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广西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联合国奖项
广西日报· 2025-09-26 02:38
9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海洋局获悉,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评选结果近日 在山东青岛揭晓。广西选送的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斩获6项大奖,覆盖全部参赛赛道,自治区海洋 局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获国际认可。 广西参赛项目在三大赛道均取得突破。其中,"中国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 实践案例"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重大项目奖,"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范例"获同赛道重点 项目奖。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赛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退塘还林技术:虾塘红树林生态 农场"项目获重大项目奖,"北部湾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和"红树林潮滩受损修复与营林关键技 术"项目同获重点项目奖。在海洋生态科技大学生赛道,"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实践"项 目获重大项目奖。 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此次获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前瞻 性探索,也为全球提供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曹丽媛 杨晓佼) 联合国"海洋十年"(2021—2 ...
刚设立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什么特殊意义?
环球时报· 2025-09-18 10:39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 - 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明确其范围 面积与功能分区 标志着在强化南海生态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1] - 该举措基于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 依据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是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海洋治理体系的实质性行动 [1] - 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以及海洋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将依法依规科学推进 [1] 国际治理与法律意义 - 保护区建设体现"整体性管理 综合性保护"的国际海洋治理先进理念 对区域乃至全球海洋治理具有引领性示范性价值 [2] - 此举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义务的最直接最积极响应 中国是公约原则和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 [2] - 通过行使资源管理 生态监测 环境保护执法等管辖权 以健全完善国内海洋治理体系为目标积累国家实践 [2] 国际合作与舆论影响 - 在条件成熟时 中外科学家 研究机构及政府间国际组织可能参与开展多层次多主体的国际合作 [2] - 为涉南海国际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提供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南海政策的参照坐标 回击所谓中国破坏南海环境的不实信息 [3] - 中国以更加自信坦诚透明的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3] 区域稳定与未来发展 - 南海局势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总体保持稳定 [4] - 中国始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维护者 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国际海洋治理的引领者 [4] - 未来将继续与东盟各国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4]
2025年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收官
央视网· 2025-09-16 18:27
专项执法行动成果 - 中国海警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公安部连续第五年开展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1] - 各级海警机构累计出动舰艇2万余艘次、飞机100余架次,对1万余艘渔船实施登临检查[1] - 专项行动共查获违法违规渔船1900余艘,查扣涉渔"三无"船舶800余艘,没收渔获物111万余公斤[1] - 立涉渔刑事案件28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00余名,成功打掉10余个非法捕捞犯罪团伙[1] 海洋权益维护 - 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驱离外籍渔船500余艘,查扣16艘[1] - 通过大马力快艇整治、打击外籍侵渔渔船等专项管控行动集中查处非法捕捞行为[1] 执法模式创新 - 深化海陆空天多维立体执法新模式,强化近岸小目标雷达、船讯网等态势感知系统运用[1] - 严格落实舰艇应出尽出、应登尽登、应检尽检要求,开展全海域、大规模、高密度巡航[1] 政策效果评估 - 伏季休渔制度是我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护航休渔政策落地[2] - 渔民反馈开船第一网产量明显增加,政策对渔民产生积极影响[4] - 为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强执法保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2] 后续监管安排 - 随着"秋捕"大幕拉开和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中国海警局将继续加强海上监管保障渔业生产安全[4] - 提醒渔民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发现违规捕捞或遇紧急情况及时拨打95110海上报警电话[4]
海上新广东·新生态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1 02:30
生态建设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位居全国首位 [14] - 越冬水鸟数量达12.9万只 同比增长超15% [24] - 深圳湾成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湛江雷州湾有近千头中华白海豚栖息 [19] - 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超过2000头 [20] - 建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 生态经济模式 - 雷州半岛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亩产收益7600元 [27] - 惠东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金额超400万元 [28] - 广州南沙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 [29] 生态修复工程 - 惠东县通过十年培育形成万亩连片红树林湿地 [17] - 采用退塘还林和湿地修复措施扩大红树林覆盖 [14] - 红树林发挥净化海水和防风固岸生态功能 [13]
构建海洋新生态,奏响蓝绿交响曲 | 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9-01 02:30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系统化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成功构建海洋新生态 实现蓝绿协调发展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9][10][87][110] 红树林生态修复 -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位居全国首位 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长地区 [5][44] - 惠东县通过退塘还林等措施累计新造红树林9000多亩 修复1500亩 总面积恢复至约1.1万亩 [30] - 全省约60%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45] -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9900多公顷 率先出台省级红树林保护条例并建立四级保护制度体系 [39][40] - 湛江发布全球首个红树林入侵物种无人机识别算法模型 实现"无人机+AI"智能守护 [41][4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雷州湾聚集近千头中华白海豚 为世界第二大种群 珠江口水域种群超2000头 [50][56] - 全省设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珠海保护区采用电子围栏等科技管护手段 [55][60] - 2025年广东越冬水鸟达12.9万只 同比增长超15% 珍稀鸟类数量显著增加 [67][115] - 深圳湾成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2024年越冬数量达375只 较2023年增长25.4% [80][81] 生态经济转化 - 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在惠州落地 广东能源集团以超400万元竞得10年期开发权 [100][101] - 雷州"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实现生态养殖 亩收益从6400元提升至7600元 [96][98][99] - 惠东通过红树林造林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38.55亩 [103] - 南沙通过生态修复新增红树林2.5公顷 2024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05% [105][107] 生态建设成效 - 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 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 [82]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0.6% [83] -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114] - 全省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超3200公顷 修复现有红树林超2300公顷 [114]
如何走好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23:13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1] - 2023年沿海11省以全国13.5%面积承载45%人口和54%GDP,海洋经济潜力显著[1] 绿色发展必要性 - 传统粗放模式导致近海过度捕捞、生态退化,需转向生态优先发展路径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海洋环境需求[2]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增速比GDP高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8%,但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仍不足[3] - 全球海洋经济估值每年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5%),绿色发展是增强国际影响力关键[4] 战略实施路径 - 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地位,加强陆源污染控制与海域综合治理[5] -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渔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零碳生态海湾等特色项目,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6] - 构建陆海统筹治理体系,探索蓝色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7] -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科研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8]
“蓝色海湾” 实现“滩净湾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03:05
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 海口市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项目显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近岸水质清浅、滩涂生物多样性丰富[3] - 2019年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 计划用两年时间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并恢复生态功能[3] - 项目包含海口西海岸生态整治与修复、海口湾生态整治与修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3个子项目[3] 项目成果 - 截至2022年9月底 各子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通过竣工验收 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目标[4] - 西海岸生态整治项目完成修复海岸线4.6千米 形成干滩总面积24.3万平方米 完成滩肩补砂152.51万立方米 构筑生态潜礁5147平方米[5] - 修复后西海岸沙滩宽度增加 海水质量改善 游客数量明显增多[6] 生态修复措施 - 西海岸项目通过补砂、构筑生态潜礁、拆除占滩废弃平台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线[5] - 同步实施西海岸带状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打造蓝绿交织的滨海生态休闲空间[6] - 改造后形成西秀晚霞、城廓远眺等系列景观节点 构筑绵延数公里的绿色长廊[6]
7月29日,第六届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将在烟台举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0:58
活动概况 - 第六届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将于7月29日在烟台黄渤海新区举行 中方会场设在烟台 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1][3] - 活动同步举办中国·烟台第七届海洋放鱼日公益活动 [3] - 活动由中韩两国农业农村及海洋水产部门联合主办 烟台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承办 [3] 烟台海洋资源禀赋 - 烟台拥有1071公里海岸线 230个近海岛屿和7个天然海湾 [3] - 海域盛产海参、对虾、鲍鱼等海珍品 近海经济价值渔业物种超100种 属全国重点渔业区 [3] 增殖放流成效 - 烟台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 增殖放流6大类21个物种水产苗种超90亿单位 [4] - 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放流物种已形成稳定秋季鱼汛 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修复 [4] 国际合作意义 - 中韩联合增殖放流体现两国共同养护黄海渔业资源的决心 [4] - 活动将促进黄海渔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两国渔业合作与民间友谊 [4]
2025年中国航海日:聚焦绿色航海 共绘海洋强国新蓝图(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7-11 00:10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2 比上年增长2.3% 显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1]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 [2] - 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10港口中占6席 全球货物吞吐量前10港口中占8席 [2] -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创世界纪录 [2] - 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 [2] -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海洋已成为"蓝色粮仓" [2]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稳中向好 [1] - 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 推动实现近岸海域水更清 滩更净 湾更美 [2] - 高标准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持续开展美丽海湾建设 [3] -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政策规划 - 2025年是航海日设立20周年 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年 今年主题为"绿色航海 向新图强" [1]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3] - "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 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阶段 [3] - 将高质量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收官战 高水平谋划"十五五"各项工作 [3]
江苏省新增生态恢复岸线超十千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02:58
生态恢复岸线进展 - 江苏新增生态恢复岸线约10 63千米 为落实"十四五"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奠定基础 [1] - 海岸线保护修复成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通过系统管理 统筹修复 科学认定和动态监测提升生态功能 [1] 三级责任体系构建 -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区落实"三级责任体系 将年度新增自然岸线长度分解至沿海三市 [1] - 出台《关于规范大陆自然岸线动态管理的通知》 从占补平衡管理 动态进出机制 占用审批程序 监督管理四方面加强保护 [1] -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市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指标 [1]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 逐岸段开展潜力筛查 梳理"一地一策"修复清单 整合省市县财政资金争取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支持 [2] - 实施围海养殖鱼塘退围还湿 向陆侧湿地营造 植被种植 互花米草清除 滩面清理和生态海堤建设等工程 [2] - 修复后潮间带底栖生物与鸟类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 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 构建卫星遥感 无人机航测 实地踏勘 系统监测一体化网络 每季度开展海岸线动态监测 [2] - 重点对自然岸线全覆盖巡查 精准感知变化 及时制止违法占用破坏行为 [2] - 动态更新自然岸线监测数据 追踪互花米草治理 退围还湿等修复成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