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华金融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存款“搬家”趋势再延续,银行理财打出揽客“组合拳”|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7 09:54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行与理财市场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居民储蓄资金加速流向资产管理市场,银行理财成为主要承接阵地之一 [1][2] - 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7%,恢复至赎回潮前水平 [1][6] - 固收类产品因替代银行存款效应显著,上半年扩容表现突出,而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 [1][9] 银行理财市场格局与机构表现 - 国有及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合计存续规模24.19万亿元,占市场份额超80%,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增速放缓,建信理财收缩7.2% [6] - 中邮理财和交银理财增速较快,分别达16.5%和8.0%,股份行中恒丰理财、渤银理财增速迅猛,分别为29.0%和22.4% [6] - 招银理财规模收缩1%,但仍以2.41万亿元保持市场最大理财子公司地位 [6] 产品结构优化与市场需求 - 固收类产品因收益稳定、风险可控成为存款转移资金的主要选择,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普遍下降 [9] - 新发封闭式产品占比达75.44%,平均业绩基准2.54%,成为吸纳存款转移的主力 [13] - 头部机构重点布局3-12个月中短期限固收类产品,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13] 理财子公司战略转型与创新举措 - 优化费率机制: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推出"零费率"策略,通过减免认购费、赎回费提升竞争力 [13] - 产品创新:推出"微含权"结构、阶梯式管理费及"贴息理财"模式,增强吸引力 [14] - 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兴起:采用"基础管理费+超额业绩报酬"结构,招银理财相关产品10分钟内售罄,市场反响热烈 [14][1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浮动费率产品推动理财子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促进多元资产配置升级,与公募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 [16] - 低利率环境下,定制化理财需求上升,部分机构通过灵活配置底层资产优化收益表现 [14]
美债走势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 | 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7 09:54
美国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 近三年美国国债收益率走高导致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增大,汇市压力最大、债市和股市压力较小 [2] - 外资持有境内金融资产规模有限,冲击总体可控 [2] - 需警惕美国国债市场脆弱性上升可能引发的美国系统性风险及全球蔓延 [2] 美国国债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关键因素 - 美国国债的全球安全资产地位得益于美国经济与军事霸权、美元国际货币特权、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以及历史路径依赖 [2] - 美国财政可持续性恶化、地缘政治冲突与逆全球化政策以及国债市场金融风险频发降低了其稳定性 [2] 美国国债收益率分析框架 - 美国国债收益率可拆解为通胀预期、未来短期利率预期和期限溢价三个关键部分 [4] - 分析框架包括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角度,本文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国内和国际、私人和公共部门多维度定性分析 [4] 美国国债需求端影响因素 -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和全球化进程是决定投资需求的基本因素 [6] - 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和杠杆化交易会放大需求波动 [6] - 美联储调整隔夜联邦基金利率直接影响短期收益率,量化宽松压低长期收益率 [6] - 美元主导地位使美国国债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与安全资产,存在"便利溢价" [6] 美国国债供给端影响因素 - 发行量由财政赤字和存量债务决定,财政赤字受经济、人口、贫富差距、利息支出等因素影响 [7] - 经济增长放缓减少财政收入,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保和医保支出负担 [7] - 供需因素相互作用,财政恶化推高期限溢价,投资者抛售影响财政再融资与违约风险 [7] 美国国债利率历史阶段分析 - 1965—1982年大通胀阶段:需求端高通胀推动利率飙升至15.8%,供给端赤字和债务水平较低 [7] - 1983—2007年大缓和阶段:供需双重作用使利率回落,海外投资者增持压低利率 [7] - 2008—2021年低增长低通胀阶段:量化宽松和海外投资者增持推动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7]
习近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6 11:42
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共赢的多边经贸体制[4][5] -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高水平开放格局[7][21] -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布局[21][31] 制度型开放举措 -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9][31][44]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190项缩减至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制造业领域实现"清零"[51] -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39][48] 全球经贸合作 - 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41][31] - 反对"脱钩断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56][57][58]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格局[27][41][42] 市场优势与机遇 -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31][36][37]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蕴含巨大投资消费潜力[51][52] - 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为全球企业提供最佳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51][37]
李礼辉:稳定币,美国的动机和香港的定位|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6 11:42
稳定币全球发展态势 - 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贯彻"美国主导、美国优先"原则,限制非美元稳定币流通,要求外国发行人满足与美国相当的监管标准[10][11] - 2025年1-5月稳定币发行主体增持美国国债800亿美元,6月Tether和Circle持有美国国债达1220亿美元,渣打预测2028年全球稳定币对美国国债需求将达1.6万亿美元[12] - 美元稳定币在链接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同时,也捆绑了两者风险,可能加剧美国经济不确定性[13] 去中心化金融(DeFi)发展 - 全球加密数字货币总市值2021年5月达2.55万亿美元首超美元现金流通量,2025年7月比特币价格11.75万美元市值2.36万亿美元[2] - 以太坊2022年完成向PoS共识算法转型,声称可降低能耗并提高效率,形成自洽的链上金融体系[2] - 各国监管担忧DeFi存在地下投机、庞氏骗局、暗网交易等问题,其去中介效应可能颠覆传统金融模式[2] 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 - 《香港稳定币条例》确立六大原则:单一监管架构、限定支付工具、多元锚定货币、全额储备资产、无条件赎回、高频率披露[16] - 条例禁止稳定币支付利息或变相投资回报,核心功能限定为支付媒介和价值储存[18] - 香港金管局已启动沙盒测试,蚂蚁数科等20余家机构正在申请稳定币牌照[21] 香港稳定币战略定位 - 跨境支付市场快速增长:中国第三方跨境支付2023年达1.2万亿元人民币,2024年预计1.5万亿元,人民币支付占比从25%提升至35%[20] - 香港需明确稳定币定位:金融功能(支付工具/投资工具)、支付范围(香港全球/中国全球)、货币锚定(港元/港元+人民币)[18][20][22] - 香港提出"LEAP"框架打造数字资产创新中心,涵盖监管优化、代币化产品、应用场景拓展等方向[22] 人民币国际化应对策略 - 需扩展数字化支付基础设施,发展多边支付系统,提升SWIFT系统内外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比重[14] - 香港稳定币若绑定人民币,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但需明确境内市场准入政策[21][22] - 需研究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及人民币稳定币可行性,提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23]
管涛:美元储备份额稳定难掩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 | 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5 09:23
美元储备份额现状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57.74%,较上季仅回落0.05个百分点,较2024年三季度低点回升0.46个百分点 [2] - 美元储备份额已连续10个季度低于60%,处于1999年以来低位,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确立 [14] - 2020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美元储备份额累计下跌2.72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四季度以来10个季度贡献总跌幅的87.1% [15] 官方外资对美国证券的配置 - 2025年一季度美国国际证券资本净流入4475亿美元,私人外资净流入3711亿美元(同比由净流出671亿转为净流入),官方外资净流入764亿美元(同比减少30.5%) [6] - 官方外资持有美债余额38356亿美元(占其美国证券总持仓58.4%),当季净买入1383亿美元(同比+114%),非交易因素增加376亿美元 [8][9] - 官方外资对美国股票持仓19884亿美元,当季净卖出269亿美元(同比由净买入138亿转为净卖出),非交易因素导致持仓减少853亿美元 [9] - 官方外资对美国证券总持仓65671亿美元,当季净买入915亿美元(+15.8%),非交易因素减少453亿美元 [11] 非美元货币及黄金储备动向 - 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增瑞郎储备684亿美元(余额环比增3.39倍),英镑储备增610亿美元(+11.2%),欧元储备增587亿美元(+2.6%) [12] - 非传统储备货币(非IMF八种主要货币)份额上升0.28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累计上升1.84个百分点 [15] - 全球黄金储备占比从2022年一季度的13.8%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22.7%(+8.9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 [16][17] - 95%的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将继续增持黄金,73%的央行预计美元储备份额未来五年将下降 [20][21] 汇率波动对储备结构的影响 - 2025年上半年瑞郎对美元累计上涨14.4%(创1987年以来新高),欧元对美元涨13.9%(创1999年以来最大涨幅) [13] - 瑞士央行因瑞郎升值被迫两次降息至零利率,欧洲央行对欧元升值加剧通缩压力表示担忧 [13]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5 09:23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总结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明确未来城市工作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 [2][3] - 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4] - 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3] - 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集约高效 [4] 城市工作重点任务 -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 [5] - 建设创新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5] - 建设宜居城市,优化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5] - 建设美丽城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提升生物多样性 [5] - 建设韧性城市,推进基础设施安全工程,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 [5] - 建设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5] -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和模式 [5]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 监管部门推出政策组合拳,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积极变化 [10] - 构建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 [10] -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正经历深度调整 [11] - 新模式需从住房、土地、财税、金融四方面进行制度变革 [15] - 建议推进保障房建设,优化存量商办楼宇处置政策 [12] - 长租公寓、养老公寓等以租为主的公寓是新模式重要方向 [13] - REITs可推动商业不动产领域形成存量盘活和新增投资良性循环 [14] 房地产市场现状与趋势 - 2024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8.1亿平方米 [12] - 住房总需求将面临稳中放缓甚至下行压力 [16] - 人口区域分布变化和老龄化对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6] - 房地产对经济贡献从增量拉动转向存量带动 [11] - 改善性住房需求上升,新市民和青年住房压力大 [11]
同比增长5.3%!刚刚,上半年GDP数据出炉!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5 04:13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其中一季度增长5.4% 二季度增长5.2% [2] - 四大宏观指标呈现稳定态势:GDP增速较去年同期和全年提升0.3个百分点 调查失业率在5.0%-5.4%区间波动 物价低位运行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 - 外汇储备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 [2] 经济发展质量特征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 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52% 成为增长主动力 [4] - 人流物流资金流改善: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 旅客周转量增长4.9% M2同比增长8.3% [4] 政策导向与发展动能 -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2] -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均取得新进展 [3] - 通过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应对抗外部挑战 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 [4]
美国关税超收能弥补“大而美”法案带来的赤字吗? | 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4 10:08
美国财政赤字与关税政策分析 - 《大而美法案》通过后,美国未来十年财政赤字预计增加3.3万亿美元,高于此前众议院版本的2.8万亿美元[4][5] - 法案对企业所得税减免永久化等政策导致赤字扩张,2025-2035年每年赤字或超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6%[4][5] - 当前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超6%,中期财政可持续性令人担忧[6] 美国关税收入历史演变 - 1790-1860年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90%,平均税率30%[6] - 1861-1933年关税贡献从50%降至10-20%,1920年平均税率降至6%[6] - 2000-2018年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维持在2%以下,关税收入占比降至1.1%[7] - 2024年关税收入774亿美元,占财政收入1.6%;2025年6月单月占比或超7%[8][9] 近期关税收入增长因素 - 2025年6月关税收入超270亿美元(24天),全月或达320亿美元,远超CBO预测的210亿美元/月[9] - 短期因素包括:中美贸易协定后"补货"需求推高进口,进口商避险性囤积库存[10] - 特定商品关税上调:钢铝关税从25%提至50%,家电类关税增至50%[11]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 - 芬太尼关税可能随禁毒合作下调,钢铝等高关税或遭贸易伙伴抵制[11] - CBO未计入外国报复性关税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12] - 与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谈判未完成,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可能拖累全球经济[12][13] 关税对财政赤字影响评估 - 最乐观情景下年关税收入5000亿美元(占GDP 0.8%),仍无法扭转赤字占GDP超5%的局面[14] - 关税收入增长受短期因素驱动,可持续性存疑,负面经济效应尚未完全显现[9][13] - 单靠关税难以实现中期财政平衡,需多措并举才可能将赤字压降至GDP 3%[14]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将超过35万亿元;科创成长层正式落地|每周金融评论(2025.7.7-2025.7.13)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4 10:08
热点聚焦:科创成长层正式落地 - 上交所发布配套业务规则,科创板32家未盈利企业将进入科创成长层,新注册未盈利企业自上市日起进入[5] - 试点引入IPO预先审阅机制,允许科技型企业申请预先审阅以避免过早披露敏感信息[5] - 针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要求投资机构近5年有5家以上科创板上市或10家以上境内外主要交易所上市企业,且持续持有发行人3%以上股份或5亿元以上投资金额[5] - 科创成长层将重塑科技企业估值逻辑,从短期盈利转向长期技术价值,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6][7] 重大会议:"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 - 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超过长三角地区总量及世界排名第3国家总量[7] -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7]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8] 重大政策:稳就业支持力度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7方面政策举措,包括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范围、优化政银合作流程、强化技能培训等[8] - 政策旨在以稳就业撬动企业预期、消费信心和金融稳定的宏观组合拳,而非简单就业刺激[9] 保险业考核机制调整 - 财政部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指标,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扩展为"当年+三年+五年"周期考核,权重分别为30%、50%、20%[9][10] - 5年周期指标权重提升至20%,推动险资注重长期收益,加大A股投资比例,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10] 券商行业业绩表现 - 7家券商披露上半年业绩,华西证券净利同比增长1025.19%—1353.9%,国联民生净利同比增长约1183%,国金证券净利同比增长140%—150%[11] - 业绩增长反映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行业整合进入质效提升阶段,A股IPO受理量同比激增510%[12] 外汇储备动态 - 2025年6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322亿美元(增幅0.98%),实现月度"六连涨"[12][13] - 上半年累计增加1150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创2016年1月以来新高,主要受美元指数下跌及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影响[13]
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会消失吗,什么原因?|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3 09:10
关税对美国通胀的潜在影响 - 关税政策持续存在且不会消失 必然导致至少一方承受损失 包括出口商 进口商或消费者[1][4] - 关税收入同比猛增超过200% 但通胀数据保持平稳 4月CPI同比增长2.3% 5月CPI同比增长2.4%[4] - 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不会消失 只会延后数月显现 可能恰逢美联储开始降息时爆发[7][8] 企业行为与市场现状 - 进口商在关税生效前大规模囤积低价商品 导致终端消费者涨价感受不明显[5] - 企业不愿涨价 因担心吓跑消费者和失去市场份额 加上90天暂缓期 经济数据未全面反映通胀[5] - 当前进口商承担关税压力 但关税豁免期已过 存货支撑时间存疑[1][5] 政策与市场风险 - 特朗普持续施压美联储降息 但美联储坚持观察通胀数据[2] - 美股贪婪指标升至非常高水平 风险已处于高状态[8] - 特朗普对欧盟和墨西哥发出30%关税威胁 可能引发反制措施 加剧贸易冲突[8] 关税政策的双重影响 - 关税战为美国增加显著关税收入 但可能未来推高通胀甚至拖累经济[8] - 出口商已提高价格 但进口商未相应调价 通胀传导机制被延迟[4][5] - 若通胀在降息周期中快速到来 将冲击美股走势和货币政策有效性[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