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五星级酒店大逃杀,为什么万豪笑到了最后?
远川研究所· 2025-06-06 04:13
行业历史与现状 - 中国高端酒店行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外资品牌如希尔顿、万豪凭借先发优势主导市场,截至2017年国内800多家五星级酒店中外资占比超半数[3][6] - 行业长期面临盈利困境,五星级酒店年度投资回报率仅0.3%-4%,太古集团酒店板块连续9年亏损8亿港元[6][9] - 高端酒店与地产深度绑定,85%的全国百强房企布局酒店业务,深圳湾一号通过莱福士酒店将房价推至27万元/平米[10] 商业模式转型 - 2018年后房地产政策收紧导致开发商抛售酒店资产,2023-2024年天津丽思卡尔顿等7家五星级酒店被集中拍卖,总成交额超49亿元[11] - 国际酒店集团净利率普遍低于15%,部分不足10%,不及餐饮企业巴比食品16.6%的净利率[11] - 万豪通过收购喜达屋成为全球最大酒店集团,2024年Q1签约客房数同比增长73%,下沉至伊犁、贵州毕节等三四线城市[4][12] 获客策略创新 - 万豪与美团合作推出联合会员体系,合作首日预订量增长88%,95后订单增幅达148%,下沉市场如吉林白山预订量增长超30%[19][22] - 美团7.7亿用户中黑钻会员年均消费达普通用户23倍,其低获客成本(OTA的1/5)和年轻用户覆盖(96%铂金会员有住宿需求)成为核心优势[20][21] - 会员经济成为关键,万豪2亿会员中30-40岁商旅用户外新增年轻家庭与学生群体,美团贡献70%联合会员订单[25][33] 业务多元化探索 - 高端酒店餐饮收入占比达40%,万豪1400家餐厅中6家入选美团黑珍珠指南,五一期间餐饮预订热度上涨40%[31] - 亚朵等品牌通过售卖寝具拓展收入,A.T.HOUSE等新型酒店融合密室逃脱、瑜伽等体验,端午期间万豪亲子套餐预订量增长超4倍[30][33] - 美团平台69家五星级酒店开设旗舰店,32家酒店集团打通会员体系,388元联合礼包覆盖住宿+餐饮权益[33]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从单一住宿需求转向"住宿+"体验,关注性价比与服务升级,万豪计划从音乐、美食等四维度重构会员权益[30] - 年轻用户推动"宅酒店"趋势,46家黑珍珠餐厅位于酒店内,北京万豪亚洲风尚餐厅成为上班族食堂[21][31] - 行业从政务/商务客群转向大众市场,宁波雷迪森等依赖政务订单的酒店因需求错配破产[35]
天价墓地,何时完结?
远川研究所· 2025-06-05 20:05
殡葬行业创新模式 - 日本Balloon Kobo公司推出"气球葬礼",将骨灰送入平流层爆炸,费用约1.2万人民币,已举办超300场[1] - SPACE NTK公司与Space X合作推出"太空宇宙葬",骨灰胶囊绕地球5年后飞向太空,价格2.5万-50万人民币[1] - 美国Celestics公司提供"月球葬"服务,费用9.4万人民币[3] 传统殡葬成本结构 - 日本传统葬礼中墓地费用占比40%-50%,东京涩谷墓地价格5万-10万人民币[4] - 中国殡葬费用平均4.1万人民币,墓地支出占比50%-70%,上海松鹤园墓地单价达76万/平方米[9][10] - 日本千叶县推出"拼好墓"服务,35个骨灰盒共享一块墓地,人均1.4万人民币[4] 殡葬行业经营特点 - 福寿园2024年墓穴单价逆势上涨1.9%至12.12万人民币,毛利率长期维持在82%[11][17] - 中国经营性公墓仅占市场30%,牌照审批严格导致供给稀缺[12][13] - 马来西亚孝恩集团占据当地60%墓园市场份额,中国福成集团与福寿园形成南北格局[23][24] 殡葬服务溢价环节 - 上海宝兴殡仪馆服务项目细分至开空调等环节,礼厅使用费最高达1200元/小时[28][30] - 金丝楠木棺椁价格5万起,骨灰首饰"生命晶石"备案价14320元[31][33] - 生态葬价格区间:树葬3万-6万,海葬免费至万元不等[36] 行业人才结构变化 - 中国2024年设立首个殡葬本科专业,课程涵盖服务营销与用品设计[40] - 90后从业者通过新媒体展示工作内容,如寿衣主播、遗体化妆师博主等[43] - 上海出现"摆渡人"主题咖啡馆,提供殡仪咨询和个性化仪式服务[44][45] 殡葬观念演变 - 日本流行"终活"文化,年轻人提前规划身后事并体验模拟葬礼[54] - 保定米庄传统纸扎祭品升级至电子设备模型,上海出现极简风格骨灰盒买手店[48][49] - 体验式葬礼兴起,杨天真40岁举办告别派对,反映死亡观念转变[52][54]
200块的音箱,1000亿的生意
远川研究所· 2025-06-04 12:42
智能音箱市场发展 - 智能音箱在2017年爆发,阿里、小米、百度三家主导市场,天猫精灵以99元低价3天销量破百万,亏损数亿抢占市场份额[4] - 2021年起智能音箱出货量持续下滑,至2024年市场规模较峰值缩水50%[4] - 小米智能音箱虽市占第一,但产品音质和智能化体验有限,核心价值在于带动IoT生态[6] 小米IoT业务战略 - 2024年小米IoT业务收入达1041亿,相当于手机业务的55%、汽车业务的3倍,规模接近格力整体营收[6] - 智能音箱集成Mesh网关功能,成为智能家居入口,解决设备间协议互通问题[8][10] - 小米将IoT模组价格从2014年60元降至2018年9.99元,推动接入设备量从1.5亿增至2024年9亿[12] 线下渠道突破 - 2016年小米手机因过度依赖线上渠道导致销量下滑36%,线下销售占比不足40%[16] - 通过高周转的IoT产品(如充电宝、电吹风)提升经销商资金回报率,门店连带率达2-3.2件[19] - 2021年小米门店突破1万家,2024年达1.6万家,IoT产品周转次数是手机的3倍以上[20] 产品策略转型 - 2022年后小米IoT转向非刚需品类(如洗车机、脉冲水枪),利用线下场景激发"发现式消费"[22][24] - 差异化商品组合弥补大家电渠道劣势,大家电线上化率提升带动增长[24] - 依托手机等高客单价产品支撑渠道,实现低利润率定价,2024年Q1 IoT收入同比增50%[28]
重回主航道,OPPO做对了什么?
远川研究所· 2025-05-29 12:27
OPPO造芯计划与战略调整 - OPPO于2020年启动自研芯片计划"马里亚纳",先后发布NPU芯片"马里亚纳X"和蓝牙音频SoC"马里亚纳Y",下一代SoC架构设计于2022年中完成 [1] - 2023年OPPO突然终止造芯计划,主要因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萎缩导致芯片研发投入难以为继,该决策使公司获得更健康现金流和抗风险能力 [1] - 造芯计划终止半年后,OPPO通过搭载联发科潮汐架构的AI手机Find X7系列迅速收复市场,2024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份额重回第三 [2] 智能手机行业变革与竞争策略 - 2017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出货量下滑,消费者换机周期从12个月延长至24-26个月,行业进入零和博弈阶段 [4] - 市场集中度提高使价格战回报率下降,竞争重点转向长期竞争力构建,OPPO将造芯作为长期能力建设手段 [4] - 手机研发本质是"系统集成",需软硬件协同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追求零部件自产,ASML光刻机85%零部件外购但系统集成良率达90% [4] OPPO产品创新路径与成果 - 公司采取"系统性持续迭代"创新策略,Find X8 Ultra的"LUMO凝光影像系统"需光学/影像/显示多模块协同 [6] - Find N5折叠手机通过3D打印钛合金等技术创新将厚度压缩至8.93mm,重量降至229g,首销日刷新多平台折叠屏销售记录 [7][9] - 2024年OPPO在全球6个市场600美元以上价位段份额前三,墨西哥400-500美元市场第一,平均售价仅次于苹果 [9] 科技行业失败经验与战略抉择 - SpaceX通过"快速失败快速学习"模式,星舰首次爆炸后完成超1000处改进,试飞达9次 [11][12] - 诺基亚因坚持电阻屏技术、放弃安卓联盟等系列决策错误导致转型失败,凸显战略抉择重要性 [13] - OPPO在2011年功能机转型期自担损失处理220万部库存功能机,维护供应链关系为智能机发展奠定基础 [15] 企业长期主义经营哲学 - OPPO坚持"本分"价值观,认为正确道路需不计代价坚持,错误路径需果断放弃,参考乔布斯快速修正AppStore决策案例 [17][19][21] - 公司经营保留"古典"特质:重视合作伙伴共赢、清醒认知能力边界、尊重技术发展周期 [15] - 系统性创新能力沉淀使OPPO在中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技术实现基于对用户体验的独特洞察 [9][15]
姐妹不喝白酒,兄弟已入潮玩
远川研究所· 2025-05-28 07:59
消费行业分化 - 港股"新消费三姐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表现亮眼,泡泡玛特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币,成为新消费市值之王 [3] - 传统消费代表贵州茅台上市23年来首次回购未能提振股价,而泡泡玛特在减持背景下仍因超预期财报屡创新高 [4] - 消费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新消费公司股价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消费 [3][4] 泡泡玛特发展历程 - 2020年上市首日股价77.1港币,较发行价38.5港币翻倍,市值突破千亿 [7] - 2022年受疫情、盲盒竞争加剧及政策监管影响,利润下滑股价暴跌 [10][11] - 2023年业绩回暖,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增长超100%,推动市值回升 [21][22] 基金经理操作 - 张坤2022年初重仓泡泡玛特遭遇戴维斯双杀,三季度清仓 [11][13] - 孙伟2021-2023年持续加仓但离职错过后续5倍涨幅 [14][15] - 2024年胡昕炜、农冰立等原茅台持仓基金经理转向重仓泡泡玛特 [18][22][24] 市场转折点 - 2024年3月泡泡玛特发布超预期业绩指引,股价单日大涨16%,开启独立行情 [21] - 2024年三季度海外业务加速增长,吸引更多基金增持 [24] - 同期贵州茅台成为公募基金低配最多的个股 [24] 行业竞争与创新 - 盲盒模式被名创优品、瑞幸咖啡等跨界复制,竞争加剧 [10] - 泡泡玛特通过韩国市场成功出海,将潮玩与K-POP文化结合 [22] - 政策监管趋严,2024年《盲盒经营行为规范》限制售价与抽奖概率 [10]
美图总算蹭对热点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5-27 12:11
美图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2013年推出美图手机,曾贡献95%营收但最终亏损5亿,2018年以品牌授权形式外包给小米[7] - 2014年上线短视频社区美拍,9个月获1亿用户但后被抖音快手挤压,月活与付费用户缩水过半[8] - 2021年投入1亿美元炒币,最终净赚8000万美元后离场[8] - 2023年转型AI驱动,净利润达5.86亿创历史新高,付费订阅收入连续两年增长50%[3][14] 业务转型与战略调整 - 2018年尝试付费订阅模式,初期渗透率仅0.7%,2023年提升至4.7%[10][21] - 2022年发现用户用美图秀秀制作商品图,随即推出电商工具美图设计室,2023年该产品收入达2亿[20] - 现任CEO吴欣鸿聚焦AI图片/设计/视频/数字人领域,放弃跨界扩张策略[26] - 2024年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获2.5亿美元投资并在阿里系电商推广AI工具[17] AI业务突破 - 2023年发布7款AI产品,包括开拍(视频制作)、美图设计室(电商)、美图云修(商业摄影)等[16] - AI驱动净利润增长233.2%,付费用户达911万,生产力场景月活增长42%[14][16] - 电商卖家成为核心客群,提供"够用就行"的性价比方案,如1元商品图生成[15] - 美图设计室订阅用户破百万,开拍的提词器功能年收1000万[20][21] 行业竞争格局 - 图像编辑领域MAU份额54%,超第二名近一倍[20] - 借鉴Adobe商业模式但更轻量化,避开与Midjourney等直接竞争[19][20] - AIGC行业多数项目昙花一现(如妙鸭相机从榜首跌至500名),美图因场景落地能力存活[12][18] - 全球AIGC融资2023年增长超250%,但Stability AI等明星公司陷入困境[13][19] 核心能力与市场定位 - 早期工具属性导致用户留存难题,月活超5亿但变现困难[7][10] - 2023年明确ToB市场比ToC大4-5倍,生产力工具订阅渗透率可达100%[14] - 国内最早布局AI(2010年成立MT Lab),但上市后忽视技术投入[26] - 产品定价策略:C端8.8元AI写真(狙击妙鸭),B端单次服务低于1元[12][15]
雅戈尔们,浪子回头
远川研究所· 2025-05-26 12:06
行业转型背景 - 中国服装企业在90年代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崛起,但面临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结构性困境 [7][9] - 地方政府推动和内部增长焦虑促使服装企业转向地产、投资等高回报领域 [9] - 典型企业如雅戈尔2002-2024年地产业务收入超1100亿元,2013年后成为收入支柱 [12] 多元化转型案例 - 雅戈尔1999-2020年投资获利超400亿,占总利润70%以上,被称为"服装界巴菲特" [2][3] - 鄂尔多斯2003年投资150亿进入能源领域,2024年电冶板块营收占比达84.5%,是服装业务的6倍 [13] - 杉杉1999年从西装转型新能源,2024年锂电材料和偏光片业务营收186.36亿元,成为全球供应链龙头 [14][16] 转型失败教训 - 七匹狼2015年成立10亿投资子公司,但2024年服装业务净利润7347万,创14年新低 [23][46] - 贵人鸟2015-2020年资产负债率从50.6%升至99.26%,最终破产转型粮食批发 [25][29] - 凯撒文化溢价27倍收购游戏公司,2020年剥离服装业务后净利润从1.2亿暴跌至-7.9亿 [31][32] 回归主业困境 - 雅戈尔2017年投资净利缩水12倍,2019年宣布停止新投资但2024年仍花74亿收购银泰百货 [38][44] - 九牧王2020年退出投资后仍因炒股导致上市首亏,2024年签约5位跨度17年代言人试图挽救 [45][47] - 行业龙头安踏2024年营收破千亿,通过DTC渠道变革和矩阵收购建立优势,难以被老牌企业复制 [40][42] 行业现状反思 - 老牌服装企业面临品牌老化、渠道落后问题,存货周转天数普遍超过200天 [46] - 过度依赖营销投入(如九牧王五裤战略)暴露资源错配,研发投入持续边缘化 [47][50] - 新生代消费场景变化(如lululemon社群营销)对传统经营模式形成挑战 [53]
国会山上股神多
远川研究所· 2025-05-23 06:32
远川投资评论 .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吴文涛 当国内金融圈正在流行从"金饭碗"到"铁饭碗"的上岸路线时,美国的议员们已经展现出了睥睨华尔街的投资实力。 被誉为国会山股神的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2024年又秀出一波70.9%收益率的投资操作。别看她相对"国运指数"纳斯达克还有40%的超额,但放在一众国会 议员里也不过排在第十位。共和党众议员大卫·劳泽凭借着英伟达的持仓,以149%的年度收益率一举夺魁。 相比之下,晨星评选出的美国2024年前十佳基金,第一名的收益率不过56.13%,在国会山的世界里,甚至拿不到自己的号码牌。 | 晨星榜单中 收益前十的基金 | 投资收益 | 国会中 收益前十的议员 | 投资收益 | | --- | --- | --- | --- | | Alger Focus Equity Z US | 56.13 | David Rouzer | 149.00 | | Alger American Asset | 52 19 | Debbie Schultz | 142.30 | | | | 有 科技股 的民主党议员 平均收益率 为31%,整体更倾向于持有金融和大 ...
港股怎么又热闹起来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5-23 06:32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沈晖 远川投资评论 .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在4月1日安徽铜陵"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被官媒披露的前一天,小米宣布完成 425亿 港元的配 售,这是港股历史上第三大的闪电配售项目。 前两位是,2021年4月的美团( 542亿 )和2025年3月的比亚迪( 435亿 )。颇为共性的是,三者发生 在各自市值快速突破万亿后的高光时刻。而2021年1季度与2025年1季度,也是基金经理南下香江的两 个鼎沸时点。 去年9月之前,港股连续4年下跌,跌得连私募大佬葛卫东也受不了," 太他妈的难了!就算巴菲特,索 罗斯来了一样被埋! "同期港股融资腰斩,2023年港股IPO募资仅463亿,较2021年缩水86%,创下20 年来最低,港股沦为全球第六大IPO市场。 反观今年,港股重见凌厉升势。 港交所 IPO 融资额 653.25亿 ,同比增长 691.33% , 配售 总 额 1242.68亿 ,同比增长 853.47%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组成"港股三姐妹",刮起新消费风 暴;小米、比亚迪、蔚来组成"港股三兄弟",掀起再融资狂潮。 520当天,曾毓群在港交所敲响二次上市的铜 ...
小米玄戒O1,五个争议问题与解释
远川研究所· 2025-05-22 13:24
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分工 - 芯片生产分为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司协作完成,形成高度全球化分工模式 [4] - 设计环节依赖EDA工具(新思科技、Cadence、西门子EDA)和IP授权(ARM),制造环节需要光刻机(ASML)、刻蚀设备(应用材料)等设备,封测环节由日月光、长电科技等主导 [4][5][8] - 一台EUV光刻机包含数万零件,核心部件如蔡司镜片和Cymer光源技术受美国出口限制 [5] 手机SoC研发挑战 - 研发周期长达18-36个月,涉及架构设计、IP集成、流片等复杂流程,任一环节延误将影响整机上市 [14] - 流片成本极高(6nm ISP单次4000万美元),2024年首次流片成功率仅14%,失败可能导致项目终止 [15] - 先进制程需与代工厂深度协作(如苹果提前获取台积电3nm技术细节),非头部公司难以获得同等支持 [16] 自研芯片的商业逻辑 - 终端厂商自研SoC可提升软硬件协同效率(如苹果定制AMX单元使AI性能提升8倍),突破第三方芯片通用性限制 [19] - 特斯拉因Mobileye芯片无法满足算法迭代需求转向自研FSD,印证专用芯片对体验升级的关键作用 [19] - 平台化战略要求芯片迭代稳定(如苹果A系列),以支撑手机、平板等多硬件产品矩阵的IP复用 [20] 小米造芯案例研究 - 澎湃S1耗时3年投入10亿元,因技术(依赖联芯科技平台)和市场问题仅存活6个月,S2因流片失败流产 [14][15] - 玄戒O1采用ARM公版IP,现阶段未实现市场验证,需长期迭代才可能复刻苹果A系列的成功路径 [11][20] - 公司二次布局SoC的背景是手机全球前三地位及AIoT业务年收入超1000亿元的财务支撑 [20]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厂商(苹果、三星、华为)通过硬件矩阵分摊研发成本,高通曾因自研Kryo核心失败回归公版IP+定制模式 [12][13] - 集成电路产业壁垒极高但市场空间广阔,新进入者需承担长期技术积累和财务风险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