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永煤集团:守护生态底色绘就绿色转型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6:06
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煤集团)作为河南能源集团骨干煤炭企业,本部扎根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的永夏矿区,地处"豫东明珠"永城 市,坐拥38.4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下辖16对生产矿井,核定年生产能力超3000万吨,累计供应清洁优质煤炭6亿吨,贡献利税超900亿元。 在践行"双碳"战略与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永煤集团以环保底线为"尺"、绿色发展为"笔",将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入煤炭产业全链条。通过推进安全高 效智能化开采、全面实施全煤入洗模式,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凭借主产的特低硫、特低磷、低灰优质无烟煤,打造"中永一号""永煤精粒"等享誉海内 外的品牌,为钢铁、化工等行业提供高端原料,助力产业绿色升级。同时,企业从污染物精准管控、采煤沉陷区"四位一体"治理、智能环境管理等多维度发 力,构建生态、经济双赢模式,实现从"黑金"到"绿金"的蝶变,以国企担当筑牢绿色根基,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永煤样板"。 全封闭绿色存储系统 严守法规红线,筑牢环保根基 永煤集团始终将环保法规作为行动最高准则,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环保政策、规范及标准。在污染物管控环节,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确保废水、废气、噪声、 辐射等各类污染物排 ...
以“四个优化”破解焊接烟尘收集处理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5:41
政策法规要求 -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企业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排放 [1] -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排放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企事业单位需安装净化装置或采取其他防污措施 [1] - 政府部门近年加大监管力度,明确要求安装烟尘收集装置并严惩无组织排放违法行为 [1] 行业现状与标杆案例 -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普遍开展焊接烟尘收集治理,其中国资央企投入力度较大 [1] - 上海振华重工配备逾千台移动烟气收集装置,结合特殊工况开展技术攻关并申请专利 [1] 烟尘治理难点 - 产品品控与烟气收集效果统筹难:固定式集尘装置需早期规划,负压过高影响焊接质量 [2] - 烟尘收集效率难:小型移动装置效果不佳,负压强度与集气罩面积需科学平衡 [2] - 改变工人操作习惯难:工人对烟尘危害认知不足,设备操作增加工序影响效率 [3] - 杜绝露天焊接难:超大型工件连接等场景必须露天作业,烟尘收集难度大 [3] 优化解决方案 - 优化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前端减少焊接环节,优先选用机器人焊接和自动化收集装置 [3] - 优化收集工艺:厂房内设置多级收集装置,露天焊接采用移动式焊烟收集工棚 [4] - 优化设备管理:规范维护保养,科学布局收集口和软管长度以提升收集成效 [4] - 优化行为驱动:通过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工人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积极性 [4]
理论实践融合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3:09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意识与绿色发展能力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1] - 高校肩负着培育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勇于担当生态环保责任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1]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1] 教育体系构建 - 在思政课中专题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制度设计与价值理念,在理工科专业中融入绿色技术、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前沿知识,在文科专业中探讨生态伦理、环境政策、绿色消费等社会议题 [1] - 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思维,理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1] 实践教育模式 - 生态文明教育应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用生动的案例作为教材,聚焦能直观展现"绿色转型带来发展质变"的现实样本 [2] -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的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实践可作为案例,展示绿色转型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2] - 联动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绿色工厂、生态园区实地观察污染治理技术的运用 [3] 实践成果案例 - 天津农学院成立校级"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围绕水环境治理开展节水科普、河流巡护等活动150余场,参与学生人数达8000余人次 [3] - 以"秸秆综合利用和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建立学生环境宣传志愿服务队,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田间地头宣讲活动 [3]
让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宁波高质量奏响新时代“两山”转化澎湃乐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9
绿色能源转型与创新 - 中远海运集运在舟山港使用高硫生物燃料油减少船舶20%碳排放量 [7] - 大唐长大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年发电量满足11万户居民需求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 [19] - 风电装机达153.1万千瓦 光伏装机达884.1万千瓦 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9% [21]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 昌亚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新材料替代玻璃包装 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 [7] - 家联科技将甘蔗渣转化为全降解餐盒 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1] - 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全部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 污染物减排保持高水平 [21] 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 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8] - 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 近三年完成矿山修复397.1公顷 森林覆盖率保持40% [12] -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99.5% 垃圾分类工作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22] 绿色金融与制度创新 - 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573笔 交易额达5.83亿元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 [12] - 探索绿色保险、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碳资信等绿色金融产品 [20] - 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 预计新增超3000家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11] 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 - 象山南部诸湾去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 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 [28] - 海曙区九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通过生态产业链带动山区致富 [28] - 滕头村形成20亿元规模生态经济集群 村民人均收入达8.5万元 旅游收入1.28亿元 [2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9% 高于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 [21]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 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21] - 镇海炼化建成年产10万吨生物航煤装置 年减排量相当于停驶5万辆轿车 [21]
威海真抓实干争当美丽山东建设排头兵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9
核心观点 - 威海市实施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双领先"战略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 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100% [1][12] - 威海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 是全省唯一入选地市 [1][12] 环境空气质量成果 - 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 PM2.5平均浓度、PM10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1][11] - 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移动源和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 严格落实专项督查等"六项机制" [2][13] - 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智慧监管系统 覆盖755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 6497个监控点位 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2][13] 水环境治理成果 - 全市13条重点河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四 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 [1][16] - 建立非现场监管问题线索闭环处置机制 搭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 实现实时预报预警 [2][16] - 米山水库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 市生态环境局获评2024年碧水保卫战表现突出集体 [2][16] 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 实施"口、河、湾"三维联动治理 [3][17] - 开展8条省控及以上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 强化执法监测在线监控联动 [3][17] - 入选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积极探索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3][17] 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建立"威海5+3模式"治理体系 [6][18] - 实施五大气候韧性提升行动 包括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水安全、海岸带和交通安全 [6][18] - 完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提升极端天气预测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9]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 探索EOD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 项目总投资64亿元 最高授信额度53亿元 [7][20] - 4个EOD项目入选省环保金融项目库 通过产业收益弥补生态项目资金缺口 [7][20] -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同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协同发展 [7][20] 区域协同治理案例 - 乳山市采用人防技防结合实现秸秆焚烧连续多年"零火点" 发送防火短信30余万条 发放明白纸20余万份 [8] - 荣成市创新河湖湾一体化管理机制 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9] - 文登区建立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 五垒岛湾浮游植物超300种 脊椎动物302种 鸟类179种占全省50% [10]
本报评论员:以监督推动制度落地见效|四论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8
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清单和履职要求,并通过监督追责机制划定底线和红线,形成"知责—明责—履责—尽责"管理闭环 [1] - 规定设置专章监督追责条款,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机衔接,明确5种追责情形,构建权责清晰、问责有力的监督体系 [1] 监督机制导向 - 监督需坚持目标导向,重点关注地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布局等重大决策是否贯彻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执行法律法规,防止不顾生态环境的盲目决策 [2] - 监督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优化等重点领域,推动解决绿色转型问题,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2] - 监督需坚持效果导向,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指标变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度及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情况为核心检验标准 [3] 考核与激励 - 将监督结果充分运用于干部考核管理和选拔任用,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方面,并加大考核结果应用和问题整改力度 [3] - 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时须按规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者严肃追责,对表现突出者予以激励表彰 [3] 政策目标 - 推动形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鲜明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积极性,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3] - 通过制度执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4]
主汛期如何抓好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0:24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河流域暴雨洪涝干旱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对饮 用水水源环境监管带来了新挑战。进入主汛期,各方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协同推进各项措施落 实落细,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分类施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共筑防汛抢险救灾坚固防线。一是组织排查重点河流、重要湖库、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环境风险,严查各饮用水供水单位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落实情况。二 是加强对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风险排查,加快补齐农村饮水安全与供水保障短板。三是发挥社 区、村委等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时清理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的污泥、垃圾、秸秆、畜禽粪污等污染 源,做好厕所等关键部位的清洁卫生。结合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鼓励公众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 反映隐患线索,共同维护汛期生态环境安全。 提升应急效能,守住汛期水安全底线。一是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汛期和 极端天气应急值守,做好环境应急准备。关注雨情、水情和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的情况,严格 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做到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报告、按规定公开信息、及时回应 社会关切。二是贯彻 ...
如何走好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23:13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1] - 2023年沿海11省以全国13.5%面积承载45%人口和54%GDP,海洋经济潜力显著[1] 绿色发展必要性 - 传统粗放模式导致近海过度捕捞、生态退化,需转向生态优先发展路径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海洋环境需求[2]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增速比GDP高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8%,但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仍不足[3] - 全球海洋经济估值每年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5%),绿色发展是增强国际影响力关键[4] 战略实施路径 - 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地位,加强陆源污染控制与海域综合治理[5] -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渔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零碳生态海湾等特色项目,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6] - 构建陆海统筹治理体系,探索蓝色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7] -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科研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8]
本报评论员:以责任落实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三论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03:0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首 次以生态环境领域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 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 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 环境保护全面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把责任落实在对全局的主动谋划上。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 策和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站在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做出经济社 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定 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要把责任落实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
杭州高水平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鲜活样本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01:35
城市生态建设成就 - 市区PM2 5年均浓度从70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 市控以上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从80 9%提升至100% 森林覆盖率达65 74% 湿地率为8% [8] - 记录物种超16000种 含陆生高等植物4868种 陆生脊椎动物689种 昆虫6967种 大型真菌1428种 淡水水生生物2055种 发现5个新物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物种 [9] - 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市域绿道总长5000公里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 44% [18] 绿色经济发展 - 单位GDP能耗强度全省最低 2024年以占全省14%能耗贡献24%GDP 用煤总量较2020年减少21% 相当于减排150万吨标准煤 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7 6% [14] -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3 1%和46 2% 高新技术企业超1 6万家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 92% [15][16] - 淳安县水饮产业销售额突破160亿元 游客人次达1100万 入驻水饮料企业80余家 3个EOD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 [16][17]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 - 月亮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7万元增至183 78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614元跃升至52910元 2024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实现营收1225万元 [19][20] - 建成132个共富风貌驿 推出18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 完成30个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和314个省级未来社区建设 美丽乡村全覆盖 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 1% [19][20] - 十大公众开放精品线路年接待超80万人次 开展万余场志愿活动 联动3万余名绿色志愿者 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6年全省第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