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夏时报
icon
搜索文档
从华润、中建到华侨城,吴秉琪调任背后:新帅能否激活增长新动能?
华夏时报· 2025-09-11 05:47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国务院国资委公告华侨城集团原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振高退休 同时免去刘凤喜总经理职务 [1] - 吴秉琪接任华侨城总经理并兼任党委副书记和董事 其此前曾任华润置地总裁及中建集团副总经理 [1][2] - 吴秉琪已正式到任并主持工作会议 核心目标是优化提升集团经营发展状况 [1] 新任领导层背景 - 吴秉琪54岁 拥有同济大学学历及超过30年央企管理经验 职业生涯从华润基层逐步晋升至高管 [2] - 2007年加入华润置地任成都区域项目负责人 2013年跻身管理层任战略总监兼成都总经理 2016年任华西大区负责人 [2][3] - 2021年调任华润置地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华北大区董事长 期间推动北京市场扩张 2022年北京土拍拿下5宗地总价超220亿元 [3] - 华北大区签约金额从2021年538.01亿元增长至2022年684.96亿元 年增146.95亿元 贡献率22.7% [3] - 2022年7月升任华润置地总裁 2023年调任中建集团副总经理 推动地产业务整合 [3] - 2024年中建集团新增土地75宗 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 购地金额1385亿元 多项指标行业第一 [4] 公司战略转型历程 - 华侨城成立于1985年 历经三代管理层战略调整:任克雷奠定"旅游+地产"模式 段先念引入"曲江模式"转向综合文旅 张振高启动"一体两翼三功能"重塑 [6][7] - 张振高2022年接任时面临3593亿元债务 通过资产盘活(如出售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前海艾美酒店)将负债压降至2025年上半年2411亿元 [4][7] - 2021年公司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25.25% 但归母净利润37.99亿元同比下降70.05% [7] - 2025年上半年旅游综合业务收入81.65亿元 占总营收72.15% 文旅板块核心地位巩固 [8] - 经营现金流连续四个季度正向流入 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储备265.8亿元 [8] 行业环境与挑战 - 文旅地产行业呈现"去文旅化"趋势 融创、万科、万达等房企逐步剥离文旅资产回归地产开发 [6] - 行业2020年后面临市场萎缩和政策收紧 华侨城需应对短期流动负债1491亿元(占总负债61.84%)及长期战略转型压力 [6][8] - 吴秉琪预计有5-8年任期(央企高管退休年龄60-63岁)完成转型 其作为团队中少有的"70后"高管可能带来新思维 [8][9]
与300多家农商行合作卖产品,银行理财正争夺下沉市场客群
华夏时报· 2025-09-11 05:34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北京报道 理财公司正通过农商行争夺下沉市场客群。 近期,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北银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陆续"官宣",与农商行、农信社等中 小银行进行代销合作。其中兴银理财与300多家农商行及诸多村镇银行、外资银行等建立了代销合作关 系。 这一数据背后,是理财公司与中小银行的一场"双向奔赴"。有理财公司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 直言,农商行渠道竞争相对较少且合作潜力较大,能让理财公司获得与大行代销渠道有所差异的客户 群。而对于农商行而言,在资管新规约束下,其自营理财业务发展空间受到局限,丰富代销产品矩阵能 补全自营理财业务收缩剩余的空间,成为其应对监管要求和市场竞争的现实路径。 2025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小银行代销理财规模正迅速增长。 理财公司积极拓展代销"朋友圈" 在理财公司新增的代销合作银行名单中,中小银行的名字出现得愈发频繁。 通过扩展代销版图,理财公司有望触达更广阔的客户群体。另有股份行理财公司人员告诉《华夏时报》 记者,当前理财公司仍在持续拓展代销渠道,"理财公司产品整体的差异化程度不高,但农商行、农信 社的代销渠道往往能获得与 ...
隆基绿能副总裁张海濛:光伏产能退出阻力大,规则尚未特别清晰
华夏时报· 2025-09-11 05:30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行业面临严重内卷竞争 由多轮扩产潮导致 关键驱动因素包括产能供需错配 价格持续走低和技术同质化严重[2] - 产能退出进程受阻 涉及企业资金 资本市场投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各方不甘心产能清零 导致退出阻力很大[2] - 行业最初预期一年左右度过调整期 但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 整体预期仍在下行[2] 政策干预与行业自律 - 反内卷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从行业自律转向多个政府部门积极介入[3] - 六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社会工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部署规范竞争秩序 提出加强产业调控 遏制低价无序竞争 规范产品质量和支持行业自律四项要求[3] -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治理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 成效初显[3] 市场表现与价格动态 - 光伏产品价格反弹显著 硅料价格在5万元/吨上下徘徊 多晶硅N型复投料报价49.2-54元/千克 N型多晶硅价格指数51.26元/千克 颗粒硅报价48-49元/千克[4] - 头部组件企业报价适当上调后再度稳定[4] - Wind光伏指数从去年8月触底2210.32点 连涨5个月后突破3400点[4] 产能退出机制争议 - 产能退出规则尚不清晰 存在两种可能路径:参照领跑者计划逻辑逐步提高门槛淘汰落后产能 或采取一刀切配额方式[4] - 市场反对一刀切声音强烈 呼吁重启光伏领跑者计划 为高效产品留出空间[6] - 若采用一刀切方式 会将行业变成资源计划模式 忽视企业技术价值差异[6] 技术标准与产能出清 - 电池是决定光伏组件效率最核心环节 目前能生产72片规格功率达630W以上的高效电池企业仅少数几家 该类产能处于短缺状态 而大量610W 615W低功率产品以低价流通[5] - 若规定72片组件达到23.8%转换功率 电池端产能将基本出清[5] - 许多投资电池的企业已无资金进行技改和提高功率 但这类产能难以被快速淘汰[5] 领跑者计划历史与作用 - 2015年《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公布 要求单晶硅组件转换效率17%以上 多晶硅16.5%以上 高倍聚光组件30%以上 薄膜电池12%-13%以上[7] - 领跑者计划将东部先进技术引入西部 实现出口转内循环 为光伏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奠定基础[7] - 2013-2017年期间 行业完成多晶到单晶技术路线选择 实现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切割 迎来PERC时代和技术突破降本的高光时刻[7] 质量问题和海外影响 - 近期光伏质量松动 功率虚标和安全问题抬头 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和电站收益 损害消费者权益[8] - 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升级 需设立广义质量门槛引导资源向高质量集中[8] - 四大光伏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和集中度相比2023年降低[8] - 长期供需错配给研发与技术创新带来压力 市场不愿进行创新型投资[8] - 价格持续压低导致国外客户刚备好库存就降价20% 部分经销商倒闭 受红海问题影响海运时间从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 国外客户下单犹豫[9] 行业治理与风险 - 工信部部长强调抓行业必须抓治理 实现新型工业化需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 非理性竞争可能一夜之间毁掉企业和产业[9]
专项整治行动打响!工信部再提新能源汽车、光伏“反内卷”,对非理性竞争“绝不容忍”
华夏时报· 2025-09-11 04:38
行业治理政策动向 - 工信部明确表态绝不容忍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行为,强调行业治理的紧迫性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和政治局会议连续部署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及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1] - "反内卷"政策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钢铁、水泥、煤炭、建材等多个工业领域,预计未来18-24个月仍是市场主题 [1] 政策具体措施 - 工信部等部门召开三次行业座谈会:7月3日光伏行业会议要求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并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2] - 7月18日新能源汽车行业会议提出加强价格监测、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至60天,并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 [2] - 8月19日六部门联合光伏会议要求加强产业投资管理、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及虚标产品功率等行为 [3] - 六部门于9月10日启动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针对恶意解读销量、网络水军等问题 [6] 经济影响表现 - 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升至51.5%,较6月上升3.1个百分点;8月进一步升至53.3% [4] - PPI环比降幅收窄:8月环比降幅0.2%,与7月持平,结束连续8个月下行趋势 [5] - 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煤炭加工业降幅收窄10.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收窄6.0个百分点 [5] - 生产资料价格显著改善:8月采掘工业环比上涨1.3%,原材料工业环比上涨0.2% [5] 重点行业现状与展望 - 光伏行业经历上半年抢装及三季度挺价后经营压力缓解,但债务压力仍大且供需未明显改善 [6] - 中金公司指出9月为"反内卷"政策落地关键时点,行业治理必要性持续存在 [6] - 政策聚焦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要求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加快电池回收安全标准出台 [2][3]
中行北京分行与首旅集团在服贸会期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华夏时报· 2025-09-11 04:15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与首旅集团于2025年服贸会中国银行展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中行北京分行行长蔡兴华、副行长颜冰与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卢长才出席签约仪式 [1] 合作方背景与优势 - 中国银行连续五年作为服贸会银行业独家全球合作伙伴 依托集团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支持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3] - 首旅集团是全国领先的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 业务涵盖商业、住宿、文娱、餐饮、出行五大战略单元 [3] - 首旅集团是北京市旅游商贸业发展龙头企业 以"精彩生活方式服务商"为愿景 [3] 合作内容与目标 - 双方将围绕旅游消费发展与服务、金融创新、投融资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3] - 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与资源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共同支持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股市期市突然大跌!“宁王”锂矿复产提速搅动市场
华夏时报· 2025-09-11 03:37
宁德时代锂矿复产事件 - 宁德时代子公司推进宜春枧下窝锂矿复产 审批进展顺利 预计11月完成复产 速度快于市场预期 [1][3] - 该矿采矿证于2025年8月9日到期后暂停开采 公司此前已提交延续申请 待批复后恢复生产 [2][3] 市场反应与价格波动 - 复产消息引发市场恐慌 9月10日锂矿指数下跌2.77%至4961.43点 21只成分股全部下跌 [4] - 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2511下跌4.87%至7.07万元/吨 现货中间价下降1500元至7.2万元/吨 [4] - 8月11日曾因停产消息刺激 碳酸锂期货单日涨8%至8.1万元/吨 现货涨至7.8万元/吨 [2] 供需与库存影响 - 枧下窝锂矿供给占国内需求10% 停产对下半年供需平衡影响有限 但影响月度库存 [2] - 8月锂矿产量不降反升 因涨价刺激海外辉石矿进口增加 国内冶炼开工率提升 [5] - 锂矿库存从贸易商转移至锂盐厂 当前总库存约65万吨 逐步转化为锂盐库存 [5] 行业价格展望 - 预计碳酸锂价格四季度回落至6.5万-7.5万元/吨区间 因锂盐供应小幅过剩 [5] - 锂矿价格三四季度走势强于锂盐 但锂盐厂加工费承压 维持在1.8万-2万元/吨区间 [5]
机构调研揭示A股新动向,工业机械、电子元件成“香饽饽”,谁是下个风口
华夏时报· 2025-09-11 03:00
机构调研热度分析 - 8月以来A股市场有1600多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其中约110家公司接受超百家机构调研 20多家公司接受超200家机构调研[2] - 工业机械 电子元件 医疗三大行业成为调研重点 分别有135家 89家和53家上市公司接受调研[5] 高关注度公司调研情况 - 迈瑞医疗接待397家机构调研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3.66亿元 349.32亿元和367.26亿元[3] - 德赛西威接待351家机构调研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9.33亿元 219.08亿元和276.18亿元[3] - 水晶光电接待330家机构调研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76亿元 50.76亿元和62.78亿元[3] - 联影医疗接待306家机构调研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92.38亿元 114.11亿元和103亿元[4] 重点行业公司业绩表现 - 三花智控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2.63亿元 同比增长18.91% 归母净利润21.10亿元 同比增长39.31%[6] - 深南电路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4.53亿元 同比增长25.63% 归母净利润13.60亿元 同比增长37.75%[6] - 联影医疗和爱博医疗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 分别接待306家和261家机构调研[6] 机构关注焦点 - 调研重点聚焦财务健康度 业务竞争力 行业前景和管理效能四大核心维度[5] - 机构特别关注业务模式独特性 盈利逻辑和未来成长能力支撑因素[7] - 迈瑞医疗高潜力业务包括微创外科 动物医疗和心血管 去年合计收入超40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超10% 增速均超25%[7] - 水晶光电收购埃科思后布局多模态融合感知 重点发展机器人等应用场景的感知类产品[7]
迪奥客户数据泄露风波背后:如何维护买单人的隐私
华夏时报· 2025-09-10 18:16
迪奥数据泄露事件及行业影响 - 迪奥(上海)公司因客户数据安全防线失守被行政处罚 存在三项违规行为:未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或认证违规向法国总部传输用户个人信息、未充分告知用户境外接收方处理方式且未取得单独同意、未对收集信息采取加密或去标识化安全措施 [1][2] - 数据泄露发生于2025年5月7日 涉及客户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邮寄地址、消费金额和偏好等信息 但未包含银行账户或信用卡等财务信息 [3] - 公安网安部门依法对迪奥(上海)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具体处罚金额未披露 [1][2] 奢侈品行业数据安全现状 - 迪奥事件非个例 2025年卡地亚系统遭入侵导致客户姓名和出生日期外泄 路易威登发生客户资料外泄事件影响近42万名香港客户 [5] - 奢侈品行业在加速数字化过程中面临严峻数据安全挑战 多家品牌发生数据泄露事件 [1][5] 数据泄露根本原因分析 - 企业对消费者信息采集和使用门槛太低 违法成本低 社会监管及消费者对不规范采集使用容忍度高 整体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成熟 [1] - 跨国企业数据管理存在合规缺位 数据合规意识薄弱 未建立全流程数据合规管理体系 [1][4] - 迪奥全球化运营模式与本地合规意识脱节 业务系统高度集中于法国总部 中国子公司缺乏独立决策权 被动执行总部指令忽视中国法律特殊要求 [4] - 奢侈品行业长期依赖高端形象和客户服务建立信任 但在数据治理方面投入不足 将数据合规视为后台支持职能而非战略级风险管控环节 [3] 行业改进建议与解决方案 - 需从合规管理、技术防护、内部管控、消费者沟通等多层面构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6] - 企业应以清晰易懂方式向消费者充分告知信息处理目的、方式、范围及境外接收方关键信息 确保消费者全面了解信息去向和风险 [6][7] - 严格遵循单独同意原则 对数据出境等特殊场景单独获取同意 不得通过一揽子协议或默认勾选方式强制获取 [6][7] - 从三方面构建数据保护机制:合规体系搭建、数据全流程管控、应急能力建设 明确数据出境合规路径和分级管理机制 [7] - 技术上需部署全生命周期防护措施 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夯实内部合规管理基础 明确责任体系并定期开展培训 [7] - 品牌方应对消费者信息采集和使用采取慎重严格态度 非必要不采集 严格管控信息流转流程和传送范围 [7]
高德“扫街”到店战场,阿里下一个本地生活流量入口来了
华夏时报· 2025-09-10 14:16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阿里旗下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推出生活服务榜单"高德扫街榜",并宣布永不商业化,凸显阿里对到店业务的重视 [2] - 阿里CEO吴泳铭在8月Q2财报会上将融合购物和生活服务的大消费视为公司两大历史性战略机遇之一 [2] - 高德地图成为阿里本地生活重要流量入口,团队规模从20多人增至百人左右,项目处于高度保密级别 [3] - 高德地图覆盖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日均生活服务相关搜索达1.2亿次,导航前往1300万个生活服务目的地 [3] - 高德地图8月平均DAU达1.86亿,是阿里生态内除淘宝、支付宝外最重要的活跃APP [3][4] 业务发展历程 - 阿里2014年斥资约66亿元收购高德地图 [3] - 口碑网2006年首次获阿里注资,2008年被全资收购,曾与淘宝、蚂蚁、饿了么等业务绑定但收效不明显,2023年5月与高德正式合并 [4] - 高德自2022年起每年发布必去榜,但扫街榜是全新产品,包含榜单、评分及真实评价的信用体系,并利用AI大模型能力提升 [4] 市场竞争态势 - 到店市场竞争激烈,抖音和小红书通过探店掀起种草经济,截至去年11月抖音有超336万人靠探店获得收入,为线下商家带来超1333亿元经济收益 [5] - 美团整合美团平台、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和基础研发平台形成"核心本地商业"板块,今年4月将点评事业部划入该板块 [5] - 美团点评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大众点评App专注于发现、种草和分享,且没有商业化目标 [6] - 业内人士认为到店和到家业务联动可形成流量与用户转化、供应链及履约网络复用的协同增效,是重要竞争壁垒 [6] 资源投入与补贴计划 - 高德推出"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超10亿补贴措施计划每日为线下餐饮及服务业多带去1000万客流 [5] - 阿里此前宣布淘宝闪购三年投入500亿元补贴计划,持续在本地生活市场投入重金 [5] - 到店业务相比到家业务缺少骑手环节,门槛更低但竞争更激烈 [5] 业务协同与未来发展 - 淘宝闪购和饿了么未参与高德扫街榜亮相,产品经理表示目前专注于做好扫街榜榜单 [6] - 业内人士认为阿里未来实现到店和到家业务联动的可能性极大 [6] - 阿里9月10日港股收盘报142.8港元,涨0.63%,总市值2.72万亿港元 [6]
A股上演减持潮,月内400多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宣布成功“套现”
华夏时报· 2025-09-10 14:13
今年以来A股三大指数集体大涨,不少个股股价一路冲高至历史峰值,即便9月市场进入震荡调整阶 段,上证指数依旧稳稳站在历史高位区间。然而,和这一向好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月以来上市公 司重要股东的减持动作显著升温,密集披露的减持公告持续牵动市场投资者神经。 从减持动态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收盘,9月已有40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减持完成 公告,涉及股东数量超600名,合计减持股份约10亿股,累计减持金额达190亿元。 不过,在多名受访人士看来,股东减持是资本市场正常情况。从长期来看,股东减持有可能造成短期波 动,但并不会改变整体趋势。 多家公司"扎堆"披露减持计划 "股东减持的核心动机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基于对当前股价估值的判断,当股价处于高位或估 值偏高时,股东可能认为减持是锁定收益的合理选择。其次,资金用途也是重要考量,包括产业投资、 债务偿还、个人资金需求等。最后,政策变化、行业周期调整或公司基本面预期变化也可能促使股东减 持。"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累计减持金额约190亿元 进入9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对外披露了减持公告,引起了市场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