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美国对华半导体关键材料征税160%
是说芯语· 2025-07-19 08:55
美国对中国石墨加征高额反倾销税 -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进口石墨加征93.5%的反倾销税,叠加现有税率后实际关税水平将达到160% [1] - 该决定影响2023年价值3.471亿美元的中国石墨进口产品 [1] - 所有中国生产商面临的单一反倾销幅度和现金存款率均为93.5% [2] 事件背景与申诉方 - 裁定源于2022年12月美国活性负极材料生产商协会提出的申诉 [1] - 申诉方指控中国生产的石墨材料以低于公平市场价值的价格在美国销售 [1] - 美国商务部已认定中国石墨存在不公平补贴情况 [1] 石墨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重要性 - 石墨是电动汽车电池阳极的主要材料,在电池制造中占据核心地位 [4] - 美国去年进口石墨约18万吨,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4] - 美国本土石墨产业规模有限,大部分依赖进口 [4] 行业影响与潜在后果 - 石墨价格因关税预期已开始上涨 [4] - 美国汽车制造商利润率持续下滑,短期内难以找到石墨替代品 [4] - 若最终裁定维持高关税,美国电动汽车生产规则可能被彻底改写 [4] 后续进展与不确定性 - 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并非最终结果,最终裁定将于12月5日前做出 [4] - 这一不确定性给美国汽车制造商带来巨大挑战 [4] - 汽车制造商可能被迫重新审视供应链布局并做出战略调整 [4]
梁文锋等来及时雨
是说芯语· 2025-07-19 01:26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大模型行业进入密集更新期,Kimi、阶跃星辰、智谱AI、科大讯飞等玩家将在7月底集中发布新一代基础大模型 [3] - DeepSeek自4月起月活用户持续下滑,5月MAU为1.69亿(环比-5.1%),官网访问量下降29%,使用率从7.5%峰值回落至3% [3][4][18] - 第三方平台托管的DeepSeek模型使用量逆势增长20倍,形成与官方流量下滑的反差 [13] 技术发展动态 - Kimi K2成为国内首个万亿参数MoE架构开源模型,在代码/数学推理任务反超DeepSeek,支持128K上下文窗口 [10][15] - MiniMax-M1以53.47万美元低成本完成训练(512块H800三周),对比DeepSeek V3训练成本557万美元(2048块H800) [11] - 行业普遍提升上下文窗口能力(MiniMax达100万token),而DeepSeek保持64K最小窗口的保守策略 [15] 商业模式对比 - 科技大厂通过低价API争夺市场:百度李彦宏公开批评DeepSeek"慢且贵",阿里/字节/百度等推出更低价模型 [10] - Kimi K2定价与DeepSeek标准时段对齐(输入4元/百万tokens,输出16元/百万tokens) [11] - DeepSeek坚持开源路线但面临商业化压力,需平衡开发者生态与产品使用率 [17] 供应链挑战 - 英伟达H20芯片禁售导致DeepSeek R2模型延迟发布,算力储备出现紧缺 [5][7] - 7月15日英伟达获准重新销售H20芯片,将缓解DeepSeek算力瓶颈 [7] - H20芯片因DeepSeek的低成本训练方法在中国需求激增,引发4月美国出口管制 [5] 产品能力短板 - DeepSeek暂不支持多模态功能(语音/图片/视频生成),成为主流AI助手中唯一缺失该能力的产品 [19] - 调用工具能力不足:字节测试发现其工具调用表现不理想,最终改用自研模型 [19] - 小版本更新策略(如DeepSeek-R1-0528仍基于2024年V3 Base模型)导致竞争力下降 [8][10] 国际对标差异 - OpenAI通过高频更新保持领先(GPT 4.1系列发布后份额达10%),而DeepSeek R1仅持平o1水平 [17][18] - DeepSeek缺乏OpenAI的代际优势,使用率从7%峰值降至3%(跌幅超50%) [18] - 行业普遍学习OpenAI的快速迭代策略,如奥特曼每周更新产品的运营方法 [17]
终于官宣!宇树启动IPO,王兴兴持股达35%
是说芯语· 2025-07-18 11:2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机械工程硕士王兴兴创立 其早在2013年便自主研发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 2016年推出的XDog凭借低成本高性能引发行业震动 [2] - 公司以每年迭代一款爆款产品的速度推进技术落地:2017年Laikago 2019年Aliengo 2021年消费级机器人Go1 2023年通用人形机器人H1亮相杭州亚运会 2024年G1人形智能体开启全民机器人时代 [2] - 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成本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3 谐波减速器成本较日本品牌低60% 截至2025年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280项 授权专利210项 [2] 融资与财务表现 - 2025年6月C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联合领投 老股东跟投比例超90% 投后估值达120亿元人民币 [3] - 美团、红杉资本、中信证券等机构自B轮起持续加注 形成"产业资本+财务资本"双重背书格局 [3] - 连续四年实现盈利:2023年营收2亿元净利润1000万元 2024年营收4亿元净利润7000万元 2025年预计净利润突破2亿元 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 一级市场估值较2023年增长150% [3]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工业自动化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历史性跃迁 中国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产品"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超百亿元 [4] - GGII预测2024-2030年国内机器狗市场复合增长率达33%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万亿元 [4] - 公司与特斯拉形成差异化竞争:前者以"硬件降本+消费破圈"策略占领教育、娱乐、家庭陪伴等C端市场 2024年全球四足机器人销量占比达69.75% 后者聚焦"AI驱动+工业场景" 硬件成本是公司的3倍以上 [4] IPO计划与估值 - 拟通过IPO募集资金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训练中心建设、临港工厂产能扩张及全球研发中心布局 [5] - 按2025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计算 参照A股机器人板块80倍市盈率均值 上市后估值有望突破160亿元 部分机构给出300亿元乐观估值 [5] - 选择在科创板改革深化期启动IPO 2025年6月上交所"1+6"新政将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展至人工智能领域 若G1机型年销量突破万台 估值溢价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5]
英伟达向中国卖芯片,阿斯麦表态
是说芯语· 2025-07-17 11:25
核心观点 - 美国取消对中国出售AI芯片限制可能提升全球芯片市场需求 对阿斯麦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1][2] - 英伟达和AMD已获得美国政府许可向中国出口此前被禁的H20芯片 预计将带来数十亿美元收入 [1][2] - 中国外交部反对将科技经贸问题政治化 认为美国限制措施扰乱全球产业链稳定 [2] 公司动态 阿斯麦 - 首席财务官罗杰·达森表示若美国解除对华芯片禁令 将刺激全球芯片需求增长 [1][2] - 作为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生产商 客户销售预期上涨将直接使公司受益 [2] - 公司于7月16日下调2026年增长预期 主因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动荡加剧 [2] 英伟达与AMD - 英伟达已获美国政府许可恢复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1] - AMD紧随英伟达发布类似声明 显示行业政策环境出现松动迹象 [1] - 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放松可能为两家公司创造数十亿美元新增收入 [2] 行业影响 - 美国政策转向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标志性事件 直接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 [2] - 中国外交部强调科技封锁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反映全球产业链相互依存特性 [2]
文晔,又出手了
是说芯语· 2025-07-17 09:30
文晔与日电贸换股合作 - 文晔以溢价21%增持日电贸股权至36%,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取得一席董事,日电贸对文晔持股提升至5%,成为第四大股东 [1][3] - 换股比例为每1股日电贸普通股换发0.668股文晔普通股 [3] - 双方将维持各自独立经营,这是继2022年文晔入股日电贸14.58%后的进一步合作 [5][7] 合作背景与动机 - 日电贸是中国台湾最大被动元件代理商,2024年营收达121.41亿元新台币,代理产品包括MLCC、电解电容等,半导体IC营收占比19% [5][6] - 双方代理产品线重叠度极低,文晔可扩大被动元件布局,日电贸可利用文晔全球供应链和客户基础 [11][12] - 股份交换有助于形成战略联盟,减少现金压力,共享成长红利 [9] - 文晔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拉大与日电贸第二大股东世友投资的持股差距 [13] 文晔的扩张战略 - 文晔2016-2020年营收从1441.5亿元新台币增长至3531.5亿元新台币,五年翻倍 [15] - 2022年以10.8亿元人民币收购世健科技,当年营收年增27.53%至5712亿元新台币 [18] - 2024年以38亿美元收购富昌,营收跃升至9594.31亿元新台币,年增61.38% [18] - 目前全球芯片分销市占率12.2%(含富昌),亚太地区14.5%,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 [19] 业务布局与财务表现 - 文晔起家于IC分销,通过收购富昌切入被动元件市场,但占比仍为个位数 [20] - 日电贸毛利率16%-17%,高于传统IC分销商5%以内的水平 [20] - 2024年上半年累计营收5069.27亿元新台币,年增16.19%,Q2营收2595亿元新台币,年增6.51% [23] - 预计2024年营收将突破兆元新台币,成为中国台湾第六家兆元企业 [24]
牛!全球首个!华为部署5G应急基站:不怕断电、断网
是说芯语· 2025-07-17 03:37
5G应急基站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700MHz 8T8R极简5G应急基站在丹东市完成部署,由辽宁移动与华为联合开发 [1] - 基站性能显著提升:较传统4T4R方案覆盖增强4.5dB,下行边缘速率提高24%,上行边缘速率提升47% [1] - 采用一体化8T8R天线设计,节省天面空间并实现极简部署 [2] 技术架构与频段优势 - 解决方案通过700MHz 4T4R RRU双拼组合成8T8R架构,配套全新一体化天线 [3] - 融合卫星传输资源,实现断电断网等极端条件下的快速开通与信号稳定驻留 [3] - 700MHz频段具备广覆盖、强穿透、抗干扰特性,有效解决偏远地区"信息孤岛"问题 [3] 应用场景与业务价值 - 基站适用于海面、草原、沙漠等开阔区域及超远覆盖场景 [3] - 成功支持应急指挥、无人机巡检、高清视频回传等关键业务,提升灾害救援效率 [4]
突发!闻泰科技董事长、董秘等四人离职!
是说芯语· 2025-07-15 12:11
人事变动与战略转型 - 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秋红等4名高管因"工作变动原因"集体辞职 正值重大资产出售交割完成和战略重心转向半导体的关键节点 [1] - 新提名董事候选人杨沐、庄伟及代理总裁沈新佳均来自安世半导体 拥有十年以上任职经历 深度参与过安世半导体从恩智浦分拆后的整合 [1] - 新任代理总裁沈新佳具备15年跨境法律及合规经验 曾主导安世半导体多项重大并购交易 [2] - 杨沐作为"90后"战略负责人 主导了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市场拓展 [2] 业务重组与财务表现 - 公司已完成将产品集成业务相关资产出售给立讯精密的交易 彻底退出消费电子ODM领域 [1] - 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9亿-5.85亿元 同比激增178%-317% [1] - 半导体业务收入增长与产品集成业务亏损收窄成为业绩双驱动力 [1] - 半导体板块第二季度收入环比继续提升 受益于市场需求回暖及降本增效 [1] - 产品集成业务虽受实体清单影响订单下滑 但通过资产剥离和成本管控实现毛利率逆势增长 [1] 市场反应与战略展望 - 人事调整被视为公司治理与业务战略深度绑定的标志性动作 [2] - 半导体专业团队的引入将强化公司在功率器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技术壁垒 [2] - 7月15日收盘股价上涨1.67%至34.71元 成交额8.59亿元 市场对战略聚焦半导体的调整给予积极反馈 [2] - 公司将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新任董事长选举及总裁聘任进展将适时公告 [2]
快讯!英伟达宣布恢复向中国销售H20 并推出新合规RTX PRO GPU
是说芯语· 2025-07-15 02:34
英伟达恢复对华销售 - 美国政府确认授予销售许可 英伟达将恢复向中国销售H20芯片 预计很快发货[1] - 公司同时宣布为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全新的完全合规的RTX PRO GPU[1] - 新GPU具体性能参数及细节尚未公布 后续进展值得关注[1] 中国市场影响 - 恢复销售和新产品推出将为中国市场相关行业及企业提供更多算力支持[1] - 此举预计将影响中国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格局[1]
上海又一半导体巨头将“倒下”?
是说芯语· 2025-07-15 01:43
公司现状与传闻 - 深迪半导体进入重组阶段 创始人邹波已离开公司 资本入住重组进展不顺利 [1] - 截至2025年7月 公司拖欠社保工资长达一年 [1] - 2018年估值曾达400亿元 获华为哈勃 比亚迪 惠友资本等战略投资 [1] 公司背景与业务 - 成立于2008年8月 总部位于浙江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创始人为留美人员邹波 [2] - 国内首家研发商用消费级和汽车级MEMS陀螺仪惯性传感器的企业 [2] - 核心产品包括MEMS陀螺仪 加速度计 磁传感器及六轴惯性测量单元(IMU) [2] - 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手机 平板 TWS耳机) 汽车电子(智能驾舱 车载导航) 智能家居 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2][3] 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 -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工艺和集成技术 [2] - 2019年新一代六轴IMU获"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称号 被称为"中国第一动芯" [3] - 产品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 毛利率偏低 难以冲击高端市场 [3] - 在汽车领域 六轴IMU可与GNSS系统协同工作 提升定位精度 潜在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 [3]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公司培养了大量MEMS人才 这些人才正投身本土MEMS产业 [4] - 人形机器人 无人驾驶等新兴市场对MEMS传感器需求快速增长 [4] - 创始人曾表达推动中国MEMS技术站上行业巅峰的愿景 但强调产品竞争力是关键 [3]
重磅快讯:中国批准新思科技收购Ansys
是说芯语· 2025-07-14 06:28
监管审批与市场影响 -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新思科技以350亿美元收购Ansys的交易 [1] - 交易在光学软件、光子软件及RTL功耗分析工具领域存在显著市场集中风险 双方在中国光学软件市场合计份额达65%-70% [1] - 交易后HHI指数从2527 65飙升至4802 49 远超国际反垄断警戒线 [1] - 中国要求新思科技剥离光学解决方案集团(OSG)并出售给是德科技 Ansys需剥离PowerArtist功耗分析业务 [1] - 监管要求两家企业以"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客户供应产品 维持行业标准格式和互操作性协议 禁止捆绑销售或设置歧视性条款 [1] - 中国监管方案与欧美形成协同 但进一步强化对本土供应链安全的保护 明确要求不得限制中国客户购买独立产品并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1] 交易战略与行业格局 - 新思科技(全球EDA市占率32%)与Ansys(仿真软件市占率42%)合并旨在打造"芯片到系统"全栈解决方案 满足3DIC、光子芯片等先进制程需求 [2] - Ansys电源完整性工具已与新思科技FusionCompiler平台集成 实现芯片与封装联合优化 [2] - 交易完成后新思科技潜在市场规模(TAM)将扩大1 5倍至280亿美元 [2] - 预计第三年实现4亿美元成本协同效应 长期效应有望突破10亿美元 [2] - 中国EDA企业加速突围 九同方已推出6款射频EDA工具 计划2025年完成全工具链替代 [2] - 芯和半导体聚焦3DIC封装仿真 对标Ansys的Totem系列产品 [2] - 政策层面"大基金"二期等专项持续注资 推动华为、中芯国际等优先采购本土解决方案 [2] 交易进程与未来影响 - 双方于2024年1月签署协议 原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 中国批准为最后环节 [2] - 资产剥离已启动 市场预期合并后将在AI芯片、自动驾驶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2] - 中国通过精准监管为本土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此次整合或将改写全球工业软件权力版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