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突发!美科技巨头解散上海AI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发声
是说芯语· 2025-07-23 09:38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解散事件 -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于7月22日正式解散 这是AWS最后一个海外研究院 [1] - 公司回应称解散决定基于对组织、发展重点及未来战略方向的评估 目的是优化资源并持续投资创新 [1] - 解散决定以内部通知形式突然传达 团队措手不及 [2] - 研究院核心团队完整 王敏捷表示希望与本土团队合作开发世界级AI产品 [3] 研究院历史与成就 - 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 是AWS在亚太地区首个AI研究机构 [5] - 初期聚焦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后拓展至图神经网络和智能推荐系统等前沿领域 [5] - 开发的Deep Graph Library(DGL)成为全球图神经网络领域标杆开源项目 为亚马逊电商业务创造显著价值 [5] - 累计发表论文超90篇 覆盖机器学习顶会 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高校建立合作网络 [5] 员工影响与行业趋势 - 员工安置方案尚未披露 部分员工已被国内科技企业接洽 [4] - 团队在AI Agent、图神经网络等领域经验或加速本土技术突破 [4] - 2025年以来跨国科技巨头在华研发收缩成趋势 IBM关闭运营32年的中国研发中心裁员约1800人 [7] - 微软迁移上海AI实验室数百名专家至美澳等地 英特尔和高通缩减在华5G与AI芯片投资转向东南亚 [7] 院长观点与技术背景 - 首任院长张峥是开源深度学习平台MXNet和DGL的共同创始人 [6] - 张峥曾强调AI发展需兼顾创新与伦理 指出技术对齐是关键挑战 [6] - 认为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标志着"世界模型"的初步形成 [6]
“救世主” 的案号:2025,半导体爆雷潮里的碎梦
是说芯语· 2025-07-23 07:11
行业现状 - 中国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剧烈震荡,多家企业陷入困境,包括清科半导体、镇江振芯半导体、见闻录半导体等[1][2][3] - 2020-2023年投资热潮导致产能泡沫,全国在建和规划的8英寸氮化镓产线达20余条,远超2025年全球30万片的市场需求[2] - 2024年全球氮化镓市场结构性过剩,产品毛利率从30%暴跌至不足10%,产线开工率长期不足30%[2] - 2024年下半年起全球风险投资对硬科技领域态度急转直下,半导体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42%[4] 企业案例 - 清科半导体因缺乏核心技术积累盲目扩张,拖欠数千万工程款和供应商货款陷入连环诉讼[1][2] - 镇江振芯半导体50亿元氮化镓项目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和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2] - 见闻录半导体因选择IDM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资金黑洞,产品价格降至国际巨头50%仍无法应对专利诉讼[3] - 芯锋宽泰因流片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且融资失当,最终破产清算[3] - 神顶科技因资本退潮导致C轮融资失败,团队解散,投资方账面损失达8104万元[4] - 合芯科技因专注于PowerPC架构服务器CPU陷入"技术孤岛",近亿元流片费用化为泡影[4] - 摩星半导体因内部派系林立、产品研发滞后,2年多投入近4亿元未实现量产突破[4] 行业问题 - 政策驱动下的产能泡沫正在破裂,大量技术重复、产能过剩的项目被催生[2][4] - 部分企业通过虚构研发人员数量、虚增营收等手段欺诈上市,2023年A股超30家半导体企业因财务造假被处罚[5] - 2020年资本狂潮中全国一年内注册5万家半导体相关公司,导致多地百亿级项目烂尾[5] - 产业链协同失衡,真正能构建产业链协同的企业寥寥无几[4] 行业趋势 - 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深度协同的企业表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如某射频芯片企业将产品导入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5] -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重构,专注于车规级芯片、先进封装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仍获得资本青睐[5] - 行业正在回归本质,技术攻坚需要"长征思维",生态协同需要"共生逻辑"[6] - 半导体行业竞争是一场需要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坚守技术初心、构建生态壁垒的企业才能在洗牌后迎来春天[7]
歌尔微电子冲击港股IPO
是说芯语· 2025-07-22 09:54
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5年7月21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及瑞银集团 [1] - 公司上市历程始于2020年11月母公司启动分拆计划,2021年12月创业板IPO获受理,2022年10月通过上市委会议但未提交注册,2024年5月27日撤回A股IPO申请 [1] - 2024年9月13日母公司公告拟分拆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25年1月20日首次递表港交所,7月20日失效后再次递表 [2] 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2020年MEMS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32% [3] - 2024年公司是全球第四大传感器提供商,市场份额4.3%,最大供应商份额16.6% [3] -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2024年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43% [3] - 2018-2021年公司MEMS产品销售额全球前十,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3] 业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传感器收入分别为25.41亿元、20.92亿元、25.15亿元 [3] - 2024年前9个月传感器收入占总收入77% [3] - 公司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过50亿颗 [3] 研发与技术 - 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在8%左右 [3] - 2023年搭载自研芯片的MEMS产品出货量占比22.5%,2024年9月提升至29.7% [2]
英伟达没安好“芯”!
是说芯语· 2025-07-22 05:27
美国政府解除H20禁令的动机 - 美国政府解除H20禁令的原因是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已能生产性能相当的芯片,目的是通过市场手段压制中国自主芯片发展[2] - 美国商务部长公开表示要让中国对美国技术"上瘾",通过限制利润空间阻碍中国技术进步[2] - H20性能仅为英伟达高端芯片的15%,美国仍封锁真正先进技术,仅开放中国已突破的领域[3] 英伟达H20芯片的商业策略 - 英伟达准备了价值150亿美元的H20库存,在中国企业技术进步背景下急需清库存[4] - 通过销售H20挤压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其芯片订单[4] - H20被美国商务部称为"四流"芯片,属于技术阉割版本[3] 芯片安全风险 - 美国《芯片安全法案》要求出口芯片必须配备可实现位置验证的"芯片安全机制"[5] - 该技术方案已成熟,可能使芯片成为美国远程监控工具[6] - H20解禁时间与法案提出仅隔两个月,存在预装后门的可能性[7] 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化路径 - 核心技术必须自力更生,依赖外部技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10] - 中国已具备生产媲美H20的AI芯片能力,促使美国解除禁令[8] - 产业生态安全需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技术基础上[8][10]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国通过"禁售-放行"交替策略维持技术霸权[2][3] - 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直接改变了美国芯片管制政策[2][8] - 人工智能产业链安全需要国内企业协同突破[10]
英伟达将不再生产H20,转推更廉价的B30?
是说芯语· 2025-07-22 05:26
英伟达对华AI芯片供应动态 - 英伟达H20芯片虽获美国许可恢复对华供应 但受产能限制需9个月才能恢复交付 [1] - 公司计划在四季度推出新一代对华特供芯片B30 采用GDDR7替代HBM AI性能降低10%-20% 价格下降30%-40% [1] - B30芯片为H20被禁后开发的降规版本 预计备货量达120万颗 旨在应对市占率下滑问题 [1] 供应链与产能调整 - 台湾半导体供应链现有约100万颗H20库存 其中70万颗为成品芯片 公司可能仅销售现有库存 [2] - 因4月H20被禁 公司取消客户订单并撤销台积电预定产能 相关产能已转供其他客户 [1] - 公司CEO表示难以完全收回已注销库存 将根据客户需求与库存匹配度进行销售 [2] 产品策略调整 - 公司可能不会重启H20生产 转而推动B30销售 [2] - B30开发背景为H20被禁后缺乏对华可售AI芯片的应对方案 [1] - 新一代产品性能降级但价格更具竞争力 反映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 [1]
从胜宏科技赴港交所上市所想
是说芯语· 2025-07-21 23:46
行业分析 - 传统PCB行业大规模扩产对投资不利 过去景气周期为2年 扩产周期约1年多 产能扩张后价格迅速下跌 [1] - 传统PCB行业技术门槛低 主要依赖对周期和客户需求的理解 竞争激烈 [1] - 当前PCB行业竞争焦点转向高端技术+产能储备 涉及新材料、高多层及HDI技术 技术迭代速度快 [1] - AI成为PCB产业核心推动力 远超通信、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等传统领域 [1] 市场规模 - 2022年全球PCB产业规模800亿美金 2023年AI PCB规模达50亿美金 2024年预计至少100亿美金 [2] - AI PCB以高技术含量的高多层+HDI为主 未来可能受正交板等新产品催化 [2] 扩产特点 - 高端PCB产能稀缺 客户关注产能承诺和良率 [3] - 仅少数巨头具备扩产能力 设备采购周期至少10个月 其他企业难以通过客户认证 [3] - 海外需求旺盛 ASIC的PCB需求接近NVIDIA GPGPU PCB的2倍 [3] 公司财务 - 沪电股份2024年底流动资产97亿 流动负债76亿 货币资金15.43亿 [4] - 胜宏科技货币资金16.62亿 流动资产81亿 流动负债75.3亿 [4] - 胜宏科技通过技术突破+高端产能释放+大客户订单 实现营收和净利润暴增 超越沪电股份 [4] 市场机会 - NVIDIA和ASIC需求激增 率先完成融资和扩产的企业将获得显著优势 [5] - 当前扩产周期远超过去2-3年 无需担心产能过剩 [5] 港股市场 - 香港市场对产业龙头给予高估值溢价 涵盖消费、制造、科技和创新药等领域 [6] - A股公司赴港IPO需评估行业前景、龙头地位和估值 高分企业可能获得比A股更高的估值 [7] - 胜宏科技赴港上市是重要机遇 香港市场再融资便利 有助于公司快速扩张 [7]
突发!台积电被勒令停工!
是说芯语· 2025-07-21 14:31
台积电嘉义厂区安全事故 - 台积电嘉义科学园区先进封装厂AP7厂房发生冰水管坠落事故 重达200至500公斤的冰水管从5至6米高处坠落 造成1名女性工人头部重创后死亡 [1] - 该厂区两个月内连续发生4起工业安全事故 已造成2死2伤 [2] - 最新事故为7月20日发生的板车倾覆事故 涉事车辆载重约50吨 目前无人员伤亡 [3] 事故详情 - 5月20日首起事故 工人从4层楼高脚手架坠落受重伤 [2] - 5月下旬第二起事故 工人被叉车碾过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 [2] - 5月26日第三起事故 变电箱吊挂作业时掉落 砸中工人致死 [2] - 7月16日第四起事故 冰水管安装作业时坠落致1人死亡 [1] 监管措施 - 台湾地区当局"职安署"已全面叫停台积电在嘉义科学园区的机电工程作业 [4] - 停工决定源于短期内连续发生的四起重大安全事故 [4]
印度航空AI171空难或与芯片BGA封装虚焊有关
是说芯语· 2025-07-20 14:11
印度航空171号班机事故初步调查 - 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发布30天初步调查报告 核心归因于燃油控制开关误操作 披露发动机燃油开关异常切断记录 飞行员对话内容及飞行数据异常 [1] - 争议观点认为事故由EEC系统MN4芯片BGA封装锡球虚焊导致双发失效 依据波音2020年服务通告要求定期更换GENX-1B发动机EEC主通道板MN4芯片 使用次数上限11000次 单个EEC最多更换3次后需更换整块主机板 [2] BGA封装技术特性与航空应用挑战 - **密度优势**:BGA封装实现1000+引脚布局 FBGA球间距压缩至0.4mm 支持波音787飞控计算机处理1500+路传感器信号 较传统QFP封装突破200引脚0.5mm间距限制 [5] - **散热性能**:GEnx-1B发动机EEC采用144球BGA封装 热阻低至8℃/W 较QFP降低50% 在180℃工况下芯片结温控制在125℃ 依赖每平方毫米1.2个锡球的热传导网络 [7] - **可靠性隐患**:航空级BGA焊点空洞率需低于5%(消费电子25%) 虚焊主因包括焊盘氧化层超5nm 飞行中-55℃至70℃温差导致7.3μm伸缩差 10⁷次振动循环后焊点抗拉强度下降38% [7][8] 航空级BGA封装强化技术 - **材料升级**:空客A350采用钛镍合金锡球 补偿90%热膨胀差 温度循环失效周期从500次提升至2000次 焊点剪切强度保持45MPa以上 氮化铝基板CTE匹配硅芯片较FR4提升72% [10] - **结构设计**:波音777飞行管理计算机采用"2×2"BGA阵列 关键信号焊点数量增加50% 盲埋孔设计使电流路径缩短60% 振动环境下减少焊点疲劳 [11] - **工艺控制**:航天级BGA焊接温度精度±1℃ X光检测分辨率3μm 首次焊接良率需达99.98% 每10000焊点缺陷不超过2个 [11] BGA封装故障防护与前沿技术 - **冗余设计**:波音787 EEC采用双通道BGA架构 单通道失效后备用通道15ms内接管 单点故障概率降至10⁻⁹/飞行小时 [12] - **检测技术**:FAA要求服役超10年航空器BGA进行超声波+热成像联合检测 覆盖率从82%提升至99.7% 空客A330neo应用后年潜在电子故障减少37% [12] - **自修复技术**:NASA研发自修复BGA 微胶囊释放低熔点合金修复焊点裂纹 5次修复后强度保持85% 修复时间0.3秒 [13]
算力焦虑背后的认知博弈
是说芯语· 2025-07-20 08:25
人工智能发展三要素 -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算法、算力和数据三大元素,其中芯片性能直接影响算力水平[3] - 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占据70%以上份额,形成垄断性优势[3] - 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性能芯片出口试图控制中国AI发展,2022年8月禁令后"算力"讨论度激增[13][14][15] 英伟达市场表现 - 2012年至今市值增长500多倍,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5] - 2023年1月因DeepSeek技术突破导致股价单日暴跌17%[10] - 2023年7月宣布向中国市场销售性能仅为H100芯片20%的H20阉割版产品[5][6] 算力焦虑现象 - 美国智库专家赛义夫·汗提出"控制芯片供应链可固化AI领先优势"理论,直接影响对华限制政策[18][20][21] - 资本市场过度追捧算力概念,将英伟达GPU塑造为AI时代门票[24] - 限制政策意外促使中国转向算法创新,形成"算力-算法"双轨发展路径[34][35] 技术发展周期 - AI技术呈现周期性炒作特征,1943年至今已经历6轮神经网络热潮[29][30] - 当前ChatGPT引领的第六轮热潮面临过热质疑,MIT研究显示炒作周期规律[26][27] - 历史表明技术革命最终由应用生态定义,而非早期技术领先者[47] 中美发展模式对比 - 美国采用闭源模式保护知识产权,中国推行开源生态吸引二次开发[41] - 中国AI应用已覆盖教育、医疗、农业等多元领域,与多国开展合作[43] - 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可能成为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44][47]
寒武纪的问询函
是说芯语· 2025-07-20 01:28
寒武纪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 - 公司募投项目全部投向云端产品线,未来战略重点明确转向云端业务[1] - 云端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30.37%飙升至2024年99.31%,2025年Q1达99.94%[1] - 边缘产品线收入占比从2022年5.24%萎缩至2025年Q1仅0.06%[1] - 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占比从2022年63.46%骤降至2024年0%,业务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1] 核心客户与供应链进展 - 第一大客户为zj,2024年Q1出货全部集中于此客户[3] - 芯片通过客户验证后,2024年Q4开始大批量出货[2] - 供应链问题缓解是收入爆发的关键原因[1] - 传闻zj已下单10万片芯片,若产能充足2024年可出货6万片[9]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规模 - 大摩预测国内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2027年达480亿美元[3] - 市场主要被花花占据,其他公司合计份额仅198亿美元[6] - 高盛预测寒武纪2024年营收55亿元,2027年达247亿元,超过大摩预测的其他GPU公司总和[6] 产能与营收驱动因素 - 村龙产能主要分配给花花、寒武纪、海光三家,花花占大头[9] - 当前产能仅能保障zj需求,无法满足其他客户订单[9] - 寒武纪590芯片单价约9万元,2023年向zj出货超1万片,2024年Q1再出货1万片[9] - 存货水平是核心观测指标,24年Q3出现存货拐点后Q4业绩爆发[9] - 营收增长受限于产能而非需求,村龙扩产将直接推动未来业绩[9] 产品技术路线与生产数据 - 大摩预测SMIC产能2024年2kwpm,2027年扩张至26kwpm[6] - 910B芯片2024年产量562k颗,2025年预计2,527k颗[6] - 910X芯片2026年产量702k颗,2027年达2,808k颗[6] - 910B芯片2024年收入35.58亿元,2025年预计126.36亿元[6] - 910X芯片2027年收入预计达196.56亿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