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谁又募到钱了
投资界· 2025-09-02 07:33
「投资界前哨」系投资界旗下专注创投政策风向、 VC/PE 动态公众号,欢迎关注! KKR旗下境内私募投资实体——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经在 中基协完成基金备案,正式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 这意味着,KKR来上海成功试水募集人民币基金。私募基金管理人为开德私募基金管理(上 海)有限公司,新上海办公室去年刚刚开张。 信宸资本,募集45亿并购基金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31日,8月(8月1日-8月31日)募资动态共17起。 中东财团,投了普洛斯100亿 风向标一幕浮现。投资界获悉,普洛斯集团(GLP Pte Ltd,简称"普洛斯")正式宣布,获得 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15亿美元(超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支持普洛斯集团业务下 一阶段增长。 被誉为"中国版KKR",普洛斯已成为全球基础设施江湖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自2013年设立首 支中国物流基金以来,普洛斯在华资产管理规模约为790亿美元,持续深耕供应链、大数据及 新能源三大核心领域,逐步构筑起一个庞大且多元的新经济基础设施生态体系。 KKR来上海募集人民币了 8月 6日,信宸资本(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宣 ...
始祖鸟投资人赚翻了
投资界· 2025-09-01 07:42
收购交易与股东退出 - 2019年安踏集团联合奇普·威尔逊的Anamered Investments、方源资本及腾讯组成财团以46亿欧元(约360亿人民币)收购亚玛芬体育[2][5] - 奇普·威尔逊通过出售亚玛芬体育股票套现1.597亿美元(约11亿人民币)[2] - 方源资本减持3500万股套现13亿美元(约93.4亿人民币)[2][5] - 腾讯初始出资金额约2.6亿欧元,上市后持股4.5%实现账面浮盈约50亿人民币[6] - 安踏集团为绝对控股股东持股57.95%[5] 公司发展与财务表现 - 亚玛芬体育2024年纽交所IPO后市值达218亿美元(超1500亿人民币)[2][5] - 公司旗下拥有13个品牌包括萨洛蒙、威尔胜、始祖鸟等核心品牌[9]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上半年营收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46%[10] - 公司从2018年净亏损1.2亿欧元改善至2022年首次实现盈利[9] 品牌运营与战略价值 - 安踏集团通过运营使始祖鸟成为中国中产社交符号并推动萨洛蒙品牌增长[10] - 亚玛芬体育被收购前长期亏损,安踏通过运营能力实现扭亏为盈[9] - 安踏集团通过并购获得品牌矩阵包括FILA、Kolon、MAIA ACTIVE及近期收购Jack Wolfskin[12] - 安踏可能参与竞购迪卡侬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13] 行业并购趋势 - 消费领域并购活跃案例包括红杉中国收购Marshall多数股权、德弘资本收购高鑫零售、博裕资本收购SKP、KKR收购大窑饮品[12] - 星巴克中国、Costco咖啡、哈根达斯中国等出售消息频传[13] - 投后运营能力被视为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13]
民营美术馆正在批量消失
投资界· 2025-09-01 07:42
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下跌12% 画廊部门销售跌幅达6% 43%画廊盈利下滑 仅32%画廊利润增长 [6] - 中国民营美术馆集中闭馆或停摆 包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欠薪 上海分馆停摆 深圳木星美术馆闭馆 青岛西海美术馆停运 上海东一美术馆闭馆 [4][5] - 闭馆趋势早有预兆 2023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缩减运营 2022年广东时代美术馆因资金链断裂闭馆 OCAT多地展厅停止开放 [5] 发展历程 - 行业高光期出现在2010年代中后期 2016至2020年间全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 [8] - 发展依托房地产改造 城市更新配套 地产导向文化设施及一线城市艺术消费升级 [8] - 典型机构包括木星美术馆 东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 西海美术馆 美凯龙艺术中心 天目里美术馆 [8] 运营模式缺陷 - 绝大多数机构缺乏稳定盈利模型 依赖开发商勾地投资及投资人注资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9] - 成本结构包含展品运输保险 布展搭建 专家费用 空间租金 能源消耗及团队薪资 均为长期高额支出 [10] - 观众以打卡拍照为主流 付费意愿低 缺乏用户黏性 年卡及捐赠比例极低 [9][10] - 早期过度投入硬件建设与国际借展 忽视海外美术馆的政府资助 社区支持及社会捐赠体系差异 [10] 典型案例分析 - 西海美术馆所在区域原为央美青岛分校规划地块 依赖"文化+教育+旅游"复合开发模型 因教育规划叫停及周边地产停滞导致资金真空 [9] - 中小型美术馆依赖票房 场地出租及临时资助 抗风险能力极弱 [9] - 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三年周期吸引100万游客 分散至100多个作品点位 非活动期仍保持强吸引力 [12][13] - 直岛Benesse House酒店由安藤忠雄设计 客房价格数千至万元且全年满房 形成艺术带动住宿交通餐饮的可持续文旅系统 [14] 核心问题总结 - 行业用情怀驱动现金流 用展览抵抗账单 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 [9] - 艺术机构被定位为拍照背景而非内容本体 流量主导导致内容价值缺失 [9][14] - 需转型为文旅系统节点 通过延长停留时间及重复访问实现商业价值 而非依赖一次性门票 [14][15]
东莞承包Labubu
投资界· 2025-09-01 07:42
泡泡玛特业绩与潮玩产业 - 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过2024年全年收入[3] - 泡泡玛特港股市值突破4300亿港元[3] - La bubu成为全球顶流潮玩IP 引发年轻人通宵排队抢购[2] 东莞潮玩产业生态 - 东莞为泡泡玛特提供超70%产能 拥有超30家代工厂和合作企业[5] - 东莞拥有超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和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8] - 全球动漫衍生品1/4由东莞制造 中国近85%潮玩产自东莞[8] - 石排镇是潮玩产业核心区 5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设计-生产全链条[8] 潮玩企业集群与IP开发 - 52TOYS在东莞年订单达350万只 设立供应链事业部[8] - 本土企业创立TOYCITY、摩动核等品牌及Laura等原创IP[8] - 头部企业包括52TOYS、TOP TOY、奥飞娱乐、卡游动漫均与东莞深度合作[7] 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 2023年东莞推出11条潮玩产业专项政策[9] - 2025年将潮玩纳入"8+8+4"现代产业体系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9] - 2022年"潮玩经济"首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9] 产业基金与金融支持 - 2023年组建320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 目标形成2000亿元产业基金群[15] - 截至2025年3月底 已设立21支子基金 投资项目199个规模140亿元[15] - 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户松山湖 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15]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 - 大湾区大学2025年首届招生 设5个本科专业招收80人[11] - 学校与华为、OPPO、vivo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深度合作[12]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超140家硬科技企业 包括云鲸智能等明星企业[13]
一位被开除的00后爆红
投资界· 2025-09-01 07:42
核心观点 - 前OpenAI研究员Leopold Aschenbrenner被开除后创立对冲基金 通过押注AI受益行业及做空落后行业 实现基金规模达15亿美元 上半年回报率47% 远超市场基准[5][11][12] - 其投资策略基于对AI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 重点布局半导体 基础设施 电力公司及新兴AI企业如Anthropic[11] - 基金获得多位科技及投资界知名人士支持 包括Stripe创始人 Collison兄弟 Meta的AI团队领导Daniel Gross和Nat Friedman 以及投资者Graham Duncan[11] 基金表现与规模 - 基金上半年回报率达到47% 同期标普500指数回报率为6% 技术对冲基金指数回报率为7% 超额收益显著[12] - 资金规模迅速突破1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108亿元(按1:7.2汇率)[11] - 投资者愿意将资金锁定数年 显示对基金策略的强烈信心[12] 创始人背景与经历 - Leopold Aschenbrenner为00后 15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19岁获数学 统计学和经济学三个学位[13] - 曾任职于OpenAI的"超级对齐"团队 致力于确保超级智能AI与人类价值观一致[16] - 2024年4月因向董事会提交安全漏洞备忘录后被OpenAI以泄密理由解雇[17] 投资策略与理论基础 - 基金投资策略直接源于其撰写的165页分析文章《Situational Awareness: The Decade Ahead》[10][19] - 核心论点为AI正处于指数级增长阶段 从GPT-2到GPT-4代表多个数量级(OOM)的提升[20][21] - 驱动因素包括扩展定律(Scaling Laws) 算法创新及海量数据集使用[22][26] - 预测到2027年可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将引发各行业革命性变化[26][28] 行业影响与技术展望 - AGI发展将显著提升生产力和效率 但同时带来失业 AI伦理及治理结构等挑战[28] - 超级智能可能出现"智能爆炸" 通过自我完善循环实现指数级智力增长[29] - 构建AGI需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 涉及算力 设备效率 能源利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31] - 国家安全机构将在AGI技术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战略意义可比曼哈顿计划[33]
暑假掏空中产钱包
投资界· 2025-08-31 07:15
以下文章来源于视觉志 ,作者小鱼 视觉志 . 看见新生活 暑假基础,钱包就不基础。 作者 | 小鱼 来源 | 视觉志 (ID: iiidaily ) 开学倒计时一天。 孩子们在决战着作业本里的书山题海,家长们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暑假账单。 鸡飞狗跳的暑假,终于要落幕了,不少家长发现,银行卡的余额比放假前缩水了不少。 前 不 久 , 「 视 觉 志 」 发 起 了 一 次 关 于 " 暑 假 账单 "的征 集 , 许 多 读 者 的 投 稿 不 约 而 同 地 道 出 心 声 ——这 个 暑假, 比 上 班 更 累。 有人调侃:家长不是在带娃,就是在花钱的路上; 有人无奈:孩子出门嫌热,在家嫌闷,父母忙前忙后,换来的却是一身疲惫。 但也有人清醒地提出:不必把暑假过成一张"消费清单",真正值得回味的,往往只是一段路途、一片风景。 以下,是他们的暑假消费故事。 现在,暑假余额、钱包余额,都不足了。 还好,十一长假,又要来了。 暑假,被旅游掏空 每到暑假,出行几乎成了家庭的标配。 假期开始,花销便接踵而至:旅行、补课、研学、正畸、聚餐……一笔一笔叠加,才惊觉花掉的何止是钱,更是数月积攒的 心力。 父母总想着"该带孩子去看 ...
被遗忘的社区团购
投资界· 2025-08-31 07:15
社区团购行业兴衰 - 2020年社区团购经历爆发式增长与急速退潮 互联网巨头包括美团 拼多多 阿里 京东 滴滴等纷纷入场并投入巨额资金 但行业整体陷入严重亏损 美团优选所在新业务板块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800亿[3] - 大厂竞争策略包括高额补贴和激进扩张 京东京喜拼拼悬赏2000万争夺区域市场份额第一 阿里淘菜菜为进入前三投入至少200亿 滴滴将车辆改为广告牌 美团和拼多多广泛招募乡镇团长[4] - 行业在2021年后快速降温 京喜拼拼 橙心优选 淘菜菜出现巨额亏损 中小平台如呆萝卜 十荟团倒闭 2020年底"九不得"条例限制无序竞争 但刷单等内部乱象也加剧行业困境 京喜拼拼单日GMV曾出现90%水分[10] 商业模式与成本控制 - 社区团购采用"次日达+自提"模式显著降低履约成本 单均履约成本仅为前置仓模式的1/20 运营成本比即时零售低40%[6] - 供应链环节通过精简SKU和预售制归集订单 上游减少中间环节 采用产地直采或单层批发 将整体加价率从45%压缩至20%以内[8][9] - 生鲜品类作为引流产品面临盈利难题 2020年底主要平台生鲜SKU占比降至40% GMV占比降至30% 接近传统商超水平[17] 生鲜品类固有挑战 - 生鲜行业利润空间有限 美团闪电仓通过销售日用百货将券前毛利率提升至50%以上 而社区团购因生鲜特性难以盈利[14] - 生鲜具有强区域属性 全国饮食习惯分散 供应链高度本地化 导致规模化扩张困难 区域企业如兴盛优选 朴朴 叮咚买菜 胖东来均呈现地域性特征[15] - 社区团购尝试拓展非生鲜品类如女装和数码未成功 用户核心需求仍集中在低价生鲜产品[18] 竞争格局与战略分化 - 2022年行业形成双寡头格局 多多买菜市占率44% 美团优选32% 2024年双方均以减亏为目标 美团优选于2024年6月停止服务[12] - 拼多多与美团战略定位不同 拼多多以农产品销售为核心目的 持续投入供应链优化 美团则将社区团购作为商品零售延伸尝试 现已转向新模式业务[22] - 即时零售快速发展对社区团购形成挤压 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 是社区团购的两倍 2024年主要平台单日总订单量突破2亿[22][24] 行业价值与前景 - 社区团购面临即时零售的全面竞争 即时零售凭借日用百货为主品类 外卖引流优势及闲置运力利用 展现出更清晰的盈利路径[24] - 该模式既未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战略船票 也未能实现稳定盈利 最终陷入增长空间被侵蚀的双重困境[24]
一代鞋王,彪马要卖了
投资界· 2025-08-31 07:15
核心观点 - 知名运动品牌彪马(Puma)因市值大幅缩水及业绩压力 被主要股东皮诺家族评估出售战略 潜在买家包括美国同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及中国体育用品巨头安踏和李宁 [2][3][16] - 彪马股价较2021年最高位下跌超过80% 当前市值处于低位 为买方提供潜在抄底机会 [19] - 全球消费疲软背景下 消费品牌出售资产趋势加剧 60%消费品高管预计未来三年将出售资产 [5][19][20] 公司历史与背景 - 彪马起源于1924年德国达斯勒家族 1948年由鲁道夫·达斯勒正式成立 与弟弟创立的阿迪达斯为兄弟品牌 [7] - 上世纪70-80年代通过嘻哈文化和顶尖运动员合作崛起 90年代后期与耐克及阿迪达斯销量并驾齐驱 [8][9] - 2007年被开云集团收购 2018年皮诺家族通过Artémis持有29%股份成为长期战略股东 开云集团保留9.8%股份 [16] 品牌发展与业绩表现 - 2014年签约明星蕾哈娜担任女性创意总监 其设计的Creeper运动鞋上市售罄 击败阿迪达斯YEEZY系列 [9] - 2022年营收达84.65亿欧元(约720亿元人民币) 股价累计上涨400% 2021年达股价巅峰 [9][10] - 2023年Speedcat OG系列通过Blackpink成员朴彩英带货翻红 经典配色卖至断货 [10] - 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经汇率调整后下降2.0%至19.42亿欧元 调整后息税前亏损1320万欧元 季度净亏损达2.47亿欧元 [17] 当前挑战与出售动因 - 三年内更换两次CEO 2025年4月前CEO阿恩·弗伦特因品牌战略分歧遭解雇 任命前阿迪达斯高管Arthur Hoeld接任 [17] - 2025年一季度在全球裁员500人 面临Lululemon、安踏等品牌竞争压力 [13][17] - 主要股东皮诺家族已聘请顾问接触潜在买家 包括安踏和李宁 但李宁回应未进行实质性谈判 安踏拒绝评论市场传闻 [16][18] 行业趋势与并购机会 - 贝恩公司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并购交易将大幅增长 企业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19] - 2025年巴西3G资本以94亿美元收购斯凯奇 VERAWANG、范思哲、皮爷咖啡等消费品牌相继出售 [20] - 参考2019年安踏联合财团以46亿欧元收购亏损的亚玛芬体育 溢价43% 2022年亚玛芬盈利 2024年登陆纽交所 [20]
中产疯抢散装奢侈品
投资界· 2025-08-30 07:19
核心观点 - 年轻消费者通过分装拼单方式购买奢侈品首饰 显著降低购买门槛 将品牌溢价压缩至原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形成"奢侈品破解版"消费模式 [5][7][10] 消费行为模式 - 拼单模式:单人购买整条正品手链后拆分为数十个吊坠 通过社交媒体召集拼单者分摊成本 [7] - 价格对比:Tiffany七千多元手链拆解后单个爱心吊坠仅售300元 相当于原整条手链价格的4.3% [8] - 高端品类延伸:梵克雅宝五花手链五人拼单 人均花费数千元获得单花 相比官方单花项链23,000元价格降低超80% [10] - 重奢品牌参与:宝格丽430,000元项链拆卖后单个吊坠8,000元 价格降至原价的1.9% [10] 消费动机 - 职场社交需求:时尚行业从业者需通过品牌饰品建立专业形象 月薪10,000元层级无法承担正价奢侈品 [15] - 心理价值转变:300元吊坠搭配自制银链可实现"正品效果" 且佩戴无心理负担 [15][21] - 投资回报认知:300元吊坠与同款3,000元官方项链具备相同外观 消费者视为10倍投资回报率 [14] 产品特性 - 材质真实性:分装吊坠均源自正品 工艺细节与专柜商品完全一致 [19] - 使用缺陷:佩戴后易出现划痕与光泽度下降 部分产品存在工艺瑕疵 [23] - 搭配限制:需消费者自行配置链绳 在社交场合需解释产品来源 [22] 行业影响 - 品牌溢价解构:年轻消费者通过分装购买方式实质性压缩奢侈品溢价空间 [10][17] - 消费祛魅现象:接触实物后消费者发现奢侈品本质为"有钱人的玩具" 关注点从品牌价值转向实际工艺质量 [23] - 身份认知变化:分装奢侈品模糊了阶级标识 使佩戴者无法被传统奢侈品识别体系分类 [17] 市场规模 - 社交传播热度:拼单帖成为社交媒体流量密码 在Tiffany、梵克雅宝、宝格丽等品牌形成规模化分装交易 [7][12]
安徽首富,又去IPO敲钟了
投资界· 2025-08-30 07:19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曹仁贤1968年出生于杭州 18岁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毕业后留校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研究[5] - 1997年辞去大学教职 以50万元启动资金在合肥创立阳光电源 初期依靠传统电源产品维持经营[7] - 2003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光伏逆变器 打破国外垄断 后停掉UPS业务专注新能源[7] - 2011年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最新市值超2000亿元[8] - 2014年成立阳光新能源从事电站系统业务 2023年首轮外部融资投前估值超190亿元[8] - 2019年成立氢能事业部 2021年孵化阳光氢能 2023年完成6.6亿元A轮融资后估值达60亿元[8][9]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 同比增长40.34%[11][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7.35亿元 同比大增55.97%[11][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4.34亿元 同比转正增长231.91%[12] - 毛利率达34.36% 同比提升1.94个百分点 因品牌溢价、产品创新和规模效应[12] - 储能系统营收178.03亿元 占比40.89% 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153.27亿元 占比35.21%)[13] - 海外地区营收253.79亿元 同比增88.32% 占比达58.3%[14] 战略布局与行业地位 - 公司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 向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五大领域拓展[8] - 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 目标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和提升国际品牌形象[3][14] - 2023年曾计划赴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 募资近50亿元[14] - 合肥新能源产业集聚6家整车企业 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46.6万辆增21.8%[15] - 合肥光伏和储能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 逆变器产量全球第一 储能系统市占率全球第二[15] - 产业集群涵盖全球光伏10强中5家、中国储能10强中4家 产业链企业超100家[15] 行业趋势 - 中国新能源出口强劲:2024年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71.9% 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2000亿元 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17] - 全球50%以上光伏组件、40%风电整机产自中国[17] - 新能源企业掀起"A+H"上市潮:宁德时代港股市值1.3万亿港元 钧达股份成首家"A+H"光伏企业 亿纬锂能等纷纷赴港[17]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增35.5% 渗透率破40% 占全球市场70.5%[18] - 出海被视为长期系统性机会 新能源企业通过港股平台拓展国际品牌和供应链建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