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丨全球气候治理关键时刻的“中国动力”
新华社· 2025-09-25 14:23
中国气候治理新承诺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2]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36亿千瓦 [2] - 森林蓄积量目标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2]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6月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1.59亿千瓦 占全部发电装机比重约59.2% [3]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15.9%增至2024年19.8% [3] - 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达16.8亿千瓦 是2020年3倍以上 提前6年多完成2030年目标 [3] 全球绿色技术贡献 - 向全球提供60%风电设备和70%光伏组件设备 [3]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3]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光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3] 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 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3] - 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 [3] - 自2016年以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 [3]
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南京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9-25 14:18
行业活动 - 中国石化集团主办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南京举行 会议主题为氢创未来 绿链共赢 聚焦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议题 [1] - 会议汇聚行业力量 共商氢能产业发展路径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发表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特邀报告 [1] - 中国石化发布氢能供需对接清单与氢链数据平台 旨在通过供需对接整合产业数据 打通信息壁垒 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供需对接 项目共建 成果共享 [5] 公司战略 - 中国石化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 携手产业链企业共建涵盖制储运加用研全链条产业生态 [3] - 公司秉持开放合作理念 与氢能产业界 科技界携手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 共同迎接能源氢时代 [3] - 公司致力于为实现双碳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贡献石化力量 [3] 区域发展 -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发展重要基地 具有独特比较优势 [5] - 南京未来将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导向 做好产业规划 构建创新生态 强化基础支撑 拓展规模应用 [5] - 着力打造氢能产业创新引领和应用示范区 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5]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落地:2035年风光装机36亿千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4:15
实现2035年NDC新目标需多措并举,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源网荷储协同与灵 活性资源(如储能)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9月24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简称NDC)目标,明确提 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 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现2035年NDC新目标需多措并举,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 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源网荷储协同与灵活性资源(如储能)建设;同时需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推动绿 电绿证交易与碳电市场协同,以合理溢价激励消费侧用能转型。此外,坚持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多 元化发展策略,并在技术上攻关电网稳定与输送瓶颈,以确保巨量新能源的并网消纳与能源安全。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30% 国家自主贡献(简称NDC)是《巴黎协定》中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的减排目标,每五年更新一次以符合 全球气候目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积极履行承诺,持续推进NDC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回顾我国提交NDC的历史,2015年、2020年两份NDC都于当 ...
发挥煤电灵活调节作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一代煤电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3:00
中国华能集团生产环保部主任、中电联火电分会轮值会长陈江在致辞中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而煤电向"基础保障性+系统 调节性"电源转型是关键支撑。他结合《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七项核心指标,提出四大技术创新方向:一是完善设备在线监 测技术,将"黑匣子"升级为"白盒",提升安全运行水平;二是突破锅炉低负荷稳燃、储能耦合等灵活调峰技术,适配新能源波动;三是推进CCUS、氢氨掺 烧等低碳技术落地,打造减碳示范工程;四是深化大数据、数字孪生应用,推动煤电数智化转型。 在主旨演讲环节,7位业内专家围绕高效发电技术革新、灵活调节与储能耦合、数智化与可靠性保障、低碳技术探索等新一代煤电技术进行观点分享,形成 多维度技术共识。 9月24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火力发电分会(以下简称"火电分会")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新一代煤电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论坛在河 北崇礼成功举办。作为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发挥煤电灵活调节作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题,围绕煤电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兜底保障与灵活调节双重定位、新一代煤电 ...
一个月市值涨超1000亿!阳光电源受何驱动?
第一财经· 2025-09-25 12:08
公司市值表现 - 截至9月25日收盘 阳光电源股价达15984元/股 总市值3314亿元 刷新上市以来新高 成为A股光储板块市值第一[1] - 8月25日市值2127亿元 为光伏指数唯一超2000亿元企业 一个月内市值增长超1000亿元[1] - 当前市值超越光伏指数第二名隆基绿能1346亿元和第三名先导智能1019亿元的总和[2]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 同比增长4034%[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 同比增长5597%[2] - 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减少079%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2323%[3] 业务板块表现 - 储能系统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及最赚钱业务 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前三 与特斯拉 比亚迪并列[2] - 上半年储能发货量接近去年全年 预计下半年发货量可能高于上半年[3] - 成立AIDC事业部 布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赛道 主要为高性能计算中心提供供电解决方案 计划明年推出产品[3] 行业前景与预测 - 公司管理层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30%[3] - 曾受双碳目标及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推动 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股价三年涨幅超20倍[4] 历史股价波动 - 2022年至2023年因预期及估值过高 业绩暴雷等因素 股价持续大跌[4]
如何健全我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对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封面专访
搜狐财经· 2025-09-25 11:14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成效显著 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配额分配 交易 清缴等环节顺畅运行 已高质量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清缴履约 [4][6]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 成交额超478亿元 碳价从48元/吨开市逐步上涨 最高超100元/吨 近期在60元/吨左右 [4][6] - 市场活力与推动行业减排的效果均逐步显现 顺利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4][6] 碳市场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4][6] - 《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 为发挥碳定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打造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 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关键保障 [4][6] - 《意见》对市场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明确2027年 2030年分阶段目标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8] 行业扩围影响 - 2025年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次扩围 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 核定新增上千家重点排放单位 覆盖年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 [5][10][11] - 扩围带来多方面积极变化 实现市场主体与规模显著扩容 提升市场活跃度 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实现市场整合与统一程度提升 实现产业链减排协同效应释放 [5][10][11] - 下一步根据《意见》要求 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1] 配额分配机制 - 《意见》提出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9] - 全国碳市场目前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 免费发放碳排放配额 [9] -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能强化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 形成一级市场价格信号 与二级市场协同构建更有效的碳定价体系 [9] 交易体系完善措施 - 健全交易体系需从五方面发力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5][12] - 丰富交易产品 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设计 推动相关业务上线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12]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13] -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研究要求相关单位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信息 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 [13]
中国三峡集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09-25 10:18
核心观点 - 公司从水电开发企业转型为全球清洁能源引领者 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防洪 发电 航运 水资源利用 长江生态保护及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 [1] 清洁能源运营 - 建成全球最大水电开发运营体系 包括乌东德 白鹤滩 溪洛渡 向家坝 三峡 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 年发电量超3000亿千瓦时 [2] - 形成水电为基础 风光并举 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格局 截至2025年6月总装机容量超1.6亿千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6%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全球第一 [6] - 实现电化学 光热 压缩空气等成熟储能形式全覆盖 并开展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项目 年发电量20.67亿千瓦时 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63万吨 [5][6] 防洪与水资源管理 - 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水库群累计拦洪70余次 拦蓄洪水超2200亿立方米 成功应对2020年78000立方米每秒洪峰 [2] - 2025年通过优化调度应对华西秋雨 控制出库流量25300立方米每秒 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 [2] - 2023年累计向下游补水252亿立方米 实施3次专项保灌溉补水调度 保障中下游供水和灌溉需求 [3] 航运与基础设施 - 三峡船闸 三峡升船机 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货运量分别超22亿吨 1900万吨 950万吨 保障长江航道畅通 [3] - 在长江大保护中累计投资超1200亿元 建设管网2.4万公里 污水处理规模达430万吨/日 覆盖11个省市 [4] - 智慧"水管家"模式推广至25个城市 其中6城市26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达标 六安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18.5万吨/日提升至43.5万吨/日 [4]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累计放流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鱼类超2800万尾 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等特有植物超2000种 [5] - 开展鱼类栖息地保护 生境修复和物种保护工作 提升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 [5] 海上风电与技术创新 - 海上风电国内并网装机超700万千瓦 居全球前列 初步建成从辽宁大连至广东阳江的海上风电走廊 [5] - 突破海上风电关键技术 实现离岸最远风电项目(江苏大丰)首批机组并网 [5]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坚定当好能源供应“压舱石”
国家能源局· 2025-09-25 10:09
坚定 当好能源供应 " 压舱石 " —— 国家 能源 集团 " 十四五 " 发展 成就 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 " 国之大者 " , "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 。 " 十四五 " 期间, 作为能源骨干央企,国家能源 投资 集团 有限责任 公司 ( 以下 简称 " 国家能源集团 " ) 树牢 " 国家 思维 " , 坚定 " 有解思维 " , 巩固提升 " 煤电路港航、煤电油气化、产运销储用 " 一体化体系优势, 以更好 推进 中国式 现代化 进程 、 实现 可持续 增长 、 推进 高质量 发展 为 使命 担当, 坚定 当好能源供应 " 压舱石 " 。 " 十四五 " 期间,国家能源集团 煤炭产销量、发电量、供热量、铁路运量分别占全国的 1/6 、 1/8 、 1/8 和 1/9 , 供应发电供热用煤约占国内 动力煤资源量供给的 1/4 ,以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彰显 着 " 国之重器 " 的 使命担当。 " 煤电路港航 " 全产业链 守护 能源 安全 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发挥 " 煤电路港航、产运销储用 " 协同一体化核心优势,统筹推进煤炭稳产保供、电力安全运行、 ...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七十五载书写奋进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5 09:56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75年前 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 肩负为新中国工业"输血"使命 [1] - 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二 连续15年保持《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 2024年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全球第2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 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1] 业务发展与国际拓展 - 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50%和67% 形成"三个1亿吨"油气格局并持续巩固 [2]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 建成广东石化等标志性炼化项目 [2] - 建成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 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2] 绿色转型与新能源布局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达7% 风光发电与采油机协同部署 [2] - 绿氢 CCUS 地热技术处于行业前沿 开始布局可控核聚变技术 [2]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构建多能互补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突破"陆相贫油"理论束缚 "两宽一高"技术引领全球物探革命 [4] - 开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作为行业大脑 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保障安全生产 [5][7] -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新材料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4]
中国石油:着力打造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9:4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75周年 为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1] -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1] - 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约50% 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约67%[1]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二[1] -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亿吨以上[2] 业务布局与转型战略 - 巩固国内原油/天然气/海外权益产量"三个1亿吨"格局[1] - 加快向"油气热电氢"和"炼化生精材"综合性国际能源与化工公司转型[1] - 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2] - 运营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2] - 建成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最大跨国经营企业[1] 新能源与技术创新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7%[4] - 绿氢/CCUS/地热技术处行业前沿 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4]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4] - 页岩油气革命/超深钻探/高端化工新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4] - 自主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赋能全产业链[4] 重大项目建设 - 广东石化/塔里木/长庆乙烷制乙烯等标志性炼化项目建成投产[1] - 深地塔科1井钻井项目持续推进[4] - 信息化补强核心工程国内全面上线[4]