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池管理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先惠技术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行政处罚
齐鲁晚报· 2025-09-29 00:27
海关违规事件 - 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进口货物申报不符被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处以人民币31000元罚款 [1][3] - 公司委托代理以其他进出口免费方式申报进口1套电池管理系统 申报价值CIF 124644.55美元 实际到货为保险丝150个/线束31套等零配件 [1][3] - 申报商品编号9030899090 经海关核查实际货物包括接触器450个/电流传感器150台/母线150米等多项未申报物品 [3][4] 违规事实认定 - 海关核定漏缴税款人民币67492.29元 涉案货物价值人民币893763.75元 [4] - 当事人配合调查并改正错误 海关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作出处罚决定 [4][6] - 违规行为通过进口报关单/税款核定证明书/查问笔录等证据材料确认 [6] 公司背景信息 - 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 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155) [10] - 公司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10]
海博思创8个月狂飙12倍,牛散魏巍、启明创投“分羹”财富盛宴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9-24 12:59
公司股价表现 - 自2025年1月27日科创板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达1287.93% [1][2] - 9月24日收盘价报268.98元/股 单日上涨4.30% [2] - 总市值攀升至484.41亿元 [1][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5.22亿元 同比增长22.66% [1][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16亿元 同比增长12.05% [1][4] - 2021至2024年营收从8.38亿元增长至82.70亿元 [3] - 2021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0.11亿元增长至6.48亿元 [3] 战略合作与产业布局 - 与亿纬动力签署50GWh电芯战略采购协议(2025-2027年) [3] - 与许继电气合作开发储能集装箱、液冷管路及EPC项目 [3] - 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3] - 通过参股合资公司布局半固态电池并已投入实际应用 [3] 技术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7亿元 同比增长17.49% [8] - 2021至2024年研发费用从0.56亿元增至2.50亿元 [8] - 专注于电池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条打通 [2] 市场地位与行业认可 - 2023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新增装机功率规模排名第二 能量规模排名第三 [11] - 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累计装机与签约规模总和排名第一 [11] - 2024年底国内已投运电站装机量排名首位 [7] - 客户涵盖华能集团、国家电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 [11] 资本运作与股东结构 - 上市前完成7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IDG资本、启明创投、清控银杏等知名机构 [6][7] - 游资魏巍二季度末持股485.80万股 持股市值达13.07亿元 [1][8] - 银杏天使、腾业创投、启明创投分别持股5.05%、5.05%、3.01% [9] - 创始人张剑辉夫妇合计持股23.93% 对应市值97.08亿元 [12] 政策环境与行业动向 - 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2] - 政策明确推动高安全电池储能装备体系及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发展 [2] 国际化业务拓展 - 与美国Fluence、法国NW、澳大利亚Tesseract等国际企业建立合作 [8] - 海外项目包括德国国王湖独立储能电站、芬兰分布式储能电站 [8]
四部门重磅发布!涉及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液流电池/BMS/飞轮/超级电容/构网储能等
核心观点 - 到2030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6] - 重点发展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 低碳高效能量转换 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 高效稳定能源输送四大战略任务装备[6] -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5][6] 能源勘探开发装备 - 煤炭开采装备突破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 高功率密度防爆传动系统等技术 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建造 超大型轮斗挖掘 年产千万吨成套装备[7] - 油气装备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 随钻高精度测井 万米深地智能钻井 千米深水防喷器等关键装备[7] 能量转换装备 - 煤电突破低成本高灵活高可靠清洁降碳技术 提升宽负荷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燃气轮机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技术 构建H/J级高参数机组谱系[8] - 风电突破高性能海上叶片 高功率齿轮箱 超高混塔塔架 低成本漂浮式基础等装备 光伏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 高压组串式逆变器[9] - 光热发电突破30万千瓦级成套技术装备 水电研制千米水头段大容量冲击式机组 海洋能研制兆瓦级潮流能发电装置[10] - 核能加快突破压水堆关键装备 开展小型堆四代堆新装备研发 提升高温强辐射环境材料服役性能[10] 能源存储装备 - 电池储能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液流电池体系[11] - 物理储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技术 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膨胀机[11] - 短时高频储能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 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11] - 氢能突破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备 开发高压管束集装箱 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 低能耗氢液化膨胀机等储运装备[12] - 氢能应用突破富氢竖炉 掺氢/纯氢燃气轮机 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12] 能源输送装备 - 输变电装备研制高可靠大容量低损耗直流换流变压器 基于高参数功率器件的换流阀 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14] - 配电系统研制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开关和固态断路器 智能融合终端 构网型和柔性直流等先进装备[14] - 化石能源输送突破深海油气输送钢管柔性管技术 研制离心式天然气管道压缩等装备[15] - 煤炭输送突破粗颗粒煤浆管道运输技术 研制千公里千万吨级输煤管网装备[15]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研发自主可控嵌入式操作系统 一体化智能调控优化系统 数字孪生系统及垂直领域大模型[16] - 终端装备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 搭建全景感知网络 研制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17] 绿色高端发展 - 绿色发展突破组件关键元素替代 经济型绿色循环材料 多能协同分级互联调控等技术[18] - 再制造与回收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和复杂零部件原位修复技术 构建光伏风电设备回收标准规范[18] 产业创新生态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提高扣除比例 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加回[19] -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平台及试验验证中试平台 培育首台套检验检测机构[19] - 鼓励首台套应用完善推广目录 建立国有企业采购绿色通道 投保后免收质量保证金[20] - 加大政策支持国家科技项目加大攻关支持 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2]
中国华能董事长温枢刚: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储能装机截至2025年上半年达9500万千瓦 五年增长近30倍 跃居世界第一 [4]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铅碳电池/液流电池 锂电子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5] - 建成品种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应用场景涵盖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 [5] - 电力系统正向新能源为主体跨越 以网源荷储全链条重构为核心 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 [5]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方向 科技创新为驱动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7] - 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走在前列 [7] 技术突破与应用 - 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实现非补能压缩空气储能首次商业化应用 一期容量55兆瓦 [7] - 山东投运全国首个火电机组调峰调频模块熔岩储能项目 总容量3万千瓦 储能时长6小时 [7] - 甘肃建成综合能源基地配套60万千瓦国内最大规模储能项目 储能时长4小时 系统效率提升4.6个百分点 年消纳新能源电量8.4亿千瓦时 [7] - 攻克多机串联/高温高压高流量压缩机安全启停等关键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7] - 电厂突破全超级电容储能耦合火电机组调频关键技术 系统响应时间由秒级降至100毫秒内 [7] 商业模式创新 - 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模式 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与消纳能力 [8] - 浙江虚拟电厂为全国首个接入实时调度系统的虚拟电厂 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换电站/楼宇空调等资源 [8] - 通过秒级快速响应协调控制技术 实现储能与负荷动态匹配 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 [8] - 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商业模式 [8]
均胜电子(600699):单二季度毛利率同环比双升,汽车电子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加速发展
国信证券· 2025-09-02 05:07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评级(维持)[1][3][5][6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Q2营收157.71亿元,同比+14.27%,环比+8.20%[1][8] - 2025Q2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11.18%,环比+7.85%[1][8] - 2025H1营收303.47亿元,同比+12.07%,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11.13%[8] - 2025Q2毛利率18.4%,同比+2.7pct,环比+0.5pct[1][19] - 2025Q2净利率3.2%,同比-0.1pct,环比+0.4pct[1][19] - 2025H1汽车安全业务收入189.77亿元,同比+1.13%,毛利率15.93%,同比+1.99pct[1][9] - 2025H1汽车电子业务收入83.56亿元,同比+2.73%,毛利率21.54%,同比+2.17pct[1][9] - 2025H1国内收入76.57亿元,同比+26.54%,毛利率19.34%,同比+1.01pct[10] - 2025H1国外收入225.42亿元,同比+8.12%,毛利率17.81%,同比+3.03pct[10] 订单与业务进展 - 全球新获订单生命周期总金额393亿元(含7月汽车安全订单),新能源汽车相关订单占比超66%[2][39] - 2025H1新获定点项目全生命周期金额312亿元,汽车安全业务174亿元,汽车电子业务138亿元[2][39] - 首次突破某知名自主品牌智能辅助驾驶域控项目,订单金额超10亿元,预计2026年量产[2][45] - 为某头部自主品牌量产智能座舱域控制器[2][43] - 为全新国产宝马5系提供V2X解决方案并开始量产[2][47] 战略布局与创新 - 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成立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子公司,布局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3][60][61] - 机器人产品包括大小脑控制器、能源管理模块、高性能机身机甲材料及头部/胸腔总成解决方案[3][61][65] - 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协议,客户包括海外头部企业及国内银河通用等[62] - 智能座舱域控支持多屏显示、AI交互及泊车辅助功能[29][43] - 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支持5G+V2X车路协同及高精定位[31][47] - 新能源管理系统具备800V高压平台量产能力,研发1000V及以上技术[31][48]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642.43/680.98/718.43亿元[3][6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5.82/19.20/21.53亿元[3][66] - 对应2025-2027年PE为19/15/14倍[66]
美团Keeta在卡塔尔上线并计划进入巴西;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丨36氪出海·要闻回顾
36氪· 2025-08-24 13:35
中国公司出海动态 - 美团旗下外卖品牌Keeta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上线 计划数月后进入巴西市场并逐步拓展至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地区 [5] - 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 位于圣保罗州伊拉塞马波利斯 年产能5万辆 初期生产哈弗H6系列、哈弗H9、2.4T长城炮等主力车型 [5][7] - 速卖通"海外托管"模式上线澳大利亚站 此前已在美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波兰、墨西哥等市场上线 [5][7] - 茶百道北美首店落地纽约皇后区法拉盛 今年已进军新加坡和法国市场 新加坡首日双店开业顾客平均等待时长超过2小时 [5] - 联想集团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设立区域总部 正建设20万平方米制造工厂 预计2026年试生产笔记本和手机 [6][7] - 名创优品计划将MINISO LAND门店开到海外 采用自有IP与全球IP双轨布局策略 [6][8] - 零跑汽车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 1-7月以24980台出口量居新势力品牌出海榜首 欧洲市场7月订单量超4000台 [8] - 泡泡玛特聚焦中东、南亚、中南美及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预计年底海外门店超200家 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大幅增长:亚太28.5亿元(增257.8%)、美洲22.6亿元(增1142.3%)、欧洲及其他4.8亿元(增729.2%) [8] - 小米汽车2027年出海目标不变 正在做前期调研和准备 [9] - 极米科技越南生产基地首台投影仪下线 2024年境外营收10.86亿元(增18.94%) 占总营收31.89% [9] - 牧原股份成立海外业务团队 正积极考察海外市场 未来可能新建产能或收并购 [9] - 一亩田集团登陆纳斯达克 成为全球首家中国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企业 募资用于推进国际化业务 [10] 科技与智能制造出海 - 首驱科技布局"AI+两轮电动车" 获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资金用于BMS与智能驾驶平台研发及全球化布局 预计2025年10月产品量产 [7][11] - 蒙通智能专注AI+AR眼镜 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较2024年全年预计实现300%增长 [11] - 魔仓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资金用于产品迭代、产能提升及出海 专注于智能制造行业仓储解决方案 [12] - 多模态AI穿戴设备Looki完成超千万美元融资 初代产品L1售价199美元 2025年9月开始全球发货 [12] - 华为通过鸿蒙框架推动中国应用出海 鸿蒙用户已突破千万 [13]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美国财长表示美中就经贸问题进行了"非常良好的对话" 预计11月前再次会面 [14] - 中信证券指出海外用户侧储能市场复苏 户储市场逐步回暖且格局集中 工商储受益政策支持有望高增长 [14] - 创新药企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 百济神州、翰森制药等上半年业绩亮眼 [14] - 中国光伏企业强化全球布局 依托技术成本优势构建海外产能网络 [15] - 港交所研究24小时交易机制 借鉴纳斯达克拟2026年实施的每周5天24小时交易机制 [15]
Kontrolmatik子公司获土耳其企业 550 万美元订单
新浪财经· 2025-08-16 10:27
公司动态 - Kontrolmatik子公司波米加获得埃斯贝萨能源公司订单 为持证太阳能发电厂项目提供储能系统及调试服务 [1] - 订单涵盖锂电池电芯 电池管理系统 电池组 储能及管理系统 功率转换系统 以及现场调试服务 [1] 行业趋势 - 太阳能发电厂项目对储能系统需求增加 涉及锂电池及配套管理系统等完整解决方案 [1] - 私营企业埃斯贝萨能源公司参与持证太阳能项目 显示可再生能源领域私营资本活跃度提升 [1]
瑞浦兰钧上半年营收94.91亿元,同比减亏90.5%
巨潮资讯· 2025-08-12 02: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人民币94.91亿元,同比增长24.9% [2][3] - 毛利达到人民币8.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7.8% [2][3] - 期内亏损为人民币6270.4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0.5% [2][3] - 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亏损为人民币0.03元,同比减少84.2% [3] 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910万辆,同比增长28% [3] - 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41.4%和40.3% [3]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3] 业务概况 - 主要从事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 [4] - 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 [4] - 储能电池产品涵盖储能电芯、标准化电池箱、电池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舱等 [4] 技术研发 - 成功推出问顶54Ah电芯,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长寿命等优势 [5] - 在混合动力电池、纯电动电池、低空飞行器电池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5] 国际市场拓展 - 已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设立子公司 [5] - 计划在东南亚、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 [5] - 印尼电池制造基地第一期规划产能为年产8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及系统 [5]
格力钛申请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专利,实现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荷电状态精确控制
金融界· 2025-08-02 05:19
专利技术 - 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具有其的车辆"的专利,公开号CN120396773A,申请日期为2025年06月 [1] - 专利技术包括电池包、从控模块、显示模块和主控模块,从控模块用于周期性获取电池包的多个电芯状态参数,主控模块基于这些参数控制显示模块显示目标荷电状态 [1] - 电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电芯实时温度数据、电芯实时电流和电芯实时电压 [1] 公司背景 - 珠海格力钛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珠海市,主要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1] - 公司参与招投标项目8次,拥有专利信息491条,行政许可19个 [1] -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珠海市,主要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注册资本110333.5385万人民币 [2] - 公司对外投资了22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53次,拥有商标信息72条,专利信息3895条,行政许可36个 [2]
你知道换一条生产线要多久吗?在这里,只要1小时
金融时报· 2025-07-01 12:32
公司运营与生产 - 华霆动力采用柔性产线且核心设备自研,实现多项目产品共线生产,生产线切换速度快至1小时完成产品转换[1][2] - 公司生产车间覆盖电芯检测、模组生产、总成装配到整包检测全流程,配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装备[1] - 截至2024年4月,公司已为约60家电动汽车整车厂设计动力电池系统,与约20家电芯制造商保持紧密合作[1] 行业地位与产业链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5%(每4辆出口车有1辆安徽造)[1] - 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0%,已组建16只汽车相关投资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2] - 合肥市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资金14.8亿元、消费券6.6亿元,2024年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超500亿元[2] 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 合肥市计划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3] - 合肥市目标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产业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3] - 公司发展受益于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政府通过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和专项政策支持产业发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