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界
icon
搜索文档
潮汕,玩具王国
投资界· 2025-08-19 09:19
全球玩具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玩具市场总价值突破千亿美元 高于全球电影市场 约为全球游戏市场的一半[5] - 中国广东汕头澄海区占全球玩具产量近三分之一 是最大玩具生产基地[5] - 乐高 万代南梦宫 孩之宝 美泰等国际巨头占据营收与利润大头 中国以代工制造为主利润微薄[5] 澄海玩具产业演变 - 继承香港玩具产业转移 形成"前店后厂"模式(香港接单 澄海生产)[10] - 因土地与人力成本较低 相比深圳东莞更具产业延续性[10] - 家庭作坊和小厂占比高 韧性强但面临成本竞争压力[10] 玩具产业价值分配 - IP和品牌溢价环节利润最高 制造环节利润最低[13] - 乐高2024年营收743亿丹麦克朗(约831亿人民币) 净利润138亿丹麦克朗(约154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13] - 孩之宝2024年营收41.36亿美元(约296.8亿人民币) 美泰营收53.8亿美元(约386亿人民币) 两家合计营收接近乐高但净利润差距显著[15][16] 乐高成功模式分析 - 通过自有IP与授权IP联名吸引成年人消费群体[16] - 18+套组销售额在美国市场超过3-5岁儿童群体[16] - 构建乐高电影 乐园 游戏等全生态IP运营体系[17] 国产玩具升级路径 - 澄海企业推出可编程STEAM教育玩具 如智能拼插积木机器人支持体感操作[11] - 国产积木品牌采用强IP联名(宝可梦 火影忍者等) 国潮主题 军武航天题材实现差异化[19][20] - 高德斯公司提升积木颗粒质量 扭转国产积木质量差印象[20] 行业发展趋势 - 玩具制造持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但设计与研发环节留存核心产区[21] - 国产玩具品牌通过IP运营与技术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11][20] - 泡泡玛特等中国品牌开始展现国际化潜力[21]
KKR来上海募集人民币了
投资界· 2025-08-18 07:57
KKR首支人民币基金落地上海 - KKR旗下境内私募投资实体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完成备案 正式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 这是KKR在上海募集的首支在岸人民币基金 [3][4][5] - 基金成立于2025年6月 备案于2025年7月 注册地在上海浦东市 基金类型为股权投资基金 币种为人民币现钞 托管人为中国银行 [5][6] - LP阵容包括平安资本旗下母基金 新加坡曹氏家族企业曹宝记(TPC)以及施罗德旗下基金 [6] KKR在中国的布局与团队 - KKR上海办公室共有十余人 由孙铮担任开德(上海)法定代表人 许康担任总经理 两人将共同管理首支人民币基金 [9] - KKR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总投资额超70亿美元 投资案例包括南孚电池 蒙牛乳业 字节跳动等 [9] - 公司倾向于选择行业成熟 竞争格局稳定 市场份额集中的行业 偏好拥有定价权和盈利水平的企业 [10] KKR最新投资动向 - KKR正在收购大窑汽水关联公司远景国际 该交易已获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 [10] - KKR参与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 显示出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关注 [10] - 公司认为当前中国市场并购机会远多于5-10年前 是布局的好时机 [10]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 2025年8月18日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上证指数创10年新高 [13][14] -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 2025年二季度末外资持股比例累计达60.4% [14] - 淡马锡旗下淡明资本设立33亿美元基金专注大中华区投资 汉斯等外资私募也相继完成登记 [13]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 外资机构认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供应链和消费市场 孤立不现实 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也需要世界 [15] - 国际投资人对中国创新药企业兴趣提升 部分后悔错过港股投资机会 [15] - 全球资金对投资中国的兴趣处于过去3年来的最高水平 [14]
“LP被伤过了”
投资界· 2025-08-18 07:57
公众号推广 - 该公众号专注于投资界视频内容 [1] - 定位为创投圈内最具吸引力的视频号 [1]
下一个BD大药
投资界· 2025-08-18 07:57
BD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已超过484亿美元,其中总首付款超过20亿美元,恒瑞和GSK的交易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交易纪录 [5] - BD交易对药企短期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可能改变管线优先级,但影响幅度取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产品矩阵推进程度 [5] - 资本方和企业方对管线价值的看法存在分歧,投资方希望提速特定管线,而企业可能因调整成本犹豫 [6] - BD价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靶点、适应症、技术、MNC需求程度和竞争动态等,导致对"未来BD大药"的预测多样化 [6] 今年的BD大事件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授权合作,总金额60.5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刷新国产双抗交易纪录 [8]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总金额53.3亿美元的BD交易,包括1.1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52.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主要涉及AI平台 [8]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达成最高45.75亿美元的交易,并认购1.05亿美元股份成为大股东,验证平台模式的价值 [8] - 礼新医药与默克达成双抗药物LM-299授权合作,首付款5.88亿美元,得益于此前与Turning Point和阿斯利康的合作经验 [10] 出海认知的变化 - 中国创新药出海认知从追求FIC/BIC转向注重快速产出和标准化,拥挤赛道中的佼佼者更易获得BD机会 [12] - PD-1/VEGF多抗赛道内卷加剧,全球14款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多为国产,康方双抗临床数据击败"K药" [13] - PD-1/VEGF交易价格高,联用疗法已验证商业化潜力,MNC为填补专利悬崖空白积极"抢货" [14] - TCE赛道中CD3/BCMA靶点出海交易总金额超26亿美元,中国biotech管线储备多、进度快 [15] 平台BD模式 - 平台BD模式成为趋势,如科伦博泰与默克的ADC平台协议,首付款1.75亿美元,未来里程金可达93亿美元 [18] - 平台模式能带来持续现金流和与MNC绑定的机会,验证企业的长期交付能力 [18] - 单药大BD多来自与MNC有交易经验的biotech,信任感建立前难达成高额交易 [10] 长期挑战与展望 - 2024年交易总价值中仅5%为预付款,较五年前的13%大幅下降,后端付费增加临床和商业化风险 [17] - BD热潮可能在2030年退潮,MNC专利悬崖问题缓解后扫货步伐或减缓 [19] - 出售核心管线可能伤害公司估值并切断其他退出路径,需关注BD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18]
阿里,投出一个天使轮
投资界· 2025-08-18 07:57
公司融资与背景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管理)、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及临港科创投等机构 另有2-3家未披露投资方(含阿里)参与本轮[3][4] - 公司2024年4月成立于上海 由65后科学家郭后扬掌舵 其曾担任能量奇点CTO 长期深耕核聚变领域研究[4][7][9] - 公司采用"核聚变+人工智能"战略 研发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 技术路线为场反位形(FRC) 该装置结构较托卡马克更紧凑 易于模块化和工程简化[9] 技术路线与目标 - 短期目标为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并完成关键技术验证 中期目标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1 长期目标实现50兆瓦聚变电力输出并推动商业化[9] - FRC技术核心是利用磁场反转实现等离子体自约束 减少外部能量依赖[9] - 人工智能可加速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 帮助克服关键技术挑战并节约试验成本[1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核聚变行业过去5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总投资额从2021年19亿美元攀升至97亿美元 企业数量达53家 较2021年23家增长143%[12] - 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长一倍多至945太瓦时 略高于日本目前全年用电量 AI优化型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至目前4倍以上[13] - 2030-2035年间预计超35家公司建成可产生净能量的商业化聚变示范电站 另有28家公司计划接入电网供电[14] 商业化进展 - 美国Helion公司商用聚变电站已在华盛顿州启动建设 计划2028年起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该公司年初完成4.25亿美元融资 估值达54亿美元[14] - 中国核聚变技术快速突破: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运行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 能量奇点创下高温超导D形磁体最高磁场纪录[15]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工程于2024年5月启动总装 预计2027年建成 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15]
黄仁勋子女成长史
投资界· 2025-08-17 08:36
英伟达高管子女背景 - 英伟达CEO黄仁勋子女Madison和Spencer均担任公司高管,分别负责仿真软件部门和机器人产品线 [2] - 两人均从基层起步:Madison 2020年加入,现任Omniverse高级总监;Spencer 2022年加入,任机器人产品线经理 [2][4][15] - 两人均无科技公司背景,最高学历为MBA(Madison毕业于伦敦商学院,Spencer毕业于纽约大学) [2][12][17] Madison Huang职业路径 - 现任Omniverse高级总监,2025财年收入110万美元(含基本工资、奖金及福利) [4] - 职业轨迹:2020年从市场营销实习生起步,6个月内晋升为活动营销经理,后历任产品营销经理、高级产品营销经理,2025年3月升任高级总监 [4][5][6] - 教育背景:早期学习烹饪艺术(美国烹饪学院学士),后转行奢侈品营销(LVMH),期间修读伦敦政经数据科学课程及MIT AI高管课程,2021年获伦敦商学院MBA [7][10][12] Spencer Huang职业路径 - 现任机器人产品线经理,年薪53万美元,负责开发机器人AI模型与仿真软件 [15] - 加入英伟达前为酒吧主理人(R&D Cocktail Lab),该酒吧曾获国际奖项并入选亚洲50佳酒吧,现已停业 [15][22][23] - 教育背景:哥伦比亚学院国际市场与文化研究本科,MIT AI及哈佛商学院短期课程,2022年获纽约大学MBA [15][17][22] 业务方向 - 两人分管领域均为英伟达战略重点:仿真软件(Omniverse)和机器人技术,但未直接参与数据中心核心业务 [2][15]
静安女,上海最卷
投资界· 2025-08-17 08:36
静安女群体特征 - 静安女指在上海静安区从事快消、时尚、金融等光鲜行业的都市丽人,以精致外表和职场强势形象著称 [4] - 群体内部存在鄙视链:欧莱雅员工位于顶端(被称为"上海女子监狱",加班文化极端),南京西路审计女居中,新天地PR女孩因准时下班处于底端 [5][7] - 典型形象为《小时代》风格:高跟鞋、中英夹杂沟通、掌控全球消费时尚的精英感 [4] 行业工作状态 - 快消/时尚行业以高强度加班著称,欧莱雅大楼凌晨仍灯火通明,员工被称为"全上海最狠的战士" [5] - 职场文化呈现狼性特征:见人就撕、不服就干,同事多为高能量e人,即使生活混乱上班仍保持气血拉满状态 [15][19] - 行业要求"不费力的精致",无论加班多晚次日必须保持滴水不漏形象 [13] 薪资与消费矛盾 - 实际月薪普遍1万元出头,但需承担内环5000元房租及奢侈品消费,形成"静安赚钱静安花"现象 [17][19] - 消费主义裹挟严重:职场需奢侈品傍身维持气势,收入大部分用于买包、服装或充面子旅游 [19][23] - 表面光鲜与真实生活的割裂:午餐多为普通米线黄焖鸡,非社交媒体展示的Wagas健康餐 [23] 职场文化影响 - 被称为"文科女工黄埔军校",高压环境培养出刀枪不入的职场能力,跳槽后具备降维打击优势 [21] - 需经营复杂人际关系:既要陪老板看奢侈品展,又要巧妙陪打网球喂球 [21] - 对比北京职场更显紧绷:北京同事不卷化妆,而静安女跳槽后全妆高跟会成显眼包 [21] 群体形象变迁 - 曾是小镇姑娘梦想的顶配人生象征,现正被年轻人祛魅,光环逐渐褪色 [8][22] - 职业泡沫感显现:高强度加班与内斗导致身心俱疲,存不下钱暴露阶级跨越幻觉 [23][25] - 与陆家嘴金融男并列上海精英象征,但两者职业光环均被质疑不堪一击 [7][25]
广东夫妇IPO:一年从非洲进账30亿
投资界· 2025-08-17 08:36
公司背景 - 乐舒适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中金公司 中信证券 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 [4] - 公司由70后夫妇沈延昌和杨艳娟创办 两人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 早年创办森大集团 聚焦非洲市场 [4] - 乐舒适脱胎于森大集团内部快消品业务 主营婴儿纸尿裤 卫生巾等卫生用品 在非洲市场家喻户晓 [4] - 2024年公司收入约4.5亿美元(约32亿元人民币) 其中婴儿纸尿裤品类收入达3.4亿美元(约24亿元人民币) 占比75.3% [12] 发展历程 - 2000年沈延昌和杨艳娟在广州创办广州奥柯耶经贸有限公司(森大集团前身) 初期出口建材 日用品等产品 [6] - 2004年正式成立森大集团 落户广州 业务涵盖家装建材 快速消费品 五金百货三大板块 [7] - 2009年乐舒适作为森大集团内部业务分部开展业务 在加纳推出Soft care婴儿纸尿裤 进军西非市场 [8] - 2018年开始在非洲建设生产设施 实施本地化生产与销售 [10] - 2025年初获得国际金融公司(IFC)3000万美元投资 用于扩产及营运资金 [15] 业务表现 - 2024年非洲市场占公司收入的98% 婴儿纸尿裤及卫生巾市场渗透率仅为20% 远低于欧美和中国市场70%-86%的水平 [12][13] - 2024年婴儿纸尿裤平均每片售价8.29美分(约0.59元人民币) 卫生巾 婴儿拉拉裤等产品也采取高性价比策略 [14] - 2024年婴儿纸尿裤销量达41亿片 卫生巾销量16亿片 自2022年起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7.3%和30.6% [14] - 截至2025年4月30日 公司在非洲布局8个生产工厂及51条生产线 总设计年产能为婴儿纸尿裤63亿片 婴儿拉拉裤3.5亿片 卫生巾28.5亿片 湿巾93亿片 [14] - 以2024年销量计算 公司在非洲婴儿纸尿裤和卫生巾市场份额分别为20.3%和15.6% 均排名第一 [14] 行业趋势 - 广东上市公司中超过六成选择"出海" 出海公司数量及境外业务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7] - 中国企业出海成功率不足20% 近年来出海逻辑从"比海外产品更好"转向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创新 [18][19] - 传音控股在非洲超越三星成为最大手机供应商 大行科工 乐欣户外等企业也在海外市场取得显著成绩 [17][18]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8-16 08:09
政府引导基金动态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4个月内出资8只子基金 聚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硬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粤科母基金常态化征集15支子基金 单支出资比例不超30% 覆盖广州工控、阳江、清远等区域 [3] - 杭州科创基金第六批拟合作4家GP 定位政策性引导基金 专注"投早、投小、投科" [4] - 浙江省科创母基金二期规模30.02亿元 采用"子基金+直投"模式 80%投向子基金 [5][6] - 国调太原产业基金总规模50亿元 由国调协同联合太原汾水资本等机构发起 [8] - 江苏盱眙10亿母基金完成备案 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特色领域 [9] - 云南滇中新区发布50亿产业引导基金 与交通银行等9家机构签署战略协议 [10] - 襄阳市设立5000万科创人才种子基金 重点支持高精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11][12] - 河南省拟设30亿人工智能产业基金 探索投补联动、投贷联动机制 [13] - 天津市天使母基金第七批拟参投子基金公示 名称为天津智慧中航大成果转化创投基金 [16] - 安徽省新能源基金第六批拟出资1家GP 管理机构为上海桐颉投资 [17][18] - 赣深产业母基金公开征集GP 推动"产业+资本"融合发展 [21] - 苏州人才壹号基金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030"产业赛道 [22] - 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目标规模超30亿元 面向社会公开招募GP [23][24] - 江苏省节能环保战新产业基金规模30亿元 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 [25] - 望城经开区拟设50亿产业基金 公开遴选管理机构 [26] - 含山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金公开征集子基金管理机构 [27] - 防城港市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公开遴选管理机构1家 [28] - 福州新区智慧交通基金总规模30亿元 全国招募GP [29] 企业LP动态 - 春立医疗董事长史文玲(27岁)带领家族企业做LP 出资德福资本 [7] - 华润双鹤拟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目标规模5亿元 公司出资不超8700万元 [19] - 杭州百诚医药出资2000万元认购浙生协同生命健康创投基金份额 该基金规模5亿元 [20] 区域产业政策 - 杭州市拟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 推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 [30][31] - 云南省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对高原无人机测试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最高奖励50万元 [32] - 浙江省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发展 部署重大科技专项 加强脑机接口等交叉领域研究 [33] - 福州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34] - 阳春市发布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由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组成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35]
新能源高管,失业大半年了
投资界· 2025-08-16 08:09
行业现状 - 新能源行业出现高管集体失业现象,空窗期普遍达2-3个月至大半年,部分总经理级别人员也面临长期失业 [3] -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极高,前十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90%,剩余企业仅争夺5%市场份额 [3] - 碳酸锂价格从高峰50多万元/吨暴跌至7-8万元/吨,对行业冲击巨大 [4] - 2022-2024年大量新能源上市公司财报表现不佳,行业洗牌严重 [4] 企业困境 - 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包括恒大新能源、宝创新能源、威马汽车等15家电池企业和7家车企 [5] - 企业普遍面临设备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出现"卖一颗电芯亏一颗"现象 [3] - 固态电池和钠电领域小厂资金链断裂,出现大规模遣散员工现象,部分企业连赔偿金都无法支付 [10] - 2022年资本热潮催生的企业经过3年发展后,存活率堪忧,行业淘汰率高达30% [10] 人才市场 - 高管年薪普遍在100万以上,但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被迫转型自媒体、咨询或组建"外包"研究院 [3][6][8] - 在职高管压力巨大,容错期仅2年左右,表现不佳即面临职位不保 [9] - 行业壁垒明显,动力、储能、消费电池领域人才难以跨领域流动 [5][6] - 企业招聘更倾向"高级牛马"型人才,要求即插即用、全方位匹配岗位需求 [9] 薪酬与就业 - 行业普遍降薪,某车企高级打工人年薪从50万降至30万,最终被压价至25万 [9] - 应届生薪资区间为1-2万/月,头部企业可达20万年收入,电池厂年终奖为3-6个月工资 [12] - 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招聘门槛提高至双985学历,锂威等企业研发岗已不接收普通211毕业生 [12] - 行业加班现象严重,加班时长纳入绩效考核,双休企业稀少且生存困难 [14] 应届生竞争 - 2018年后新能源专业火爆,2022年达到就业高峰,导致应届生竞争异常激烈 [12] - 学历内卷严重,头部企业研发岗位要求C9/华五院校背景,薪资可达25-30k/月 [13] - 硕士3年内、本科5年内人员被部分企业明确排除在招聘范围外 [10] - 行业整体呈现"高层失业、中层降薪、底层内卷"的就业格局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