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产能出清
icon
搜索文档
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破内卷” 光伏产能出清亟待提速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3: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行业因供需失衡导致非理性低价竞争 企业普遍陷入亏损 [1] - 2024年全球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324.9万吨、1394.9GW、1426.7GW、1388.9GW 远超全球新增装机530GW [1] - 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出现行业性亏损 产业链价格断崖式下跌 [2] 反内卷措施与挑战 - 2024年下半年启动行业自律措施 包括减产限产、禁止低于成本销售、管控低价中标 [2] - 产能出清存在三大阻力:民营企业协调难度大、地方政府保护延缓出清、产能退出细则不明 [2] - 多晶硅价格虽有所回升 但组件价格传导受阻 行业仍感有价无市 [2] 标准引领与政策调控 - 2025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制修订光伏领域国家标准 7月工信部明确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3] - 新推3项强制性标准涉及多晶硅能耗限额、组件能效等级和硅单晶能耗限额 [3] - 严格执行能耗新标将实质性改善多晶硅供需格局 [4] 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 隆基绿能BC组件出货占比达20% 爱旭股份ABC组件2025年上半年出货同比增长400% [7] - 晶科能源预计2025年底40%-50%产能实现640W+功率升级 2026年部分产品达650-670W [7] - 行业转向技术授权与交叉授权 构建尊重知识产权的商业规则 [7] 企业战略转型 - 隆基绿能通过海外产能布局、本地化合作和技术授权应对贸易壁垒 [7] - 行业从制造高地向创新高地转型 聚焦BC技术等差异化竞争 [6][7] - 摆脱低端锁定 通过技术创新提供高竞争力、高品质、差异化产品 [6]
隆基绿能副总裁张海濛:光伏产能退出阻力大,规则尚未特别清晰
华夏时报· 2025-09-11 05:30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行业面临严重内卷竞争 由多轮扩产潮导致 关键驱动因素包括产能供需错配 价格持续走低和技术同质化严重[2] - 产能退出进程受阻 涉及企业资金 资本市场投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各方不甘心产能清零 导致退出阻力很大[2] - 行业最初预期一年左右度过调整期 但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 整体预期仍在下行[2] 政策干预与行业自律 - 反内卷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从行业自律转向多个政府部门积极介入[3] - 六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社会工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部署规范竞争秩序 提出加强产业调控 遏制低价无序竞争 规范产品质量和支持行业自律四项要求[3] -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治理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 成效初显[3] 市场表现与价格动态 - 光伏产品价格反弹显著 硅料价格在5万元/吨上下徘徊 多晶硅N型复投料报价49.2-54元/千克 N型多晶硅价格指数51.26元/千克 颗粒硅报价48-49元/千克[4] - 头部组件企业报价适当上调后再度稳定[4] - Wind光伏指数从去年8月触底2210.32点 连涨5个月后突破3400点[4] 产能退出机制争议 - 产能退出规则尚不清晰 存在两种可能路径:参照领跑者计划逻辑逐步提高门槛淘汰落后产能 或采取一刀切配额方式[4] - 市场反对一刀切声音强烈 呼吁重启光伏领跑者计划 为高效产品留出空间[6] - 若采用一刀切方式 会将行业变成资源计划模式 忽视企业技术价值差异[6] 技术标准与产能出清 - 电池是决定光伏组件效率最核心环节 目前能生产72片规格功率达630W以上的高效电池企业仅少数几家 该类产能处于短缺状态 而大量610W 615W低功率产品以低价流通[5] - 若规定72片组件达到23.8%转换功率 电池端产能将基本出清[5] - 许多投资电池的企业已无资金进行技改和提高功率 但这类产能难以被快速淘汰[5] 领跑者计划历史与作用 - 2015年《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公布 要求单晶硅组件转换效率17%以上 多晶硅16.5%以上 高倍聚光组件30%以上 薄膜电池12%-13%以上[7] - 领跑者计划将东部先进技术引入西部 实现出口转内循环 为光伏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奠定基础[7] - 2013-2017年期间 行业完成多晶到单晶技术路线选择 实现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切割 迎来PERC时代和技术突破降本的高光时刻[7] 质量问题和海外影响 - 近期光伏质量松动 功率虚标和安全问题抬头 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和电站收益 损害消费者权益[8] - 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升级 需设立广义质量门槛引导资源向高质量集中[8] - 四大光伏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和集中度相比2023年降低[8] - 长期供需错配给研发与技术创新带来压力 市场不愿进行创新型投资[8] - 价格持续压低导致国外客户刚备好库存就降价20% 部分经销商倒闭 受红海问题影响海运时间从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 国外客户下单犹豫[9] 行业治理与风险 - 工信部部长强调抓行业必须抓治理 实现新型工业化需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 非理性竞争可能一夜之间毁掉企业和产业[9]
减产预期催生股价反弹,光伏行业困境反转依赖“铁腕”出清
第一财经网· 2025-07-03 11:09
行业现状 - 光伏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困境,供应端变化是产能出清的关键因素,也是下半年能否走出困境的决定性因素[1] - 多晶硅价格自2024年5月起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硅料制造商面临现金流挑战[1] - 2024年一季度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达73.27%,同比上升4.6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52个百分点[4] - 13家光伏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比去年同期多出4家,通威股份负债率同比上升12.98个百分点至72.25%[4] - 中等规模企业负债水平更高,协鑫集成连续七个季度负债率超80%,一季度末达88.88%,爱旭股份达85.97%[5] 价格走势 - 本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3.47万元/吨,环比小幅回升0.87%,N型颗粒硅均价维持在3.35万元/吨[2] - 硅片价格全面下跌,N型G10L单晶硅片环比下跌3.37%,N型G12R下跌1.96%,N型G12下跌3.25%[3] - 6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0.2万吨,环比持平,上半年累计产量59.6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4.1%[3] - 硅料价格仍未回升至现金成本水平,表明减产规模还需提升[3] 市场反应 - 7月2日光伏板块集体上涨,通威股份、双良节能、福莱特等10只个股涨停[1] - 大全能源、艾能聚涨幅超10%,7月3日光伏指数盘中冲高后回落,收盘微涨0.01%[4] - 二级市场热炒行业反转预期,但关注焦点仍集中在减产力度和政策落地情况[1] 供需动态 - 硅料小幅上涨原因:供需基本匹配无新增库存压力、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上半年4家企业陆续停产[2] - 硅片厂商7月起计划降低开工率4成左右,减产力度明显增强[3] - 若多晶硅复产增量计算在内,全年产出预计高于预期8%,下半年供需压力将再次升级[3] - 通威股份预计7月组件排产量环比回落,与抢装潮结束后的市场节奏相符[5] 政策与预期 - 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内卷式竞争[2] - 行业分析师认为三季度减产实际力度与政策落地情况至关重要,硅料环节需严控产能增量[5] - 大全能源表示N型致密料已接近头部企业含税现金成本,预计下探空间有限[5] -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多晶硅板块有望率先完成调整,行业利润将向头部企业集中[6]
晶科能源钱晶:下半年是光伏出清的关键节点,需加快优化产能升级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11:46
行业动态 - 光伏行业面临供给过剩和内卷加剧的市场环境,企业正加快技术升级迭代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红海" [2] - 行业未来将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650W以上高效大功率组件将成为竞争关键,预计可获得10%溢价 [4] - 下半年是行业产能出清的关键节点,技术迭代和政策纾困(特别是供应端产能控制)至关重要 [4] 公司技术进展 - 晶科能源发布新一代TOPCon组件Tiger Neo 3.0,量产功率达670W,具备高双面率、低衰减和卓越弱光响应优势 [2] - 公司N型技术产能占比超99%,计划2024年底实现40-50GW高效产能替代,650-670W组件占比20%或640W以上占比40% [4] - 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6.5%,结合隐形栅线等技术后理论效率可提升至32.5%,未来3年有望达28%以上 [6] 产能与出货目标 - 公司2024年组件出货目标85-100GW,2025年Q1订单可见度达60-70%(中东和印太地区超80%) [5] - 降低2024年产能投资规模,资本支出更谨慎,重点转向高效产品升级改造 [4] 全球化布局 - 海外组件出货占比57.8%,海外销售额贡献68.6%,越南拥有10GW一体化产能,美国拥有2GW组件产能 [6] - 沙特10GW电池及组件产能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实施全球化2.0战略,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技术、经验等软实力 [6] - 已在10余国设立销售子公司,强调本地化合作,构建生态链体系 [5][6] 技术前瞻 - 钙钛矿叠层电池是行业关注方向,但晶硅与钙钛矿叠层预计3年后才具备商业可行性 [6] - TOPCon技术将为钙钛矿叠层等下一代技术奠定基础,未来主导光伏技术演进 [6]
抢装结束后价格探底,关注技术迭代及政策推动出清 - 光伏6月月报
2025-06-09 15:30
纪要涉及的行业 光伏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供需情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光伏组件、电池、硅片、硅料四个主产业链环节名义产能均超1200GW,今年组件预期生产量为650 - 700GW,各环节名义产能约为实际需求两倍;辅材环节胶膜和玻璃年度供应量为800 - 900GW,光伏玻璃名义产能约800GW,在建项目多预期不乐观;未来几个季度名义过剩持续,但开工率下降预计使行业库存改善,硅料更明显[2][10] 硅料市场 - 国内430和531抢装结束,组件排产回落致硅料价格探底,n型颗粒硅含税价3.45万元/吨,n型复投料和致密料分别为3.75万元和3.4万元/吨,不含税均价3 - 3.3万元/吨;仅协鑫科技颗粒硅技术、通威股份内蒙古及丰水期乐山基地不亏现金成本,其他基地亏损,价格下跌空间有限;7月排产预计降至8.3万吨,供给降幅大于需求降幅[3][4][13] 行业需求与政策 - 6月全球光伏组件排产53GW高于预期,印度、中东及国内集中式市场有支撑;下半年整体需求偏淡,10 - 12月国内集中式需求或小幅复苏,12月 - 明年2月是传统淡季,需求弹性不大;短期内政策变化是主要催化因素,中长期政策推动行业供需扭转;下半年电池环节技术迭代是产能出清重要推动力[5] 市场展望 - 下半年光伏市场需求偏淡,10 - 11月国内集中式抢装需求小幅修复但弹性有限,12月 - 明年2月组件排产或再下降;主要催化因素是政策端变化和电池技术迭代[6][7] 产能情况 - 截至2024年底,剩余约900GW产能,TOPCon约800GW,量产功率620 - 625瓦,效率约23%;晶科TOPCon 3.0提效但需设备改造,每GW投资大几千万,资金不足企业旧产能或退出,晶科预计2025年底完成40%以上产能改造,2026年达70% 3.0状态;2025年爱旭有18GW产能,隆基预计年底达50GW 2.0产能,其他公司合计20 - 30GW;BC电池平均量产功率超650瓦,在分布式市场有优势,有望占80 - 90%份额[8][9] BC电池 - BC电池订单饱和度及需求良好,6月Topcon开工降10个百分点,隆基和爱旭满负荷生产;欧洲市场BC溢价至少两毛,成本比Topcon高约一毛,超额盈利约一毛;国内市场BC价格比Topcon高约六分,成本高约四分,超额利润约两分;爱旭上半年海外出货未达预期,三季度预计海外出货占比超50%提高盈利水平;核心标的隆基和爱旭,隆基现金储备及经营稳健性优,爱旭收入结构中DC占比大更具弹性[11][12] 硅料减产 - 7月减产由通威主导,上调乐山基地开工率、调低内蒙古基地开工率,预计单月产量再降约2万吨;新疆金诺和宏元绿能等二线公司可能关停或大幅调低开工率,单月产量减少约4000吨,加快行业去库节奏[14][15] 硅料库存 - 2025年初以来行业库存约50万吨,近两月因组件排产上升降至约40万吨;若6月维持10万吨/月排产,假设今明两年硅片同比增速2%和10%,库存明年中回到一个月水平;若7月起单月排产降至8.5万吨并维持,今年底库存有望降至一个月水平[16] 银浆成本 - 银浆在光伏组件和电池成本中占比分别达12%和39%,成第三大组件成本,玻璃和铝边框降本空间有限,降低银浆成本成主要思路,方法有银包铜、高铜浆料、纯铜浆、电镀铜等[17] 含铜浆料 - 含铜浆料面临抗氧化性与铜扩散问题;抗氧化需包覆隔绝材料,银包覆效果好但薄层稳定性难实现,有机物包覆有位阻效应;防止铜扩散需在栅线与硅片间设“银种子层”隔绝,市面含铜浆方案多采用“银种子层 + 含铜浆”组合[18] 高铜浆料 - 高铜浆料和传统浆料核心区别是铜粉包裹材料,高铜浆料用银包裹,使用银种子层加含铜浆,银种子层含银量约80%,高铜浆料含银量约20%,未来有望降至10%;高铜浆料定价4000 - 5000元/公斤,银浆约8000元/公斤,仅背面应用每瓦节省约0.5分,规模化量产成本节省空间更大[19] 纯铜浆方案 - 纯铜浆方案用银种子层加纯铜浆,更能节省银;当前定价2500 - 3000元/公斤,仅背面应用单瓦节省更多;技术早期需专用烧结炉,综合成本节省约每瓦0.5分,设备成熟和价格下降后节省空间更大[20] 高性能银胶市场 - 高性能银胶市场前景看好,高铜浆料方案进展快,抗氧化性及防铜扩散风险可靠性高,Topcon组件龙头企业导入迅速,其他一体化组件企业积极测试,2026年预计出货量可达小几百吨;高性能加工壁垒高,加工费提升,有望带来业绩弹性[21] 电池和组件成本 - 高性能电池和组件成本节省潜力大,地科和聚合开发的方案推进,若成功将带来更大成本节省空间,建议关注Epicon及聚合相关标的[2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目前整个电池片行业总计约1200GW,其中Perak电池占200多个GW[5][7] - 银包铜技术在抑制结电池低温场景应用成熟,下一步需探索含铜浆料在Topcon电池与组件中的应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