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研究所

搜索文档
一个碳化硅巨人的非自然死亡
远川研究所· 2025-06-24 13:00
碳化硅行业与Wolfspeed公司发展 碳化硅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特斯拉Model 3逆变器采用碳化硅(SiC)替代传统硅材料,重量仅4.8kg(竞品11.15kg),耐高压且低损耗,解决行业难题[4] -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适用于高频、高温、高电压场景,在高压快充等特定领域优势显著[9] - 碳化硅晶圆制备工艺复杂,生长速度缓慢(6英寸晶圆每小时仅生长0.5-2毫米),切割损耗高,部分残次品转为莫桑钻销售[15] Wolfspeed(原CREE)战略转型 - 公司2017年新任CEO Gregg Lowe推动业务重心从LED转向碳化硅半导体,半导体收入占比从10%(2017年)提升至53%(2021年)[20][24] - 2021年公司剥离LED业务(原占营收90%)并更名为Wolfspeed,全面押注碳化硅[19][24] - 2019年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莫霍克谷工厂),目标维持技术领先优势[37][39] 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 - 电动车需求爆发推动碳化硅市场扩容,一辆Model 3消耗半块6英寸晶圆(约300颗芯片/片),2021年全球缺芯加剧供需矛盾[29] - 中国厂商天科合达(17.3%)、天岳先进(17.1%)2024年合计市场份额接近Wolfspeed(33.7%),主攻6英寸晶圆低成本路线[44] - 6英寸晶圆价格两年内从1500美元降至500美元,中国产业链分工模式(晶圆-器件-模组分环节)效率高于Wolfspeed垂直一体化[46] 技术路线与经营困境 - 8英寸晶圆单位芯片成本理论可降50%,但量产难度高且资本开支沉重,Wolfspeed工厂2024年利用率仅20%,远低于预期[42][46] - 电动车增速放缓(2023年欧美市场个位数增长或负增长)叠加车企成本敏感(如特斯拉计划减少75%碳化硅用量),加剧经营压力[43][46] - 2024年公司营收下降12%,股价暴跌84.7%,最终申请破产重整[42][47] 行业规律与启示 - 碳化硅产业竞争核心是成本控制,技术领先性需与商业化效率平衡,过度追求良率(如尔必达DRAM案例)可能导致成本失控[49][50] - 电子产业兼具技术冒险与成本管控双重属性,标准化产品市场中规模效应与投资回报周期是关键胜负手[48][50]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远川研究所· 2025-06-23 12:38
商业竞争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以低价为核心策略,"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策略被指责为经济伤害的源头[1] - 当前商业环境中,低价导致工厂利润微薄、商家经营困难、消费者担忧质量问题,形成恶性循环[2][3] - 部分企业主张"守护价格底线"以实现消费升级,但忽视了价格上涨需对应附加值的提升[4][5] 低价的形成机制 -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必然导致低价,规模效应摊薄生产成本是制造业普遍规律[6][7] - 松下、丰田、沃尔玛等企业的成功均源于成本压缩与低价策略,SpaceX的核心优势也是低成本[8] - "白痴指数"概念揭示生产环节成本过高的问题,技术改进与规模效应可降低该指数[9][10] 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 价格下降不等于质量下降,制造业的核心目标是在参数不变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11] - 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源于显示面板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而非供应链压榨[12] - 空调价格下降源于市场规模扩大摊薄固定成本,合理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而非政策或企业干预[13] 低价的市场条件 - 低价出现需满足市场规模增长与市场格局分散两个条件[14] - 空气净化器均价下降34%但产量增长53%,反映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价格下行[16] - 咖啡机、电动牙刷等品类普及过程中均价同步下跌,印证市场规模与价格负相关[17]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小龙虾价格下降源于养殖规模扩大4倍,反映高需求推动竞争加剧[18] - 空调市场从混战到寡头格局稳定后,价格战减少,企业转向非价格竞争[20][21][23] - 企业家指责"低价内卷"多因身处增长停滞市场或面临行业出清压力[25][26] 附加值的本质 - 商品涨价若未伴随功能或工艺改进,市场将迫使价格回归公允区间[29][31] - 白牌和平替产品出现源于附加值仍集中于原材料与生产环节[32] -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让更多人低价获得商品使用权,而非单纯提高单品价格[34][35] 制造业的附加值转移 - 英伟达、Prada、泡泡玛特等企业通过设计、品牌等非生产环节创造高附加值[39][41] - 迪士尼衍生品516亿美元零售额体现IP价值远超原材料与生产成本[40] - 高附加值商品普遍压缩原料与生产占比,转向人的知识与技能[49] 劳动生产率与创新 - 福特T型车成功源于流水线提升效率,单位生产时间从700小时降至12.5小时[53] - 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被美的收购,体现生产设备对附加值创造的关键作用[47] - 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凸显人才知识价值远超有形资产[62][63] 消费观念变迁 - 工业化时代商品价值衡量标准聚焦实用性,忽视设计、服务等非实体附加值[55] - 乐高与泡泡玛特的争议反映非实用性定价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58] - 社会进步体现为人的智慧获得比原材料更高的定价权[59][60] 产业升级路径 - 摆脱低价内卷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52][68] - 高附加值产业需结合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IP运营等非生产环节[45][46] - 经济繁荣依赖高附加值产业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75][76]
“60天账期”,四个争议问题与解释
远川研究所· 2025-06-19 11:10
车企账期政策分析 账期定义与执行差异 - "60天账期"存在多种解释空间,包括从发货、开票或收票开始计算,不同定义导致供应商实际回款周期差异显著[4] - 整车厂通常以开票日期作为账期起点,但供应商真实账期从发货即开始计算,中间环节(运输、验收、开票)可能被整车厂人为延长[5][6][7] - 极端案例显示:货物3月送达但9月完成开票,若11月付款仍符合会计60天账期,但供应商实际账期长达8个月[10][11] 支付方式对供应商影响 - 整车厂常用三种支付方式: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损失1%)、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损失3%)、供应链金融电子凭证(贴现损失可能达50%)[13][14][15][18] - 票据支付在财报中视为付款完成,但供应商需承担贴现成本,且供应链金融凭证流动性最差[17][19] - 行业数据显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长的车企更倾向使用供应链金融,周转天数短的车企票据比例更高[21] 车企现金流压力测试 短期偿付能力评估 - 若严格执行60天现金支付,部分车企可能现金流断裂,关键指标为货币资金是否覆盖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总额[24][25] - 特斯拉、广汽、理想财务状况较安全,小鹏、赛力斯和小米汽车业务压力较小,但小米数据需单独拆分[26] - 行业普遍采用"新老划断"策略,仅对新采购执行60天账期,存量应付账款需缓冲期清偿[27][28] 长期债务转换路径 - 上汽、小米等车企需约1年缓冲期,比亚迪、长城财务结构相对稳健[32] - 企业利润与偿债能力无直接关联(权责发生制vs收付实现制差异),恒大案例证明盈利≠现金流健康[30] 供应链金融的扩张逻辑 政策驱动与行业实践 - 2017年国务院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前十大车企中8家已建立自有平台(如比亚迪迪链、长城链、上汽安吉链)[35][40][41] - 全行业供应链金融平台超500家,年确权规模4-5万亿,覆盖建筑、家电、科技等多领域[41][42] 比亚迪的典型案例 - 迪链规模从2020年百亿爆发至2023年超4000亿,与比亚迪产能扩张同步(销量从16万→427万辆)[43][45] - 财务策略:存货周转天数缩短50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103天,同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延长45天,形成资金池效应[51][52] - 供应链金融使比亚迪能用经营资本(应付账款)支撑长期资产扩张,实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48][49]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账期延长的底层动因 - 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15年<1%增至现今规模,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价格战加剧[62][64] - 上汽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50天升至110天,票据结算占比从6.9%增至超30%,反映行业整体现金流恶化[63][66] - 新能源车企数量从480家淘汰至40家,存活企业通过延长账期转移竞争压力[73][74] 产业周期与战略选择 - 当前处于规模扩张→价格战→行业出清阶段,头部车企借规模优势主动发起价格战(参照格力、三星案例)[69][70] - 王传福观点:产能过剩引发竞争,竞争促技术突破,行业终将整合为少数赢家[71][72]
京东的执念与边界
远川研究所· 2025-06-18 11:37
零售行业趋势 - 胖东来和山姆现象级火爆反映消费者偏好从商品本身转向购买过程中的安心、愉悦和效率感 [3] - 零售行业竞争从线上平台内卷转向后台供应链效率重塑 [4][5] - 线上线下融合不是简单渠道叠加而是能力基因重组,需结合线上数据履约与线下服务体验 [12] 京东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供应链企业而非电商平台,所有业务100%围绕供应链展开 [7][25] - 自营模式使公司直接触碰货源,本质更接近供应链公司 [16] - 供应链能力使公司业务边界不断扩展,从零售到物流、医药、工业、外卖、酒旅等 [7][56] 供应链创新案例 - 在纸巾品类通过原料创新降低乳霜纸成本并扩展使用场景,开发"向日葵油画"挂抽6个月出货500万单 [21][23] - 生鲜领域建立百余个直采基地,采用"包园直采+极速供应链"模式实现荔枝"当天摘果、当天发货" [45][46][48] - 创立"1个中心店+N个卫星店"协同机制,实现商品就近调拨 [49] 线上线下融合实践 - 早期与唐久便利店合作探索O2O模式,为后续京东到家积累经验 [35] - 京东便利店接入供应链系统,实现SKU直采、定价统一、冷链贯通 [40][41] - 京东MALL实现线上线下SKU完全互通、同价同源,已在全国开出24家店 [58][59][64] 服务零售突破 - 京东养车全国门店超2200家,通过"黄金八步"流程和数智化供应链重塑汽车养护链条 [67][69][70] - 带动国产配件品牌崛起,如玲珑轮胎扭转"低端低价"印象 [71] 商业模式理念 - "三毛五"理论:一元利润中三毛留合作伙伴,三毛五留团队,三毛五用于发展 [76] - 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创造系统性低价而非简单补贴 [44] - 目标是为行业创造价值而非转嫁成本,实现产业链共赢 [78][79]
全球高血压用药史转折点:40年首个新靶点药物III期成功
远川研究所· 2025-06-17 12:37
高血压市场概况 -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主要原因,2019年全球有1080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占总死亡人数约20% [6] - 全球高血压患者约14亿人,美国8000万,欧盟9000万,分别占成年人31%/31%/24% [6] -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占85-95%,继发性占5-15% [8] - 高血压并发症包括左心室肥厚、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等 [8] 高血压治疗现状 - 核心治疗靶点长达40年没有实质性突破,现有药物对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效果有限 [5] - 美国指南推荐4种初始治疗药物: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23] - 对于大多数SBP高于目标值>15mmHg患者,复方制剂是最有效的降压策略 [23] - 难治性高血压定义为已排除白大褂效应后3-4种药物依然控制不了 [13] 醛固酮逃逸机制 - 醛固酮逃逸是指使用ACEI/ARB后醛固酮抑制失败导致顽固性高血压 [36] - 可能机制包括非肾素途径生成AngII、非AngII依赖的醛固酮刺激因子等 [37] - 醛固酮通过直接和间接机制导致高血压,间接机制包括促纤维化和促炎特性 [29] - 肥胖通过脂肪细胞产生AngII和盐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上调CYP11B2 [29]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进展 - 相比MRA,ASI可以直接抑制醛固酮水平,解决醛固酮非基因通路 [40] - Baxdrostat在4L+难治性高血压II期试验中显示剂量依赖性降压效果,SBP降低达20.3mmHg [50] - Lorundrostat在II期试验中50/100mg组安慰剂校正后SBP降低9.6/7.8mmHg [73] - ASI通过抑制CYP11B2基因编码的醛固酮合成酶发挥作用 [43] Mineralys的Lorundrostat - Lorundrostat对CYP11B2选择性达374倍,半衰期10-12小时 [45] - II期Target-HTN试验显示100mg qd组诊室SBP降低14.1mmHg [73] - 安全性方面血钾平均升高0.29-0.34mmol/L,高钾血症发生率3-5% [77] - 相比Baxdrostat,Lorundrostat在更前线患者中显示出类似降压效果 [76]
毛戈平是伪装成化妆品公司的美容院
远川研究所· 2025-06-17 12:37
核心观点 - 毛戈平通过独特的"化妆教学+产品销售"模式,在高端化妆品市场实现高毛利、高复购率和高净利率,市值达500多亿,超越完美日记、华熙生物等同行总和[6][35][42] - 公司成功避开化妆品行业"高毛利、高销售费用、低净利率"的陷阱,线下直营专柜体系(372家)和会员服务(至尊会员复购率99.7%)构成核心壁垒[36][38][42] - 品牌差异化在于将标准化产品"非标化",通过专柜试装教学(消费满1800元送8次服务)提升附加值,线下渠道贡献86%毛利,整体毛利率达84.4%[50][55][56] 制造毛戈平 - 创始人毛戈平1995年因《武则天》化妆师身份成名,2000年创立公司,采用"学校培养BA(美容顾问)+专柜销售"模式,教学实操强制使用官方产品[10][13][15] - 北京分校1.5年课程收费33800元,2023年培训业务贡献1.5亿营收,专柜BA提供半脸试装等服务,非会员需消费1800元才能获得完整服务[15][18] - 2003年上海专柜首月销售额19万(KPI为9万),2019年通过博主"深夜徐老师"视频引爆社交平台,6年营收增长超6倍[19][21][22] 行业痛点与突破 - 化妆品行业典型特征:线上化率超40%(高于手机)、销售费用率普遍47-68%(珀莱雅50%、完美日记68%)、净利率多低于15%[30][31][36] - 流量成本暴涨:阿里系单用户获客成本2017-2023年增长32倍,完美日记等依赖线上营销的品牌陷入亏损(2021年净亏15亿)[32][34][35] - 毛戈平解决方案:直营专柜房租计入销售费用(占比49%),但降低对KOL依赖,线下会员仅400万却贡献超50%收入,线上1100万粉丝转化率较低[36][38][55]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3年关键指标:营收38.85亿(珀莱雅107.78亿)、净利率22.7%(行业平均<15%)、研发投入占比0.8%(华熙生物8.7%)[36][48] - 会员体系:至尊会员(年消费8888元)复购率99.7%,3.6万会员贡献线下32%收入,整体复购率超30%(华熙生物医美业务35%)[42] - 产品定价:鱼子酱面膜1800元/罐(比海蓝之谜贵12%),眼影盘800元/个,通过"买产品送服务"模式维持高溢价[5][18][54] 商业模式本质 - 将低技术门槛的彩妆(科丝美诗代工500件起订)转化为高附加值服务,类比眼镜验光、樊登读书的"非标化"增值[46][49][55] - 线下渠道效率反超线上:专柜服务使客单价和黏性显著提升,医美级毛利率(84.4%)接近爱美客[55][56] - 创始人IP不可复制:毛戈平个人技艺视频(B站16个视频)形成天然营销壁垒,替代成本极高[25][26][60]
张雪峰是人生路上的收费站
远川研究所· 2025-06-16 12:29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 -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去年定价11999元/17999元两档,2万个名额迅速售罄,3小时收入达2亿 [1] - 今年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000元,上架20分钟后大部分省份售罄 [1] - 过去十年志愿填报市场规模增长十倍 [2] - 新三板公司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达78.3%,百年育才规划咨询业务毛利率高达89.34% [41]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演变 - 从估分报志愿转向知分报志愿(1995年后),从梯度志愿转向平行志愿(2008年后) [8] - 平行志愿模式下分数优先,高分考生即使第6志愿也优先于低分考生第1志愿 [11] - 新高考模式下可填报志愿数量大幅增加,辽宁可填112个专业,四川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 [14] - 专业权重超过学校,高校本科专业从309种增加到845种,信息差扩大 [16][17] 行业人才供需关系 - 专业选择与行业景气错配,2012年学金融四年后遇降薪,学材料反而赶上新能源风口 [27] - 产业影响高校专业设置,2017年电竞热导致60多所高校开设电竞专业,2022年行业首次下滑 [28] - 高薪酬企业特征:长期持续盈利能力和阶段性人才短缺,如互联网大厂和比亚迪 [30][32] - 深度学习突破导致算法、识别等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34] 志愿填报服务商业模式 - 全国1300多家相关企业,70%集中在河北 [39] - 服务内容包括基础信息扫盲和具体分数填报方案,技术门槛在于信息筛选整理 [43][44] - 服务效果反馈周期长达四年,近乎一锤子买卖 [45] - 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催生大生意,类似安慰剂效应 [45]
到底是谁在就业市场过好日子?
远川研究所· 2025-06-12 12:42
就业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 创历史新高[4] - 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从2022年1.29升至2023年10月的2.06 竞争加剧[13] - 蓝领群体达4亿人 占全国就业人口过半 25岁以下投递人数较五年前增长165%[25][26] Boss直聘业绩表现 - 2024年Q1营收19.23亿元(+12.9%) 净利润5.12亿元(+111.9%)[7] - 月活用户突破5300万 蓝领用户占比达45% 贡献39%收入[15][32] - 营销费用占比降至上市以来最低 实现"躺平式增长"[15] 商业模式分析 - 98%收入来自B端企业服务 2024年B端收入达72.7亿元[17] - 推出海螺优选蓝领招聘服务 收购W.DTechnology耗资3.8亿元[31] - 收费策略包括30/60天短期套餐及曝光/置顶等单项服务[17] 行业竞争格局 - 蓝领招聘线上化率仅15.6% 显著低于白领市场[28] - 竞争对手快手推出快聘 辛巴直播2小时收17.5万份简历[29] - 公司月活超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三家总和[41] 产品创新特点 - 首创"直聊模式" 将招聘流程线上社交化[43] - 通过在线提醒、回复时效等设计制造紧迫感[44] - 早期广告投入占比达91.8% 世界杯营销使用户翻倍[38][39] 目标市场策略 - 聚焦中小企业客户 贡献80%营收[21] - 重点开拓蓝领、低线城市、超小微企业三大增量市场[20] - 蓝领用户年均跳槽4-5次 20-30%工作不满一周离职[26]
国产EDA卡在了哪里?
远川研究所· 2025-06-11 12:37
核心观点 - EDA工具是芯片生产的关键工业软件,贯穿芯片生命周期,对集成上百亿晶体管的芯片设计至关重要[4][5] - 美国三大EDA厂商垄断全球80%市场份额,国内EDA国产替代率仅10%[7][8] - EDA发展史与集成电路产业同步,从半导体公司内部工具演变为独立产业,形成新思科技、Cadence、Mentor三巨头格局[10][14][16][17] - 中国EDA曾通过"熊猫系统"短暂突破,但因国际巨头降价策略和高校渗透策略而失败[21][24][25][26] - 当前EDA禁令将影响中国公司获取PDK工艺包,阻碍先进制程流片与生产[28][30][32][34] - EDA生态依赖产业链协同,国内发展困境源于全球分工参与度不足[35][38][39] - 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但更先进工艺需上下游同步突破[41][42] 行业格局 - 全球EDA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前三大美国厂商合计市占率近80%[7] - 国内EDA产业爬坡多年,国产化率仅勉强超过10%,是产业链最薄弱环节[7][8] - 三巨头通过绑定顶级芯片公司确立领导地位,并形成技术标准壁垒[18][35] - 台积电先进制程(如2nm)全面采用新思科技、Cadence等工具链[33] 技术演进 - EDA最初功能为替代手工绘制版图,仙童半导体1966年开发逻辑模拟器等工具将设计效率提升28倍[10][12] - 70年代摩托罗拉等公司使用内部EDA工具,但功能单一且不通用[14] - 英特尔70年代建立海外EDA研发中心,因管理复杂度推动行业独立化[14][15][16] - 现代EDA需支持PDK工艺包,涉及代工厂与设计公司的深度协同[30][32] 中国EDA发展 - 1988年启动"ICCAD Ⅲ级系统"研发,1993年推出含28个工具的"熊猫系统"[21][24] - 早期受巴统协议封锁,后因国际巨头进入市场而中断发展[23][24][25] - 国际厂商通过高校捐赠策略(如新思向清华捐赠20套工具)培养用户依赖[25][26] - 当前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与国产供应链突破同步[41] 产业链协同 - PDK工艺包体现EDA公司、设计公司与代工厂的共生关系[30][32][34] - 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需相互适配,形成技术标准门槛[35] - 日本70年代通过产业协同以290亿日元建立完整半导体生态,现代台积电单年资本开支达400亿美元[37][38] - EDA工具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生态构建,需上下游共同推进[42][43]
磷酸铁锂的反攻
远川研究所· 2025-06-09 13:04
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历程 -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从2019年32%回升至2021年72%,2024年1-4月国内装机份额超80%[4][7][22][27] - 技术路线经历"十城千辆"政策扶持(2009-2014)→三元锂主导(2016-2020)→刀片电池反攻(2020年后)三个阶段[10][19][24][25] - 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CTP技术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0%,使磷酸铁锂体积能量密度达230Wh/L[25][26] 技术特性对比 - 磷酸铁锂优势:成本低30-40%、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三元锂优势:能量密度高50-100%(2019年达200Wh/kg)[16][26] - 磷酸铁锂通过高压密技术突破理论极限,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190Wh/kg[29] - 增程车电池容量从10kWh提升至50kWh,推动磷酸铁锂在混动领域渗透[38][39][41] 市场格局演变 - 海外车企集体转向:特斯拉(2020)、大众(2022)、奔驰(2021)等均推出磷酸铁锂车型[45][46] - 韩国电池厂态度转变:LG新能源(2021)、SK On(2021)跟进研发,仅三星SDI坚持NCA路线[31][32] - 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占比超50%,海外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42%[44] 产品应用趋势 - 高端车型出现"基础版磷酸铁锂+顶配三元锂"组合方案[44] - 电池包技术从CTM→CTP→CTC演进,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实现更高压实密度[29] - 性能车领域三元锂仍占优,如仰望U7的135.5kWh电池包重达903kg[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