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源网荷储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绿电(000537) - 000537中绿电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6
2025-09-26 12:43
装机结构与投资策略 - 截至2025年6月末在运装机规模1992.55万千瓦,风电占比19.75%(约393.4万千瓦),光伏占比79.24%(约1578.6万千瓦)[3] - 推进"两个转移"策略:由光伏向风电转移,由西北向中东部转移[3] - 全国布局省份由2023年底12个增至16个,覆盖江苏、山东、河北等中东部地区[5] 政策应对与风险管控 - 136号文出台后对新能源投资更加谨慎,重点把控投资收益[3] - 重新评估在建项目收益并优化建设时序,严控拟建项目送出消纳及电价核心要素[3] - 新疆地区以平价上网项目为主,带补贴项目均为2021年前投产的老项目[5] 储能业务布局 - 青海地区已投运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在建6万千瓦液态压缩空气储能[3] - 2025年5月在内蒙古乌海获取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新疆若羌获取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4] 财务与资本运作 - 截至2025年8月末累计收回新能源电价补贴16.67亿元[5] - 截至2025年6月末综合融资成本2.26%[8] - 拟用自有资金回购股份并依法注销减资,正推进资金账户开立工作[5] 技术发展与业态创新 - 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已在甘肃干河口风电场示范应用,新疆尼勒克光伏完成测试[7] - 探索"新能源+"融合业态,推进绿电直连数据中心及高耗能企业项目[5] - "十五五"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待履行决策程序后披露[6]
"十四五"以来云南绿色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7:07
24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获 悉,"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增绿色能源装机超6000万千瓦,总规模达1.5亿千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 元。绿色能源产业支柱作用凸显,正成为支撑该省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是绿色能源资源大省,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达2亿千瓦,约占全国20%。近年来, 该省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作为"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云南依托清洁能源优势,持续强化区域能源协作。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二级巡视员宋予介绍,全省"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准 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子杰表示,云南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绿色高质量发 展迈出新步伐。"十四五"以来,云南全省绿电装机与发电量占比超过9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 比重达46%,均居全国前列。绿色铝、硅光伏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崛起,累计 建成10个绿色低 ...
破解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瓶颈
中国电力报· 2025-09-25 06:50
综合能源服务作为能源行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正从单一的能源供应向"供能+服务+优化"的综合模式升 级。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其发展既迎来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机遇,也面临需求碎片化、成本高企等 现实挑战。参考企业的实践经验,综合能源服务需以规模化运营为基础、数据驱动为引擎、生态协同为 支撑,方能破解发展瓶颈,构建核心竞争力。 当前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困境 综合能源服务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从需求端看,用户对能源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 征,工业企业关注能效提升与成本控制,商业建筑侧重智能调度与低碳转型,居民用户则重视便捷性与 经济性,这种差异导致服务标准化难度大。从供给端看,设备采购与运维成本居高不下,跨能源品类 (电、热、冷、气)的技术整合门槛高,多数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人才短板同样制约行业发展。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懂技术、通管理、晓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从业人 员多专注于单一能源领域,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此外,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不同能源系统的数据 孤岛现象严重,难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服务方案,导致服务附加值偏低。 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重点 综合能源服务的突破需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构建"用户需求为中心 ...
许继电气: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等产品在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中有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5:42
分红计划 - 2025年半年度分红进展需关注公司后续分红派息公告 [2] 储能业务应用 - 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等产品已应用于内蒙古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2]
“十四五”以来云南绿色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0:54
24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获 悉,"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增绿色能源装机超6000万千瓦,总规模达1.5亿千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 元。绿色能源产业支柱作用凸显,正成为支撑该省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作为"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云南依托清洁能源优势,持续强化区域能源协作。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二级巡视员宋予介绍,全省"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准 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绿电+先进制造业"优势持续放大,云南"绿色铝谷"建设加快推进,产业低碳转型载体不断夯实。 目前,云南已启动建设15个省级零碳园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培育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工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资讯编辑:祝蓉 021-66896654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跃进 021-26093100 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是绿色能源资源大省,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达2亿千瓦,约占全国20%。近年来, 该省持续推进能 ...
“十五五”全国新型储能装机有望达3亿千瓦 探索从增量到提质之路
中国能源网· 2025-09-24 09:52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中的重要构成,其规模化的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为重 要的标志。与'源网荷'三方规模体量相比,'储'的规模决定'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质量,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水平,同时关系着消费侧用能质量和经济性。"在近日召开的世界储能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 书记胡明指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进一步融合,从而在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 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等方面发挥着比"十四五"时期更为重要的 作用。 胡明预判,为满足2030年全国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需求,促进28亿—30亿千瓦时左右新能源消纳,预 计"十五五"时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3亿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显示,2030年,新型储 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超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3亿千瓦。 在胡明看来,新型储能对新型电力系统支撑作用将更为显著。在电源侧,新型储能与新能源耦合是提升 系统能量密度的关键手段。通过系统性优化电站、柔性光储、柔性风储技术,主动改善新能源出 ...
AI“探电”:SST重塑未来AIDC供电架构
2025-09-24 09:35
AI"探电":SST 重塑未来 AIDC 供电架构 20250923 摘要 固态变压器(SST)凭借高效率(全链路效率提升 4-5%)、体积小 (占地面积为传统方案的 1/3 至 1/2)、灵活性高和预制化设计等优势, 有望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供电架构的优选方案,尤其是在高密度、空间 紧张的数据中心。 北美市场变压器供应紧张,单位成本自 2019 年来上升超 77%,交付周 期长达 46 周,SST 凭借其快速部署特性,更适配北美 AIDC 建设需求, 有望成为下一代供电方案。 国内政策利好频出,如绿电直连政策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强调算 力与电力协同及绿色算力,为数据中心增效减碳提供机会,SST 高度适 配绿电直连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 尽管 SST 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但通过精简中间环节和紧凑设计减少设备 和线缆使用量及施工量,全生命周期成本具备优势,且随着技术成熟, 降本空间大,投资竞争力强。 典型 SST 采用三级能量转换结构,包括 ACDC 输入级、高频 DCDC 隔 离级和输出级。主流拓扑方案基于 ISOP 架构,即输入端串联输出端并 联,设计成熟且拓展方便。 Q&A 固态变压器(SST)在数据中心 ...
海博思创李肖:储能为矿山绿色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经营报· 2025-09-24 06:58
行业趋势 - 矿业领域在双碳目标下积极寻求绿色转型路径 储能系统作为关键能源调节工具价值逐步凸显 在提升矿山用电可靠性和降低碳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 储能系统多场景融合解决方案覆盖矿山 油田 数据中心等高耗能场景 其中矿山领域主要应用包括应急电源和源网荷储链条价值实现 [2] 政策驱动 - 山西省2025年4月明确要求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的井工煤矿必须实现双回路供电 并配备可快速启用的应急电源 为储能应用创造政策窗口 [2] 技术优势 - 相比传统柴油发电 储能系统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 可在主副井提升等关键环节实现快速切换 有效保障井下作业安全 [2] - 储能系统自动并离网切换功能为矿山关键负载增加保安电源 功率调节灵活可适应安全生产设备的突发功率需求 [3] - 通过储能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 并能消纳瓦斯发电 光伏等超发电量提升绿电使用比例 [3] - 替代或减少柴油发电机使用 降低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矿山绿色低碳发展 [3] 商业模式 - 源网荷储一体化方案在海外无网覆盖地区应用广泛 海博思创在完全离网场景下可将度电成本控制在1元以内 经济效益显著 [3] - 公司不仅提供储能设备 还积极参与项目投资 提供从规划 设计到资金合作的全链条服务 [3] - 在前期规划阶段明确风电 光伏 储能的配置规模与度电成本 结合售电协议设计灵活合作模式 为矿山业主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 [3] 发展方向 - 未来矿山领域更具潜力的应用方向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方案 通过风光储协同配置有效平衡发电与用电的稳定性 [3] - 储能系统将朝着本地轻量化 跨域多态化 系统自主化的方向演进 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 [4]
中金 | AI“探电”(十一):SST重塑未来AIDC供电架构
中金点睛· 2025-09-23 23:58
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变压器(SST)凭借效率高、体积小、灵活性高、预制化设计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AI数据中心(AIDC)供电架构的优选方案,特别是在800V HVDC架构升级和绿电直连需求背景下迎来发展机遇 [2][6][12] AI算力中心建设与供电架构升级 - 头部云厂商上调资本开支预期,Meta将2025年资本开支指引上调至660-720亿美元(原640-720亿美元),谷歌上调至850亿美元(原750亿美元),微软预计3Q25资本开支超300亿美元 [8] - 国内阿里2Q25资本开支达386亿元,同比增长约220%,世纪互联预计全年资本开支100-120亿元(同比翻倍) [8] - 英伟达规划2027年全面部署800V HVDC架构,以支持1MW及以上机架功率需求,较传统54V系统端到端效率提升可达5%,铜用量减少约45%,维护成本降低可达70% [10][12] SST技术优势与性能表现 - 全链路效率较传统UPS提升3%以上,占地面积减少60%以上,安装调试周期缩短75%,适配绿电接入 [3][16] - 以10MW数据中心为例(负载率90%),SST每年可节省约236.52万度电 [16] - 系统效率达98%,全链路效率91.1%,显著高于传统HVDC(88.3%)和AC UPS(86.6%) [22] - 采用模块化设计,建设周期可缩短至90天以内,支持即插即用部署 [20][22] 北美市场供需与SST应用潜力 - 北美传统变压器供需失衡,自2019年以来单位成本上涨77%以上,2Q25交期长达约46周 [12][14] - SST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替代传统变压器,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特点,成本仍有较大下降潜力 [12] 中国政策推动与绿电直连机遇 - 2025年5月国家发布首个绿电直连政策,明确算力与电力协同为新型电力系统试点方向,要求考核"直供绿电电量占比" [14][16] - SST适配"光储直柔"场景,支持光伏、储能直流接入,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16][22] SST技术架构与核心部件 - 典型拓扑采用三级能量转换架构:输入级(AC/DC)、隔离级(高频DC/DC)、输出级(DC/AC或DC/DC) [23] - 高频变压器是核心难点,磁芯材料中非晶和纳米晶合金适用于中频大功率场景,但纳米晶工艺仍不成熟且价格较高 [24][27] - 研发需突破磁芯材料、结构设计、散热及绝缘四大关键技术 [24][32] 国内外厂商布局情况 - 全球头部厂商如伊顿、台达较早布局SST技术 [3] - 国内厂商分三类切入:传统电力设备企业(中压侧技术优势)、AI服务器电源企业(数据中心项目经验)、光储充企业(电力电子技术迁移) [28][31][33] - 中国西电已有SST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项目 [3]
亿华通间接持股公司参与的河北省首个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EPC招标
中证网· 2025-09-23 07:36
项目概况 - 张家口市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制氢部分EPC总承包于9月19日启动招标 [1] - 项目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张北镇 [1] - 建设规模包括1.6万Nm³/h制氢系统、0.8万Nm³氢储能系统以及40兆瓦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1] - 该项目是河北省首个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 [1] 项目主体与实施模式 - 项目由亿华通间接持股公司河北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实施 [1] - 采用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模式 [1] - 依托张家口丰富风能资源,采用"风氢一体化"模式将风电直接用于电解水制氢 [1] -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设计优化能源调度与存储 [1] 技术经济性 - 项目采用离网运行模式,避免并网带来的输配电成本和波动性问题 [1] - 预计显著降低制氢环节用电成本 [1] - 项目达产后绿电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以内 [2] 产业影响 - 旨在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应用 [1] - 针对氢气供应价格偏高这一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展开探索 [1] - 为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 - 为我国氢能产业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2] 行业发展现状 - 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 -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近年来已显著下降 [1] - 在政策支持下燃料电池整车购置成本逐步接近市场化推广门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