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研究所

搜索文档
闲鱼不能再闲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9-02 13:06
市场地位与规模 - 中国二手电商交易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140倍 用户规模增长60倍[2] - 闲鱼 转转 爱回收三大平台占据近90%市场份额[2] - 闲鱼2024年6月月活用户突破2亿 与小红书 B站同属第一梯队[2] - 2020财年闲鱼交易额达2000亿元 用户超3亿 月活居行业首位[4] 平台定位演变 - 初始定位为C2C社区平台 强调用户活跃度而非GMV考核[3][4] - 2019年起战略转向电商化 陆续引入直播带货和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5] - 2023年升级为淘天集团一级业务 定位调整为"年轻人的兴趣社区"[3][16] - 平台允许30%订单通过线下交易完成[3] 商业模式转型 - 2023年6月开始向高频高额卖家收取1%服务费(月超10笔且成交额超1万元)[6] - 2024年9月全面征收0.6%基础服务费(单笔60元封顶)[6] - 曾明确承诺不收取交易佣金 现行收费政策违背初始承诺[5][7] - 尝试推出验货宝等增值服务 但因投诉频发未能成功推广[20]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二手电商仅占电商零售总额3.5% 日本市场达10.4%[12] - 日本Mercari平台收取10%佣金 2025财年营收约90亿元人民币[12] - 爱回收采用C2B2C模式 手机销售价差率达50%(2000元回收3000元售出)[19] - 转转筹备上市四年未果 爱回收市值缩水近90%[13] 生态特征与挑战 - 形成"赛博黑市"生态 涵盖虚拟商品(爱因斯坦脑子) 服务代购(黄金代购)等非标交易[2][4] - 用户创造性地规避平台规则 出现"1元商品+999元运费"定价模式[20] - 黑猫投诉平台二手交易品类中闲鱼长期位居投诉榜首[20] - C2C模式导致交易效率低下 职业卖家曾遭平台抵制[16] 集团战略关联 - 阿里电商市占率从2017年70%降至2024年37%[12] - 闲鱼承担"流量生产者"职能 为淘系电商导流[16] - 淘天集团单季营收增速曾低于5% 闲鱼成为新的增长点[12] - 马云2023年亲自考察闲鱼业务 显示集团重视程度[3] 盈利困境 - 平台客单价极低 大量商品标价1元 难以抽取有效佣金[14] - 缺乏高价值品类基础(如奢侈品 房产) 无法复制贝壳4%佣金模式[24] - 用户形成"省钱共同体"消费习惯 买卖双方就小额运费反复议价[22] - 小红书等平台分流闲鱼经济生态 形成跨界竞争[20]
美的大转型:不只是家电企业的“中国版GE”
远川研究所· 2025-09-01 10:20
业绩表现与结构转型 - 公司年中报显示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 利润率创三年新高 [2] - toB业务板块(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营收同比增长20.8% 占营收结构比重持续提升 [2] - toB业务营收突破千亿 占整体营收比重接近40% [14][21] 智能体工厂技术突破 - 荆州洗衣机工厂获WRCA认证为全球首座多场景覆盖智能体工厂 覆盖38个核心生产场景 [5][7] - 核心生产场景效率平均提升超80% 关键环节实现100%防呆防错 [11] - 智能体工厂采用自主决策与大模型工业集成技术 实现全流程无人化自主运行 [5][11] - 2023年库卡机器人与物流自动化节省95%一线人工 上半年AIGC技术节约成本2.8亿元 [11][20] 多元化业务布局 - 业务版图扩展至医疗、能源、工业三大高附加值领域 [13][14] - 2017年通过收购瑞仕格医疗进入医疗领域 2021年控股万东医疗切入高端医疗设备 [13] - 能源板块通过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切入储能与光伏市场 [14] - 工业板块以库卡机器人为核心 2017年斥资315亿收购库卡公司 [19][20] 战略转型路径 - 2015年启动双智战略(智能制造+智能家居) 向高科技公司转型 [5][17] - 关闭低效家电SKU 将资源向toB业务集中 研发投入超600亿元 [27] - 全球布局研发体系 拥有1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及2.3万名研发人员 [28] - 2024年专利数量全球排名第八 中国民营企业第一 [28] 行业对标与定位 - 转型路径对标通用电气 业务结构相似(工业/医疗/能源 vs 能源/医疗/航空) [23][24] - 区别于传统家电企业 聚焦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领域 [14][17] - 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经验 遵循"产业升级+第二引擎"发展逻辑 [19][27] 技术研发体系 - 2014年建立中央研究院 采用"研究-储备-开发"三级研发模式 [27] - 2020年成立AI研究院 智能体工厂应用自研人形机器人"美罗" [11][13] - 生产基地承担技术试验田功能 如荆州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7个月 [9]
改革没有完成时:中国平安的新长跑
远川研究所· 2025-08-31 12:33
公司业务创新与普惠金融实践 - 平安产险在西藏比如县为20万头牦牛安装带编号与二维码的耳标 实现养殖险快速识别和赔付效率提升[2][3][4] -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推出骆驼险 为10171峰骆驼提供8148万元风险保障 累计理赔94峰骆驼 理赔金额达91.7万元[48][51] - 通过骆驼芯片标识和意外理赔服务 帮助牧民应对狼群袭击、难产疾病等养殖风险 出险率不足1%[49][50][53] 公司战略演进与业务布局 - 从单一保险拓展至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 近五年总资产从9万亿增长至13万亿[10][24] - 实施"金融+科技"战略 旗下半数子公司为科技型公司 40万内勤员工中超10万人任职科技互联网企业[38] - 2018年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战略 金融客户达2亿 互联网用户近6亿[39][41] 医疗健康生态圈建设 - 合作医院达3.7万家 健康管理机构10.5万家 药店23.9万家 覆盖75个城市19万名客户[57] - 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实现环渤海地区海上救援50分钟响应 服务中国最大海上油田[55] - 每分钟处理3.47万次AI服务请求 95511客服响应近千来电 智慧养老覆盖每位长者[58] 改革开放背景与企业发展 - 公司诞生于深圳蛇口工业区 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民营保险公司 1994年首家引进外资战略股东摩根士丹利和高盛[8][16][19] - 收购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时获政府支持 体现特区市场化创新环境[20][21] - 位列《财富》500强全球第47位 金融企业第9位 年营业收入1586.27亿美元[10] 企业改革理念与文化 - 推行"三多战略":多几步(战略前瞻)、多团队(专业人才)、多平台(容错结构)[31] - 鼓励创新容错文化 认为"不犯错等于无事可做" 坚持"允许改革犯错但不允许不改革"[31][32] - 从产品销售转向服务提供 提升用户黏着度 金融新增客户三分之一来自互联网[40][41]
AI云,重画的起跑线
远川研究所· 2025-08-29 07:04
AI与云计算融合趋势 - AI与云计算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绑定,AI云成为新范式,推动云计算产业突破长期桎梏并跑出增长第二曲线 [1] - 2024年中国新增千亿级别参数大模型50个,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74.1%,是通用算力同期增幅的三倍以上,智算中心利用率持续突破70% [1] - AI彻底改变云服务架构与价值逻辑,产业进入应用规模化落地期,需求从底层AI算力基础设施走向一站式端到端解决方案 [1] 云计算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7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6%,但行业陷入同质化价格战困局 [5] - 海外云计算巨头率先发起价格战:亚马逊AWS最高降幅40%,微软Azure超50%,谷歌云超60% [5] - 私有云定制化解决方案虽可避免同质化,但面临碎片化瓶颈,需求非标导致成本高企 [8] AI重构云计算商业模式 - AI模型训练依赖云计算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打开市场空间并带来技术革新,在同质化与碎片化间取得平衡 [8] - 竞争焦点从"计算力价格"转向"业务难题解决能力",从资源规模竞争升级为创新解决方案竞争 [9] - 微软与OpenAI合作构建AI超级计算机,为云计算产业开辟新赛道 [3][5] 百度智能云战略布局 - 百度拥有完整AI技术栈:芯片层(昆仑芯)、框架层(飞桨)、模型层(文心大模型)和应用层 [10] - 2020年提出"云智一体"战略,以全栈布局优势引领AI开发范式变革 [11] - 提供三层服务:基础设施层(AI IaaS)支持三万卡集群部署;平台服务层(AI PaaS)千帆平台作为企业级大模型开发工厂;应用解决方案层(AI SaaS)提供开箱即用Agents [14][15] 技术突破与性能提升 - 百舸AI计算平台5.0实现推理能力全面升级,推理算力占比达58.5% [18] - 昆仑芯超节点实例单卡性能提升13倍,单卡吞吐提升近一倍,较国内同类产品高15% [19] - 强化学习框架BRL将训练推理效率提升9倍,万亿美元参数模型可在几分钟内运行 [19] 市场表现与生态建设 - 百度智能云以24.6%市场份额连续六年蝉联中国AI公有云第一 [16] - 2024年第二季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27%,AI新业务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 [21] - 千帆平台4.0扩充模型库至150个,提供Agent开发基础设施,降低开发门槛 [19][20] 行业应用与落地实践 - 解决方案覆盖金融、冶金、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3D创作及AI眼镜等创新赛道 [20] - 千帆慧金金融模型在认证考试和推理计算评估集上超越SOTA通用模型 [20] - 推出数字员工"AI吴彦祖"和一见SOP合规分析能力,为客服、营销及视觉AI应用提供范本 [20]
被遗忘的社区团购
远川研究所· 2025-08-28 13:06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2020年社区团购行业爆发后迅速退潮,从战火燎原到监管介入用时不足一年[3] - 2022年行业形成双寡头格局,多多买菜与美团优选市占率分别达44%和32%[31] - 大厂旗下社区团购业务普遍严重亏损,2020-2024年间美团优选所在新业务板块累计亏损超800亿元[3][4] 商业模式与成本结构 - 社区团购采用"次日达+自提"模式,单均履约成本仅为前置仓模式的1/20[21] - 运营成本相比即时零售降低40%,通过团长承担"最后一公里"配送实现[22] - 供应链环节精简SKU并采用预售模式,将整体加价率从45%压缩至20%以内[25] 生鲜品类固有挑战 - 生鲜品类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客单价难提升、损耗率难控制、毛利率难保证[39] - 区域属性明显导致规模化扩张困难,全国饮食习惯高度分散[41][42] - 生鲜占社区团购SKU比重下降至40%,GMV占比降至30%,接近传统商超水平[45] 企业战略差异 - 美团将生鲜作为向商品零售延伸的手段,2024年将减亏作为首要目标[32][55] - 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将卖菜作为核心目的,持续优化供应链[54] - 京东曾设UE模型目标毛利率15%,配送成本10%,最终挤出2-3个点利润[33] 外部竞争环境变化 - 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是同期社区团购规模的两倍[57] - 即时零售以日用百货为主,美团闪购因盈利清晰被调整至核心本地商业[60] - 即时零售依托外卖高频流量和闲置运力,性价比优于前置仓模式[61] 行业衰退原因 - 疯狂补贴引发监管关注,2020年底"九不得"条例限制无序竞争[28] - 刷单灰产盛行,某平台1000万日GMV中900多万为水分[28] - 高频带低频预期未实现,非生鲜品类面临电商和即时零售双重挤压[47][49]
被玩坏的外卖大战
远川研究所· 2025-08-26 13:04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阿里、京东、美团三方展开激烈外卖竞争,采用亏损式补贴策略追求订单量增长,而非盈利目标[3][4] - 京东日订单量从3月24日的100万单快速增长至6月1日的2500万单[5] - 阿里旗下淘宝闪购日订单量在7月5日突破8000万单,其中非餐订单超1300万单[5]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在7月12日达到1.5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5] 外卖行业盈利状况 - 外卖业务模式重、回报周期长,利润率处于互联网行业倒数水平[7] - 饿了么持续在盈亏平衡线挣扎,京东外卖每单均亏损,美团2023年市场份额近70%但经营利润率仅4%[8] - 高盛估算未来一年阿里外卖将亏损410亿人民币,京东亏损260亿人民币,美团EBIT减少250亿[20] - 京东二季报显示新业务经营亏损达148亿人民币[20] 市场增长与渗透率 - 2022年餐饮外卖市场渗透率突破20%,增速明显放缓[11] - 美团外卖日订单量峰值以年均1000万单速度增长,客单价稳定在50元水平[11] - 拼好饭业务贡献显著增量,2024年美团餐饮外卖增速预计10%-12%,其中近半来自新业务[14] - 即时零售渗透率预计很难超过10%,最乐观估计2030年达到6.8%[46][47] 即时零售发展现状 - 即时零售可理解为用外卖模式配送商品,将配送效率从半日达提升至半小时[22] - 美团占据即时零售近40%市场份额,2021-2024年订单量年复合增长率超50%,日订单达960万单[22][38] - 闪电仓模式券前毛利率普遍超过50%,通过低价快消品引流+百货耐用品盈利[37] - 即时零售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8450亿人民币增长至2030年的2236亿人民币,年均增速15%[47] 行业竞争本质 - 竞争实质是互联网公司为即时零售布局,而非单纯外卖业务[21] - 美团核心优势在于本地生活市场的双边规模效应,商家和用户向最大平台聚集[49] - 后来者需要指数级增加投入才能挑战头部地位,目前竞争未脱离美团定义的业务框架[53] - 配送环节差异化空间小,电驴配送效率取决于小区基础设施,补贴成为最有效竞争手段[59] 市场竞争效率 - 外卖市场"自然增长"已趋于停滞,补贴难以创造实质性增量需求[56] - 订单量增长不会改善经营状况,反而加重对补贴的依赖,美团更关注30元以上订单份额[58] - 现制饮品成为冲单神器,瑞幸配送成本同比暴涨175%[18] - 当前市场竞争效率低于10年前的打车大战和5年前的百亿补贴,存在大量伪装成外卖的堂食/自提订单[57]
解密中欧「工业化」:打造公募基金的超级工厂
远川研究所· 2025-08-26 13: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欧基金借鉴汽车工业精益生产模式 构建工业化投研体系 实现投资流程标准化和业绩可复制性 提升Alpha创造能力和产品良品率 [6][7][9][10][16][18][24] - 通过MARS工厂模式实现多元资产配置 解决客户投资痛点 追求可预期 可复制 可解释的投资回报 [15][16][18] - 工业化体系强化个体专业分工与团队协作 使洞见在组织内高效流动 第三代基金经理借助平台赋能实现更稳定长期业绩 [7][9][10][18][19][24] 汽车工业精益生产模式借鉴 - Model Y L采用高效生产线 上海超级工厂平均30多秒下线一辆车 年交付量占全球50% [6] - 工厂通过冲压 焊装 涂装 总装四车间标准化流程 实现工艺提升与流程简化 [6] - 系统化精益生产支持Model系列持续产能爬坡与车型迭代 [7] 基金行业工业化转型 - 公募基金生产方式变革 需从依赖个体转向标准化流程 实现系统可复制的成功 [7] - 工业化投研体系产出多只优质基金 包括追求绝对收益的多资产产品 [7] - 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持续脱颖而出 验证自主培养与工业化能力建设成效 [7] 工业化体系与个体关系 - 工业化后个体影响更大 投研人员作为关键环节具有乘数效应 缺失将影响整体产出 [8] - 体系稳定性增强 基金经理脱离团队后失去协同支持 如同脱离产线的光刻机 [8] - 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 通过专业分工实现极致化 类似医院专科医生模式 [9] 投研流程与团队结构 - 标准化五要素模型分析框架:行业赛道 行业趋势 公司治理 经营质量 经营趋势 [10] - 去中心化团队结构 投资总监非上级 避免垄断投研想法 [10] - 第三代基金经理借助平台赋能 职业生涯更长且业绩更稳定 代表包括冯炉丹 邵洁 钟鸣 王颖 [10] MARS工厂建设与运作 - 多资产团队被市场倒逼革新 2021-2022年股债波动促使构建绝对收益产品工厂 [13] - 团队整合多元背景人才 包括险资 私募 券商自营 国家投资平台及内部IT人员 [13][14] - 系统研发需快速转化投资需求 内部IT支持实现想法即时编码落地 [14][15] - MARS工厂通过多元资产解决方案实现可预期回报 可复制流程 可解释损益来源 [15] - 生产流程分为设计 生产 组装 检测四车间 严格约束基金经理权限 强调风控优先 [16] 洞见共享与数智化应用 - 工业化使洞见快速碰撞复制 例如科技战队集体捕捉算力机会 冯炉丹率先关注光模块 [18] - 许文星团队将投资想法抽象为可复制信号 通过模型检验实现策略可解释化 [19] - 提炼价值 质量 红利 景气四大因子 用代码精准表达 例如价值策略中识别价值陷阱 [19] - 运用AI工具分析研究报告 公告 财报及企业家语言 捕捉基本面反转信号 [20] - 数智化将个人方法裂变为组织通用能力 对抗Alpha获取难度加大趋势 [20] 主动投资战略选择 - 资源有限下专注主动投资 因ETF以成本取胜 主动投资以能力取胜 两者文化冲突 [22][23] - 主动投资讲极致人才与深度研究 被动投资讲极致成本与规模复制 理念完全对立 [23] - 2022年底至当前基金经理从41位增至63位 逆势储备人才并布局产品线 [24] - 2025年第三代基金经理成熟与MARS工厂建成 推动工业化进程迈进 [24]
永赢还能赢多久?
远川研究所· 2025-08-21 13:05
资本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5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涨幅达20.48%,显著超越沪深300指数 [4] - 永赢基金主动权益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增长244.76亿元,增幅超100%,居行业首位 [4] - 永赢智选系列产品规模增长259.29亿元,而其他主动权益产品总规模略有下降 [4] 中小公募发展挑战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头部10%公募与剩余90%中小公募差距显著 [7] - 中小公募面临渠道困境,初期难以进入主流渠道核心营销池 [7] - 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率2019年平均为1.39%,是债券基金的5倍以上,创收能力更强 [8] 永赢基金发展策略 - 初期以固收业务为主,规模突破百亿时固收占比78.64%,千亿时固收占比达99.38% [7] - 2018-2020年通过挖角知名基金经理(如李永兴、于航等)扩张混合型产品,2020年末外部基金经理占比超90% [10] - 混合型产品规模从2018年底7.86亿元增长至2021年底287.41亿元,实现30多倍增长 [14] 规模波动与应对 - 2022-2023年永赢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5.19%,规模从297.41亿元降至138.94亿元,跌幅超50% [16] - 通过快速迭代投研团队弱化单一基金经理离职影响,近一年新聘11位基金经理(行业平均3.8位),离任9位(行业平均2.02位) [20] 产品创新与工具化转型 - 推出智选系列产品,强调工具属性,将主动权益与ETF优势结合,明确赛道定位(如机器人、新质生产力行业) [23][24] - 2025年机器人赛道中,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收益72.72%,显著超越中证机器人指数27.89%的涨幅 [25] - 布局新兴行业(算力、低空经济、可控核聚变等),发挥主动权益在早期产业趋势中的选股灵活性 [24][2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2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不足1亿元,多为非货规模低于千亿的中小公募 [26] - 中小公募通过差异化策略突围,如中泰证券资管聚焦价值风格、博道基金深耕量化领域 [26] - 行业淘汰同质化产能,非头部公司需差异化竞争,牌照稀缺性仅延缓但未改变优胜劣汰趋势 [29]
IP届的顶流老演员们都是怎么炼成的?
远川研究所· 2025-08-21 13:05
和谐汇一资产管理公司 - 专注于权益类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由林鹏先生发起创立 [2] - 核心团队来自国内一流投资机构,平均从业经历20年 [49] - 长期看多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韧性充满信心 [49] - 旨在为投资者、被投公司及社会发展发现持久价值 [2] IP产业核心观点 - IP是情绪的容器,是集体记忆的锚点,能够持续吸引注意力并维持情感连接的"超级符号" [5] - 优秀IP需要具备从0到1、从爆红到长红的核心能力 [5] - IP产业分为内容类IP和形象类IP两大类 [6] - 内容类IP依托影视/游戏载体,形象类IP以角色形象为核心 [6] - 全球顶级IP如宝可梦和Hello Kitty证明长线运营的价值 [39] IP创作环节 - 创作环节是IP生命周期起点,风险高、成功率低 [6] - 日本动漫产业采用制作委员会制度共担成本与收益 [7] - 宝可梦通过多世代游戏、动画和卡牌累积超1000亿美元收入 [8] - 形象类IP创作成本较低但成功概率依然有限 [10] - 三丽鸥通过大量签约设计师形成稳定艺术家供给池 [11] - 三丽鸥采用小范围市场测试机制降低试错成本 [11] IP运营策略 - 运营力决定IP能否"长久不衰" [19] - 优秀IP运营需掌控曝光渠道和内容调性 [19] - 三丽鸥通过"角色总选举"增强粉丝参与感 [20] - 2025年三丽鸥人气评选吸引超6316万张投票 [20] - IP人格化塑造强化社交传播与情感共鸣 [23] - 泡泡玛特Labubu通过互动视频强化人格标签 [24] IP变现策略 - 优秀IP变现建立在克制的稀缺管理和有节奏的供给策略上 [29] - 宝可梦卡牌采用稀缺管理机制保持市场"七分饱"状态 [30] - 渠道管理影响消费者对IP的品牌感知 [33] - 三丽鸥实施分渠道供货策略维护品牌调性 [34] - 迪士尼严格控制授权商品渠道维护IP形象 [34] 中国IP发展现状 - 中国IP正向平台化、矩阵化方向发展 [42] - 泡泡玛特已跑通从设计到销售的商业闭环 [42] - 《黑神话·悟空》在游戏领域建立高认知度 [41] - 中国IP需要打通全链条建立可持续商业闭环 [42] - 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为本土IP创造全球化机会 [42]
别对乐高乐园要求太高
远川研究所· 2025-08-20 13:06
核心观点 - 上海乐高乐园开业反响平平 客流量远低于预期 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形成鲜明对比 [5] - 全球乐高乐园业务持续亏损 新开园区成为财务负担 韩国和纽约乐园分别亏损3500万英镑和1.1亿英镑 [7] - 乐高乐园面临根本性商业模式挑战 用户结构过度依赖低龄儿童 缺乏强力IP支撑 与迪士尼全年龄段定位形成差异 [16][25] 运营表现 - 上海乐高乐园开业首小时客流仅7500人 成人单日票价达599元 儿童票479元 [5] - 2024年乐高乐园整体收入下滑1.8% 运营方默林娱乐整体亏损4.92亿英镑 [7] - 韩国乐高乐园客流量仅为预期一半 连续三年亏损 [7] - 默林娱乐旗下拥有141个娱乐设施 疫情前经营利润率达30% [8] 商业模式演变 - 乐高2005年将4家乐园出售给默林娱乐 2019年以76亿美元重新收购 [12][14] - 乐园初始定位为"大型展示推广体验中心" 本质是乐高积木的促销工具 [20] - 乐高积木成人自购占比达20% 但乐园仍以2-12岁亲子家庭为主(占比超70%) [20][22] 竞争劣势分析 - 迪士尼20-30岁无孩游客占比近半 30-50岁无孩游客超30% 形成全年龄段覆盖优势 [16] - 乐高乐园游乐设施高度低龄化 迷你旋转木马等项目允许3岁以下儿童参与 [18] - 缺乏自创IP 畅销系列依赖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等外部IP授权 [25] - 自创IP如乐高忍者影响力有限 无法与顶级IP竞争 [26] 战略调整 - 投资9000万美元建造室内过山车 试图吸引成年客群 [22] - 转向亲子赛道竞争 与水族馆等设施捆绑销售 年票月均仅9.99美元 [29] - 上海乐园设置13个拼搭体验项目和8个创意工坊 强化积木体验属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