出,震惊全球。 很多人说董事会疯了,说这是 " 虚张声势的资本游戏 " ,甚至质疑: " 这根本不是激励,而是一场 博眼球的营销闹剧。 " 但如果你了解马斯克过去20多年的思维方式,就会明白:这个看起来荒谬的赌局,背后藏着一套极其 理性的逻辑。 从PayPal、特斯拉到SpaceX,马斯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最擅长的,就是把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