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APP

搜索文档
逆势大涨!资金又回来了
格隆汇APP· 2025-09-23 09:38
A股市场尾盘表现 - 三大股指涨跌不一但尾盘均走出强力深V反转 创业板从下跌2%转为收涨0.21% [2][3] - 银行板块逆势上涨1.28%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涨幅均超3% [3] 银行股涨幅排名 - 南京银行以4.78%涨幅领涨 厦门银行涨3.81%位列第二 [4] - 国有大行表现突出 工商银行涨3.06% 建设银行涨3.03% 农业银行涨2.39% [4] 市场资金流向变化 - 主力资金净流入银行板块近14亿元 位居所有板块首位 其中超大单资金占比超22% [10] - 资金从AI、生物医药等高弹性赛道回流至银行、保险等传统防御性板块 [7] 银行板块回调背景 - 7月中旬以来板块累计跌幅超10% 光大银行跌17% 中国银行跌12% [8] - 农业银行近半月回撤超10% 尽管过去三年曾飙涨2.3倍 [8] 政策与外部环境利好 - 央行行长表示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提升 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10] - 高盛报告显示对冲基金加速涌入金融板块 因交易活动增加及监管政策放宽预期 [11] 股息分红影响因素 - 工商银行2024年度分红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11日 每股派0.1646元 总计派息586.64亿元 [13] - 部分长线资金在分红登记日后获利了结 导致工行7月11日后股价持续阴跌 [14] 行业长期投资逻辑 - 无风险利率跌破2%环境下 股息率超4%的银行板块吸引力凸显 [17] -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可能进一步推动无风险利率温和回落 [17] 银行业基本面展望 - 2025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预计达1.0% 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19] - LPR下行影响逐步消化 息差收窄幅度放缓 拨备覆盖率处于安全区间 [19] 资产风险边际改善 - 核心城市放松购房政策 包括下调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 缓解地产行业流动性压力 [19] - 地产债信用利差收窄 显示市场对地产风险担忧降温 [20] 资金重新配置动向 - 银行ETF份额9月下旬以来环比增长3.2% 机构开始增持调整充分的城商行 [21] - 低波动防御属性在成长板块估值走高背景下吸引力重新凸显 [21]
豪募超25亿!广东广州冲出一家“AI+电力”IPO,深度绑定南方电网
格隆汇APP· 2025-09-23 09:38
豪募超25亿!广东广州冲出一家"AI+电力"IPO,深度绑定南方电网 原创 阅读全文 格隆汇新股 ...
放量洗盘?节前如能调整,哪些机会需重点抓住?
格隆汇APP· 2025-09-23 09:38
还有 5个交易日就到国庆中秋双节了,也到我们给粉丝节前发福利的好日子了。昨天盘后一周年庆的发布会没有大家期望的刺激政策,但是领导 提到了3个"KPI"指标:提升"含科量"、降低波动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应的科技牛、慢牛、高质量牛。于是今天市场放量 洗盘(总成交 2.5 万亿,双创和深成指数波动幅度都超3%) ,看来又要吓怕很多小散户了,这里先给大家一颗定心丸:节前回调是机会,节后上涨概率更高。 下面我们就相关原因分析和后面重点机会展开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节前调整的概率、规律与不同情景的策略推演 1、国庆节前调整的原因、概率和这次为何不同? 节前避险情绪: 长假期间不确定性增加,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 统计 概率: 从历史数据看, 2007-2024年万得全A指数显示: 节前 10个交易日累计收益为正的概率仅39%,节前5个交易日为50%; 节后 5个交易日上涨概率高达78%,节后10个交易日为67%。 融资盘兑现压力: 截至 9月 22 日,两融余额达 2. 417 万亿元,融资客可能提前平仓 减少融资占用成本和 规避 假期不确定 风险。 风格漂移基金回归: 部分基金为应对季度末考核,从 ...
消费电子新纪元:AI重塑万亿生态,谁能抓住下一波浪潮?
格隆汇APP· 2025-09-22 10:38
行业整体趋势 - 全球科技与消费电子产业2025年销售额预计达1.29万亿美元,新兴市场贡献40%增长动力,产品更新周期和高端创新各占30% [2] - AI硬件、XR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兴品类保持25%以上年增长率,与传统品类下滑形成鲜明对比,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2] - 消费电子行业正从"手机中心化"向"多中心化"演进,AI与消费电子融合带来结构性机会 [9] 传统品类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1.41亿部,同比下降3.9%,主因智能手机创新进入平台期 [3]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7.2%,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4] 新兴品类增长动能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预计全年出货量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5] - AR/VR设备2025年预计出货量74.2万台,同比增长38.1% [5] - 政策支持推动产品升级,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突破5000万件,带动销售1432.6亿元 [8] 技术突破与硬件升级 - AI大模型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设备从"执行命令"转向"理解意图" [9] - Micro OLED和光波导技术推动XR设备实用化 [9] - 移动设备算力年增超30%,为AI应用夯实硬件基础 [9] - 高通骁龙8 Gen 3 AI算力达45 TOPS,联发科天玑9300达50 TOPS,苹果A17 Pro神经网络引擎性能提升2倍 [10] - AI PC可实现实时字幕翻译、语音控制等功能,IDC预测2027年AI PC将占PC市场60%份额 [11][12] 企业战略与生态布局 - 苹果通过Vision Pro进军空间计算,注重端侧AI能力和隐私保护 [13] - 华为通过鸿蒙生态实现设备协同,在5.5G、星闪等技术领域创新 [13] - 小米坚持"手机×AIoT"战略,OPPO/vivo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13] - 新兴企业如ROG、卡西欧、索尼通过差异化定位赢得市场 [14] 产业链价值分配与投资方向 - 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零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设备保持较高盈利水平 [16] - 可关注AI芯片、存储芯片、传感器、显示技术、人机交互、材料与工艺等领域 [12][19] - XR领域Meta、苹果、索尼推动硬件升级,智能家居领域小米、海尔、涂鸦智能扩大份额 [17] - 行业库存回归健康状态,正处于复苏进程,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复苏更快 [18]
46亿封单!引爆整条赛道
格隆汇APP· 2025-09-22 10:38
核心观点 - OpenAI与立讯精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消费级AI设备 原型阶段产品预计2026年末或2027年初推出 同时立讯精密获得iPhone 17标准版日产量提升40%的要求[10] - 消费电子板块受多重利好催化 包括AI技术应用落地、新品密集发布及政策补贴刺激 行业进入第三轮景气周期[16][18][20] - 消费电子ETF(159732)成为资金布局重点 规模39.44亿元 果链含量达48.1% 4月9日以来指数上涨65.56% 期间净流入12.46亿元[27][28] 市场表现 - 立讯精密早盘涨停 封单金额超46亿元 工业富联涨超6% 消费电子ETF大涨4.47%[2][7][13] - A股主要指数集体上涨 沪指涨0.22% 深证成指涨0.67% 创业板指涨0.55% 科创50指数涨3.38%[3] - 港股苹果概念股走高 瑞声科技/高伟电子/丘钛科技涨近10% 舜宇光学科技涨超6%[10] 产业动态 - iPhone 17标准版预售超预期 中国大陆交货时间延长17天至27天 因6000元以下电子产品享受15%补贴(标准版定价5999元)[11][12] - 摩尔线程拟科创板IPO募资80亿元 用于AI芯片/图形芯片研发 相关概念股盈趣科技/和而泰/东华软件/联美控股涨停[15] - 9-10月为消费电子新品密集发布期 华为/Meta/亚马逊/小米/VIVO/OPPO均计划推出新产品[16][17] 行业趋势 - 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售价超600美元)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8% 增速高于整体智能手机市场(4%)[22]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腕戴设备出货量4922万台 同比增长12.3% 中国出货量2080万台 同比增长33.8%[22] - AI技术驱动第三轮消费电子景气周期 涵盖AR/VR眼镜/智能穿戴/AI产品等新需求增量[20][21] 投资逻辑 - 产业链核心龙头(立讯精密/兆易创新/歌尔股份/蓝思科技)因技术壁垒和订单获取能力受益显著[25][26] - 消费电子ETF(159732)前五大持仓为立讯精密(10.31%)/京东方A(6.72%)/兆易创新(4.78%)/歌尔股份(4.3%)/东山精密(4.01%)[28]
华为哈勃押注,湖北武汉冲出一家光纤IPO!为光迅科技供货
格隆汇APP· 2025-09-22 10:38
公司背景与投资关系 - 公司为湖北武汉光纤企业 华为旗下哈勃投资为重要投资方 [1] - 公司为光迅科技提供产品供应服务 [1] 业务领域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专注于光纤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1] - 公司处于光通信产业链上游 产品应用于通信设备领域 [1] 资本市场进展 - 公司正在推进IPO进程 计划登陆公开市场 [1]
阳光电源,又杀回来了
格隆汇APP· 2025-09-21 09:03
文章核心观点 - 阳光电源通过储能业务实现业绩高增长和业务结构转型 储能系统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海外市场成为核心增长动力 公司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未来增长点包括AIDC新赛道和国内储能政策利好[3][5][6][7][17][23][24] 业务表现与结构变化 - 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 同比增长40.34% 归母净利润77.35亿元 同比增长55.97% 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42.08个百分点[6] - 储能系统营收178.03亿元 同比激增127.78% 占总营收比重40.89% 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7] - 光伏逆变器营收153.27亿元 同比增长17.06% 占比35.21% 保持稳健增长[11] - 光伏电站发电业务营收7.61亿元 同比增长59.44% 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营收83.98亿元 同比下降6.22%[12] 海外市场拓展 - 海外营收253.79亿元 同比增长88.32% 占总营收比重58.3%[9] - 海外业务毛利率41.6% 是国内业务的近两倍[10] - 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成超20家分支机构、60多家代表处、520余家服务网点[8][17] - 2024年签署多个海外大型储能项目 包括英国SSE的320MW/640MWh项目、德国NofarEnergy的116.5MW/230MWh项目[7] 技术优势与成本控制 - 采用三电融合技术 PowerTitan3.0产品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 系统往返效率高达93.5%[13] - 通过定制电芯采购成本较行业低18% 沙特项目电芯成本仅为0.38元/Wh[16] - 交直流一体设计使单柜容量达12.5MWh 较行业主流9.5MWh提升31.6% 可降低12%建造成本[16] - 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量超越特斯拉跃居全球第一 市场份额14%[14][15]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市场格局变化 电池制造商份额下降 系统集成商地位提升[15] - 国内取消强制配储后出台容量电价补偿政策 2027年规划装机量180GW 未来三年复合增速34.6%[19][20][21] - 2024年上半年国内储能装机量达95GW 环比增长29%[21] 新业务布局 - 成立AIDC事业部瞄准海外市场 计划2025年推出产品[24] - AI电源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68% 现有产能仅能满足35%[25] - 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以76.3%复合增长率从2024年10GWh增长至2030年300GWh[25]
华友钴业,起飞了
格隆汇APP· 2025-09-20 11:56
公司表现与业务结构 - 华友钴业2024年营收609亿元 较2020年212亿元实现年复合增速超30% 归母净利润从11.65亿元增至41.55亿元 年复合增速37.4% [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亿元同比增长23.8% 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62.3% 其中镍产品收入128.4亿元同比暴增138% 镍中间品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68% [8] - 业务结构多元化 2024年镍业务占营收35%和毛利52% 钴/铜/锂/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营收占比分别为6%/9%/5%/11%/14% [5] 钴市场动态 - 钴价经历三次大牛市:2006-2008年涨幅260%(13.4→48.6美元/磅) 2016-2018年涨幅300%(10.8→44美元/磅) 2020-2022年涨幅190%(13.9→40美元/磅) [12][13] - 刚果(金)2025年2月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 6月延期至9月22日 导致全球钴供应缩减20万吨(占年需求量40%) 国内电解钴库存降至3000吨低位 [13] - 国内钴价从2025年2月16.6万元/吨涨至9月27万元/吨 刚果(金)考虑再延长出口禁令两个月 钴价或逼近35万元/吨历史峰值 [13][14][15] - 刚果(金)占全球钴供给78% 2025年全球钴需求预计29.2万吨同比增长近10% 高端新能源车和储能需求支撑用量 [17] 镍市场前景 - 印尼镍矿产量从2022年77万吨猛增至2024年160万吨 占全球产能60% 2025年配额2.985亿湿吨同比增长9.8% 新增镍22万吨 [18][19] - 镍价跌至全球成本75%分位线 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高价镍矿减产 但不足以扭转过剩状态 [19] - 固态电池需求预计2027年爆发 市场规模从2025年144亿元增至2030年2180亿元(年复合增速70%) 推动镍需求增长 [20] - 华友钴业镍业务收入从2021年2.5亿元膨胀至2024年213亿元 2025年上半年达183.8亿元同比激增110%以上 [20] 估值与市场表现 - 有色金属板块2025年累计大涨逾60% 华友钴业股价大涨近80% 腾远钴业/寒锐钴业大涨逾50% [2] - 华友钴业PB为2.24倍(截至9月19日) 远低于十年中位数4.69倍 股价较历史高点回撤50% [10] - 公司毛利率15.86%处于近几年低位 但净利率9.33%创三年新高 销售费用23.7亿元同比下滑14.5% 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8]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市场风格可能从科技大类切换至周期/消费大类 科技板块估值超50倍 芯片/CPO指数PE达167/82倍 周期消费处于估值洼地 [23] - 美联储9月开启降息周期 流动性支撑大宗商品价格 "反内卷"战略改善周期板块盈利预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